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LinkinBrya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好今天和一位知友探讨这个话题。
就搜了这个问答来聊一下。

先说结论,唯物史观指的是
是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历史事件的发展。

它本身探究的是,基于客观条件下,历史事件发生的前提、限制和最终走向。
在更多时候,主要的研究对象更多的是,社会制度随着生产力发展的变迁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词的侧重有所不同,但是在一般的讨论中可以等同起来

借用那位知友的例子来说。 为什么春秋战国之交,各国纷纷走上了变法的道路呢?

  •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得生产力得到发展。尤其是粮食产量提高。
  • 如此,则使一部分劳动力与土地解绑,部分被军队、徭役等吸纳。
  • 而军队、徭役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组织形式就会不适用。造成混乱和动荡
  • 那么就迫切需要组织结构的改变。
  • 同时,运用新的生产力而崛起的新贵族,迫切希望扩大权利。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推动变法。



如此一来,变法就顺利成章了。

显然的,变法这个过程是随着生产力变化→生产关系变化→利益关系变化而来的。

而不是说商鞅吴起这帮人,恰好都比他们的前任更有改革精神,不约而同的想起来就干。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就是讲这样的一件事。
就是“客观条件”决定历史的发展。


但是网络史圈,很多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是存在误区的。
这个误区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一,历史唯物主义不主张特定历史事件的必然性。

很多人在讲到某个历史事件的时候,可能会主张历史的必然性。因为他们相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必然会有特定的结果。
比如说高平陵政变:“就算没有司马懿,也会有西门懿,上官懿来做这件事”

他们的逻辑无非是,特定的历史条件必然导致特定的唯一的结果。这本身是一种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现。
但是实际上是走在了机械决定论的路上,最后掉进了宿命论的坑里。

因为特定的历史条件不一定导致唯一特定的结果。不但社会学上是这样,连物理学里都是(扯远了)


所以,历史唯物主义几乎不主张任何特定的历史事件是必然的——除非是为了某种宣传的需要。

比如说,朴素的机械决定论者相信,高平陵政变是门阀和皇权博弈的结果,而且当时门阀的实力很强。因此这结果必然是门阀获胜,压倒皇权,然后司马懿作为门阀的代表掌握权力。

但是事实上,门阀和皇权在历史上的博弈有很多次,门阀实力更强的,也有很多次。但是也并不是门阀每次都获胜。哪怕获胜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发展的。更何况司马懿那时候也未必就是占着上风。

历史唯物主义不主张这种必然,唯物主义可能主张,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皇权和门阀的博弈制衡是必然发生的。但是他们博弈制衡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偶然因素,甚至可能就只是一念之差。

而进一步的,历史唯物主义会主张,皇权和门阀的博弈,最终将催生科举制度。而其博弈的形式也将被科举制深刻地改变。
至于是谁颁布的科举制度、或者说是不是叫科举这个名字,则是无关紧要的。

其中的逻辑,还是从生产力的发展说起。
①生产力发展→更多人从土地耕种中解放出来→有更多人拥有受教育的条件
②纸张的发明和普及→使得教育的扩大化成为可能
③上面两件事的结果,就是知识和教育不再被门阀士族所垄断。
④寒门学子壮大成松散、弱小但是不容忽视的阶层

⑤拉拢寒门学子成为发展和博弈中都必须的选项。

这些,就会通过推行科举制等手段,使寒门也有机会参与到政治中去。

上述的过程里,历史唯物主义会主张门皇权的博弈是催生科举制的重要(非根本)原因,而科举制的出现则改变了上述的二元博弈形式。而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在这个过程里,门阀和皇权某一次博弈的结果,并不是必然的。至于科举制度,它也只是必然出现。至于谁在什么时候推行了科举制,也是不是必然的,只是有一个大致的范围。

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静态分析


我们讲,打仗打的是后勤,打的是综合国力。不能光靠军事家的才能和意志。这也是唯物主义的表现。
但是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也只是很朴素的古典唯物主义。

孙子兵法里唯一一句被反复强调的话,孙子说:打仗真他娘的花钱,没钱不行啊。
在两千多年前的人就明白的道理,不需要专门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拥有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结合。

我刚才引用过,历史唯物主义讲的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变化导致了变化

是铁器的推广导致了各国变法

是纸张的推广导致了科举制度的推行
是土地兼并导致了破产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工人


与我刚才批评机械决定论不一样。朴素的古典唯物主义未必是错的,只是说它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所要表达的而已。历史唯物主义的主题是发展和变化。


当然你可以去对一个历史事件进行静态受力分析。比如说高平陵政变的时候,司马懿和曹爽的力量对比和个人才能。门阀和宗室对双方的支持程度。然后去谈,司马懿为什么会赢。
这本身没有问题。

但是历史唯物主义不管这个。这个只是历史进程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分支而已。
历史唯物主义固然可以用来讨论,比如说,汉末豪族趁战乱吸纳流民,导致门阀的实力壮大,从而影响到司马懿和曹爽的力量对比。但是司马懿和曹爽的争斗,说到底也不过就只是用皇权和门阀的多次博弈“之一”。仅仅是之一而已。

我是今天恰好讨论到高平陵了,不然可能放在别的场合,这也就是“以及等等”(司马懿:谁是“等等”啊)。

为什么我一向看不起门阀论。因为除了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泛门阀论的本质,是静态的去讨论上层建筑内部的平衡。门阀政治是上层建筑、皇权也是上层建筑。

如果把上层建筑当做一个整体,那么从汉末到两晋的门阀争斗,只是这个整体内部的争斗,它内部固然是动态平衡的。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它没有产生更近一步的变化。一谭被搅动的死水,还是死水。
直到科举制度的产生,新的阶层进入到这个整体,变化才真正的发生。


一些题外话


题主问,唯物史观是世界上主流的历史观吗?它有哪些优劣?


实际上我要说,历史唯物主义在很多时候并不适合拿来探究“史实”。这既是它的“缺点”,也是它的“优点”


因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本身,讲的是历史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螺旋前进的。
而且这在其中充斥着大量的偶然。
而历史唯物主义并不负责把每一个偶然都纳入特定的历史理论体系。

它更多的是关注在生产力背景下,人类社会在宏观上的变迁。

它探究的是,什么驱动了历史,而又会将历史带向何方。

如果一个人抱着“历史唯物主义”的锤子,看什么都是“历史必然性”的钉子,然后敲几下的话。很容易陷入宿命论和机械决定论的陷阱。而且很容易陷入从理论出发,选择性的拿史料去论证观点的唯心主义怪圈

探究历史的细节,应当用最普通的辩证唯物主义,就事论事,从从充足而完备的事实出发,从文物出发,从史料出发。

但是事实上,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大多数人没有这种收集、解读、联系史料的能力。更何况很多时候,史料和文物本身也是不完备的。

为什么网络史圈很多人爱侃侃而谈门阀、利益集团。以至于舍本逐末,甚至陷入阴谋论的怪圈。
这是因为他们有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然而了解的太过粗浅。又被帝王将相史观限制了视野,只看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浅层推论,也即上层建筑内部基于利益的博弈。


既看不到阶级之间博弈的大局,也看不到生产力推动历史长河向前的整体。

拘泥于偶然泛起的两三朵浪花,去为这两三朵浪花构建一个理论。然后拿这些理论生硬的去框别的浪花。

唯物主义不负责解释每一个客观现象。相反,是对客观现象的总结创造了唯物主义。

所以唯物主义并不避讳存在现有的科学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唯物主义不会强行拿一套固有的东西试图去解释一切。但是唯物主义会提供一套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论,去开创新的科学理论。


同样的。
历史唯物主义不负责解释历史。

它的本质是为开创历史指明方向。




  

相关话题

  全国人大发布关于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的相关决定说明,释放了什么信号? 
  建国初期苏联给我们的帮助有多大? 
  乌克兰在中文社交平台发声明称「将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如何评价此事?如何解读该声明? 
  为啥感觉宋朝的丞相不如其他朝代的丞相厉害??? 
  为何史书少有令人有「跪感」的「烧脑」的权谋反转? 
  问:如何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避免成为一个精致的自私主义者? 
  宋朝有唐朝强大吗? 
  为什么有这么多五绝吹? 
  谯周写的《仇国论》,极尽揶揄讽刺之事,把敌国称为肇建之国,本国称因余之国,为啥没受到惩罚? 
  有两个三段论的例子,一直想不明白…? 

前一个讨论
怎可以用部分内容找原书?迫切求解?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关于三国的话题要吵的这么激烈?





© 2024-11-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