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97%国人乳糖不耐受,内蒙古人是怎么活到现在的? 第1页

  

user avatar   sun-ya-fei-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知道题主查的是什么资料,就想问一下,资料上有没有说,乳糖不耐才是正常的?

是的,乳糖不耐不是病,甚至可以说,乳糖不耐才正常,所以,内蒙古人活到现在有什么奇怪的呢?

简单捋一下这里的一些问题,也希望一些资料在讲述这些问题的时候,可不可以全面一点,不要一个数字打天下,吓唬普通读者。


1、乳糖不耐是哺乳动物的断奶机制

乳糖是一种很“高级”的生物物质,只有当生命演化到哺乳动物的时候,通过乳腺分泌,才有了乳糖。它是一种双糖,由半乳糖跟葡萄糖连接构成。半乳糖和葡萄糖都是人体可以正常代谢的单糖,但是要把乳糖切成这两种单糖,需要用到乳糖酶。

乳糖酶比较神奇,哺乳动物幼崽会含有这种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慢慢减少直到消失,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乳糖不耐的现象。所以,哺乳动物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不能食用母乳,只能自己觅食了,因为母乳中最主要的能量物质乳糖已经不能被消化吸收,喝母乳也不长身体。

所以,任何一种哺乳动物都会自行断奶,这是大自然的法则,就跟“猫吃鱼,鳄鱼也归猫吃”一样的道理。要是不遵循这个法则,那哺乳动物的“母亲”就会养出巨婴来,显然不利于物种繁殖。可见,乳糖不耐不是病,这是优秀的调节机制。

对人类来说,这个过程通常发生在出生后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所以比较适宜的断奶时间也是在这期间。在此之后,婴儿就可以在生物层面上彻底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的人了。


2、乳糖不耐的特点是放屁跑肚

作为一种和“猫吃鱼,鳄鱼也归猫吃”相提并论的自然法则,那它要传承下来,也要通过一代代的记忆才行,甭管是先天记忆还是后天记忆。所以,乳糖不耐不会对幼崽的身体造成什么永久伤害,只是会不太舒服而已,否则乳糖不耐的动物一喝奶就嗝屁,这就不是断奶机制了,是断子绝孙机制。

所以,这就完美地回答了题主的问题。乳糖不耐只是不舒服,不会造成任何生理风险,那还怕什么呢?

咱这人厚道,回答问题也喜欢多给,所以接下来要说的就全是饶的了。

乳糖不耐的不舒服,体现在肠道里的瞎折腾。这么大的分子,透过肠壁是不太现实了,只能在肠道里钻来钻去。肠道里全是细菌,但是大部分细菌也没法治它,所以也怵得慌。结果,乳糖就把肠道菌群搅了个不得安生。本来这些细菌会慢慢地消化肠道里的营养,再化作一坨坨肥料重返人间,现在来了这么个太岁,细菌们也无心工作,纷纷旷工,没代谢掉的各种原料也都跟着一起跑了出来,这就是腹泻了。当然,也有些不开眼的细菌会去和乳糖大战三百回合,结果消化不了,倒是发酵出一些气体来,最后的结果自然就是放屁了。

老实说,这对哺乳动物甚至早期的人类来说,也算不上特别大的困难,不就是跑到哪儿拉到哪儿么,至于放屁,据说更古老的恐龙因为放屁都导致了温室效应呢(只是假说),又能怎么样?

说到底,也就是我们太过绅士或者淑女,才把乳糖不耐视为一种“病”,其实真不算什么大事。


3、能够耐乳糖,是早期欧洲人的一次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演化的内因。大概在几千年前,欧洲有人发生了基因突变,调控乳糖酶的基因失控了,不再是到一定时候就停止分泌,而是开了个挂,永久分泌。

这要是别的动物,早被当妈的扔到山谷里喂狼了。但是人类不一样,在掌握了基本的畜牧技术之后,虽然断了人奶,但还能喝到其他动物的奶。于是,没有乳糖不耐的问题,人的战斗力也强了不少。一方面,这个时候的人类已经有了基本的卫生习惯,不能和马牛羊那样边跑边喷。减少拉稀频率,工作效率就大大提高,要不然狩猎的时候还要拉几趟,早把猎物吓跑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动物奶中的乳糖可以被吸收,获取能量也多了。别人喝牛奶,不过是加点蛋白质补点钙,能量主要靠脂肪,开挂人类还能消化乳糖,简直是吃了能量加倍。

所以,这个突变之后的基因对这时的人类来说属于优势基因,能够流传下来并且逐步扩大比例,并不奇怪。目前,欧洲地区的乳糖不耐人群不到10%。但是,不怎么跟欧洲人通婚的东亚人,乳糖不耐的基因很好地延续下来,不管是不是游牧民族,包括蒙族和藏族,乳糖不耐的比例都是非常高的。97%也许有些夸张,但是最乐观的研究结果也认为不会低于70%,还是相当高的。


4、多喝奶,可以缓解乳糖不耐

内蒙古喝奶比较多的人,乳糖不耐的现象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即使是内地农业种植地区的人,现在喝奶的机会多了,喝上一年半载的,有些人也感觉不到乳糖不耐了。

当然,喝奶不会让人基因突变,不是因为多喝奶就有了乳糖酶,而是肠道菌适应了这个状况。

肠道菌并不是纯粹寄生在我们体内,而是可以视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这方面的研究现在非常热门。我们就说一个最基本的模型,当乳糖不断进入肠道之后,总有那么一些细菌身怀绝技,有能力代谢乳糖。过去它们不是肠道里的优势菌种,但是随着乳糖分子反复搞事情,不能代谢乳糖的细菌会慢慢被动,能够代谢乳糖的细菌开始占据主动。于是,乳糖虽然还是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但它可以在肠道里养活一些细菌,这些细菌也顺便帮我们解决了肠道不适带来的尴尬问题。


5、食物加工技术可以把乳糖清除

细菌并不只是在肠道里能够代谢乳糖,如果奶液中也出现了这种细菌,不就能预先解决掉乳糖了么?

所以,草原牧民掌握了一个绝佳的手艺,制酪。

世界各地的奶酪都有不同的风味,主要就是因为各地自然形成的发酵菌种有区别。不过,这些细菌能做的事情都差不多,无非就是利用牛奶里的营养物质繁殖,特别是利用乳糖。乳糖代谢之后的产物可以有很多种,比如乳酸、二氧化碳甚至乙醇等等,所以奶酪的风味就千差万别了。

即使不去制酪,牛奶在放置时也会自然发酸。大多数发酸的细菌都会让牛奶变馊,但是只要能够变成可口的酸奶,牧民就可以收集这种酸奶,然后作为菌种继续制作酸奶。酸奶里面,乳糖的含量同样也是比较低的。

对现代技术来说,脱除乳糖就更容易了,比如预先加点乳糖酶,直接把乳糖分解成单糖,奶变得更甜,还不会造成腹泻,一举两得。


说到底,还是因为有些不负责任的资料大惊小怪,解释这些问题的时候不能说清前因后果。还是记住,乳糖不耐才是正常的,是大自然法则教给我们的技能。不耐受乳糖,不是什么生死存亡的大事,别说过去五千年了,再有五千年也不叫个事。


user avatar   ma-shang-55-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可能也是正确的。蒙古族乳糖不耐受比例跟汉族差不多。如果乳糖不耐受,可用酸奶或者奶茶代替。

蒙古族称奶食品为白食,蒙古语称“查干伊德”,意思是纯洁、崇高的奶食品。奶制品分为食品、饮料两大类。食品主要包括奶皮子、奶酪、奶油、奶豆腐、奶饼等;饮料主要有奶茶、酸奶、奶酒等。即使在没有霜冻的夏季,蒙古人身体消耗的热量,也有高达一半是从奶制品中获取的。世界上很少有其他地方像蒙古族这样重视乳制品。他们庆祝节日时有乳制品,重大出行前还会向祖先祭祀乳制品。甚至他们的比喻也是也离不开乳制品:“装满牛奶的木桶,气味永远不会消失”,意思是“本性难移”。


然而,从基因上来看,95%的蒙古族和汉族一样,都患有乳糖不耐症。那么,DNA和乳制品不兼容的蒙古人,是如何克服乳糖不耐症的呢?

2017年7月,遗传考古学家克里斯蒂娜·沃瑞纳(Christina Warinner)来到蒙古国一个偏远的游牧点,研究蒙古人与牛奶之间的复杂关系。她发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蒙古牧民,发酵几乎是所有蒙古乳制品制作中不可或缺的一步。虽然西方乳制品生产中也有这一步,但帕尔玛奶酪、布里干酪和卡门贝尔干酪的发酵都是依赖真菌和小牛胃里的凝乳酶,使之口感更佳,但蒙古人保留了被称为发酵剂(即我们汉族所说的引子)的微生物培养物,每次不会用完,留一点用于下次发酵。

人种学证据表明,这种做法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在蒙古语中,这被称为“khorongo”,意思是财富或遗产。发酵剂就是活的传家宝,通常由母亲传给女儿,需要定期护理和喂养。目前为止,沃瑞纳从中发现了肠球菌,一种人类肠道中的常见细菌,擅长消化乳糖,但在几十年前就从美国和欧洲的乳制品中消失了。也就是说,这可能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网络——精心维护的发酵剂、浸满牛奶的蒙古包、牧民的肠道菌群、他们搅拌桶中艾日格的方式——这些加起来,使乳糖不耐受的蒙古人对乳制品的喜爱成为现实。

所以,沃瑞纳推测,构成我们身上微生物群落的数十亿细菌并不是不交房租的无赖租客,相反它们在我们的健康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帮助我们消化食物,调节免疫系统。然而,在过去两个世纪里,工业化、杀菌、抗生素等极大地改变了这些看不见的生态系统。这是现代文明带来的副作用。

顺便说一下,由于佛教的影响,同样乳糖不耐受的藏民,因为不杀生,有些地方养着成群的耗牛,却不能吃肉,也不敢卖钱(怕别人杀),因此对乳制品更加依赖,克服乳糖不耐症原因可能类似!(感谢网友提醒,藏民乳糖不耐受的比例,是87%左右,比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大多数中国人低一些,当然还是比欧美人印度人高许多)


user avatar   yu-ye-71-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并没有你说的那么多,要是每个人喝牛奶都拉肚子,那中国那么多奶是卖给谁了?牛奶喝多了当然会拉肚子,适当的喝不会拉肚子。


user avatar   zhang-qi-ling-24-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可以把我猫关起来,把它打一顿,甚至把它阉掉。

我能不能把人类变态私自监禁起来,当他猥琐女性的时候打一顿?甚至对他进行化学阉割?

提问的把人和猫类比。

你以为你在那秀逻辑?就你这点水准,还邀请我来回答?

你也不用举什么人类变态,我跟你说,小时候野猫偷家里的鱼肉,都可能一棒子敲死。

狗给主人看院子,等有点老了的时候,也会吊死吃肉。

怎么?你是觉得吃狗肉残忍呢?还是觉得从小和狗一直玩耍的孩子在旁哭泣是矫情?

你能回答出吗?

这种问题,你是提出来为了解决疑惑吗?

得了吧?你提出来,不就是为了膈应那些养猫养狗的人吗?

我看了下问题的日志,再去你所有的提问下看看了,我说你呢,也别提问了。

我劝你一句,有这闲空在屏幕背后,耍滑卖乖,还不如去医院心理科看看,好好的一个人,干嘛和动物过不去?

你比菜市场的大妈,还嘴碎。

你非要互相伤害吗?行啊,来啊。

那我也问你,要是你生个儿子。皮的上了天,后来遇到更混的,把他推到河里差点没淹死,那么,请问你儿子值得同情吗?

我来替你回答,如果你儿子掉水里,我看见我会救,哪怕你和我有深仇大恨,我还是会救,因为这是人性。而且救的时候,你儿子也会伸出手方便我施救,因为稚子无辜。

而反过来,猫看见你儿子掉水里,在那挣扎,扑腾声大一点,它估计都吓跑了。这是天性。你是不是要去谴责猫对你儿子不施救啊,对不起,其实一只猫看见另外一只猫掉水里,它也是这反应。

猫杀鸟这叫兽性,变态杀猫这也叫兽性。

猫应该和猫对比,而人应该和人对比,作为人,就应该谴责变态,也应该同情被虐待的猫,这才是人性。

你从小德智体美劳受高等教育,是为了让你来知乎上,这么尖酸的吗?

自以为聪明,其实玩了一个很愚蠢的文字游戏。

你拿人对比猫,却忽略你自己提问里的同情二字,请问同情者是谁?肯定是旁观的,那旁观的,到底是猫还是人。

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如果我看见一只猫虐杀一只鸟,我会立刻跑过去阻止,而如果一个人类变态虐杀一只猫的时候,他手里拿着刀,我反而会犹豫上前,我估计会看看周围有没有人,再采取下一步行动。

你清楚,明白了?

当然,我想你的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提问的本身。

你呢,就希望我们这些养猫的人,来回答,然后和你一样的一群乌合之众,来攻击我们做猫的奴才,显得特别卑微对不对?

看见我们被喷,你在电脑另一头开心的哈哈大笑,是不是?

人活一世,我由衷希望你,心理还是阳光一点的好。

对了,最后问你一句,你是愿意你家孩子和一只猫一起呢,还是愿意和一个人类变态,比如最近上热门的女童性侵进ICU的那种变态一起?


user avatar   li-mu-gen-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谢邀请。

北京冬奥会开幕好几天了,精彩绝伦的开幕式还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大家心里都清楚,奥运会这种国际盛会,意义远远超出体育比赛本身。举办一次奥运会,本质上是大国综合实力的全方位体现,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科技实力。本次北京冬奥会确实出现了不少有趣的新技术,我感兴趣的则是云上全息通信技术让光学相关的“黑科技”得以更好发挥,比如昨天一个叫做Cloud ME(云聚)的“全息显示仓”,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出现在了2022北京新闻中心给全国观众拜年。

这个“全息显示仓”要实现的目标非常简单:让远隔千山万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北京、阿里巴巴CEO张勇在上海)的两个(或多个)人仿佛处于同一空间中进行交流。而且从实际的观看、拍摄与交流方面来看,对记者们来说,虽然两人都不在眼前,但效果上与他们俩站在面前几乎别无二致。

当然了,虽然新闻中名称叫“全息显示仓”,但实际上这是生活中广义上的全息,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物理意义上狭义的“全息”是衍射成像的技术,但目前的技术还远远做不到理想的动态全息显示,这是整个光学领域圣杯级别的高难度挑战。

此次堪称黑科技的“全息显示仓”虽然不是严格的物理全息,但在立体感与真实感方面远远超出了目前普通显示屏所能呈现的显示效果。可能还有小伙伴没看现场的视频,可以看一下: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3958962386739200

明明这是一个显示技术,官方的名称为什么叫“阿里云聚”呢?其实这是因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惊艳的效果,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不仅仅是我们看得见的面前的这款显示屏本身,还包括我们看不到的、尤其是云端的大量黑科技。

要能够实现我们看到的这么棒的发布会效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黑科技”:

(1)拍摄与显示的硬件设备

从现场的情况来看,发布会现场的“全息显示仓”是一块一人多高的高清大屏幕,用于显示参加新闻发布会的两位嘉宾的实时影像,仿佛两个人都同时站在大家面前。

从官方透露的消息来看,拍摄端的硬件布置大概是这样的:

拍摄端在摄影棚内,有常规的灯光、交互提示用的电视屏。除此之外,还有一块不太常规的屏幕,那就是用于显示另外一个人的“显示仓”。而且这个显示仓的位置和角度是特意设计过的,使得望向屏幕中的人时,拍摄出来的视线恰好符合两人站在一起时的视线。如此一来,物品的交接才会显得如此自然。

(2)符合广播级稳定要求的实时通信网络

很多小伙伴可能会觉得,本质上这不就是个复杂一些的视频会议嘛,只不过级别更高、屏幕更大、清晰度更高、稳定性要求更高。非要这么说倒也没错,但是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什么技术,随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数量和难度可都是非线性陡增的。要想实现类似高规格发布会的万无一失,网络传输环节要实现的保障度是远远超出大多数时候的。

比如为了能够实现发丝级的“全息复刻”,拍摄的原始画面清晰度是非常高的,如果按照传统方式传输,将挤占大量带宽,极有可能遇到网络拥堵问题。阿里云聚这次采用了一种叫作“窄带高清”的技术,能够在节省50%带宽的情况下,仍然保障画面的清晰度。

另外,即便我们使用的是运营商最高带宽的宽带套餐,日常生活中还是难免会遇到网络信号不好的情况,造成视频会议时的画面卡顿。平时会议稍微等一等倒也问题不大,但是对新闻发布会这种高级别会议,卡顿显然是无法接受的。为了能够在网络信号不好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画面流程,阿里云聚开发了“弱网抗丢包”技术,能够在80% 丢包下可提供流畅通话,同等丢包环境弱网传输效率提升65%,实现良好的实施传输效果。

(3)强大的云端算法与算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记者会现场的全息显示仓中,张勇与巴赫所处的似乎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两个人的身后似乎有一定的纵深,墙上也有很自然的阴影效果,使得图像出现了较强的空间感。其实这种光影效果是计算机实时渲染出来的,起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这是需要强大的算法与计算力的。

其实需要算法与算力的远不止视频的实时渲染。比如音频的处理,我们都有过在嘈杂环境下开会的经历,要想听清对方讲话是非常困难的。阿里云聚通过亿次通话数据验证和海量历史数据回归,实现了持续进步的多场景智能降噪能力。而这同样需要算法与算力的加持。

根据研究,要想实现流畅舒适的交互效果,延时必须控制在200ms以内。

也就是说,端到端的实时传输和处理,比如音视频转码、光影渲染、音频智能降噪等等功能,都需要在200ms以内实现,这需要高效的算法与强大的算力,靠拍摄或发布会现场的端侧计算机是无法做到的。阿里云聚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云处理+端渲染”技术,即通过实时通信与云上处理的技术结合,解决因端侧算力受限的难题。

其实可以看得出,这次的高级别新闻发布会算是阿里云聚的一次“亮剑”:连如此高要求的场景都能hold住,其他的应用场景更不在话下。很明显,这种“宛若就在面前”的显示与交互技术,还可以应用在很多其他的应用场合,比如远程教育、虚拟社交、远程VR操控等等。而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甚至只用它来开个远程视频会,都让会议显得更温暖了呢……




  

相关话题

  超市里德国波兰进口牛奶 1L 才 6.5 元,国内蒙牛牛奶 250 毫升 3 块多,为什么会这样? 
  中医说牛奶是寒性食物,不让6岁的小朋友喝,怎么办? 
  用来打投的牛奶为什么不能捐出去,而要放任牛奶过期后倒掉? 
  网曝滞留内蒙古游客扔掉免费午餐是怎么回事? 
  蒙古族有哪些汉姓,都是怎样演化的? 
  如何看待市民举报「民警过年期间公车私用去买烤鸭」,官方回应「系处理完公务后为值班民警购买晚餐」? 
  2021年,你想和家人一起,在哪些方面更「牛」一些? 
  为什么学生奶不是纯牛奶,而是调制乳? 
  什么样的牛奶是才是高品质的,有营养的纯牛奶? 
  内蒙古额济纳旗出现「初筛为阳性」情况,当地已封控管理,目前情况如何? 

前一个讨论
如何站在上帝视角评价清初“反清复明”者?他们是可敬的还是可笑的?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电影《八佰》?





© 2024-06-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