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问题单纯靠看书或者什么心理专家都是偷懒。
因为孩子跟孩子之间的差别大得你都瞠目结舌。我认识的几个小朋友,
有两岁就能把十以内加减法算得溜溜的。
有小朋友,一岁半就能在水里面自由自在游来游去。
有小朋友,两岁半就会玩儿手机,解锁开游戏一气呵成。
我们家孩子两岁半,数数都数不全,去游泳池脚一沾水就大哭,手机给她就知道乱按,唯一有点儿特别的技能是唐诗能背个七八首。
性格上的差异更大,
有的小朋友特别独立,自己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玩儿自己的完全不需要你陪着。
有的小孩儿就喜欢凑热闹,别人干什么他就干什么,总想凑过去看别人在干什么。
还有的小朋友两岁多就无师自通,趴在地上装哭来吸引人的注意力。
有关选择这事儿孩子的表现也完全不一样,有的小孩儿一点儿都不在乎穿了什么,什么颜色啊,样式啊,甚至材质啊,人家随意,一门心思想着就是去玩泥巴。
有的小孩儿,比如我们家孩子,才两岁多就特别明确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选择困难?不存在,再多的选项她也能排出优先级,永远都抓着自己最喜欢的东西。
你说孩子之间差别这么大,你用一句专家说了,应该怎样怎样这不是扯淡吗?
有了孩子以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教育某种意义上的作用就是扼杀天性,让所有孩子服从类似的规则,变成相似的样子,然后这个被成为社会化。但是每个孩子达到那个相似的标准的难度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某些方面特别容易就达到,有的孩子某些方面需要更多时间更多精力才能跟别人差不多。
最理想的教育大概是能够在孩子不擅长的地方能达到平均水平,而孩子擅长的地方可以发挥所长。但每一个方面都需要投入巨大的心血,所谓专家的看法未必比你亲身与孩子的沟通,协商,惩罚,和解来得更有效。
只是这样做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消耗心力的事情,理解一个孩子有时候比理解一个成年人还困难。绝大多数时候,当你理解了孩子究竟是怎么想的,解决问题几乎就是手到擒来。但这个过程不免会有误会,错乱,甚至冲突。
对于父母而言,恐怕下班后实在没心力去做这些了,往往都是怎么省事儿怎么来。
所以很多所谓的“专家”意见,有时候可能仅仅是那个最省事儿,最不需要投入的方案。如同早年气功热时期,大师们强调的不用去医院不用看医生就能治病的气功一样。气功热的背后是没钱看病的窘境,孩子要穷养,孩子不能太多选择,孩子不能抱太多,背后其实是透支心力的父母。
最后说结论吧,专家的话还是要看,但更重要的还是用心地陪孩子。用心陪伴才是高质量陪伴,这种陪伴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