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漫画《雪椰》? 第1页

  

user avatar   zhi-xu-yixiao-bu-xu-c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质量在那放着,

谁都看得见,

但更多的是作品以外的感慨。


颜开当年被视为国漫北条司,

陈翔当年被视为国漫鸟山明,

《画王》当年被视为中国的《少年跳跃》,

那一年的国漫,

编者,作者,读者,

没一个不认为崛起了,

然后转年就从小树变成了大草,

时下又变成了噶韭菜割情怀的镰刀。


user avatar   yan-kai-da-shu-1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0.6.14更新

(叔新绘了复刻版的《画书大王》24期封面,增加了一些新的全彩《雪椰》图片,还说了说《雪椰》单行本的故事)

—————————————————————————————————————


感谢官方邀请。叔来“知乎出道首答”了……

1993年。

这是一个于我而言,非常重要的年份。

于中国漫画,也一样。

现在回想起来,我仿佛能立刻看到那些曾在空气中浮游着的尘土,在沉浸着油墨香气的书店里,在古旧窗棂间洒入的金色光炽中,像有生命的蚍蜉一般,努力地飘荡,回旋,向上,再跌落……


93年,我17。高中毕业,离开老家,在陌生的深圳,上着莫名其妙的国际贸易大专。

那大约是我最孤独的一年,课程是我不喜甚至厌恶的,陌生的环境和不适的气候,身边并没有任何一个熟悉的旧友,很想念家乡,想到要哭,但是又忍住了。那一年,我学会了独处和享受寂寞。

那时,我唯一有的,就是漫画了。喜欢上漫画,并把“成为一个漫画家”作为终身梦想是在高一,看过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的《圣斗士》《七龙族》《城市猎人》之后。从那以后,它就挤占了我近乎全部的青春,我每天都在画,画作在同学间传阅,他们觉得我是疯子。而它,甚至能和我青春期喜欢的妹子争宠并占到上风!


在深圳时,我每天都会画四个小时以上,画到开心处,什么都会忘记,在出租屋的客厅隔间里,发出笑声来,吓到合租的邻居。到不上课的日子,我就会从白天到黑夜画上一整天。然后,再画一整天。

不会粤语,不喜课业,在陌生的城市暂时没有社交,再加上在深圳能收到香港台看到大量外来动画的刺激,让我的创作量远超高中时期。书桌边的纸张就那样一摞摞地堆叠起来,装了几大本,大约有数百张,什么风格题材都有,偶尔翻翻,很满足。我在给高中同学的信里写:“我想出道了。”


可惜,是没有机会的。我找不到投稿的窗口。

彼时的新型国漫平台,是零。

我多方探询;寄出各种信件;甚至跑到邮局,去详细翻阅报刊杂志订阅的黄皮书……最终发现,国内没有任何一家平台,肯接受这样“奇怪的用影视分镜分隔组合起来的新式漫画”。

那就等吧……我想着,这是属于年轻一代的读物,总会出现适合它的平台的。

我不知道,同时代有多少和我一样的新漫画爱好者,在等待中工作,结婚……离开了“想成为漫画家”这个梦想。但是我,等到了。仅仅半年之后,我在深圳路边一家小小的书店里,发现了一本专门刊登新漫画的杂志。它的名字叫《画书大王》。

那时杂志已经出到了第七期,在它的卷首语里,赫然刊登着“征稿启事”!我整个人都抖起来,抓着那本杂志,冲到老板面前,喊着“前面六期在哪里?还有吗?我全都要!全都要!”

时常是个懒癌患者的我,那天以超群的行动力,冲回家铺开画纸,开始画画投稿。第二天就把厚达2厘米的信寄往北京编辑部。

两周后,我收到了《画王》主编王庸声老师的来信。

我到现在还能记得,那天那个破烂的,锈迹斑斑的信箱被我打开时,是如何的光芒万丈。

“颜开画友:信收悉。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你想先听哪一个呢?还是先说坏消息吧,因“画王形象征集”已过期,所以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画王”形象投稿了。好消息则是,我们看了你随信寄来的其他画,觉得非常不错,不知你有没有兴趣,尝试画一画连续的故事漫画呢?……”

从那天开始,我的世界,动摇了。我就这样被光照到了,如此幸运~~~



我和主编一直通信到冬天,作了各种讨论,寄去了各种画作……那天我轻轻敲开父母的房门,一脸严肃地把一封信递到母亲手里:“我要辍学,我要去北京画漫画!主编要搞工作室了。”父母快疯了,满脸愕然,他们根本不知哪里冒出来的骗子主编和地摊杂志已经把自己的孩子骗得五迷三道神志不清了。我则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战斗了三天吧,大概。我以从未有过的认真态度尝试和父母用成人的状态说话,把他们提出的各项问题一条条努力驳回去。最终能够说服他们的,我想是那句“大学永远在那里!但是我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可能我就会错过一个时代!”

——我们经历过各种大时代变革的40后的父母们,对“时代”这个词的感受,也许是那时年轻的我难以想象的。但很显然,我的这个判断触动了他们。

母亲快要窒息了,她快被淹死的声音从喉咙里被挤出来:“你会被饿死的……”

“不会的”我说“我那个《雪椰》的策划和第一回漫画草案,主编都已经通过了!”

我真的没有错过那个时代。

母亲亲自送我到北京,确认了“这不是个骗子杂志”才放心回去。我则被王庸声主编62岁的年龄惊到了。(我一直以为和自己通信的应该是个40左右正当盛年的中年人,才可能接受新漫画这种新生事物。)

我清楚地记得,到北京的那天,是1994年3月25日。而第二天,正是我18岁的生日,那一天,意味着我的职业生涯,正式开始了。

王老师和王师母给我准备了生日蛋糕。我战战兢兢地拿起刀,蛋糕上缤纷的花瓣,每一朵都像太阳般炙热,充满希望的味道……

这是真正的一刀入魂。

这一刀下去,开始的,就是我的一生。

那之前,都是准备。

那之后,才是生活。

我出道了。

《雪椰》自《画书大王》第17期杂志开始连载,旋即大火。19期就被安排上了杂志封面。是中国第一部新漫画单行本。也是国漫黄金时代最成功,影响力最大的作品之一。

我辍学加入的工作室叫做“画王工作室”,是中国第一个职业漫画工作室。成员有三:《小山日记》的作者,来自四川自贡,20岁的陈翔;“画王形象设计”的中标者,来自温州,20岁的郑旭升;还有,来自深圳的18岁的我。我们这三个从全国所有投稿者中被甄选出来的人,成为中国最早的三位职业漫画家。后来我们被称为——“中国新漫画三剑客”。

从那时起的十年间,《雪椰》一直是原创国漫单行本的销量冠军,我收到的读者画友们的来信,有十几万封,堆满了我家的整个阳台。阿雪成为了国漫的上古女神,《雪椰》也成为“穿越”和“箱入娘”的始祖。

我几乎在每一次聚会和业内活动中,都会被人致敬:“颜老师,我是看着你的漫画长大的”……

然后,第二句我就会被问到:“《雪椰》什么时候能完啊?”

我没有想离题,只是,那些浸透了油墨香的浮尘,迷了我的眼。


94年的“画王工作室”,很小。黑黑丑丑的。我现在还能清楚记得它的每一寸模样。随手画一下,它大概这个样子。非常像一间普通的大学宿舍。是的,它就是我的别样大学。我的同学,只有两位,陈翔和旭升。隔壁间的,是来自宁夏的美编。

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早晨从床上翻到桌前画漫画,晚上再从桌前翻回床上。中午,一起下楼去楼下小馆子点两个菜吃顿饭,和老板娘打个屁套近乎让她再给我们多打点折。稿费快花光的时候就绕着馆子走,去买几个包子或者一箱方便面。然后到煎饼果子铺,给大我们10岁的,在楼上逃班打《三国-霸王的大陆》的徐美编带个煎饼当午饭。

稿子赶不及的时候,要通宵,痛苦得吱哇乱叫,号称再也不赶稿,下一次遇到,却又忍不住要循环。

有时,会有陌生人敲门,打开门,清一色是怯生生的孩子脸。

他们是通过拜访编辑部然后找到我们地址的读者学生们,一来就是五个十个甚至一整个班,我们和他们一起聊漫画,聊人生,然后领着他们下馆子,直到花光每一个钢镚。

94年的“画王编辑部”,很小,昏昏暗暗的。它其实就是租用的某小学里的两间废弃办公室。编辑队伍组成是你们所不能想像的。平均年龄60+。除了王老师和王师母,还有当年曾跟过王老师的几位退休编辑,负责着所有工作。唯一的年轻力量,是有着其他正职的兼职翻译两口子,有什么体力活,他们就会免费出现,来帮老人们。然后,就是一直没有能找到归属感很快离开的徐美编,还有常常被叫来兼职美编的我们三只。中午的饭,就在小学饭堂里,两素一荤的大盆菜,还有南方的我最厌恶的黄瓜蘸酱+馒头。

兼职美编的工作里,我最喜欢的,是帮忙选稿。全国各地投来的稿件,被编辑们拆封装订后丢在一个大纸箱里,就像一个大金矿。作为初选的我们就像淘金人一样在里面翻腾,发现宝石后再呈给主编。我记得我亲手从里面挖到了姚非拉,赵佳,自由鸟,林敏,傅春江……那种感觉就仿佛是自己投了很多次的稿,然后每一次都投中般的满足。

那时这样的时光,是简陋的,也辛苦,但现在回想起来,却每一刻都透着恬适,每份记忆都发着光。


说说《雪椰》的“没有结局”吧。

让我们回到馨香霉气的1994年。

“画王工作室”存在的时间并不太长。

《画书大王》作为国内第一本新漫画杂志,受欢迎程度超出了编辑部和市场的想象,从创刊号的10万印数很快飚到单期销量超过百万册。“画王超短篇大赛”,发掘出数以百计的新漫画人才,给了全中国像我一样梦想“成为漫画家”的少年少女们一束束阳光。而我们的稿费在不到一年中也连续被动上涨。王老师说,明年就能给你们出漫画单行本了……18岁的我,那时觉得事业的未来充满希望。

让我们未想过的是,有一天我们照常去编辑部交稿时,王老师面色阴霾地跟我们说:“杂志要停刊了……”我一脸懵逼,不知所措。直到走出编辑部,我和旭升还交流着“真的假的?”

那时的我们,从未想过,一张“城市猎人”的彩页,一次会议,一个老古板领导仿佛“义正言辞”的发言,就可以引来一份红头文件,把全中国所有漫画青年的梦想扼杀在摇篮里。

蝴蝶煽动了它的翅膀,引起了风暴。

杂志停了。稿费没了。衣食无着,未来不知在何方?

陈翔先离开了,在四川有银行的工作等着他,无谓为已停刊的杂志傻等。然后是旭升,他把他臭烘烘的被子留给了我,因为,秋天要来了。

只剩我一个人窝在工作室里,继续画稿子,迷离地熬到冬天,还等不到复刊的消息。家里人暴怒了:“杂志已经停了你不回家还耽搁在那边让我们担心干什么?”我终于正视现实,明白《画王》已经离我们而去,而生活,还要继续。

94年的初冬,那年的初雪下下来的那天,我离开了北京。

后来业内的公认是,如果《画书大王》不停刊,中国新漫画的历史,会被改写。黄金时代的第一批国漫画家们的人生,也将会完全不一样。

可惜,没有如果。


《画王》停刊了,《雪椰》还要继续。

后来发生的对行业最好的事情,是政府推动的“5155工程”中五本杂志的创刊。《画王》发掘的人才,虽然已经被迫流失了相当一部分,好在其中的遗珠,被这些杂志抢救了回来,算是留住了第一代国漫人的半壁江山。

后来发生的对我最好的事情,是《少年漫画》的林阳主编找到了我,推动《雪椰》成为了第一部国漫单行本。因为它的出版,我甚至被“焦点访谈”采访了。那个在镜头下瘦瘦的黄衣少年,现在看起来那么陌生,除了对漫画的执著,他和现在的我,那么的不一样。

那是我少年时期的高光时刻,在我中学时代觉得我是疯子的同学和老师们,在电视上看到了我。——在后来我变肥变秃的过程中,当然还有很多高光时刻,但属于《雪椰》的青涩,却再也回不来了……


因为已有刊载杂志,出于版权问题,《雪椰》那时并不能被放在《少漫》上连载,我只能回馈给林主编《颜开日记》的连载和一些专栏。

94年《画王》停刊之后,《雪椰》开始了辗转的换刊连载生涯。先是《三优新漫画》,再是《科普画王》,《科幻世界画刊》……有时候,是没连载几期,杂志就又停刊了,有时候,是杂志拖欠稿费,大半年收不到收入的我,奋而停载找寻新东家……

《雪椰》的连载断断续续,坚持到1999年《科幻世界画刊》停刊。单行本的出版坚持到2000年第八册的出版。在那之后,国漫的黄金时代结束,国漫发展跌落冰点。而《雪椰》,也和同时代无数的作品一样,停滞在了那一时刻……

()有人称《雪椰》为“时代的眼泪”。那一时代每一部未能完结的作品,又何尝不是“时代的眼泪”呢?只是,有的作品记得者众,有的作品,忆得者稀,但青春,都是一样的。

嗯……太监,也是一样的……


《雪椰》并不是部成熟的作品,以我18岁的阅历,在那时的环境条件下,很难将它画到完满。我们是属于“所有知识靠自学”的第一代,能指导我们创作的,仅有印制粗糙的盗版漫画书而已。我们能仰仗的,也只有自己的那一点点灵气和自学能力。即使是王庸声主编,或是林阳主编,也并不能在创作上对我们做什么建议指导。他们能用热情擎着黑暗中的那盏灯,就已经是我们的温暖。

因此,《雪椰》画得稚嫩,风格不断变化直到单行本的第四册才逐渐定型;《雪椰》有故事大纲,但是叙述得却主题不清详略不当;《雪椰》的人物塑造还过于扁平,尤其是身为女神的阿雪,处处透着青春期男生对于女生的理想化YY……《雪椰》对于创作者的我而言,更像个练习期的半成品。(咳咳,它好像确实是个半成品,这个我们慢慢再讲……)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创作之初,我对于它有明确的策划定位。一是要画“国内还没有引进(盗版)过”的青涩恋爱题材。二是要以贴近国内读者受众实际生活的情境及方式来画。

但其实后来想来,《雪椰》的成功,除了策划定位的“选择正确”外,很大程度也得益于它是个“半成品”。青涩的画风和青涩的恋爱题材是搭配的,如果过于娴熟,可能反倒添足;“女神”虽然略平面,但那个时代的读者们也是真的有着单纯美好的喜好;而情节,其实足够像“发生在我们身边”就好……

换到任何的另一个时代,《雪椰》可能都难以爆红,也许只能算部二流作品。但她何其幸运地诞生在了《画王》时代。

在这个最初最纯粹的园地里,她真正牵住了读者心弦的,其实仅仅是几幅风拂了面颊的画面,一段小小的青春搏动的分镜,一截让人面红心赤的绝对领域,和一个个看起来“他妈的这就是我同学的翻版啊”的角色。

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记住的,其实并不是《雪椰》,而是你们自己那时候的青春。那个国漫的黄金时代,那时炙热美好的阳光,还有那时候如此帅气,腰围一尺八,穿着牛仔衣抱着刚刚学会的吉他,在街角等着女神男神的你们自己罢了……

因为《雪椰》和你们那时的青涩联在了一起,又因为它和你们的青春故事一样的没有结局,并不足够美丽的它,才能让你们记得至今吧。

我应该是在国漫短短的20多年历史中,见证了最多漫画家和就业者,以及爱好者来来往往的人了。感谢你们曾为国漫来过,感谢你们曾和我相遇……曾经看过《雪椰》!

我们都曾是在沉浸着油墨香气的书店里,在古旧窗棂间洒入的金色光炽中,在婆娑光影间存活的一点点尘土。在青春时,仰望着天井上那方沁入心肺的天空,祈求能够飘出去,看到更大更美的世界。最终,青春燃尽后,终于回到书店地面的霉灰之间……

无论是漫画,或是写作,音乐,阅读,皆如此。你,我,都如此。


嗯……就这样。要工作和肝稿去了。年纪大了,有点啰嗦,将就看吧。

做个小广告,今年叔从业26年周年了,去年最后一天搞了本《颜开画业25周年》精装纪念画册,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到淘宝去搜“颜开文化”进我们官方店,询客服小姐姐。(里面有不少雪椰新稿哦~~)


对国漫白银时代(也就是彩漫时代)我为什么没能继续画《雪椰》有疑问的,可以到我的微搏搜相关回答。

对《画书大王》为什么停刊有执念的,可以搜王老师和我写的“画王20年祭”一文来看。也许回头我也会搬运来知乎。

对《星海镖师》《神精榜》等作有兴趣的,这些后期作品的自评,以后应该也会答一答吧~~不过,等叔得闲慢慢来~~~

有一条,可以即时回答。《雪椰》会补完的,不用再问了。只是你们要和叔熬命长……因为,叔是立誓一辈子都会画漫画的人呀。

爱你们。


颜开 2020.05.30

—————————————————————————————————————

以下为2020.06.14更新

大家的留言我都看了,很感动,即使你们都已成叔嫂,都已为人父母,但,青春不灭。

后来的一周,我花了点时间整理《雪椰》的稿子,突然想到一个事,想着,也许我要画几幅复刻画。在一个画家的人生中,值得去复刻重画的画并不多,但这幅遗失在国漫发展历史长河中的《画书大王》一周年封面,当然值得我这个原作者复刻一下。

这幅原稿,当年随着杂志的停刊已不知被粉碎在何处了,而新画的这张,叔选择尽量复原了当年的配色和画感,只在细微处做了调整。要的,就是“蓦然回首,原来,你还在这里”的感觉。

至于这幅画的“升级版”,叔以后会再画的,不过到时候,我想把球上的数字,改成“30”,然后,去尝试着找一找还活着的“骨灰漫画家”们,一起做一本能砸死人的砖头本,来纪念它和我们的青春……


有的人说,你只说了《雪椰》和《画王》相关的故事呀?说一说《雪椰》单行本的故事吧?

好吧,那我就来说说。

94年的冬天,《画书大王》停刊以后,我回到了深圳,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就憋在深圳画稿子,画《雪椰》,也画点别的。有时做点杂稿子赚点生活费,但《雪椰》的创作,虽然慢,却始终没有停。一年后,先是在短命的《三优新漫画》上连载,之后《三优》停刊后,就转到《科普画王》。那时《科普画王》还没有开始拖欠我的稿费,只是连载变成了月刊,节奏慢了下来。

和王庸声老师的联系没有断,《三优》《科普》都是王老师介绍我去的,只是王老师承诺的“明年给你们出单行本”的话,却和“杂志一定能复刊”一样,成了消逝的气泡。

也不是没有人找,国内超有行动力的盗版书商们,总是能通过各种曲折的渠道打听到我的地址电话,想联系我出版《雪椰》的单行本。19岁的我,面对他们再也找不回当初对王老师的信任,我惴惴不安地接听着电话,总是臆想着电话的那头是个五大三粗满脸横肉的奸诈骗子,无法信任地给予他们肯定的答复,便一次次地拒绝,再拒绝。

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了林阳老师的电话。

那时林阳老师在筹备着5155工程中《少年漫画》的创刊,但他没有说,只是开门见山地告诉我“颜开吗?您好!我是通过王老师拿到您电话的。我叫林阳,是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的,您有没兴趣和我们聊聊《雪椰》结集出书的事?”

我楞了三秒,然后说:“好。”

这是第一个对我称“您”的出版方。

他从王老师那里拿到我的电话。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我从小看小人书看得爱到爆的出版社!

那三秒里,我脑子里过了这三句话。

我心里有个声音告诉我,就是他了!

几年后的一天,在笔会上,林老师和我聊天时,说起那天在打电话之前,他做了很多的准备和预设,也想了很多很多的说辞,结果,一句都没有用到。他根本没想过,那天会如此顺利。因为在那之前,他已经被不少朋友和传言告诫过“别想了,你不可能成功的,颜开大牌得要死!”“我啥条件都许了,就差给他跪下了,都没能搞定他!”

我笑了,跟他说了那三秒的事。

林阳老师后来亲自飞来深圳,带来了合同,郑重地坐在我身边,用手指着一条条给我讲解合同内容。那是我第一次面对出版合同,但我几乎没怎么细看,就签了。他提供的初始合同,已经比那些私下找到我的书商们再三调整的合同条件要好。和王老师62岁高龄带给我的诧异不同,林老师就是想象中的30冒头的文艺青年,带着来自帝都人的特有的爽快,还有近似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的气质。他展开我已签字的合同,没有流露出内心“啊啊啊居然这么容易就搞定了!”的心情,郑重地跟我握了手,微笑了。然后说:“你还有一关要过。”

唉?

——我已经记不住时间是第二天还是第三天了,林老师带我到了深圳某宾馆的房间里。那个宾馆是不是叫维纳斯?不对……那时候有没有维纳斯?也许只是个有国字头名称的老式宾馆?——在那个光线暗淡被落日余晖照着的房间里,我见到了一个坐在床上的女人。


……

…………

………………

并没有发生你们想象的莫名其妙的故事……那时候还不时兴“阿姨,我不想努力了”。

床上的女人接过我装在文件夹里的所有《雪椰》的稿子,一言不发地开始读,时不时揉揉鼻子搓搓脚。她一点也没有林老师身上的气质,她甚至和我想象中满脸横肉的骗子们有某种相似?

但她很认真,一直读到最后一丝斜阳从房里消失。然后她猛拍了一下大腿:

“没问题!”

“好看!”

“我来发!”

“走!吃饭!”

五个惊叹号后她从床上跳下来,花了两分钟简单收拾了下,头都没有梳,就拖着林老师和我去吃庆功合作饭。

——她是李BOSS。代表着资本。是中国最有行动力的群体,二渠道图书发行商中的一员。懵逼的我,惶惶然地被拖着走了。但我对那个平价宾馆里的光影和气味,还有那段被雕刻般的时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的很多年,我都常常会在这样的宾馆里,和同样会坐在床上,同样带着惊叹号说话,一言不合就请吃饭喝酒的书商们打交道。所不同的,是有时,他们参加展会撒网,就会摊开了满床满房的样书。有时,他们针对一个目标出击,就会像剑客一样使出浑身解数,瞬间把你挑落马下。

《雪椰》单行本很快就出了。就像之前连载一样,一出了就火了。火到都能上焦点访谈。老实说,在初次面对摄像机,面对名记方宏进时,我都未曾紧张。但我转过街角经过书报摊看到我自己的单行本时,却紧张得要命。……在书报摊前看着那本绿绿的薄薄的书,感觉比看到它上刊连载时,还要不真实。

巨大的兴奋笼罩着我,相形之下,过程中的小小不快(比如说我身为作者却没有亲自设计,绘画单行本封面的权利,一切都由书商决定)足以被抛到脑后。

这本质量并没有那么惊人的单行本,因为她占据了“第一本”这个历史位置,除了在《画王》上被她吸引的死忠粉丝,还被很多很多为了庆贺“中国终于有自己的漫画单行本了”的少年少女们,买回家中。

在那时,这本绿绿薄薄的小书,等同于他们从牙缝里省下来的早餐钱,积攒的压岁钱零花钱,还有红着脸若无其事跟父母讨要的“练习册钱”和“文具钱”……他们就这样用这些攒来的铜子儿,换回来一点点课余的小幸福。这样的小幸福,大约是物质条件早已极大丰富的新一代们,所难以体会到的吧。

在《雪椰》筹备出版期间,5155工程启动,《北京卡通》《少年漫画》《漫画大王》《中国卡通》《卡通先锋》(按创刊时间及字母排序)先后创刊。

《北京卡通》和《少年漫画》,是其中公认办得较好的两本。最可贵的是,两本杂志,分别拥有着不一样的市场定位和对漫画家及作品的选择,这让国漫最初的创作者们,得以在不同的办刊方针形成的土壤上,放开拳脚,创作出风格百花齐放的作品。

《北卡》在气质上更具导向性,更强调中国特色,更文艺向,更欢迎不同的题材和创作风格。北卡的选稿甚至潜意识中会在作品之外考虑作者本人的学识和综合素质。

《少漫》的气质则更具市场性,更强调接地气,更注重作品的故事性和画技分镜,甚至作品呈现的青春感和偶像感。少漫的选稿更自由,无论出身,你有硬实力,就让你上。

这从杂志的核心作者,就可以看出来。

姚非拉,聂骏,任山崴,姚巍……

张晓雨,赵佳,自由鸟,陆明……还有我

完全不同的作品气质和作者矩阵。

国漫发展从属于《画书大王》,5155工程的黄金时代;属于《漫友》《知音漫客》的白银时代;到现在属于互联网平台的赤铁时代;现今几乎所有方面的条件都远远强过当年,但惟有在平台气质的打造上,《少漫》《北卡》依然强于现今的平台。现在的平台,是过于被所谓的大数据和流量裹挟了,主动放弃了对于市场和创作者的指导功能……

《少漫》主编林阳老师,《北卡》主编于虹老师,都是为国漫初期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

有人认为《雪椰》成为国漫第一部单行本,只不过是纯粹运气好。

抱歉,并非如此。引用当年林阳老师在开单行本出版计划内部会议时说的话(大意):“我们要打造中国的原创漫画单行本矩阵,头炮必须用《雪椰》,根本没有其他选择!从作品的影响力,成熟度,市场性,流行性来说,都必须是《雪椰》。不想搞砸第一炮,只可能用《雪椰》来打开市场,其他作品再跟上!”

验证林老师判断的,是后来市场上系列作品的销量。黄金时代的国漫单行本,除了《雪椰》达到单册约10万册的销量,其他大多作品的销量几乎始终无法突破单册3万的门槛。

也有人认为《雪椰》后来没能成为第一部被改编成动画的漫画作品,只不过是纯粹运气不好。

抱歉,并非如此。无论从那些年的时政状态,作品呈现出的国漫气质,题材,过审……各种维度上来说《雪椰》几乎都没有机会。机会几乎必定落在没有明显日漫风,有精彩的国产生活系故事,内容画面不带任何敏感成分的《梦里人》身上。

那时若果有人想投资把《雪椰》做成动画,大约只能是个疯子……而且大概率,这动画会胎死腹中吧。(笑)

时代几乎总是会选择最合适的那个作品,给予其相应的机会,让她去完成本应属于她的历史使命。

甚至连她的残缺,都他X太像时代给的烙印……(某太监在推卸责任了,呵呵)


以上。

还有问题的话,喊我。我再来补。

国漫在,叔就一直在。

青春不灭。

颜开

2020.06.14

如何评价国漫《星海镖师》?(亲自答)


user avatar   liulangdeh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早买过的单行本国漫,就当时的环境,几乎是接近完美的漫画开篇…

嗯,颜开到长春,我说肯定我请客,我们凑到一起,准备去哈皮,被长春动画学院的领导叫回去,被颜开带着蹭了一顿。

当时颜开吐槽:蛤蟆,你真有蹭饭的命

ps:颜开投稿的那几天,我也在奋发的准备自己的漫画稿子。我画到第八页的时候,正觉得故事也还可以,吊打颜开不是问题……

对,等待我的是画书大王停刊了。

没能做到漫画家,真的是非常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ps:几次有机会跟颜开合作,最终因为各种原因无疾而终……




  

相关话题

  《风云》原著漫画里风云二人结局如何? 
  有哪些动漫的伏笔结局还没有收回? 
  如何评价漫画《钢之炼金术师》作者翻车? 
  少年漫画是不是很少有“世界系”作品?为什么? 
  一部作品(acg或者电影小说均可)通过死亡这个手段是否更容易打动人? 
  为什么有人认为《精灵宝可梦》的新宝可梦越出越差? 
  如何评价ACfun十三周年宣传片 《不熄》? 
  这是什么漫画呀QAQ? 
  哪部动漫的某个片段让你至今难忘? 
  部分美术生认为 wlop 的画技不好,究竟哪里不好?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部分男性喜欢用“男人都这样”拖所有男人下水?
下一个讨论
导演和编剧会看自己拍的辣眼智障宛如老太太裹脚布的电视剧吗?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