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87 版红楼梦豆瓣 9.6 分是否过了,几乎人人五颗星?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zi-xian-25-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八七版的如果有六星,我会给六星;

如果有十星,我会给十星;

如果有一百星,我会给一百星;

10新版不批评也不接受,所以不评星

就这样,不接受反驳呢!

先看一下八七版服饰之美:

林妹妹的形象高洁,衣服颜色多为白色、淡绿色、淡蓝色,素雅的冷色调。衣服的图案排除了一般的花花草草,用的是梅兰竹这样的图案。

小时候的黛玉,稚气未脱

已长大成人的黛玉,神色间凄冷落寞

偶尔而也有红色,象征着恋爱的欢乐带给她的色调。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群芳赏雪身披大红鹤氅的黛玉楚楚动人,一点也没有病态。

鹤氅是用鹤等鸟类的羽毛做成的,也可以用织料来做。

这张照片是陈晓旭生前非常喜欢的,光梳头就用了三个小时,全部是用陈晓旭的真发做的。

黛玉这身衣服够华丽吧

宝姐姐给人的感觉应该是衣着华丽的贵族小姐,头上插金钗,项上挂金锁。但是杨树云一反传统,他觉得薛宝钗其实是个冷美人,内心很冷静、理智温文尔雅。

而曹雪芹对薛宝钗的多次描述,也是她穿着家常的衣服,半新不旧的“微黄而带红色”的袄子,这样的暖色调显得人贤淑雅静,红而不俗艳。

所以宝姐姐的衣服颜色以蜜合色为基调,这个颜色显得她温和典雅,平易近人。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肤如凝脂,是很自然的美。连她的闺阁“蘅芜苑”也很素雅,摆了数枝菊花,几本书,一套茶具,就再没别的装饰了。

宝钗的发型和她的妆一样,圆润可爱,比较高耸,而且为了符合她大家闺秀的风范,从来没有左右不对称的发型。

沈从文也曾对造型师杨树云说过:“女人不要戴太多首饰,女人最美的是头发。”

作为大观园唯一的男孩子,被众人环绕着的宝二哥是电视剧的灵魂人物。

其中,梳着很多小辫子的发型是宝玉最重要的一个发型,也是曹雪芹着重描述的。

第一次见黛玉的时候,他“头上周围一转短发”,都要结成小辫,再总编一根大辫”。

然后这个辫子上还有装饰品,“一串四颗大珠,用八宝坠角”。看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发型麻烦死了,但是居然被杨树云做出来了,真的很好看!

还有一个发型也印象深刻,一般正式场合宝玉会头戴珍珠冠。比如和北静王见面,头戴珍珠冠,身着白衣的宝玉一下子赢得了王爷的好感,觉得他真是个面若春花、目如点漆、俊俏不俗的美少年。

对于“凤辣子”印象如果只停留在她的亮嗓子,那就太可惜了,你看这一对丹凤眼和柳叶眉。

邓婕的身高只有一米五六,为了让她在气势上能压倒群芳,邓婕的发型都是高髻,鞋底加了十几公分,衣服再配上竖线条的装饰显高。垫高十几公分,真是辛苦了邓婕。

另外,87版红楼梦里王熙凤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很吃重,从鼎盛时期的风光无限,到落魄时的布衣憔悴面容,都需要相应的衣饰和妆容配合。

红装也就二奶奶压得住

还有帅的不行,有礼貌的琏二爷

看看三春配的衣服

华贵的老祖宗

花团锦簇,大家气派

再来一张

还有夏金桂的:樱草色镶边缃色底子花卉刺绣对襟褙子,缃色镶边淡青方口立领中衣,象牙色马面裙。

嫣红镶边鹅黄撒花绸面对襟褙子,橙红绣花抹胸。

妙玉,比那头戴一朵花的妙玉如何

扮演小巧姐的小演员名叫李端,长得粉妆玉琢,煞是可爱。 注意袖口和领口的花边。


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及宝琴、岫烟两位姑娘的所有服饰统计完毕。

其中林黛玉的服饰46套,实穿44套;王熙凤的服饰41套,实穿39套;

薛宝钗的服饰31套;史湘云的服饰16套,实穿15套;

贾元春的服饰4套,实穿2套;贾迎春的服饰19套,实穿16套;

贾探春的服饰25套,实穿23套;贾惜春的服饰14套;李纨的服饰16套;

秦可卿的服饰5套;妙玉的服饰3套,实穿2套;巧姐的服饰6套。

片中仅金陵十二钗的服饰总计226套,实穿213套。

除了服饰之外,还有美食、建筑、角色神态、发髻造型等等等,太多太多了。

仔细考究才能发现各种细节之美,先这样吧!


user avatar   mo-wen-nan-n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87红楼的缺点,10红楼心知肚明,在此先卖个关子,下文会说。10红楼曾经试图扬长补短,超越87,但87红楼的缺点,其实已经是顶层高楼上意境的讨论,在这之下还有编剧功力、演员演技、服化配合等等基础工作,10红楼的基础仿佛泥沙垒成,不堪一击,所以压根都到不了顶层意境的比较了。

不是我悲观,按照目前国内文艺圈的势头,20年内再次翻拍红楼梦的话,评分不仅不可能超过87版,甚至超过10版都很难。

众所周知,我是10黑(没办法,真的生理性厌恶,抱歉抱歉),87比10出彩太多,原因大家都讲了,用心不用心的区别而已。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里最难拍的,因为很多红迷其实都不大懂每个人物。宝玉是窝囊纨绔,黛玉是尖酸刻薄,宝钗是腹黑小人,这三类刻板形象基本涵盖了红迷圈90%的人,连圈内人尚且如此,难道还能指望基本没读过几遍的李少红之流导演,能懂得红楼梦的美?

市场经济下,人心浮躁,不仅不可能专心雕琢,甚至拍戏恨不能都不承担一丁点风险,最好是坐等收钱盈利。在这样的氛围下,他们敢不敢拍红楼这么一块烫手的山芋都成问题,何谈善加编剧?

不要以为红楼梦不需要好编剧,恰恰相反,它非常体现编剧的功力,红楼里很多内容是不适合变成影视化画面的,需要精挑细选,删繁就简,如果一味“符合原著”,结果就会成为10红楼的流水账。这不是符合原著,这是懒惰而导致的编剧失败。

10红楼的吐槽,表面是始于演员造型,实则源自编剧失败。有声读物四个字,完全涵盖了它的内容,对于一部电视剧,这种评价可以说是完全的羞辱了。

87红楼梦的三个编剧,周雷,刘耕路,周岭,与其说他们是编剧,不如说他们是红学家,此外还有周汝昌沈从文等人的指导,可以说集合了当时红学届的精英。虽然现在也有红学届文人,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真的没办法和老前辈们相提并论。

纯红学化导致的结果,是87红楼梦其实是一部男性文人导向的电视剧。这也是我个人认为的它的缺陷。

曹雪芹是很懂女人的,而红学家懂得的,是红楼梦这本书。其中的区别过于幽微,难以用言语表述。

比如对于黛玉的塑造,比较浅薄,其实就是男性视角下中规中矩的“病西施”。黛玉对宝玉、宝钗、湘云等人的情感描摹,太过于粗率,缺乏细腻的女性向视角,导致黛玉的真实感偏低,观众看了87黛玉,都先入为主的认为她是“爱发脾气难伺候的病秧子”,很少能有男性认为这样的女子可爱。其实,这也是红学届里拥黛拥钗的具象化对垒,因为原著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写法,导致完全按照原著拍摄,黛玉的美好是完全弱化的。10试图扭转这种态势,着力体现黛玉的少女之美,但过犹不及,又成了车祸现场,

同样吃亏的还有宝玉,曹公对宝玉也是开启自嘲模式,影视化后这种弊端就立刻体现出来了,很多观众觉得宝玉“整天痴痴傻傻”的,也是源自于87版带来的误解。10版相对而言,只有更差,没有任何企图改变的意思,因为宝玉这个人物的确也是最难诠释的,红学家都无法透彻解读,何况李少红。我个人认为,李少红作为特殊年代成长起来的女导演,她的内心不仅无法欣赏理解宝玉,甚至对宝玉是充满鄙夷的恶意的,这也完全体现在10版的呈现效果里了。(我真的不是开玩笑。。。。)

相比较而言,宝钗反而是表现的最为完整的人物。因为诠释宝钗,走的基本都是理性化的男性视角,完美符合87版的模式,“山中高士”形象倒十分完备,所以观众会对宝钗的好感大大增加,但过分完美的视角,其实也缺了一丝韵味。比如宝玉挨打后宝钗送药,那种不能宣之于口的好感,完全女性向的细腻情感,87版拍来就太直太硬,宝玉的内心独白打断了观众的心动瞬间,没拍出味道来。

原著是: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后面是宝玉一大段内心活动。

87拍摄这段,把宝钗的低头红脸,剪辑到了宝玉内心活动的后面,本来前后次序就乱了,而且宝钗的低头特写也太仓促,缺乏静默停顿的控制之美。这里主导的完全是宝玉视角,着重描摹男性化的内心感动,但实际这里观众已经带入了宝玉视角,再加内心戏就画蛇添足了。

所以,这一段宝玉的心理活动,其实加了不如不加,因为整段的重点全在宝姐姐那“一低头的娇羞”,点出宝钗“胎里带来的热毒”在冷香丸克制下的惊鸿一瞥,足矣。

放一个各版对比,北影版的剪辑就比87要好,但感觉还是不够细腻。

其实抛开10版宝玉的惨烈颜值演技,这一段对比里10宝钗的感觉是最对的,克制里带有一丝丝的情意缠绵,最为让人沉醉。可惜后来又加了宝玉内心独白,这个宝玉又。。。唉。。。

类似的例子还有一些,就不一一列举了。

因为这个原因,我当初对10版寄予厚望,毕竟李少红的女性向视角一贯惊艳。但是,但是,但是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难全!


user avatar   xie-jia-11-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天看到个好消息!

就算没有拍成电视剧,有剧本看看,也算是了了一桩心事。开心!

——————————————

有朋友问到“周岭之憾”,我觉得可以添一些。毕竟周岭的遗憾我这等闲人看了都心头一紧,更不用说其他比我更加热爱《红楼梦》的读者了。

红楼梦剧本于1983年3月6日起稿,当年底完成初稿;1984年3月完成二稿,二稿之后继续修改润色,直到1986年1月才最终定稿。历时两年零二个月。负责后四十回改编的周岭摒弃了后四十回中与前八十回原文难以契合的:宝玉疯癫,凤姐调包计,贾母迫害黛玉,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大团圆结局等内容;创作了:香菱之死,探春远嫁,袭人被逐,宝玉离家,黛玉之死,贾府抄没,狱庙相逢,凤姐之死,巧姐获救,贾芸求助北静王,妙玉流落瓜洲渡,宝玉偶遇湘云,诸芳流散,贾府消亡,宝玉悬崖撒手等剧情。

虽说是改编,但是剧版的后四十回实则是续作。要花费的心血比前八十回可能要更多。

可惜这些在拍摄的时候被大量删落,留下来的只有一小半。“后六集删落了太多太多的东西,这是非常非常遗憾的事。”周岭说很多人讲87版拍的最好的是“探春远嫁”,但是他一听到“心里就在滴血”。因为删除的东西太多,他想表达的意图完全没有表现出来。

可想而知如果真的全部表现出来了,87版该多么令人震撼,前面的高楼起,后面的大厦倾。结局如果按照曹雪芹的原意,一定是大故迭起,一败涂地。这种环环相扣的悲剧感绝对能让87版再上一个台阶。

周岭说这是他的毕生之憾。

其他的小遗憾也很多,比如大观楼。当时所有出的大观园设计图,大观楼都是在最后一座。但是周岭觉得不对。因为在书中明确写了三次大的游园活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候和贾母一起游园,大家集合的地方是在大观楼。如果大观楼是在最后,那大家就是在最后的地点集合,可是游园的时候要跨过中间所有的景色,去最先游览园门口的潇湘馆。这不合常理。虽然很多人认为大观楼的位置是曹雪芹的“小说家之言”,可能没那么严谨。但周岭思来想去,觉得为什么大观园不能再最前面呢?

因为书中有明证,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宝玉和贾政一众人等进了大门,题了“曲径通幽”之后,进了石洞,只见“佳木葱茏,奇花烂漫,一带清流……再行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梢之间。”

这一组建筑中,只有大观楼,含芳阁,缀锦阁,才配得上“飞楼插空,雕甍绣槛”八个字。如果大观楼建造时放在最前面,那便可一通百通。周岭自己想明白之后立刻去找周汝昌先生,二人雪夜围炉,彻夜长谈,周汝昌听此快论“频频以杖拄地”,要求周岭一定要写文章,画草图,将这个想法公诸于世。后来等不到周岭的文章,还写了数封书信“催更”,并写了四首绝句赠送给周岭,因为“喜其能得大观园真意”,还说“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如果有人反对,也请拿出其他更为重要严谨的证据来。”

可惜的是,这个想法提出来的时候大观园已经动工了,大观楼也已经按照原来的草图在建了。

至于新红楼的拍摄,那对周岭来说则是“憾上加憾”了,具体不表,大家看看都能明白吧。

——————————————————————

87版有三个编剧。周雷,周岭,刘耕路。周雷是编剧小组组长,和刘耕路一起负责前80回的改编。周岭负责后40回的改编。奉行的改编原则是“忠于原著,妙于剪裁。”要求红学专家们严格把关,编剧改编要大胆尝试。三人用时八个月,才完成了剧作前28集的改编。精益求精到什么地步呢,讨论会上顾问团的古代典章制度的专家朱家濜对编剧周岭说,有一个提法不妥:你说“优先放了外任”,那个时代不这么说。这里要改。

周岭说,怎么改呢?

朱家濜说,改成“仅先放了缺”,那个时候的习惯说法是这样的。

周岭改了。

吴世昌先生说,周岭,你写了一个“瓦败冰消”,不妥,改成“瓦解冰消”。

周岭说好。

连一个字都要订正,要反复推敲。在剧本上耗费了大量心血的不止是编剧,更有红学家们。尤其是周汝昌先生,每一集的剧本他都要看,都要仔细斟酌。如果不给他送剧本,老人家还会不高兴。送慢了,老人家还会着急,看完了剧本不让他说话,这也是不可以的。除去讨论会,周汝昌先生也经常和编剧周岭彻夜长谈。

为了拍摄红楼梦,剧组在北京的南菜园建了一个大观园。1983年底召开了北京大观园设计论证会。会议主要是来论证大观园设计图,设计图的作者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高足杨乃济先生。

编剧周岭第一个发言,他说,我的意见很简单,整个水系要翻转。

原来的设计中,水是从西北流往东南,但周岭觉得不对。因为水流到东南就流去宁国府了。书中明明白白写了:从东北角引来一股活水。也写到怡红院是整个园子中地势最低的一个地方。因为曾经有一次下大雨,只有怡红院中庭院积水,丫头们在院子里玩乐,没听到宝玉敲门。这就是水流从东北往西南流。

所以按照这样的说法,潇湘馆,稻香村,怡红院,栊翠庵就要大翻转。交换场地。

这个意见一提出来,大家都炸了,讨论得非常热烈。这时候周汝昌先生说,我完全同意大翻转的意见。

大家又经过一番讨论,杨乃济也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遂同意了水系翻转的意见。

所以很多人说87版的专家顾问团只是挂名,那可真是大错特错了。专家顾问团里的很多专家,都是一腔热血,对红楼梦也是情有独钟的。

87版的服装总设计师叫史延芹。她是毛遂自荐去的北京,找到导演王扶林,想参与红楼梦的电视剧制作。可是当时已经找好了设计师,而且全是中央剧团推荐的国宝级设计师。幸好她带来的设计图王扶林导演很是喜欢,便把她推荐给了设计组组长。她当时名不见经传,所以只能在工厂做监制。后来红楼梦试拍,决定拍红楼梦的序,小荣枯那一段。当时大家分任务,只剩十里长街的设计无人接手,史延芹说,我来。十里长街街景繁杂,人物众多,初步计算至少要画48张图,而且时间只有半个月。交图那天她把设计稿全部在地上依次摆开,这一摆,她便受到认可,成了主要设计。她为红楼梦剧组设计了2700多套服饰,被人称为“拼命三郎”。

因红楼梦无历史可考,他们最后决定结合中国各个朝代最美的,最精华的东西,然后经过自己的设计和规划,创作一个红楼梦年代的服饰。史延芹执笔,为贾府上上下下400多号人物着装,按照年龄大小身份地位分出层次,更不辞辛苦远赴千里虚心听取红学家的意见。红学家教她可以从人物名字上来考虑,比如

宝玉,怡红公子,身上必定可以着红色;

花袭人,有花朵的颜色,也可以着红色;

紫鹃,身上必定可以着紫色;

莺儿,身上必定可以着杏黄色。

甚至书中有一个章节,写宝钗身着“蜜合色的小袄”,史延芹毕业于油画专业,但不知道什么是蜜合色,又去请教红学家。红学家查阅了各种资料,最后告诉她,蜜合色就是一种介于杏黄和淡粉之间的颜色,非常柔。史延芹一听就理解了。所以就有了蜜合色的小袄。

设计宝钗的服饰,史延芹用了很多半新不旧的色彩,都是很中庸的颜色,和人物性格极度吻合。她很少像王熙凤一样穿玫红,桃红,石青。

设计黛玉的服饰,怎样才能展现出“世外仙姝寂寞林”的高洁气质?史延芹觉得不是红红绿绿,不是给她招摇就是美。黛玉的美是高雅的美。白,淡蓝,淡绿。在她一生当中最温馨的阶段,才用了一些暖色调,比如淡粉(共读西厢)。喜欢竹子,衣服上便有青竹,寄人篱下身世悲惨,焚稿的时候身上便是素白。来时孝服,走时素白,从头到尾贯穿了她的“质本洁来还洁去”。

设计王熙凤的服饰,用橘红,黑色来展现她的热情,阴险,等等。弄权铁槛寺的王熙凤身着黑色织锦皮袄,平时又穿很艳丽的颜色。

至少我个人不觉得这个塑料亮片和水钻以及豆沙色的美甲能表现出黛玉的人物性格和命运

(up主见水印,有很多对比视频。)

也不认为这奔丧一般的白色适合薛宝钗。更不认为满头红花适合大奶奶。

不知道题主你看明白没有。所谓的“忠于原著”并不是照本宣科。并不是有个旁白在旁边念两句就是忠于原著了。这种细心求证,大胆创新,妙于剪裁,取其精华才是真正的忠于原著。

87版当然有缺点,但是令我自己不太乐观的是,以后我们可能也拍不出比87版更优秀的红楼梦了。它刚开始也是遭受非议,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大家对电视美学的不理解。大浪淘沙,一直到了今天它还是屹立不倒,是因为整个剧组都在上面下了真功夫,留了真心血。

观众真的不是傻子,这样的诚意值得一个豆瓣的9.6吗,我觉得值得。和原著作比较,新版才更加会输得底裤都不剩,因为它简直就像一个闹剧,像一个笑话。大家一开始就很抵触新的翻拍红楼梦吗?不是的,当初新红楼开拍,周岭老师被作为编剧请到剧组。他也很想借助新红楼完成自己的“毕生憾事”,拍个更完整的红楼,但后来他发现不可能了,永远不可能了。

因为这个剧组完全不了解红楼,演员背不出判词,导演甚至能说出“红楼梦完全就是鬼话连篇”,了解红楼梦是编剧的工作,自己不用管这种话。这个剧组对红楼梦没有丝毫的热爱,也没有丝毫的敬畏。这样的剧组能拍出什么样的作品大概也心知肚明了。

五颗星当然有五颗星的道理,新版也有五颗星不是吗。


user avatar   yi-hong-di-yizui-p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人说10版红楼梦太忠实于原著了。连林黛玉说“放屁”的内容都没有删改!这么忠实于原著的10版红楼梦“居然只有6.0分”!

太好笑了(✘_✘)

那么10版红楼梦有“小红说奶奶”吗?这段情节不仅仅是描写一个伶牙俐齿的小丫鬟的绕口令展示,脂批说后文书中有“狱神庙”一节,方为小红正文。

10版有“龄官画蔷”么?那可是关于书中唯一男主角贾宝玉心路成长历程,即“情悟”的重要章节。

10版有“香菱学诗”吗?作为一部诗化的小说,“香菱学诗”是关于作者对于诗词创作的感悟。可是在10红楼梦中,香菱的角色用两个演员来扮演,却没有演“香菱学诗”这一段关键情节!

这一版的红楼梦中很多角色都是由大小两位演员担任的,可谓僧多粥少!选秀的种种内幕插曲,这里就不说了,连岫烟这么一个没什么台词的角色,也用两个演员来担任(´இ皿இ`)。而林黛玉的演员却是从始至终没有换人,她的两个宝哥哥都比她小 ⊙ω⊙

10版有“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吗?在原著中,“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一回中,10版电视剧着重的表现了秦钟与宝玉那浓浓的基情,以及和小尼姑偷情的精彩刺激之处。

而对“王熙凤弄权铁槛寺”(脂批:此全书之大关节也),也许后文书中贾府之败即为此故!这么重要的情节,10版红楼梦却采取了删除的处理。

有粉丝总是吹嘘10红楼梦拍了“太虚幻境”。可10红楼梦中,贾宝玉喝完了“千红一窟”茶,饮过了“万艳同悲”酒,红楼梦12曲刚一开场就被警幻拉去云雨去了!好家伙,明明是揭露全书结局的精彩段落,在10红楼梦中竟然被演绎成了仙姑亲授云雨之术!

就这样的剧本还动用了八个编剧创作了三个月。呵呵哒!

主题思想都不尊重原著,还说什么符合原著呢?

除此之外,10版红楼梦还有好多原创的内容。比如贾琏用拔火罐的方式“出火”(ー_ー)!!

10红楼梦的创作团队本质上就不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有一种故意贬低恶搞的心态在里头。并且是严重的崇洋媚外的思想,用纯粹的西方式的审美视角去展现中国古典名著!比如“黛玉之死”,10版用展示女性裸体美的这种西方艺术形式来表现《红楼梦》的东方古典之美。

红迷们心中那个清高孤傲,美丽圣洁的林黛玉,就这样被“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编派上啦!

然后导演还大言不惭的说,“你们不觉得这很现代,很震撼吗”?

导演没文化,演员没演技。

因为演员没什么演技,表演就像背课文。所以演技不够,旁白来凑。通篇从头至尾的旁白。《动物世界》一般的旁白!

什么放屁的10版红楼梦!


user avatar   159271025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以为,87版红楼梦豆瓣评分9.6确有过誉,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瑕疵其实也不少。

例如陈晓旭的黛玉不够美,演绎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于夸大乃至歪曲了黛玉诸如使小性子、对人刻薄等这些负面性格,所以就造成很多没看过《红楼梦》原著的人认为林黛玉性格不好,爱吃醋,没事就发脾气,以至于不少人章口就来,什么“林黛玉不适合做老婆“、”宝姐姐才是完美贤妻”云云。

其实都是胡说八道,原著中的林妹妹根本不是他们想的那样,宝姐姐也并非是那些俗不可耐、一身油腻的“社会人”所设想的封建式“贤妻良母”、旺夫的“完美人妻”;

又例如薛宝琴这个堪称完美的人物,87版的演员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但凡看过原著的,我相信是绝不会满意87版薛宝琴的;

又例如李纨这个丧偶寡妇,原著说她“槁木死灰一般”,结果剧组找了个中年妇女来演,难道没看到“青春丧偶”这四个字么,起码应该是个二三十岁的少妇吧。

还有绝大部分演员的年龄都偏大不少,林妹妹书中登场大概在十岁以下,至八十回也不过十五六七岁,所以在早期,她才可以和宝玉耳鬓厮磨,在床上厮混,因为他们那时候还只是些连青春期少男少女都还够不上的孩子啊!

林妹妹一开始最好由小学五六年级至初一的小女生来演,宝姐姐初一初二左右,至于其他姐妹们,亦应如此,譬如“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的惜春和“一团孩气”的雪雁,年纪就更应该小些。

若是像87版那样一直以一二十岁的成年人来演,就实在是觉得不对劲,所以必须得准备两套演员。

另外,由于资金、条件、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也存在一些当年无法去拍好的地方,最遗憾的是有很多原著中比较经典的场景没有拍摄,我真是恨不得能把原著所有内容(前八十回)完整给拍下来!

当年的导演、编剧有文化有底蕴,还有很多真正的红学大家做指导,那时候的人也没现在那么浮躁,肯静下心来下苦工来拍戏,真的去学习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训练仪态,就比如先集体进行长时间的培训和艺术熏陶,这一点现在几乎没可能做到了,而这对拍好一部接近完美的《红楼梦》是决定性的。

唉,实在是可惜,时代不同了,现在有钱有技术也很难拍好《红楼梦》。

所以,我作为一个爱极《红楼梦》、反复去读原著(脂砚斋系统八十回版)也看过87版多遍的红楼业余爱好者来说,若要真按照我自己的标准去严格打分,我至多只能打8.0分(十分制),但考虑到普遍情况,我觉得豆瓣评分8.8至9.0比较合适,这都是对比出来的。

87版堪称封神之高分,一是由于对比,毕竟一览众山小,没一个能打的;二是由于时光的滤镜,当年对它的批评可是很多的,那时候如果有豆瓣评分,很可能就是七八分左右。


说了87版的缺陷,不说点优秀之处,看来要被喷死了,就说点87版中我比较喜欢的人物和地方吧。

对于《红楼梦》原著本身来说,我最喜欢林妹妹,但要说87版红楼梦,我最喜欢的是张莉演的宝姐姐!真是很好地满足了我心目中想象的宝姐姐形象,比如扑蝶那一段:

想毕,抽身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的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顽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甲侧:可是一味知书识礼女夫子行止?写宝钗无不相宜。)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的滴翠亭,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庚侧:若玉兄在,必有许多张罗。)也无心扑了。(庚侧:原是无可无不可。

那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实在是太生动形象了,堪称完美。

还有宝姐姐取红麝串子给宝玉看,宝玉看着宝姐姐雪白一段酥臂看呆了那一段:

此刻忽见宝玉笑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那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原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边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甲侧:太白所谓“清水出芙蓉”。)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甲侧:忘情,非呆也。)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宝钗见他怔了,自己倒不好意思的,丢下串子,回身才要走,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手帕子笑呢。

真的太美了!

另外也很喜欢87版中的秦可卿、平儿、晴雯等人:

而87版中的袭人被塑造得实在是不讨喜,对比原著来看,真心是被导演、编剧给黑了,可怜的袭人啊~

另外,邓婕的王熙凤倒是演得非常精彩!

其实我觉得《小戏骨红楼梦》里好几个小演员都不错,比较适合作为我所说的“第一套演员”,来表演红楼女儿们的年幼时期,比如钟宝儿的宝钗、郭飞歌的凤姐儿、还有元春、妙玉、香菱(ps:这个小演员简直太灵气了!),特别是李纨,简直神了,论和原著的气质相符程度,绝逼比87版强,只不过年纪太小了~

至于周漾玥的小黛玉,虽然很可爱很漂亮,我也很喜欢,但论气质,其实与书中的林妹妹是不相符的。不得不说,要找一个与书中完美契合的林妹妹实在是太难了。

而10版的红楼梦,竟然连蛋五后的小朋友都不如,就不说长相气质是否契合的问题了,那些“戏子”就没几个态度端正的,根本就没下过一点功夫,最起码你的行动走路实在是太粗俗不堪了,找几个礼仪老师学学仪态就那么难吗?



补充一段说明:其实我真的很怀疑有些人到底看过《红楼梦》原著和87版《红楼梦》没有,竟然真的有种莫名其妙的言论:87版《红楼梦》真的是神剧,完全毫无瑕疵,批评不得,很好奇这些人的真实情况是怎样。

附上一段当年的学术研讨会综述报告:

一、可贵的尝试
  研讨会上发言的同志对电视剧《红楼梦》为普及原著作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指出:《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最复杂的著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罕见的奇书,改编它的难度是和改编其它文学名著的难度很难相比的。我国年轻的电视剧艺术,在各方面都累积尚不足的情况下,毅然承担了使《红楼梦》第一次转换为视听艺术的历史重任,为其攀登文学的珠穆朗玛峰迈出了坚实的可贵的第一步。改编后的电视剧,可以说基本上转达了原著的思想内涵,展示了丰富绚丽的历史生活画卷,尤其使人从生动的屏幕形象中直接感受和认识了那个扼杀人性,摧残美好的封建社会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和走向崩溃的必然趋势,并给人留下了凤辣子及其他人物的深刻印象和一些精彩动人的场面。电视剧《红楼梦》对原著广泛深入的普及,是以往任何“折子戏”都无法比拟的,是红学史上的高潮,是一次可贵的尝试。这次改编,不仅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同名电影的拍摄以及古典文学名著的改编提供了直接的可贵借鉴的经验,而且对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也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于原著信息量的传达
  丁维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 在发言中谈到:《红楼梦》之所以比任何名著毫不逊色,就在于它转达了惊人丰富的信息量,尤其是关于当时社会本质的信息。它反映了第三次大转折时期的历史和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不可挽回的颓势,而这一时代的本质方面,有直接间接地表现在“天”与人,情与理,补天与不让补天,无法补天的矛盾冲突。电视剧在“元妃省亲”、“红楼二尤”、“群芳夜宴”、“白雪红梅”、“晴雯之死”等片断,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纯真女儿们的美好情性,才华,志趣和悲剧命运,通过这一个个女儿的毁灭,揭露了封建专制之“天”的腐朽和残酷,尚能让人领略“天”与人的矛盾冲突。但是在表现情与理矛盾冲突时,电视剧却难以令人满意,《红》剧似乎全然改变甚至抽掉了以“理”为基础的金玉良缘和以“情”为基础的木石前盟的对立冲突;这条重线索处理的失当,是导致全剧性失败的关键之一。《红》剧的全部,看不出黛玉哭哭啼啼,吵吵闹闹的深刻原因;中部,宝黛爱情的情节断了线;直到最后,宝钗还在争取“备选”入宫,而贾母竟对木石前盟原想“恩准”,打算选择各血不止,病入膏肓的黛玉为“宝二奶奶”,如此等等,不仅缺乏逻辑根据,而且根本上改变了宝黛爱情悲剧的性质。至于围绕宝玉的“补天”,与不让补天,无法补天的矛盾冲突,揭示得就更不够了。

  三、参差不齐的人物再塑造
  电视剧《红楼梦》把贾宝玉和一大批各具风采的女儿形象推到人们面前,其中有的是塑造的非常成功的,有的是基本上称职的,有的是把握不够准确的,有的是令人无法接受的
  (1)王熙凤荧屏形象塑造的成功为电视剧增色不少,演员邓捷在毒设相思局,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出任“监社御史”,嫌杀尤二姐等戏中,比较准确地把握和揭示了人物的歹毒,阴狠,泼辣,干练,精明,机巧等多种性格侧面,使人观之可气可恨,可钦可佩,可亲可爱,可怜可悲。王熙凤可以说是荧屏“红楼”满台文武中最为丰富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美中不足的是对她结局的处理:残席,雪野,嘲讥味道鲜明的插曲,表现其昔日威恶的镜头 。。。。。如此收场,不仅远不如原著“哭向金陵事更衰”的结局来得深沉有意味,而且有鞭尸警世之嫌,与雪芹原意相悖。电影导演陈怀皑在充分肯定了邓捷的成功表演之后,对电视剧<<红楼梦>>提出“人物总谱铺排失当”的批评,他认为导演应千方百计保一线人物,不应让宝,黛,钗逊于凤姐儿,而现在凤姐压倒了一切。
  (2)《红楼梦》中第一号种子选手,表演难度最大的贾宝玉形像的再塑造,也得到了与会者的基本肯定。欧阳奋强那带有一定脂粉气的清俊脸庞和眼神嘴角透出的那种聪明灵气,与宝玉的外形是接近的,尤其是他与女孩子如此亲近,与黛玉如此缠绵又不失“纯真”二子,更是十分难能可贵。但有意见认为:如果挑剔论之,这个人物的再塑造似乎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剧中宝玉神采飘逸的气质特点还有距离,孩子气有余,才子气不足;其深层意识更未得到充分的揭示。作为“亘古未有的一人”、一个“异样的孩子”,贾宝玉异在一系列的呆意,呆念,呆论,这是挖掘人物深层意识的钥匙,是他形象的亮点和性格系统中的主导元素。遗憾的是电视剧却没有抓住这个人物的灵魂,揭示出他的叛逆精神,人物刻画失之细琐平淡,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由于贾宝玉形象还担负着总结全书悲剧,转达全书主题的最高任务,因此,这个人物的结尾尤应带有总结性,哲理性,反思性,使人足以打破对封建社会的幻想,给观众以较强烈的心灵撞击和较多的思想启示。而剧中的贾宝玉却在狱中口呼凤姐儿大放悲声,一付入世的情感,这不仅使人物失去了应有的分量,亦压不住全剧的阵脚。
  (3)林黛玉形像的塑造受到比较一致的批评。这个人物是曹雪芹浓墨重彩着力刻画的美好形像的代表,她虽然具有尖酸,刻薄,乖僻,小性儿等性格特征,但可爱可怜是没说的。电视剧在刻画这个人物形像时,不仅没有利用原著提供的丰富材料和必要的影视表现手段充分挖掘她复杂悲凉的内心世界和展示她美好真挚的情感追求,反而将一个“妒”字移为黛玉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反感林黛玉形像的塑造的失败,与改编者对原著诗化小说个性的忽略有直接的关系,导演亦没有利用影视手段有效地弥补演员造型的优势与表演的劣势之间的差距
  (3)薛宝钗的形象没有受到过多的批评
  其它人物中受到一致肯定的是平儿,余下的还有香菱,元妃,尤二姐,探春,晴雯,袭人,王夫人,薛姨妈,邢夫人等。贾母的戏演的不错,但少点文化气质,刘姥姥多少有点丑角的味道,但探监一场戏悲剧气氛出来了,改变了这个人物以前留给观众的印象。贾环,妙玉,紫鹃,尤三姐,湘云,秋桐等各因形象,气质,表演失之准确而受到批评。
  四、文学语言向影视语言转换的得失
作为改编,电视剧《红楼梦》无疑完成了文学语言向影视语言的转换,然而由于对原著的理解过于机械偏狭,因此,这种转换始终停留在简单地照搬原著的水准,缺乏再创作的明确意识,比如语言。《红楼梦》的叙述语言不说,就是人物语言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书面语言,丫头婆子的话亦常常半文不白,有很多是当时北京口语中鲜用的。电视剧把许多书面语照搬成为演员的台词,象“也未可知”,“越发不与姑娘相干了”,“越性儿”等等,听起来不伦不类,非常别扭。
  在全本荧屏“红楼”中,也有一些段落较好地完成了文学语言向影视语言的转换,比如黛玉进府,元妃省亲,群芳夜宴,探春远嫁等等。尤其令人赞赏的是第32集精心铺排的探春远嫁。在这场戏中,机位和拍摄角度代替全剧过分倚重的文学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环境空间造型介入情绪,和人物心理活动紧紧扭结在一起,声音(包括《分骨肉》的插曲)亦对感情氛围的营造起到了较好的烘托作用,使探春这个人物结尾的处理卓而不群。
  遗憾的是,从总体上考察,电视剧达到探春远嫁这样成就的片断还较少,没有用影视艺术的思维方式去发现素材,重新结构,从而调动影视艺术所特有的一切表现手段去塑造人物,揭示思想的意识。因此,改编后的作品便很难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这是相当一部分与会着的看法。
  五、总体风格把失度
  集中国传统美学精华与一书的博大精深的《红楼梦》既是现实主义,又是浪漫主义的,并兼有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因素,这部熔哲理性,抒情性,叙事性,荒诞性与一炉,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深深浅浅,雅雅俗俗的文学作品给改编后的作品风格的确立带来了不少困难。电视剧《红楼梦》基本上以现实主义为主要风格,着力叙事,追求完整,但舍弃了原著中一些虽然非常重要但是很难表现的非现实主义内容,比如宝玉神游太虚境,魇魔法叔嫂逢五鬼,失通灵宝迷真性等。对这种改法,与会者的看法不尽一致。
  余倩(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认为:曹雪芹那支有魔法似的笔创造出的一个逼真得仿佛随手可触的美丑交错,纷纭复杂的艺术生活境界是很难削砍的,电视剧《红楼梦》删除了一些有关全局的虚幻的描写,又未能在事理人情方面作创造性的弥补,总体风格把握失度,少了灵气神韵,削弱了艺术概括的深度。另外,一些没有删掉的多少有些虚幻的内容亦没有得到很好的表现,环境造型因素没有成为烘托人物情感,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示人物性格的有力手段,没有与人物融合成为一个和谐完美的艺术整体,因此,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 等段落的意境都没出来,很难谈得上艺术感染力。
  但鉴于我国目前的影视水平和电视几极其广泛的群众观赏的性质,一些同志对电视剧这种改法持宽容态度,中国电影家学会罗艺军认为:就《红楼梦》第一次转换为视听艺术而言,舍弃需要更高艺术功力和更多时间琢磨的部分情节,不失为一种从实际出发的切实可行的改编方案,尽管这一方案丧失了原著部分的底蕴,在艺术处理上多有疏漏难补之处。
  六、失败的后六集创作
  另起炉灶的后6集电视剧,受到了参加《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的代表的几乎一边倒式的批评,他们认为:高鹗的续作劣于雪芹的原著已有定评,多有悖于原著也为世人所知,但它毕竟通过了时间的考验淘汰了众多的续书流传至今。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符合了人们审美心理的需求,补全了《红楼梦》,而且因为它以个别情节的精彩描写确立了自身的价值,越剧《红楼梦》的成功又大大强化了人们对高续的接受和认同。因此,改编者明智的态度,应该是尽可能吸收高续合理的部分,使其最大限度地接近曹雪芹的美学理想,并将故事尽量敷演得合乎事理人情。电视剧虽然以前八十回正文伏线,“脂批”的提示,红学研究成果为强有力的改编依据,但终于未能补续出超过高鹗水平的结尾,除探春远嫁外没有任何闪光之处,且一些重要人物的行为和关键情节的发展缺乏令人信服的逻辑根据,有的甚至不符合人之常情。可以说后6集的创作基本上是失败的。
  ----《红楼梦学刊》1987年第4期


至于10版《红楼梦》,根本没有什么批评的意义和价值。


而对于10版来说,豆瓣6.0分丝毫没有什么不合适的,我甚至觉得6.0都是过誉。

零星看了其中一些,只觉得辣眼睛,首先就演员来说,除了唐一菲的秦可卿(主要是长相,真够美艳风流的,不过还是远不如87版的秦可卿)稍有可取之处以外,其余那些演员没一个及格的!!!

这还不是问题关键之所在,10版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导演没文化,且对《红楼梦》及中国文化毫无尊重、敬畏之心大方向和内核上根本就是错的连导演本人都没看过《红楼梦》原著,你说这能拍出个什么辣鸡东西出来?能拍好《红楼梦》就真的见鬼了!

其次则在于演员没演技,选角黑幕重重,剧组藏污纳垢,臭不可闻,简直不忍直视!几个核心演员跟《小戏骨红楼梦》中的孩子们相比都差远了,所以呈现给观众的就是举止言行粗俗不堪。

至于那让人呕吐的铜钱头、鬼片一般的配乐、机器人念台词一般的旁白以及一众乱七八糟演员的辣眼睛演技,我都懒得去说了!

总之,10版的内核和大方向错了,导演的态度存在很大的问题,根本没有体会到半分《红楼梦》的精髓,也无意去体会,所以尽管它貌似是遵循了原著(我觉得无非就是拍得多一点),但实际上就是一锅掺了老鼠屎、蟑螂屎乱炖出来的大杂烩,浪费了一锅好的食材(资金和拍摄条件)。


先就写这么多吧~


user avatar   jiu-jiu-11-77-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传染病防控,疫苗的研发虽因为时间长而无法在早期使用,却能成为后期避免长期传播的有力武器,

快速发展的疫苗技术,可能是今后我们应对传染病的一个关键科技。

疫苗是通过将病原体的特征物质(抗原)暴露在机体免疫系统中,但减去了其有害或者致病的部分,从而使得机体在不患病的情况下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因此,如何鉴别并研发病原体的特征性物质,是疫苗研发的关键。

那么,我们都有哪些疫苗技术了呢?

  1. 减毒或灭活疫苗

这一类疫苗的远离很粗暴简单,就是把病原体杀死(灭活),或者杀死一部分(减毒),使得其致病力显著下降甚至消失,但其抗原却能被身体很好的识别,因此是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类技术。

但这一种技术的缺点在于,产生的免疫原性较弱(特别是灭活疫苗),因此常常需要加强免疫(也就是打好几针),通过多次激发身体的免疫反应来建立长时程的免疫力。

在此次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中,基于vero细胞的灭火病毒疫苗就是用的这个原理,所以也是需要加强免疫的(目前是两针)。

2. 类毒素疫苗

这一类疫苗主要针对致病原因是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物质。比如破伤风、白喉等,主要致病原因是破伤风毒素和白喉毒素。机体对这一类毒素也会有免疫反应,产生对应的“抗毒素”,从而中和毒素的破坏作用。

类毒素疫苗就是分离获得细菌产生的类毒素,或者采用生物方法,把类毒素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例如白喉毒素的第52位氨基酸改造后,毒力降低,但仍具有诱发抗毒素产生的能力),降低其毒力,诱发免疫反应,从而建立免疫力。

3. 亚单位疫苗

这一类疫苗就是典型的基因工程的产物。其原理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直接合成抗原,注射到体内,诱发免疫反应。因为抗原纯度高,所以极小的量就能引起剧烈的免疫反应,同时又避免了其他的疫苗副作用等。

比如乙肝的治疗型疫苗,就是通过基因工程在真核细胞中表达重组HBsAg,获得高纯度的乙肝病毒抗原分子,注射到体内从而建立针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4. 载体疫苗

之前提到的疫苗技术,都是通过各种手段把抗原从体外注射到体内。而载体疫苗,则是直接在体内产生抗原,诱发免疫反应。

这一类疫苗是采用已知的病毒载体(例如腺病毒),通过基因工程,在病毒载体中加入病原体的特征性抗原物质的基因序列。注射到体内以后,这个载体(腺病毒)会感染身体的细胞,然后在细胞中表达插入的病原体的抗原序列,从而产生大量的病原体抗原,激发免疫。

这一类疫苗的优势在于,能够模拟病原体感染的自然过程,即感染-识别-建立免疫这样一个过程,能够诱发较好的细胞免疫,这是之前的积累疫苗很难做到的。

腺病毒等载体是人类常用的病毒载体,对身体本身是无害的。我们利用它能感染细胞并表达自身基因组的特点,通过改造,把它的基因组放入我们的“抗原包裹”。它侵入了细胞之后,会自动把这些包裹表达出来,从而合成抗原物质,激发免疫力。

在新冠疫情中,军科院的陈薇院士就是采用腺病毒载体技术研发的新冠疫苗,目前已进入了三期临床评价。

5. 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的远离和载体疫苗类似,但更加直接。是直接通过将含有病原体抗原信息的DNA或RNA序列,注射到细胞中,使其在机体细胞中表达,最后抗原被识别而产生免疫力。

目前,较为成熟的是以脂质体等膜结构,包裹含有抗原信息的DNA或mRNA,注射到肌肉等位置后,使其与细胞膜结构,倒入DNA或mRNA。这些DNA和mRNA是经过特定修饰的,能够直接在细胞中表达,从而产生抗原,诱发免疫。

想较于载体疫苗,理论上核酸疫苗的效率更高,同时能够避免载体疫苗中载体引起的潜在反应,同时生产更加便捷。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欧美有些国家采用的就是mRNA疫苗的方法,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疫苗的研发技术,不仅仅针对传染病领域,也针对恶性肿瘤、遗传病等领域。疫苗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全面丰富的基础医学和生物医药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科研”。

传染病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演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传染病的关键所在,早期的“传染病三要素”的控制,和后期基于疫苗的防控技术,都是我们的有力武器。

回顾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国家的成就,和国外持续蔓延的现状,

尊重并相信科学,才是现代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技术加成。




  

相关话题

  《红楼梦》中的哪句话让你泪流满面? 
  怎么看懂红楼梦? 
  尤二姐跟了贾琏之后为什么性情大变? 
  87版红楼梦固然经典,但是作为红楼迷,你有哪些遗憾? 
  为什么甄嬛和玉娆可以拒绝皇上,《红楼梦》里探春和贾家却不能拒绝南安太妃? 
  《红楼梦》中林黛玉小气吗? 
  87版《红楼梦》中,为何把贾政看到宝钗的灯谜之后的内心独白换给了贾母呢? 
  红楼梦中贾府算顶端的贵族生活吗?? 
  《红楼梦》里令你最印象深刻的句子是什么? 
  如何评价陈晓旭版林黛玉? 

前一个讨论
积德真的会有福报么?
下一个讨论
修真小说里的人为什么不节欲反而为了权钱色抢劫杀人称霸世界收掠美女?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