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其他答主已经写得很完善了,所以我就附一张手绘丑图作为补充:
可以看到,题主提到的布哈拉与撒马尔罕,不在阿姆河沿岸,而是在泽拉夫尚河谷。这也是为什么此地被称为”河中地区“,而不是某大河的沿岸。
其次,就像 @一号蛮夷 所说的一样,锡尔河流域也有发达的城市,参考图中的费尔干那盆地、胡占德、塔什干。
所以,理清费尔干那、胡占德属于锡尔河流域这一点,就能看出来,民族复杂度,更多是上游-下游的差距,而非锡尔河-阿姆河的差距。这更多由于海拔造成的气候差异,两条河的上游都是平原农耕-转地游牧(transhumance)的分割区,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区别。典型如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南疆同样存在这样的维吾尔-柯尔孜克按照海拔的分割)。复杂的山脉走向,也加深了民族分布的复杂程度,
平原农耕区的民族并不太复杂,主要就是乌兹别克人与塔吉克人混居,这有很多历史遗留因素,两者也有很多共同点。由于胡詹德这一塔吉克聚居区的存在,锡尔河与阿姆河的复杂度也相同。(古)花剌子模的卡拉卡尔帕克是个特殊例子,目前主流观点是诺盖汗国内斗的结果,而花剌子模的区位也表明了其西来的方向。
题主指向的民族单一,应该更多是指北边的哈萨克草原与七河流域,而不是锡尔河流域(至少不包括中上游)。此地区是平坦的大草原,缺乏明显的地理分割,因此容易被整合为同一个游牧联盟或汗国。
锡尔河下游地区,由于同萨雷苏河床、楚河的连接,与以上两大牧区的关系较为紧密,也是该地区的游牧民族向南渗透的跳板。萨雷苏河、楚河、阿姆河在古时期很可能是连起来的,虽然如今两条河的下游都已干枯,但古绿洲的痕迹依然可以看到。
其中看似最为干燥的萨雷苏河谷(右图),也并非不毛之地,周边的植被对于游牧民族的迁徙和沟通足够了,至少比纯荒漠要强得多。
阿姆河下游的游牧属性,也可以从今日的地貌格局看出来。
同为中游地区,左边的阿姆河中游是灌溉充分、精耕细作的地貌(均匀浅绿),而哈萨克斯坦的锡尔河下游则粗放很多,更多是河岸湿地(深绿),以及河流经过后又干枯的地区(黄白)。
谢邀
反驳一下题主,中亚南部复杂的民族分布是是山脉导致的而不是河流。在中亚山区可以阻碍政权的扩张和文化交流民族融合,而河流恰恰相反往往促进。
题主加了一些内容,我也来补充一下。锡尔河下游没有形成大城镇,最大原因还是其地理和气候条件,当地自身条件决定了形成不了农业发展的大绿洲。就算是在苏联和当下,利用现代科技也没办法在锡尔河下游搞大规模的农业发展。
古代锡尔河下游没有大城镇跟北部游牧民族关系不大。先不要讨论哈萨克人有没有毁灭农业,锡尔河并没有跟钦察草原牧区直接相连,北部的南哈和克孜勒奥尔达地区原本就有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其发展情况比锡尔河下游更好。
锡尔河发源于天山山脉,由纳伦河与喀喇河合流而形成,从起源开始的水系网流域包括基本全费尔干纳、塔什干(南)和古丽斯坦地区。中亚名城安集廷、那蛮干、浩罕、塔什干、古丽斯坦和苦盏等都属于锡尔河流域,锡尔河流域的人口占据了中亚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由于下流区域狭窄的河谷地理环境,锡尔河流域只形成了相互隔开的小绿洲群,没有形成可以发展出城镇的大绿洲。而且锡尔河下流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是十分不适合耕地,其恶劣的气候条件严重限制了农业发展,夏季频繁发生的冷流(üshshük)会影响夏季麦的收成。
撒马尔罕和布哈拉所处的泽普河不汇入阿姆河。泽普河河谷的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连片的大绿洲群条件,以及地处东西南北的贸易路线的优势,使得其在古代可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贸易中心,所以泽普河河谷在古代形成了区域中心城镇。
阿姆河与锡尔河相反,上流是较狭窄的山谷没有大绿洲,而下流沿河形成了连片的大绿洲。阿姆河源于瓦罕河,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的峡谷河流的集合,在阿塔木拉特之前的阿姆河水系网络完全是较狭窄的山谷而没有大绿洲。
阿塔木拉特到土库曼纳巴德形成了稍微的沿河绿洲,但是流出土库曼纳巴德到乌尔根奇前还是戈壁中的河流,没有形成大绿洲和城镇。阿姆河最大的城镇区域是在下流的希瓦(花剌子模)地区,加上上个世纪苏联的系列运河工程,花剌子模的农田数量翻了十几倍,整个花剌子模绿洲连成一片。
1.如果说费尔干纳盆地要排除出锡尔河流域,那巴达赫尚/巴克特利亚也得排除出阿姆河流域
2.布哈拉和撒马尔罕不在阿姆河沿岸,而在泽拉夫尚河谷地
3.即使按照最最最广义的费尔干纳盆地的范围,那也并不包括塔什干(Teshkent)
4.狭义的费尔干纳盆地还并不包括胡占德(Khujand)。胡占德历史上其实属于广义索格底亚那,索格底亚那的范围并不仅限于布哈拉和撒马尔罕,胡占德是今塔吉克斯坦索格德州的首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