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冷兵器时代最好的铠甲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nian-qing-de-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世纪早期,西方最好的盔甲自然是最为人们熟知锁子甲了,不过你是否知道,锁子甲也在中国沿用过很长时间?甚至要到19世纪的大清中期。

回到题目,锁子甲这种盔甲出现的时期非常早,罗马时期便有了这种盔甲,相比罗马环片甲这种具有代表性的,同样也是被大众熟知的盔甲,它的服役时间更长。锁子甲在欧洲地区用到16世纪,而在亚洲却一直用到19世纪。

而罗马的环片甲,在那个时代,它其实是一种很不错的胸甲,但也仅此而已。本质上这种甲胄在罗马甲胄史上的地位很低,它既没有取代比他早的鳞甲、锁子甲,也没有比锁子甲鳞甲“服役”的更久。可以说明这种甲胄在使用上有远远不如锁子甲的地方,防护面积是一个问题,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不适合骑兵使用和穿戴繁琐。

虽然环片甲相对锁子甲鳞甲更轻,防护更好,但不足以弥补以上的缺陷。冷兵器时代,甲胄的覆盖面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防护能力。

环片甲的竞争对手,锁子甲,它在欧洲用到16世纪中期,甚至在火器时代的时候还有它的出现,而在亚洲一直用到19世纪。如此长的“服役”时间,足以证明这是一个多么适合战场的盔甲。

至于小甲片铠甲(即鳞甲、扎甲),环片甲出现前已经用了近千年,而在环片甲消失后又被继续使用了近1500年。

对于罗马而言,环片甲只是更有特征性,而不是罗马的常用甲胄,即使是环片甲使用最多的1AD-3AD上半叶,它的数量都无法与锁子甲数量相当。

环片甲在罗马吹的心目中,等于某些国人眼中的秦弩唐刀,屡屡用失传,技术退步来解释,但事实上,环片甲从来没有在将军,皇帝身上出现过,足以见到这只是一种士兵甲胄。在环片甲“失传”的3AD之后,萨珊波斯还能生产环片式臂铠。

环片甲成为罗马军团的象征,影视剧和现代插画功不可没。不过环片甲的大量出现似乎是因为帝国向北推进遇到人高马大的日耳曼人挥舞着长剑大斧,因此需要加强对由上至下劈砍攻击的防护,而环片甲最突出的一个地方就是肩部甲叶宽大且层叠较密。身子上的防护,只是“附带”的胸甲罢了。

罗马环片甲没有发展出大面积防护的样式,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涉及到经济和战术背景的事情,环片甲生产本就与军团迅速扩张,装备供应出现困难有关,这种甲胄本质上是一种设计十分不合理的甲胄,这样的盔甲的形制,在穿着的时候,很容易割伤、刮伤或夹伤穿着者,非常不舒服,现代复原实验的人说即使穿了足够厚的内衬也只是到“勉强不刮伤”的程度。环片甲在适用性上远远不如历经考验的锁子甲,也不如更加久经考验的鳞甲。

不过呢…“历经考验”锁子甲并不如各位想的那么轻便(都是影视作品和游戏文化的锅),反倒是一种穿着会感觉很沉重的盔甲,整个盔甲的重量全部压在穿着者的肩膀上,即使是正常走路,也会很快人使人疲劳,更不要说穿着长途行军了。

这个是我15年时候拿35斤铁丝从缠环开始做的锁子甲:



相比我的板甲们,这真是一种设计不合人体学的盔甲啊(笑

————分割线————

来到文艺复兴时期,也就是15世纪。经过几个世纪的欧洲战争血泪史,迎来了盔甲的巅峰——同样也是它的夕阳,板甲和火器。

这时候盔甲分别有三大家,米兰,哥特和英式三家。

首先说说米兰式盔甲(这个我手上图多资料偏少)

圆润的设计造型,不一样的肩甲设计,以及巨大的巨大肩甲,就是这个盔甲的特点了。

与哥特式盔甲一样的喉甲的配置方式——将护脖固定在正面胸甲上,这是很聪明的做法。脖子终于从几百年的摇摆中解放出来了!这样的设计可以让穿着者承受力量更大的,自上而下或是从左至右从右至左的进攻。

据说,圣女贞德的白色盔甲据说也是请来意大利盔甲大师制作的,费用是100里维尔(100枚金币)。不过她的盔甲至今仍有许多解不开的谜,因为完全没留下来嘛。

米兰式盔甲的设计完全考虑到了人的机能(那时候剑盾仍然是骑士的主流武器之一),左右分工有所不同。例如左手被称为“盾之手”,发挥着防御的作用,就要求更好的防护性,右手则被称为“剑之手”,发挥着进攻的作用,所以就要求更好的灵活性,所以这样大肩膀的设计就出来了。(盔甲左侧和右侧的钢铁硬度也是不一样的,看后面哥特式盔甲的数据)

再说说哥特式盔甲。这是欧甲圈几乎人人都想要一身盔甲,因为镶铜边的哥特式盔甲非常骚,能够彰显你渣渣辉的土豪本色。

多棱角、满是棱条、布满放射状的槽线,十分贴合人体,穿着后显人身体修长优美的设计,让这种盔甲深受贵族阶级的喜爱。

相信不难看出,它的设计相对米兰盔甲来说,显然更适合人的身体结构,穿着后更自然更美观合身,尽显瘦子的美。

这个盔甲的整体重量比米兰式盔甲会轻一点,防护能力也稍逊米兰式盔甲(和米兰式板甲比起来他就是个弟弟),不过,这个盔甲在一些部位的灵活性上,要比米兰式板甲强得多,而且更轻的盔甲设计,让它更适合战场,而不是贵族的专利。其充满棱条的设计,还被沿用并发扬光大了,并造就了最后一个骑士和最后一套全身板甲——马克西米利安式板甲。

然后,这里有一份来自华莱士博物馆的,关于收录的哥特式盔甲各部位金属的硬度数据(单位均为VPH):

上臂盔甲:左160,右290

下臂盔甲:左256,右327

大腿甲:左270,右380

小腿前甲:左280,右385

小腿后甲:左232,右320

我们不难发现,右侧的盔甲右硬度较高的倾向,至于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因为负责淬火的工匠而异也未可知。各部位的硬度不以,这在没有现代机械与电子控制设备的当时,可谓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要知道那个时代的铁匠,通常用“唱几首歌”的时间,来估测淬火的时间。

ps:哥特式盔甲的整体防护性都是次于米兰式盔甲的,但是也只是差一点点而已。

顺带插一个答主自己的哥特式护手: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3905601755136000

最后一个,就要说说英式盔甲了

关于这款盔甲,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因为留下的资料简直太少了,只有鱼鹰社里面的考究党愿意去从历史的犄角旮旯里一点一点揪出这沧海一粟的东西。

历史上的英国盔甲,大多是直接采用米兰式和哥特式板甲的设计制作的,要么就是用一个比较老旧但是却很实用的款式

答主有点看不懂英国人的审美…这种大肚子细胳膊细腿的盔甲哪里好看了(扶额),简直像个火柴人似得。

然后英国人似乎也发现了自家盔甲丑得一批的问题,于是将米兰式和哥特式盔甲糅合到了一起…夏雷尔式头盔、米兰式胸甲、哥特式甲裙和大小腿甲,哥特式臂甲…和一对不明所以的大肩甲,还有一对在同时代非常落后的手甲设计(其实是为了射箭方便,因为没有护指部分阻碍),便是英式盔甲了。不过就这样组合到一起,也没有多难看,至少比他们之前沿用的盔甲要强很多了。

————分割线————

到了中世纪晚期,最好的盔甲自然就是马克西米利安式板甲了。

因为这种盔甲的出现的时间,已经接近火器时代了,实际上穿这种盔甲,全身甲的资料,很少。有一本书有记载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他所倡导的盔甲。待答主找找自己的小书柜后再上资料。

这种盔甲铠甲全身布满着放射状的槽线,或凹或凸,称为马克西米利安(Maximilian)。

然后…人们渐渐把同一时代所产的盔甲都叫这个名字,以至于混淆了概念。这个名字其实来自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这位皇帝对铠甲的制造有异常浓厚的兴趣。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被后人称为“最后的骑士”,他既具有中世纪风范,又有文艺复兴的君主气质,既是一位学者和诗人,又是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的保护人。他在战争中则是一位胸怀韬略的统帅,也是德国雇佣兵(Landsknechts)和帝国炮兵的缔造者,火炮技术的专家。还著有半小说性质的个人自传《白色的国王》(Weiss König)等等等等…最主要的是,他十分热衷于盔甲,并且还在这上面各种砸钱,算是国王的最后一个兴趣爱好了。不过事实证明,当你热衷某一个东西到一定程度的话,还真可以名垂青史了。

毋庸置疑的是,这种铠甲是由米兰款式和哥特式发展衍变而来。但不清楚其出发点是什么,究竟为了增固前者,还是为了软化后者的线条。据推测放射状的槽线源于哥特式铠甲中复杂的转角,最早是浅浅的凹纹,1510年之后变成明显的线条。

在1520年后,意大利就停止生产这种花哨的图样,只有德国还有制造。但也仅限于德国而已。而在欧洲其他国家,表面光滑的铠甲则占绝对多数。

这种盔甲据说非常轻(答主没能实际接触过),减薄了厚度,改用这些凸起的棱条来作为增强防护性的手段——却也有效,棱条给予了它不俗的防护力。

再往后说……就不属于冷兵器时代的范畴了,所以, 恕不能答了。


如果觉得我回答得不错麻烦点波关注,谢谢你啦。




  

相关话题

  有哪些具体介绍赫梯帝国神话和历史的资料或书籍? 
  抓五万头猪需要多少时间? 
  历史上著名的馊主意有哪些? 
  在1871年前,将生活在德意志地区的人称为德国人是否合适? 
  中日韩朝组成东亚联盟合众国的可能有多大,实现后会有怎样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服饰是怎么样的? 
  为什么北宋连着三任太后都反对变法? 
  为什么俄乌冲突中俄罗斯空军大量使用铁炸弹? 
  大陆当年为什么不打台湾而打朝鲜战争?难道朝鲜的地位比台湾还重要? 
  苏联为什么会与中国为何交恶? 

前一个讨论
听说日本人会对日语说得太地道的外国人产生抵触情绪,这是真的还是我的误解?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规模地将民族乐器由丝弦转换成金属弦,对音色的影响有多大?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