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政府部门的写材料高人是怎样练成的,有什么帮助极大的书籍吗,还是另有他法?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06.06第四次全文修订编辑,调整了关于结构方面的一部分内容,补充了一些“取巧方法”。

选择匿名,是因为单位性质比较特殊,不太方便在知乎上把单位和本人挂钩起来。如果需要就这个答案和作者交流,请直接评论区留言就是,我一直在。

本文禁止转载。一旦发现,必然手撕到底,勿谓言之不预也。

一、站位和视野

(一)开卷审题:材料有什么用?

政府公文材料,是机关单位应用最广、处理最多的东西,通常来说,也是非常令人头疼的东西。

有些人自感“不会写材料”,是因为没有缕清最根本的一点。“材料是拿来干什么的”。一些人甚至认为材料无用,完全是综合部门的陈陈相因,或者是文人的舞文弄墨。事实上,机关单位的工作,本身就是“办事”和“办文”的结合。固然实质性工作是取得各方面业务成果的最直接因素,但是如果事前缺乏重要会议精神的指导,事中缺乏沟通交流、协作配合,事后缺乏总结提炼,固化经验……恐怕事倍功半。

而材料就是联结“理论”和“实践”的一道桥。材料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堆砌文字。大到年度总结、工作报告、会议文件,小到函件请示,通知通报、简报通讯,都是通过文字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方式方法。

刨去“领导安排”、“上级要求”,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写材料?

政府部门,或者说,一切综合性强的部门,都必然需要时刻掌握各方面工作部署和推进的情况,从而自顶层进行动态的资源调配、统筹协调,提升工作质量效益,这是全局工作的客观规律。而掌握情况的几种途径,无非调研走访、听取汇报、数据统计,材料报送。对比其他,材料报送已经是最简单、最快捷、成本最低的方法。一张便笺通知下去,然后汇总各系统、各单位、各部门的情况,综合成一份反映全貌的材料,这可能是很多综合部门最常见的工作场景。

所以综合部门,作为资源调集的中枢部门,往往承担着大量情况汇总、梳理统计、上传下达等“中转”性质的任务,以此服务上级、服务基层。在这种需求下,“说说你们这一摊啥情况?”成为材料工作最常见的问题。“来我给你唠唠一二三四五……”,成为材料工作最常见的回答。在一问一答中,通过科学的梳理和归纳,整理出逻辑性强,能够反映全貌的综合性文字成果,这就是材料工作的常态。

写材料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创造问题。所以这就需要材料的创作者,无论是问题的提出一方,还是问题的回答一方,首先要缕清自己想要干什么,然后把这种题目或答案,以文字形式尽可能完整、科学、规范地表述出来。有时候,问题的科学程度,直接决定了答案的层次水平,问得清楚,方能答得明白,问得含糊,自然答得不详。对设问方的能力要求,甚至超过了回答方。

当然,“设问——回答”的形式,产生的公文主要是总结和报告,除此之外,公文材料还有大量的其他文体,但无论什么文体,都是要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服务的。譬如通知——“要干点啥”,总结——“干了点啥”,请示——“你看咋地”,报告——“是这样的”,简报——“我跟你嗦”,研究——“我脚着吧”,通报——“快来看哦~”……

其实并不高大上,无非是用几张纸规规矩矩说要说的话。材料写作者所做的,无非就是把话说清楚,说明白。但如果脱离了使用的实际目的,还妄想通过言语雕琢的末流花巧写好公文,就完全是空中楼阁了。

(二)破题立意:“提高站位”到底指什么?

一般的通知请示、往来函件,只需说明行文目的即可,但还有一些材料,通常是综合性的总结和报告,需要用以指导和反映全局性工作,会对“提高站位”有所要求。譬如高水平的政府公文,5000—8000字篇幅涵盖整个领域面上的所有工作,从总结成绩,到查找问题,到提出下步思路,部署重点工作,其间层次分明,文字凝练。

这样的材料,往往“大局观”非常强,站在某一个能够指导总结全局工作的角度上,上能服务党委政府,下能指导基层一线,全文侃侃而谈,浑然一体,我们通常说一句站位高。

这种所谓站位或曰大局观,是由写作者的视野决定的,它往往并不直接体现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但它几乎决定了写作者的能力上限。只有拥有了“大局观”,才能立足一个“俯瞰”的角度,科学地摆布材料,形成体系,而不是一味罗列细节,拼凑粘贴。这是材料干部,特别是新手材料干部最需要拥有的东西。

大局观的构建,来自于对业务体系的了解。一个运转中的业务系统往往非常驳杂,就像一个厨房有买菜的有切墩的有洗碗的。一些从业务部门刚调来材料班子的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由于缺乏在综合部门长期工作的经验,往往提起笔来无话可说。他们只了解自己曾经接触的那一小块工作,而对全局一片混沌,在写材料的时候犯下一些低级错误。甚至有人干了三年业务还不知道自己部门隶属于系统的哪个分支,系统有几个分支的,就像不知道马有四蹄一样。

要避免这一点,就要学会在脑海中建立树形图架构,标出这些部门的作用和成果。

比如处在“政法委”这个部门,那么往上说,隶属党委系统,对口同级党委和上级政法委。往下说,可以分支出公、检、法、司、安等政法系统的行政机构,同时下设综治办、维稳办、信访办等部门,内设政治部、办公室等职能部门。

如果是从事材料工作在三年之内的干部,特别是从业务部门转型过来的干部,我建议可以先提笔画一个树形图,这个树形图,至少需要涵盖你所在的这个单位的上级机构和内设部门。

树形图只是开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稍接触材料工作就会发现,机关单位不同的内设部门之间,往往还存在复杂的内在逻辑关系。譬如AB部门隶属于同一业务体系,CDE部门属于另一业务体系,F部门虽然不在这两个体系内,但却同时为它们提供业务方面的基础服务,而G部门则负责为它们做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H部门负责年度验收和绩效评估。从层级上看,它们是平级单位,从业务关系上看,它们互相服务和支撑……

树形图并不能完全反映这一切,这就需要在树形架构的基础上,继续明确内设部门类型,譬如可以划分到业务体系的ABCDE等部门,以及隶属于政治性质的的政工党建、纪检监察等部门、综合管理性质的宏观统筹、资源调配、技术支持、办公法制、后勤保障等部门。

划分出区块,是缕清头绪的重要步骤。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标注出各部门在其所在体系内承担的具体业务,并按重要程度区分出主次,重点标注出核心部门或领域。这里的“核心”是相对而言,譬如我们通常认为,“高校毕业生毕业就业”比“外国人才来华就业”更重要,这是二者的层次和体量决定的。那么前者为主,后者为次。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标注出这张图的“上下级”。对于各类机关单位来说,上级通常指上级机关的党委,双重管理的系统会多一个地方党委,可能还会多一些协调性质的机构,如公安机关同时对应上级公安机关、地方党委政府和地方政法委,下级指的是隶属于本系统的独立下设单位,譬如分局、派出局等。

现在你应该有了一张像串并联电路图一样的结构图。这张图会帮助你明白,你所在的这个庞大的机关,这么多人每天熙熙攘攘出出进进到底在忙些什么,它归属于哪个部委、厅局、省市,核心业务是什么,肢体伸展到哪里。这张图需要作为常识印在脑子里。

如果在画这张图的时候存在困难,那说明你对本单位的业务架构还不够了解。想建立或完善这个架构,需要熟读并理解两种东西。

一是(年度)总结,二是(年度)工作报告。

这也算是材料班子最常写的东西,可以粗略地认定为“一理通百理通”。能处理得了综合性的总结和报告,你就可以处理70%的常见文字材料。

读你这个系统你能接触到的最重要的高层领导上年度总结和本年度工作报告。比如身处X地级市X局的材料班子,大概能接触到以全国X系统一把手名义下发的文件(接触不到的,只好跳过这一步,但请想办法弄到系统内一把手涉及总结/部署工作的其他文件)。读它,读完了之后,去读你上级领导单位,也就是X省厅的总结和报告,然后再去读你所在局的这两个文件。

读总结的目的是,从感性方面初步建立树形图。知道有几个部门、单位、工作方向,并大致了解其运转模式和工作效能。当你听说某项成果的时候,至少能判断出它来自于哪个部门或具体单位的成绩。

读报告的目的是,从理性方面重构树形图。知道整个系统的工作任务是什么、各部门的目标分别是什么,具体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所谓“提高站位”,一言以蔽之,是从全局角度来组织材料。即使小到写一个处室、科室的某项具体工作,也要明了这项具体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意义和地位。这是避免文章陷入“就事论事”的关键。而提高站位的前提,就是把“部门—任务—成果”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让我们说人话,这是个什么部门?它干嘛的?干了点嘛?这个联系,就是你在材料上的“大局观”。有了这一步,才有继续摆布材料的基础。

二、架构的搭建:快速套路出一篇公文

写文章最基本的就是搭好框架,就像盖高楼最基本的是打好地基一样。

我非常不推荐写材料第一件事是“打开百度”,然后找个类似的结构,把自己的内容套上去。长此以往,你将丧失给文章搭框架的能力。

你可以打开百度,但是文章架构务必请自行建立,重要的话说三遍。

预计本节将出现一些范例,放在“(四)通用体例:部分常见反例”部分。

(一)明确目的:解决“千文一面”的问题

建立文章框架的前提是明白自己要写什么。这点看起来不起眼,其实很重要。动笔之前,你必须知道你的材料是给谁看的,发送范围,阅读对象,行文目的,甚至涉密级别。

如果行文目的不明确,将会出现大量的答非所问、问非所答、角度不合、文风不当等基本上可以让全文作废的问题。

哪怕是同样一个会议精神的贯彻传达,是呈阅本部门领导,上报给部委,省委,乃至于中央,还是下发给各厅局,处室,是通知还是报告,是请示还是函,传达的对象不同,文种不同,写作角度和内容也可能完全不同。所以即使是之前写过的同样的公文,也不见得能同样地拿来就套。

能够最快捷解决“千文一面”问题的东西,可以说是题目下的那一个小段的引语。很多人并不注重引语的撰写,但事实上,引语既是全文主旨的缩略,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引语这个段落写好了,那么正文几乎不用看,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比如你的材料是要上报给部委,汇报本单位三年来科技建设成果的,那就直接引语定调。“近年来,在部委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一系列会议精神和工作思路指导下,我单位科技现代化建设成果显著,在某几个方面形成了尖端优势,业务因此取得怎样的突破,上了几个台阶,科技现代化建设成为引领我单位工作模式深刻转变,成果极大丰富的助推器。”

下面在科技现代化建设成果方面大书特书。

如果是报给省委,哭穷要钱的,那风格可就完全不同了。简单提两句成果,迅速以引语切入主题。“然而面对日趋严峻的工作形势,面对日渐艰巨复杂的任务要求,我单位的科技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某某方面,某某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整体水平较系统内先进单位,经济发达省份,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

然后下面往死里哭穷。

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公文是要表达实际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的。只会复制粘贴的人不会是好的写手,原因就在此。

(二)搭好提纲:避免混乱畸形的结构

打提纲是对行文思路的整理。在写作综合性材料过程中特别是初期,提纲至关重要。很多人不打提纲直接写正文,手熟者还好,生手经常会出现文章繁冗重复、内容缺失。

要学会写提纲,哪怕是脑内,也要先有结构后成文。

例如写工作报告,我通常会打这个风格的提纲:

(题目、发言人及场合)
引语:会议目的、重要性、指导思想
一、总结前一时期成绩
在XX精神的指导下,全系统/地区砥砺奋进,在XX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截至目前共获得XXXX、XXX等成绩,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大幅增长,XX对我工作做出XX重要批示。
(一)XX业务方向继续维持传统优势
(二)XX方向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新亮点
(通过数据、重点事例等逐一点明每个方向的工作亮点。)
(三)基础建设不断夯实(非业务部门的东西、盖了大楼配了公车争取了经费,塞到这里说)
(四)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有关体制机制重大变革,各方面结构性政策性调整的内容,按照指导思想更新-管理体制更新-业务架构更新-运行机制更新的顺序说)
(五)党建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工党建、纪检监察,虚的东西放到这里说)
相关成绩的取得,是XXXX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XX向全体奋战在XX一线的XX同志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二、当前工作形势
(如果要提高站位,开篇说理,此处可以先提我国,本系统,本地区所处的历史方位,提的过程中,宜对照新冠疫情国内外控制情况,突出党执政的优越性,强调“四个自信”,指出目前我经济社会复苏情况,通过对疫情后国际国内各方面发展形势的分析判断,自然引入下段)
近年来,我们面临的工作形势日渐严峻。
(一)长期以来,X方面X趋势日益增长,对我负面影响持续上升,今年已经达到XX程度。
(二)随着X方面快速发展,X方面日渐呈现出X趋势,形成了新的隐患。
……(逐一梳理目前的不利因素和风险隐患)
XX工作地位关键重要,中央历来高度重视。X领导在X讲话中提出:“……。”虽然当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能力与XX党委的要求、与现实各项工作的需求还存在明显差距。
基于此,(提出工作思路)。
三、下步工作部署
(一)坚定政治方向。坚持D的领导,从上到下坚定不移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突出现实工作。以XX为目标,突出XX重点,强化XX能力。
(三)强化基础建设。建立全面/专业/的支撑/保障/服务体系。
(四)深化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引领工作发展。
(五)加强党建队建。特别要把学习党的……,推进X活动教育,落实总书记的X指示精神作为当前最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强化组织领导/深入学习贯彻/抓好督查推进……
同志们,让我们以XX的精神,不断加强……,以新的成绩迎接……胜利召开!

(2021.6.6修改备注:本部分提纲于2021.6.6更新,更新原因主要为:一是十九届三中全会之后,许多系统和地区都开启了新的一轮改革周期,深化改革宜作为全局工作的一块重要内容,与业务发展、队伍建设等并列。二是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部署下部工作的时候,宜与“党建队建”部分拆分开来,提到所有部署的第一位。)

每个部分里,以相对科学的逻辑顺序(如“重点—次重点—非重点”、“现实—远景”、“客观—主观”等),分别设立二级、三级标题。

提纲结构务必层次清晰,同一个量级的东西,放到同一个层级去写。如果甲工作单写了一个三级标题,那么同一量级的乙工作也应单写一个三级标题。

结构畸形的文章,大部分错误都出在这里。比如一个报告有四方面内容,你可以一共写四个大标题,其中第一部分长度是后面三部分的总和,但不要把后面三个部分组装成一个部分和第一部分并列,层次不清是大忌。

(三)充实主体:快速填充文章内容

当你建立合理的提纲之后,会发现填充内容变得很简单。如果你不会/不想自己写,你大可以去扒上级领导的/去年的/兄弟单位的/网上的东西来抄……

然后对照手头素材修整一下表述就行了。

当然为了把文章写得符合实际,我们最好还是规范一点。

公文框架如同骨架,是贯穿全文的逻辑思路的体现,具体内容如同肌肉,是对原始素材的提炼和总结。填充肌肉,无非依靠类比、数据、分析、例证。最常见的大概可以归纳为三个角度。

“情况叙述”式,例如:“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复苏,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很多,主要经济体政策调整及其外溢效应带来变数,保护主义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画风通常用于承接或解释,用精炼的内容反映“现状”和“趋势”。

工作部署式,例如:“今年要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度,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画风常见于工作报告、会议讲话,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

成果总结式。例如:“经过艰辛努力,我们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避免了‘硬着陆’,保持了经济中高速增长,促进了结构优化,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断巩固和发展。”画风常见于成果总结(废话),回顾已经取得的成绩。

工作部署和成果总结,常见的填充方式是“总—分”和“重点—非重点”。如果你果然什么都不会写,按这个套路,总囊括分,主优于次,把东西塞进去就是了。

如果你搭出了提纲,看到这内心实在还就是一句话,这我他妈真心不会搞啊!

那我直接给个取巧方法。请去找一篇类似结构的,相对高水平的成文。比如本单位2021年度总结,你实在憋不出来,但是手头可以搞到有你的前任留下的2018年的总结成文。

你可以对着他的成文,试着提炼还原他的提纲。剥掉树的叶子和细枝条,去看树干的走向。看看他的引语在写什么?贯彻的是什么会议的精神?他的业务数据,是哪些部门的成果综合?今年这些部门干得怎么样,有没有纵向对比?他的党建队建,是搞了哪个贯穿全年的活动,然后又分了哪几个模块在分别表述哪些部门的工作?今年你们对应搞了写什么?……

不怕抄,先给他提炼一遍,把骨架挑出来,然后把你的“枝条”和“花”照猫画虎的贴上去。甚至你可以做所谓的“像素级还原”。这一段他先讲的形势,好,你也跟着讲形势。他讲国际,你跟上,他那时候搞不好贸易战还没开始呢,到你这中美都谈判好几轮了。然后他讲国内,你再跟上,你这国内率先迈入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发展向好……

下一段你继续跟上。他部署工业,你跟节能减排。他部署改革,你跟供给侧双循环。他举例子你跟举,他统计数据你不仅跟着统,还能做个同比环比。跟打牌一样,反正你有最新的素材,最新的数据,最新的指导思想,完全立于不败之地。

诚然天下文章一大抄,然而机智的写手抄完以后都特别像那么回事。哪怕你就是借他的骨架,把他的枝叶像素级换成你的枝叶——换到这个地步这谁还能看出你是抄他的总结。

另外想说的是,你确实可以用各种二手下载素材拼贴出一篇文章,但是真正能提高自己的方法,还是亲自去搜集和咀嚼真正合用的素材,择优取精,披阅增删,根据你自己的思路去打磨整篇材料。我深觉材料干部至少应该有不依靠网络,徒手撰写5000-8000字综合性材料的能力,要知百度复制粘贴一万遍,不在你心里,终究不是你的东西。

(四)通用体例:部分具体反例

这一节并不打算把公文范例列出来,也不打算解释格式和排版之类的东西,只是以日常修改公文的一点经验,说说常见的反例。

反例一,站位不准。一是“角度过低”。何谓角度过低?譬如反映全市工作的文件,动辄“我县”、“我区”,这是撰稿人对区县呈交素材的提炼不当。二是“角度过高”。何谓角度过高?同样是反映全市工作的文件,文中动辄国际国内,夸夸其谈,而殊乏本省、本市具体化情况,读之仿佛置身中央政府。这是撰稿人缺乏素材落地能力的体现。

反例二,立场失当。对上级用部署指导,对下级反而用总结汇报。常见于文章的改编套用,改文头改标题不改正文,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譬如向上级单位汇报本年度工作任务,从本年度工作报告中化用,本来思路无错,然而年度工作报告旨在对下部署指导,大段文字画风不改直接上报,仿佛要指导上级工作,则文虽不谬,而其主旨失之千里。

反例三,文题不符。常见于标题,特别是段下小标题,与段下内容不符,或文大题小,标题不能完全概括正文段内容;或题大文小,题目宏大而正文内容过于单薄;甚至南辕北辙亦不少见。标题与正文,共同服务于公文主旨,如果囿于素材等原因,正文无法做过多修订,则应对提纲本身进行调整。

反例暂时就说这些,遇到新的值得提及的反例,可能会加以补充。

三、技巧的提升:达到及格分之上

我总觉有站位、有提纲、有正文,三者结合起来,已足完成公文的基本需求,拿出一篇这样的稿子,至少能打个及格分无误。但为了更加清晰地表达文意,突出主旨,更加方便阅读者总览全文,快速抓住核心——或者说,让公文的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一些,可能还是要讲一讲提高部分。

具体包括重点突出、视角得当、文风务实、表述专业、标点通顺、语言精炼、符合语境几个方面。

这里可能也会出现一些例子,主要是各级党政机关比较成体系的范文,通常在体例和表述上极其科学,公文写作水平非常高。大都是正面范例,就不再开章节单独剖析了。

(一)重点突出:标题、段首句、重点句的应用

重点突出指的是,用“X级标题+段首句/重点句”的方式来提炼各方面工作,使人一目了然。

比如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中的一部分。

一、2016年工作回顾(一级标题)
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国内外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交汇的严峻挑战。……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全面深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全面依法治国深入实施,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十三五”实现了良好开局。(注意第一段,概括性极强。部分内容因故省略,全文详见国务院网站。)
——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段首句,概括全段)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4万亿元,增长6.7%,名列世界前茅,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就业增长超出预期。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数再创新高。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2%,为多年来最低……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
——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主要拉动作用。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
——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领域取得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提升。新建高速铁路投产里程超过……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

如果要概括2016年国家的发展变化,完全可以直接提取段首句,组装为:

2016年,我国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就业增长超出预期,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提升,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如果你是领导,你可以只读这78个字的提要——后面展开的全部内容都在这里了。

能准确提炼重点,是一项非常难能的功夫。可以现在不会,但是一定要试着学,这是写材料能力进阶的关键之一。小标题、段首句/重点句就像是乔木的枝条,能够把整篇文章的筋骨进一步描绘出来,接着从纸条上衍发出叶子和花,结出果实。倘若没有枝条,树干直接连树叶,势必将好好一株“乔木”,写成主次不分,一团模糊的“灌木”。

这里建议多读一些前人写过的,成熟的公文材料。许多比较成熟的材料,为了更好概括中心内容,常常会专门炼字炼句,将小标题、段首句、重点句归纳为数字或方便记忆的字词,如“一是……;二是……”,或“五个新”,甚至会大量使用骈俪化的文字,旨在让使用者对材料一目了然、迅速把握,而绝非炫技。

(二)文风务实:解决“地对地”和“空对空”

文风务实指的是,文章能发挥其实际作用。

不务实的文章,往往存在两个大坑,这两个大坑,往往是初学者一脚掉进去甚至一辈子也爬不出来的。

这一节说大坑之一,“地对地”。

什么叫地对地,就是特别接地气,接到了……乡镇干部炕桌上唠嗑的水平。类似“2017年X月X日,我处与办公室共同召开会议,办公室主任XX首先发言,他说‘当前……’,我处X处长第二个发言,他说,‘刚才X主任说得非常好,我们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我处X副处长补充说:‘特别是……’,办公室X科长提出,‘工作中遇到X情况,还可以……’,最后办公室X主任总结了会议,他与我处X处长一致决定……”

实不相瞒我看到这种材料简直想打人!

毫无总结,毫无提炼,毫无拔高,就事论事,甚至论事都论不明白,全文结构散乱,语言组织混乱,夹杂大量病句。这就是典型的“地对地”。

解决“地对地”的办法是,实际要能拔高到理论上。写具体的工作,要有提炼,有归纳,有总结,能在大量具体琐碎、平淡无奇的东西中淘出金来。——简而言之,“地”要能对“空”。

如何拔高理论,并无任何捷径,无非一个多写。这样说或许过于草率,但一定要说技能经验的话,就是“深剥一层”。何谓深剥一层?在描述每一个“标”的时候,都自问一句“为什么”,尝试向内剥下一层表象的外衣,力求向“本”追述一步。如果是在描述“现象”,则跟一句对“客观原因”的追述;如果是在描述“基层表现”,则跟一句向“顶层制度”的追述;由被管理者而至管理者;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由客观而主观,由个性而共性,然后才能把“标”对焦到“本”上,从“本”上再倒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方法,就已经比简单粗暴,头痛医头的“兑子”式打法强得多了。

我举个例子。要解决的问题,表象是“医闹”,也就是患者家属对医院的恶意讹诈。内剥第一层:“医患缺乏信任,医疗环境日趋恶劣”。内剥第二层:“患方:对医疗知识的不了解、客观遭受的不适待遇”、“医方:莆田系的盛行、商业贿赂的存在”、“社会管理方:医药制度的挂钩、相关职能部门和稀泥的态度、媒体的推波助澜”;内剥第三层:“转型医药制度,严格执法管理、强化媒体责任、深化医患沟通”。到这一层,已经足够解释医患关系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如果还要内剥第四层,就是理论的拔高,上升到依法治国、创新社会管理、惠及人民群众等层面,到这一层,早已经由地及空,理论高度够用了。

什么叫理论水平不高?如果自己不能主动尝试向内进行理论追索,理论和实际就永远是两层皮。我认为自问“为什么”,是研究者应该形成的思维定势之一。如果研究者不能自问,则文章必浮于表。

“地对地”之余,还有大坑之二,“空对空”。

有的文章,通篇充斥大量啰嗦重复、内容空泛的高大上语句,看起来比“地对地”高明一些,其实修改起来更加困难。类似“三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导干部提高思想站位,时刻认识到自己是一名XX战士,从而激发干劲,更好的为XX工作贡献出自身力量。”

政工党建的材料不是这么写的!我一拍你肩膀,跟你说好好干小伙子你可是XX战士,就激发人家干劲了?你们单位队伍建设这么简单粗暴就干好了?如果你的材料既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又不能指导实际工作,一整篇材料全是水分,甚至还不如地对地有点干货。

材料只会照抄上级文件,政治理论,抄成一个四不像,没有任何可操作性,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泛泛而谈甚至夸夸其谈,空有理论,不接地气,就叫“空对空”。

解决“空对空”的办法是,理论要能落到实处去。在复述每一句理论要求的时候,都自问一句“做什么”。本地区、本系统实际,和其他地区,其他系统有什么区别?他们能做什么?我们又能做什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有什么职能任务?有什么特色优势?有什么别人做了,我们也做了的规定动作?有什么别人不能及,别人未曾做的自选动作?都知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话太空洞了,具体怎么加强?组织领导干部讲党课、找来党课老师办讲座、买点书搞理论自学,组织谈心谈话各种家访,建设理论教育基地,乃至于利用新媒体自媒体做个公众号,这是很多机关单位现实中都在做的事情。为什么平时明明看到了,写材料的时候却宁可百度一段高大上的会议精神?——把指导理论和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材料才能有“生气”,也就是所谓的“鲜活”,或曰“言之有物”。——简而言之,“空”要能对“地”。

联结“空”和“地”,也就是理论和实际的最重要桥梁,是写作者在占有大量素材的基础上的深入思考。我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占有素材”,因为素材是写作的基础,文学作品如是,政府公文亦如是。很多写作者吃不透理论精神,只能搞“地对地”,摸不清实际情况,不得不“空对空”。这一点,外界很难提供帮助,很多时候只有靠写作者自己主动去阅读、钻研、搜集和挖掘。不看新闻,不读讲话,不下基层,不上一线,指望坐在办公室里扒拉两下键盘就写出好材料,无异于痴人说梦。

(三)表述专业:“内行话”和“外行话”的区别

表述专业指的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别说外行话。行话术语严谨精炼,指导性强,自己的表述则不然,如果概括能力不强,容易不知所云、把握不准,甚至捅娄子。打个比方,两节两会,奥运大庆,这类时间常称为敏感时间节点。做好敏感时间节点维稳工作,比你用一大串罗列性的词语强,行内都懂。

在多用行话、术语、规范性表述的基础上,揣摩最新表述和陈旧表述之间的区别和变化,高度注意习惯表述、官方表述、政治定性的规范表述,以及在特定场合特定受众条件下的特别表述。有的时候,一个新词,甚至是一个字眼,就足以体现上级的思路。举一个或许并不恰当的例子,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出现了一句话。“面对这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局面,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

什么是‘大水漫灌’?2008年广泛投入基础建设的救市4万亿是也。十年间经济政策的转型,只这四个字,有经验的读者心知肚明。如果你能从字眼里把握这种变化的趋势,那么你已经向着进阶走了很大一段了。

好的写作者,必然也是好的“资料库”和“索引库”。在接到某篇公文的写作要求时,首先会想到,是否有成文可以套用/化用(如一份五年工作总结,稍作改头换面,就足以应对“十三五期间工作成果”、“本届党委任内工作成果”等)。如没有,是否有成型的资料素材可供拼贴(如《关于转发<XX工作规定>的通知》,通知正文通常是模式化的“为……,根据……,现将……转发给你们”。大可以使用该规定本身作为素材,拼贴出文件转发目的)。如果连这个都没有,纯粹需要自己搞个大工程,那么重起炉灶的时候,脑中也要时刻思考,所需素材在哪个文件中可以找到/谁的讲话中曾经提到/向哪个部门能够索要到?见到一个最新的表述,一定也要建立起“索引”:X书记/主席/部长/主任曾经在X文件中提出了X表述。材料写作是一个动态更新的过程,各种表述宜新而不宜旧,不仅仅是因为文章“有新意”,而是因为,只有最新的官方表述,才能代表工作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上级的最新精神。否则我党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了,你还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对得起我们坐二望一的国际地位吗?

(四)标点通顺:最小代价的层次调节

标点通顺指的是,合理运用顿、逗、句、分号。

这在很多人看来只是细节问题,一逗到底似乎并无大碍。但处理一段时间的材料后,你会发现,在使用了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每段都配段首句、重点句,连“一是”“二是”、“一要”“二要”都用光了的情况下,依然有些东西需要以“并列”、“递进”等形式去体现,但你实在搞不动那么多层次了,读者也实在没办法洋葱一样层层剥下去了……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合理的标点是多么重要。

……二要增加高品质产品消费。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三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肃查处假冒伪劣、虚假广告、价格欺诈等行为,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让群众花钱消费少烦心、多舒心。……

这个段落如果一逗到底,对阅读者简直是一种灾难。

一句话完了,规规矩矩的句号。并列递进的词组短句宜用顿号,长分句宜用分号。用好标点符号,是基本功,也是提高文章可读性的关键。

(五)语言精炼:“精”和“炼”的追求

语言精炼指的是,“精”,具备一定文学性,一定程度上能“琅琅上口”。“炼”,不拖泥带水,不颠三倒四。

“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将始终站在和平稳定一边,站在公道正义一边,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这是“精”。如果把最后三句写成“中国将努力和其他国家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以自身努力引领和带动全球发展,积极维护国际秩序”,这个句子就非常长而无趣了。“精”是对表达能力的斟酌,要的是言简意深,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骈俪化,但不宜过度追求。如果通篇华丽铺陈,反而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

“促进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推进资产证券化,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强化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财务杠杆约束,逐步将企业负债降到合理水平。”

这是“炼”。这段话所阐述的东西离我们大多数人其实很遥远,带有政府公文最常见的
“疏离感”。但是认真读一下就会发现,虽然有的地方内容艰深,但是逻辑清楚,语句通顺,用词明确,一句是一句,都是干货。“炼”是对逻辑思路的梳理,要的是清晰明快。经过“炼”,啰嗦重复的内容应予归并,铺陈过度的部分应予删减,含糊不清的内容应予明确。

“精”和“炼”,是对写作者归纳铺陈、遣词造句等能力的综合考验。但必须注意的是,精炼非为炫技,不要本末倒置。有些材料干部,在材料写作有了一定基础,由“老鸟”向“高手”进阶的过程中,反而会走上歧途,写出的文章篇幅冗长、重点模糊,刻意使用复杂的倒装等修饰方式,甚至看串行还毫无违和。

这是写作者能力不足的体现,看似高大上,其实然并卵。真正好的材料是说人话的,是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看的。对方拿到这份材料,能不能从这几张纸上理解我要表达的内容?能不能满足他对我的需求?有没有差池?有没有遗漏?

如果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却连最基本的业务工作数据都没有列明,导致上级部门不得不给你又打好几个电话过来核实。“喂喂所以你们今年的利润总额和增速到底是多少?”

这哪里是写材料,简直是给别人找麻烦了。

(六)符合语境:文风和使用场合的交流融合

符合语境指的是,材料要符合使用者的使用环境。

前面我说,学会写总结和报告,就能应付得了70%左右的文字材料,因为政府部门大部分的文电往来,都可以看做是“总结”和“报告”的变形和组合。还有30%,大部分是单纯的“办事”类公文,比如“我部无意见,特此函复”,以及常见通知通报表彰函感谢信诸如此类,基本可以套用常见公文格式粗暴解决。囿于实际用途,这些公文材料是很难具备很强的“文学性”的,大部分材料宜阅而不宜诵,有的甚至连可读性都欠奉。

但还有一部分理论性质较强的材料,除了“逻辑性”和“政治性”,往往还需要兼具较高的“文学性”,常见譬如研究性文章/理论讲话,或者立场鲜明的政论文章等,需要公开发表、甚至需要使用者当场发言。这样的材料,如果空说理论、晦涩拖沓、沉闷繁冗,就很难取得发言的实际效果。

这就需要撰写者在成稿后,对稿子进行“可读性”的通篇修订润色。这种修订,尽可能在了解发言场合和使用者发言习惯的情况下进行。譬如在看望离退休同志的发言席上,与其将稿子写得铿锵有力,拍胸脯砰砰作响,不如笔带一点温情和关怀。而在认领任务、分配责任的工作会议上,过于文绉绉软绵绵,毫无气势的表态性发言稿,也不见得会有太好的成效。

有的领导习惯于引经据典、引用数据,有点领导习惯“几要”、“几是”地总结提炼,有的领导喜欢工整对仗的排比,有的领导喜欢生动风趣的比喻。撰稿过程中符合对方的“口味”,使用者的发言效果会更好,听众和读者的阅读感受也会得到提升。甚至一些文章,在剥离了其实际用途之后,仍然能够有值得咀嚼欣赏的地方。

这里需要跑题一句。我个人认为,最好的典型是《毛泽东选集》,许多文章通篇理论性政治性极强,然而偏偏写得极其明彻风趣。譬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第三部分是生活下降的。这一部分人好些大概原先是所谓殷实人家,渐渐变得仅仅可以保住,渐渐变得生活下降了。他们每逢年终结账一次,就吃惊一次,说:‘咳,又亏了!’……”

这种理论文章,让人在明了其主旨的情况下,更感觉到一股“文气”,既能“一气呵成”、“畅快淋漓”,同时尚能“反复咀嚼”,“回味无穷”,所谓“大格局”“大手笔”无过于此。《毛选》中的很多经典文章,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兼具气势磅礴、说理透彻,同时文风又返璞归真,大巧不工,说一句极其惊艳不为过。

回到正题上来,如果说恣肆的写作风格并不适合如今的公文材料,那么可以参考近年来一些高层领导的发言稿。譬如前段时间山东省省委书记那篇火遍全网的《在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京津冀协同发展势头强劲,北京加快“瘦身提质”、天津加快“强身聚核”、河北加快“健身增效”……
要注重发挥本地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既要招得来“女婿”,更要留得住“儿子”,“输血”与“造血”并重,“女婿”与“儿子”同心。……
“融合互动”,就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形成大合唱,奏好同心曲,绝不能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
……

诸如此类,无疑是撰稿者根据发言场合和发言者的习惯,进行过通篇润色,使得全文气韵连贯、琅琅上口,也使得听众读者印象深刻,提升了公文材料的使用效果。

我一再强调润色,并不是说材料不能一气呵成。倚马千言,一气呵成,这是写材料人成竹在胸的表现,但是重要的材料初稿出来以后,必须经历反复打磨。这种打磨,是对材料是否符合行文规范,是否符合对方要求,是否符合发言者身份,发言场合等等的一次研磨,是在初稿基础上的一种精加工,和初稿写作状态没什么关系。理想情况下,材料的草稿不妨锋芒毕露、知无不言,尽可能充分引起和暴露矛盾;成稿则要力求平心静气、稳妥圆润,最大限度兼容各方意见、照顾多元诉求。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时候,材料虽然已经写得很完善,但考虑到实际需求,不得不打磨。比如字数超了,给领导汇报15分钟的发言稿,写出十五六页去,稿子再精彩,大领导也没有40分钟时间听你的汇报,那就是去芜存菁,咬着牙也得砍一半下去。这种情况下,单纯强调初稿写得好,是没有意义的。初稿也只是成稿的素材而已。

我以前的领导对我说,写材料就是个反复改的过程。我刚入行的时候不服,总觉得自己能花一个通宵,弄个初稿出来,然后一稿通关,十分的牛逼。但是各级领导一层一层定稿改过来,逐渐发现每个层面考虑到的问题都不一样,初稿的撰稿者,可能只会考虑我这个排比用得怎么样,例子恰当与否。到了上一个层面,就考虑结构这样摆布合适不合适。再上一个层面,领导可能考虑,这个行文是不是缺一点东西,是不是把某方面的内容也给加上,做一个补充汇报?到最后的领导手里,啪啪啪把前面文藻华美的东西都砍掉了,要求怎么直白怎么来,口语化压缩到五页以内。官僚文章与学术论文到底不同,必须考虑其政治上的影响、责任以及实施策略,所以材料修改,最重要的是协商与妥协,既是多方面参与材料起草者意见之间的协商,也是理论研究与现实情况之间的妥协。在这种境况下,指望一气呵成的初稿通关,是很不切实际的。

四、能力和升华:说在材料处理之外的一点闲话

基础和技巧性的东西,大致就是上面这些。但我还想在这部分说一些私人感受,权作经验交流,绝不敢妄谈指导。

(一)理论积淀:维持写作者的续航能力

很多在材料岗位工作的人,并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我甚至也认为,汉语言文学、新闻等“对口”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材料这个口上,没有什么所谓的优势,反倒是一些其他专业,如社会科学、甚至是理工背景的干部,在这个位置上做得也非常出色。

我个人认为,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材料撰写这项工作,“技巧”可以在工作后“后天”掌握,但写作者的知识广度和理论深度,也就是“博”与“专”的程度,则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写作者进入岗位前的积淀。

尽管这么说颇有“宿命论”的嫌疑,但事实上,理论积淀往往来自于大量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这种阅读和思考的能力与习惯,以及写作这个思维体系的建立,往往是在进入岗位前就已经养成的。很多从事材料撰写的干部,自己平时也有经常随手写点什么东西的习惯,有的在公众号、微博、有的在知乎、豆瓣等论坛,大多数都在致力于输出一些东西。

但是文字上长期的输出,不论是材料撰写还是论坛吹水,都需要解决续航能力的问题。写作者如同发动机,如果外部的素材能源供应短缺甚至中断,很快就会面临创作力的枯竭。这就决定了写作者必须时刻主动探索和追求,终生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在理论知识上“吃老本”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特别是有些干部由于知识背景的原因,“先天”在某些学科上存在短板,譬如有的理科生在校时可能没学过经济学,却要和税务打交道,有的文科生不了解理工知识,毕业后工作在工业与信息产业领域……

如果致力于从事材料撰写,我个人以为,还是应该摄入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哪怕只是非常浅显和入门的理论,懂一点,就比完全不懂要强很多。此处的理论书籍不是指公文写作要点之类的东西,而是指政治、经济及与本部门业务相关的重要著作、业务知识之类,即使看不进去,啃也要啃一些,日后你会逐渐融会贯通,否则它会永远成为你写材料时候的短板,一旦遇到相关问题,只能人云亦云。这会影响你写作能力的成长。

永远不要放弃理论学习。写材料没有无源之水,只有厚积薄发。一个月不学习自己知道,一年不学习,大boss都知道了。

(二)趋势研究:提高写作者的研究能力

外人常说材料班子出干部。这话也对也不对。

说它对,是因为它是对近几十年来体制内干部升迁的某种规律总结。在前些年,这种规律确然存在,一些“办公室”、“研究室”等部门出身的干部,在升职过程中,确实呈现出比同等情况下其他部门干部更快的趋势。

但考虑到前些年的干部队伍构成,这种趋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写材料出身的人,文学素养和文化水平普遍较高,特别是在十至二十年前,材料口的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往往远高于一些年纪较大、学历较低、非本专业(例如部队转业)的干部,因而升迁时也很占优势。

但是近年来,坦白地说,随着干部队伍平均素质的快速提升,绝大多数新进入体制内的人至少本科毕业,材料部门干部的学术优势已经丧失。特别是近年来,愈来愈轻浮夸、重实干,业务干部更容易凭着实打实的成绩向上走,体制内的“材料班子”,已经不再是一个能够快速“出干部”的地方了,甚至一不小心,可能还会在冷板凳上坐一辈子。

但要就此否定这句话,却也不尽然。依靠个人的奋斗,如今的材料干部仍然有较为广阔的上升空间。

每个人都会遇到职场“平台期”。在这个时期,初入单位的生疏感已经褪去,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短期内难以取得快速提高的阶段,也是个人实现自我成长、自我超越的阶段,短则三五年,长则十余年。平台期并不真正平静,相反,它就是煮熟青蛙的那锅温水,在这个阶段,佼佼者厚积薄发、继续前进,平庸者随波逐流、泯然众人。

平台期也是危机期。一群毕业生涌进单位,前三五年,谁都在快速成长,谁都在一日千里,材料干部也是如此。但当这三五年过去,只有能维持长期进步的干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能力的蜕变,才能在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否则当平台期过去,下一轮机遇期——也就是与你同龄的干部提拔期到来的时候,恐怕只能望洋兴叹了。

想摆脱这种危机,就必须在材料撰写的过程中实现个人能力的成长。

这几年来,我也曾向自己发问过,写材料的人,到底要培养什么能力?

写出气势磅礴、妙语连珠、花团锦簇的文章,就能体现你的能力了吗?看看新闻、读几本书、听听领导讲话,就足以提高你的能力了吗?

是,也不全是。

我个人认为,研究能力,是材料撰写者应该培养的最关键的能力。

材料转型是一项对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的工作。怎么样反映一个部门的思路?怎么样总结一个系统的成果?怎么样归纳一个领域的规律?往小了说,是逻辑思维的体现,往大了说,是统揽全局,研究思辨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单单是文字水平高,或许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或诗人,但是并不见得能写出成熟的公文材料。

这种“研究”,不是对某篇文章结构或内容的浅显研究,而是对某个领域,乃至于全局形势的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研究。

这种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知事”。对一些本行业、本专业,乃至于社会、国内国际重大事件,要有最基本的敏感性。

二是“知时”。对时代变化,要有节奏和方位的把握。

三是“知势”。这是在前两点的基础上,对事物发展的“趋势性”掌握,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种高层面的掌握。

举个简单的栗子。知道“某一线城市出台限购政策,将于下月实行”,是知事。知道“国内房价连年快速上涨”,以及“该一线城市近年来高速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是知时,而判断出“限购政策未生效前,该一线城市可能会出现恐慌性购买”,是在掌握前几点信息的基础上,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把握,也就是“知势”。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能发掘业务运行的规律趋势、把握行业领域发展的脉搏,这样的干部,一定会在竞争和选拔的关口向上走。

所以如果现在社会上还有人说“材料班子出干部”,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倒果为因”。不是因为“会写材料”直接获得了boss的欢心,所以位次进阶更快,而是在长期的材料撰写过程中,在大量统揽全局和研究思辨的工作中,培养出了扎实的学习、研究、分析、概括、归纳、提炼、总结的能力,比其他部门的干部更快速地成长起来。

题外话:以前和一位我很尊重的,亦师亦友的同事共同探讨写材料,他说过一句话,我有时候想起来,也经常觉得戒惕。大意是,“没有自我加压、逐字细抠,反复打磨的精神,写不好材料。”

他说得好有道理,我也努力这样做。

可是我最近感觉发际线又高了,可能是错觉吧,嘤嘤嘤。


——————————————

一个个光感谢不点赞,我记住你们了,哼(╯‵□′)╯︵┴─┴

2021.06.06:收藏是点赞三倍……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哈登支持萧华? 
  如何看待高流主持的睡前消息310期? 
  如何看待郑州大学生拍视频被打这件事? 
  在你看来,最被忽略的知乎高质用户是谁? 
  请问学习不好以后是不是会没啥出路。? 
  女生,23岁,已婚,心中躁动怎么办? 
  政府部门的写材料高人是怎样练成的,有什么帮助极大的书籍吗,还是另有他法?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354期节目主播精彩发言? 
  春天来了,你所在的城市哪里可以体验到「春江水暖鸭先知」? 
  求一个三个女的王者开黑ID,其中一个叫“不许凶我菜”?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2018年春节期间海南海口港大雾停航,旅客滞留后发生的汽车鸣笛,环卫工清运垃圾达34吨等事件?
下一个讨论
《生活大爆炸》中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台词或情节?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