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一年多以前,当 AirPower 和 iPhone X 一同亮相的时候,我就知道它很难,所以才对它有这么高的期待。
后来的专利文件也证明了这一点。一般的无线充都是一组线圈,为了加强线圈能覆盖的范围,放两组三组就已经算多的了,会碰到一切散热干扰方面的问题。但 AirPower 上,苹果准备放上 32 组,而且彼此重叠。这会导致严重的过热,以及可能存在辐射功率过大的问题。
就像 Touch ID、Face ID、Taptic Engine、TrueTone,那些最让你注意不到它存在的技术,往往也是最复杂最有难度的技术。这些东西每次都是苹果先做出来,你以为 AirPower 也是一样,只是 这一次 AirPower 实在是太难了,苹果一头撞到了物理规律的墙壁上。
是的,插上线也可以充,放到那些线圈独立需要对准的充电板上也可以充,但当 AirPower 给你植入了「往一块大板子上随便一丢就可以充电,还可以充全家桶」的 idea,你还是忍不住要不停地想象这种未来。有了一块这样的板子,会不会最终实现整张桌子随便往上一放就可以充电。但至少目前来看,这种设想很难成为现实了。
如果说产品层面 AirPower 的取消还不是特别大的问题,没有 AirPower 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但它反映了苹果内部管理的两个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于产品开发流程。这样一个「完全不可行」的产品在 2017 年下半年就被拿到发布会上宣布。我敢说当时可能连原型机都没造出来,因为 iPhone X 发布会后现场的演示区摆的 AirPower 并不能给任何设备充电。一个核心技术在于充电的设备,充电技术还没搞出来,你先给它做一套工业设计有什么用?这在本质上就是 PPT 造车。
这个项目的直接负责人过分乐观,且在苹果管理层面前吹嘘过度,最终导致它被提前公布,且整个苹果内部甚至没有哪个高管意识到了这个产品潜在的技术难度。
第二个问题在于测试量产流程。我从两个独立信源获知,AirPower 其实是进入了量产的,且已经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AirPods 2 的包装、iOS 12.2 的代码、苹果官网上 iPhone XS + AirPower 的图都能测证这一点。但到最后一刻,它还是被取消了。
可以说这样一个产品在整个测试量产的阶段,都没有一个真正负责的人去监管,甚至是团队内部存在刻意隐瞒问题的情况。这是比取消 AirPower 这一件事要麻烦得多的问题,需要苹果去好好解决。
就是这样,希望它还能在未来以其他形式复活。
当我看到这个消息,感到十分震惊,这是我印象中苹果第一次公开放了大家鸽子。(暴露年龄了……)
2017年发布的时候,对这个神奇的充电板十分感兴趣,《微型计算机》当时还有篇文章介绍了一下原理,看到一块板子上密密麻麻二十来个线圈,不得不佩服这就是苹果爸爸:想法牛逼、技术牛逼!
结果,还是倒在了技术上,线圈太多、发热太大、效率太低,几十个线圈带来的负面作用太大。
我仔细想了想,如果牺牲一点反应速度的话,其实只要三个线圈就能做到苹果所设想的效果。
(灵魂画师上线)
三个线圈通过电磁滑轨、齿条或者螺杆来控制移动,当设备放在充电板上的时候,线圈主动与设备对齐,这样功率、散热都不成问题,参考手机上的伸出式摄像头,厚度应该也不是问题,缺点就是反应略慢,设备放上去几秒后才能开始充电,有机械结构,会比较复杂,但对于擅长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苹果来说,应该不是问题。
希望通过技术的进步,airpower有一天能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