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养娃的事实,没养过娃的人一定不会相信?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qing-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想,没养过娃的人一定难以想象两脚兽幼崽的发育可以有多么慢。

我娃六七个月的时候,我有个朋友有点感叹地问:是不是熬到五六个月小孩子就能和你交流点意思了吧?

我给了她满脸的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我娃满一岁了,有朋友问我:是不是可以开始讲道理了?都一岁了啊,可以跟大人对话了吧?

我又给了她满脸的呵呵呵呵呵呵呵。


在我生娃之前,我知道小婴儿很麻烦,知道对于小婴儿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但是根本没有想到对于婴儿的“从零开始”到底是怎样一个概念。

就拿一个简单的“用手”来举例子吧。

刚出生到三个月,她的世界里根本没有“手”这个概念!胳膊的挥舞都是下意识的,有时候小胳膊自己挥到眼前,能把自己吓哭了!

三个多月,这才刚刚发现爪子可以塞嘴里啃啃。这是发现了新大陆,整天爪子塞嘴里啃得啧啧作响,拽都拽不出来。至于爪子还能拿来做什么?对不起不知道!我只知道爪子能啃!

四个月,开始发现,咦,我好像可以把手指张开,然后合上,这样能抓到玩具了!

五个月,终于发现,哦哦,原来我可以把胳膊伸出去,拿一个远处的东西!——你看,对于成年人来说完全是下意识的“伸手拿东西”这个动作,婴儿学了将近半年。


再说大动作的发育。都说三翻六坐八爬一周走,在生娃之前我以为这是大部分宝宝都能做到的速度,后来才发现,能遵循这个发育速度的属于先进娃!

三个月翻身?五个月能翻过来就算挺好的。

六个月坐?能摆成坐姿用手撑住不倒就算合格了。

八爬?有不少孩子根本不爬;十个月十一个月才开始爬行的也大有人在。

一周走?儿医表示,没几个小孩子一周岁的时候能走。十八个月之前能独立走就是正常。我们十几个娃妈一起组织了个集体生日party,十几个一周岁的孩子,一共只有三个孩子能自己放手走路,剩下的还都是爬行动物。

至于语言认知?我们不说先进娃,只说一个普通的平均的一周岁孩子,她能做到的也就是:知道一些常用物体的发音;让拍手能拍个手;让挥手能挥个手;让把小鸭子拿来能给你拿个小鸭子;让去找爸爸能去找个爸爸。也就是说,停留在非常浅层的“名词”和“指令”阶段。至于抽象概念,至于逻辑,那是不可能理解的。她脑袋里还没有那根弦。至于能说什么,儿医是说十八个月能讲五个词就算合格。满周岁不会有意识地叫爸妈很正常,甚至一大半孩子还都不会。


所以,人类幼崽这东西,慢得非同一般。从没见过自然界中哪种动物的幼崽可以没用到这个程度。生下来时软趴趴除了吃奶拉屎嚎哭啥也不会;辛辛苦苦养育了一整年,三百六十五个日夜,养了一整年的崽子仍然满地乱爬,嗷嗷乱叫,打也打不得,骂也听不懂,大人只能继续叹着气熬熬熬。养了一年娃之后我的最大感叹是:为啥人类到现在还没有灭绝?养崽子这事也太反人类了吧!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有趣事实是:小孩子的很多变化是一夜之间发生的。

在没养娃之前,我以为小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线性的,循序渐进,慢慢地学习掌握一个技能。但是真的养起来,才知道:小孩子的成长很多时候是爆发性的。在爆发之前她会积累很久很久,然后忽然给你惊喜一下。有老话说“小孩子一天一个样”,其实并不是说小孩每一天都有新变化。而是说,小孩子经常会忽然掌握个新技能,一下子就和昨天一点也不一样。

举个例子,就说认生。

在没养娃之前,我以为小孩子认生是应该从四五个月起就知道谁是妈妈,谁是陌生人,对陌生人表现出来一些警觉才对。然而,我家希希在将近九个月的时候仍然对于陌生人没有警惕心,谁抱都可以,抱着离开妈妈去另一个房间也可以。那时候我真的有点担忧,不知道她这样不懂认生是不是有问题。(对于一个爱担心的妈妈来说,自闭症论坛都偷偷看了好久!)

然而,九个月的某一天,我们照常出门散步,邻居阿姨也照常过来打个招呼,希希盯着邻居阿姨的脸,忽然“嗷”一声狂嚎起来!

在那天开始,只要有陌生人盯着她的脸看,希希一定狂嚎不止,直到别人扭过头去;她这才停下眼泪,抽泣着小心翼翼地打量人家。如果人家转过头又望她,她再开始吓得嗷嗷嗷嗷。

说句实话,她开始认生嗷嗷哭之后,我乐坏了。那几天我天天带她出去见人,每当她被陌生人吓哭,我就在心里窃喜。

有趣的是,她开始认生之后我就发现她打量别人的眼神和之前都不一样了。在那之前,她眼里的陌生人就好像是背景噪音,她知道有人在附近但是她不怎么在意。在懂得认生之后,她开始小心翼翼地打量别人,警惕地看着别人的脸,并且总是检查妈妈到底在不在身边。如果陌生人离得近了,或者妈妈离得远了,她就觉得危险,一咧嘴嚎给你看!

这么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居然是一夜之间发生的。现在想想,我都觉得不可思议。就好像是她脑袋里的一根弦忽然接上了一样,非常的神奇。

在那之后,很多变化也出现在一夜之间。


比如,希希原本是不懂得主动拿东西给我的。有一天在我们坐车出去玩的时候,爸爸在前面开车,我坐在后面逗安全座椅里的希希玩,拿玩具逗她,捏出声音给她听。她举起玩具,我假装抢走。那一瞬间她忽然惊呆了,然后嘎嘎笑了起来。明显地,她开始主动把东西举到我面前,我拿走了她就乐出声。就从那一天起,她学会了主动拿东西给妈妈,妈妈不接的话,她就嗷嗷叫着把东西怼到我脸上。

比如,在十一个月的某一天,希希忽然学会了伸手指东西。望着她想要的东西伸爪子,然后冲着我嗯嗯地叫。

比如,在十一个半月,我对她说“南瓜”,以为她听不懂,是第一千遍对牛弹琴。她忽然从玩具堆里准确地拿出了一个南瓜玩具,塞到了我手里。


在养娃之前,我听过那句老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但是在养娃一年后,我的感悟却是,不养儿不知父母心。——我不觉得我对我家破崽子有什么恩情,也不指望她报答。但是我深深地感悟到了为人父母的心情。那是无休止的挂念,和无休止地在乎。我会盯着她每一个微小的变化并窃喜好久,也会为别人根本不会关注的小事情担心几天几夜。幸而我并没有成为一个晒娃狂魔。不过确实在朋友圈里分了一个特殊的“晒娃”小组,里面是家人亲朋和一些当妈之后才认识的宝宝差不多大的妈妈朋友,这样每隔一两天发一点小照片小趣事,想必大家不会觉得太心烦。

当了妈妈之后,我确实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开始有了区别。我开始真切地意识到,每个人,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曾经是父母怀中珍贵无比的小宝贝。无论这个人是多么平庸无能,在他的父母心中他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着独一无二的优点。怀着这样的心情去看别人,也就忽然意识到,每个人作为一个整体,他是不能被智商、工作、才干等等这些事情所定义的。

还记得我读中学的时候,有一个成绩倒数的男生喜欢上了一个成绩很好的女生,那时候我心中默默觉得那男生很可笑,怎么能配得上。然而现在回头想想,这才意识到,虽然那个男生成绩不好,可是在人格上他们是完全平等的啊,为什么一个成绩不好的男生就没有资格喜欢优秀的女生呢?再说,只是考试分数高一些低一些而已,也并不是说成绩好就优秀到哪里去呀。如果以后我的孩子读书差一点,难道我会觉得她因此不配喜欢班上很出众的小男生吗?不会呀。我仍然会鼓励她勇敢坦诚地去追求自己心目中想要的东西,并且会告诉她,读书的能力不代表什么;成绩也不代表什么。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东西,比那些外在的标准重要得多。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情和不擅长的事情,要扬长避短,也要迎难而上。

希希还在我肚子里的时候,我希望她健康聪明。现在她一岁了,我只希望她可以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愉快地享受人生。以后爱交男朋友交男朋友,爱交女朋友交女朋友,结不结婚生不生娃随她便,高兴就好咯。


============割一下==================

看评论里很多落后娃的妈妈都紧张兮兮,推荐微博关注一位医生:儿科医生郑启城。

可以说,我最紧张的那段时间,就是看着郑医生的微博续命的!他家儿子刚满一岁多一点,就是一个很正常的落后宝宝。六个半月才翻身,七个月不会坐,八个月不会爬,但是郑医生身为专业人士一点都不着急,乐呵呵地跟大家分享他家青云宝宝一点一滴的成长。现在青云宝宝十三个月,已经开始自己走路啦,棒棒的!郑医生成天在微博上痛骂某些小医院的医生不靠谱,乱给健康儿童做康复,说肌张力什么的就是个坑。。。哈哈,总之非常解压!越看越觉得自己娃没毛病!

——————-割一下————————


写这篇回答的初衷就是想告诉大家,两脚兽幼崽这东西个体差异非常大。有的娃两个月翻身,有的六个月翻身;有的十个月会走,有的十七八个月会走;有的七八个月开始说话,有的两岁开始说话。而这些都是个体差异,都是正常的!发育快慢和智商也没有什么本质联系。我认识一位阿姨,她家女儿两岁半才说话,阿姨当时都急死了。结果女儿开始说话就说句子,上学后一路学霸,永远第一,后来上了藤校。我家表哥三岁说话,后来在英国读了硕士,现在和嫂子在英国定居呢。落后娃的家长不用太焦虑,有问题咨询靠谱医生,医生说没事就安心等,蜗牛娃有啥办法,慢慢等着长呗。

我家希希不快,但其实也不是慢得很离谱,三抬头四翻身五抓物,六坐七滚八爬基本都是踩点完成。现在刚满一周岁不会独立行走,但是爬得飞快,扶着大人手就能走,并没有什么问题。

不过评论里面,有一些人的语气是很讨厌的。上来就说什么“我家娃两个月就翻身啦,五个月翻身是发育迟缓吧?” 或者说什么“你家孩子是不是发育不良啊?”这种语气就很讨厌了。小孩子快的可以很快,慢的可以很慢,只要在正常范围内就好。你又不是医生,为何随意给别人家孩子扣什么发育迟缓的帽子?我觉得吧,这是情商问题。


最后补充:小孩子定期体检是必要的!我可从来没有说小孩子慢就慢了什么也不用管的意思!小孩子发育当然有平均值,三翻六坐八爬我也相信大部分的孩子能做到。但是人口基数那么大,也当然还有一大批孩子落后于平均,发育得慢一点。但是慢不代表笨,也不代表就一定有问题,很可能就只是单纯的慢,放宽心等等,追上来就好了。不过到底是单纯的慢还是由于有什么缘故,这当然是需要专业医生判断的。


————

我家慢悠悠蜗牛小希希,十四个月终于下定决心站起来走了。目前刚满十五个月,已经脱离了四脚兽爬行期,开始满屋子晃里晃荡。

听力水平不错,跟她说家里常用的东西都听得懂,让拿什么拿什么,耳朵鼻子眼睛嘴巴,胳膊腿,手手脚脚都会指。

语言吗,会叫妈妈,鸭子叫嘎嘎,最开始是指着类似于鸭子的东西喊嘎嘎,目前已经进化到指着一切黄色带脸的东西叫嘎嘎,带翅膀带羽毛的也嘎嘎,指着孔雀也喊嘎嘎,好难教育。。小蛇叫丝丝,指着长长的东西都叫丝丝,鞋带也丝丝。。。猫咪是“啊~呜”,因为我家猫就是这么叫的。前两天自己在那儿翻箱子玩,忽然一边翻一边大喊“啊呜!啊呜!”,我心想箱子里哪有猫,结果还真的给我拽出来一张猫咪照片。狗狗是“噢噢”。有时候带她出去散步,我还没看到,她就指着一个方向张圆了小嘴喊“噢噢!噢噢!”扭头一看果然是个小狗狗。我觉得她的语言能力完全受限于发音能力了,啥都懂,让说就说不出来,于是只好学拟声词。。。医生说大部分的孩子15个月可以学会几个词,只要是明确发音指代明确意思,就算是一个词。这样说来,希希也是勉强及格了。和她妈妈没法比,她妈妈我可是一岁半就能说长句子背古诗的那种先进娃啊。。。


user avatar   ding-xiang-ma-ma-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个经历过大风大浪,见识过凌晨 1 点 、2 点 、3 点、 4 点的娃儿他妈,我只想说:这都不是事儿!我们经历过被娃折磨的日日夜夜,经历过喂奶哄睡陪玩养病家庭大战次次「劫数」。


你们以为这是养娃的终极?


殊不知妈妈的终极境界——佛系妈妈


▶ 晒娃


成佛前:晒娃高于一切

成佛后:朋友圈已废


▶ 学习


成佛前:我的书单

成佛后:我的书单


▶ 老公出差


成佛前

成佛后


▶ 娃生病


成佛前:彻夜不眠

成佛后:临睡前看一眼


▶ 给娃做饭


成佛前:一周七天不重样


成佛后:有汤有面就够了


▶ 娃不吃饭


成佛前

成佛后


▶ 陪娃做手工


成佛前

成佛后

▶ 周末遛娃


成佛前:体验很重要

成佛后:隔壁家最好


▶ 娃捣蛋


成佛前


成佛后


▶ 娃说妈妈我爱你


成佛前:我眼中的娃

成佛后:我眼中的娃


总而言之,让你熬过了前两年,你就会领悟:


不以娃喜,不以娃悲。


虽然这样……


也不一定能让自己更开心一点……



本文作者:丁香妈妈老编辑

文章参考来源:(丁香妈妈公众号)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1、你不会知道你的娃儿能闹出那么大的动静。


作为一个质量只有3-5千克的物体,他能弄出很大的动静,不单单是哭,还有打奶嗝。


孩子喝完奶,不管是人奶还是牛奶,都必须要拍奶嗝,把所有的奶都妥妥当当的拍到他胃里,否则过一会儿就会吐得到处都是,弄脏衣服是小事,孩子吃不好是大事。


具体方法是把他抱起来,头耷拉在你肩膀上,用手轻轻拍他的后背,过一会儿,你会听到一声声如洪钟的饱嗝。相信我,你怎么都不会忽略这个声音的,它是如此的洪亮,以至于你怎么也不相信这是一个灵长目人科幼崽能够发出的声音。

2、娃儿哭,要人命。


不要看娃儿小就掉以轻心,这货不知道为什么,声音会像电锯一样锯你的神经,只要一哭,想要充耳不闻是不可能的。


无论你在干什么,他的声音都会像一把锯子一样直接锯在你的神经上,你只能忙三火四的跑过来照顾他,直到不哭为止。我跟你说,这些小东西就是有这个魔力,张嘴一嚎,你就得过来,他才不管你在干啥呢。


3、人奶跟牛奶拥有很多共性


人奶如果经过适当的消毒,采取合理的保存方法,是可以存储3-5天的。巴氏消毒法也可以用于人奶,可以更久的保存。我曾经研究过搞个人奶的家庭利乐包,然后被我妈和我前妻一起打了一顿。


这一点对于上班族妈妈很有用,可以用吸奶器把奶先吸出来然后去上班,娃儿在家中午那几顿就能热了再给喂。


人奶也是有奶油的,放在那里不懂它自己会分层,上面是奶油,下面是奶清,给孩子喝之前要摇匀。


不要把人奶当做牛奶开展科学研究,比如喷粉实验啥的,真的会被打。

4、紫苏草油可以自己制作的


紫苏是全国到处都有的一种植物,用橄榄油萃取有效成分其实非常简单。自制紫苏草油可以预防宝宝出现红屁股、褥疮等等,尤其是比较胖的宝宝。胖宝宝皮肤褶皱多,用棉签把紫苏草油抹在褶皱的地方,皮肤基本上不会红,也就不会出现湿疹这些皮肤问题。


紫草油比痱子粉的效果好多了,它不会堵塞毛孔。


手残的父母可以在药店买到成品。


5、第一次剃完头发的娃儿看起来very funny


6、趁着他小无力反抗,一定要多拍视频,以后好要挟


他还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一定要多拍视频和照片,尤其是各种搞笑的,那么以后他找女朋友、男朋友的时候,你可以拿出来要挟他。


7、别以为当爹的就没什么事情干


当爹也是很累的,如果你负责任的话。照顾孩子,很多活是爸爸做的,不能跑一边去玩。相信我,很多事情也就一次就学会了。


8、第一次上幼儿园你要狠心


第一次送去上幼儿园,孩子拽着我的衣领叫我,爸爸呀,你不要把我卖了呀……


我狠了狠心,拖开他的手转身走了,头都没回。那天没有让他爷爷奶奶、他妈送他,就是怕他们狠不下心。他哭了十分钟不到,就跟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乐呵呵的玩儿了,下午去接回家还不乐意回去呢。


第二天就不哭了。


他永远都不知道他爹一直在教室转角那个地方默默的流泪。


8、娃很萌,再辛苦都值得


他第一次笑,第一次叫你爸爸,第一次走路,第一次骑自行车,第一次泡妞,第一次去幼儿园,都能让你开心得翻好几个空心跟头,以前的辛苦都值得了。


别的地方,你体会不到这种极致的快乐的。


user avatar   fatuncl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说几个养育孩子的误区吧。

在孩子面前,我们非常容易,失去和其他普通人相处的尺度。

和其他的人相处的尺度,是由对方的反击行为的深浅决定的。

对方越包容你,你的尺度就越大,就越不在乎对方感受。

对方约不包容你,你就越谨小慎微,不想引起和对方相处的麻烦。

当然两个人敌对的特殊情况,这里不予讨论。

然而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孩子是没有反击和反制的行为的。

于是,大部分自控力和自知力不足的家长,就会逐渐的,失去自我控制的尺度,慢慢的,就会在孩子面前表现的,不是一个父母应有的行为。

下面列出几个例子。


1、养孩子的人,越是强调为了孩子付出多少多少,其实内心越是为了自己。

因为她/他强调的付出,其实并不是真的自己想付出。

而是像付出之后,孩子能为了自己的付出,报答自己。

行为或者言语上,服从自己。

让自己满意。


2、绝大部分人,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分不清楚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孩子想要的。

甚至大部分人,把自己的焦虑,和为了孩子将来好,当做了同一件事。

我们看到孩子的某些行为,就会觉得,如果孩子将来还这样,就一定是不行的。

一定会被社会排斥的。

于是我们就去使用暴力。

尝试让孩子改变。

殊不知,孩子现在这样,未来面对社会上的情况,还这样的可能性非常低。

使用暴力让孩子改变这个过程,本身是让孩子性格扭曲的一种和孩子互动的方式。

我们缺少的,是询问一下自己,我们有更好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我们想传递给孩子的讯息么?

下面的视频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情况。

我们在要求孩子以一个良好的方式和我们沟通的时候,我们真的不需要去考量自己的沟通方式是否合适么?

只能凶孩子让孩子合作么? https://www.zhihu.com/video/1018139160326041600

我们非常爱自己的孩子。

想让孩子走上正路。

我们不希望孩子一事无成。

于是要孩子一定要按照我们的期望,执行自己的行为。

任何不服从,都是我们希望从孩子身上除去的行为。

但是,我们真的只有冲突和对抗,才能达成我们的需要么?

这个视频据传,是父亲为了让孩子不再玩游戏,把一把手枪上膛后放到孩子面前,告诉孩子,你这么有种,你有种就去死好了。

结果孩子在失控的情绪下,做出了无法挽回的事情。


https://www.zhihu.com/video/1018141641110147072



希望能和你一起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保持自知和自醒。




20190215更新。

好多朋友询问我,既然父母的焦虑会对孩子产生这么严重的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自己的焦虑,从而不要在教育中,被自己内心产生的不安感控制了自己的行为,进而避免自己在教育中变得面目狰狞。

说实话,我并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我们都是被感受和习惯趋势的东西,我自己能做的,只能是反复让自己知道,自己有可能会被自己的情绪控制,这样在情绪冒出来的时候,我除了去执行情绪让我去做的事情之外,还有一些可能去反思到底我的行为是不是仅仅臣服于自己的情绪。

我的经历发现,在空闲的时间,把看电视,打麻将,玩游戏的时间,改成多阅读教育相关的书籍,多去听教育相关的讲座,会对自己保持对自己的清醒认知很有帮助。

我从网络上搜集了一个关于如何面对父母内心焦虑的有声读物,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如果这个网络资料妨碍了你的权益,也请您私信我,我会删除。


获得方式:

关注公众号“百家心理”

后台回复:“育儿”(不带引号)


希望和同为父母的,亦或者即将成为父母的你,一起进步。


user avatar   wuye01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回答写了两年了,我是一个24×365几乎独自带大一个百里挑一高需求恶魔女宝宝的中年老父亲。现在孩子上幼儿园了,过去三年多的血泪经历不堪回首,这里更新一个简版的吧——

A、孩子天生不同,绝非一张白纸。基因解释大部分差异,包括身体发育、性格、智力、爱好、学习习惯等。同一家庭两个孩子与不同家庭间的孩子差异同样大。

B、除了基因之外,父母对孩子的主要影响是生活环境中的潜移默化。花钱上早教和其他培训班以及刻意的说教、在具体事情上的纠缠,并不会影响大势。

C、母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对孩子有正向影响的往往是坚强、独立、自信的母亲,没有什么人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攀比的母亲教育出来的。

D、母亲的地位无可替代,孩子人生的最基础安全感只有母亲能够给予。那些黏父亲的小女孩,只是因为从母亲身上已经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E、因为基因,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都是独一无二,都不可复制,不要被别人的说法或公众号文章制造焦虑。那些把自己孩子的正常发育过程或天性归功于自己的养育和花费(培训班、旅游、绘本等)的女性文章建议不要再看,因为连最基本的逻辑都不符合。

F、国内外的长期大数据跟踪研究发现,全职母亲、早教、旅游、绘本等,对孩子的成长并无意义,关键在于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人生是近百年的长跑,一两年的领先或落后并不代表什么。女孩子在十三四岁身高往往会超过同龄男孩子,难道就能下结论女人比男人更高?

G、“益智”、“智力开发”并无卵用,不管你信与不信。父母的过分干预,叫揠苗助长。超前的玩具、图书和教育,反而可能对孩子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H、婴幼儿最喜欢的玩具,并不是父母从育儿文章中买来的那些昂贵又花里胡哨的东西,而更可能是塑料瓶、瓶盖、纸巾……

I、现今网络上绝大部分育儿文章都是贩卖焦虑,看这些不如买本《社会心理学》。署名“×妈”、“×爸”的文章,能躲多远躲多远,他们的目的是赚钱,至少也是自我满足,不是分享。

J、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必须要有实验组和对照组。就像药品实验,一组给药,一组给安慰剂来观察结果有何不同。孩子天生基因不同,只有同卵双胞胎满足这个需求,但是正常的父母舍得用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对孩子做实验吗?所以“×妈”的育儿文章的逻辑往往都是:因为我家孩子用了什么方法获得了什么成长结果,所以什么方法就是有效的。那么你如何证明这个结果是这个方法促成的?

K、有人研究分析了1983年和2019年日本17岁男女学生的身高数据,发现36年来几乎没有任何差别,粉碎了所谓日本“一天一杯奶长高一代人”的谣言。

L、孩子和父母之间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效沟通渠道,而不是贩卖焦虑文章中所说的这话也不能说,那话也不能说,孩子不是玻璃杯一碰就碎。许多打打闹闹的夫妻白头偕老,许多相敬如宾的夫妻一句话不对就离婚了。

M、养孩子并没有那么花钱。你花了那么多钱只是花给自己来治疗焦虑的,不是花给孩子的,不管你如何预期、控制,孩子也在按自己的节奏在成长,事实证明,父母在孩子身上的折腾,更可能是他的绊脚石。更何况,你本身平庸,何德何能“教育”出一个天才?

N、除非你总在关键时刻抱着他坐电梯,或者直接去找IBM董事长“必须排除众议让我儿子的小公司成为世界第一台PC的操作系统供应商”,你想通过类似修改基因的方式来控制孩子成长的节奏和方向,那你钱花得还不够多,至少首富都没做到这件事。

O、养育孩子的过程非常艰辛,有的孩子非常好带,有的孩子每分每秒都在磨人。如果你不快乐,就去找帮手。全职母亲并不能养出更好的孩子,自我感动没有任何意义。

P、没有人理解你带孩子的劳累,哪怕是最爱你的人,爱和理解是两回事。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去期待别人理解,你一定会失望的。如果痛苦,就找帮手,孩子不需要全职妈妈。

Q、多做多错,不做不错。这是客观事实,如果对老人帮忙不满意,接受不了就自己带或找保姆。这是解决方式,抱怨抨击无用。同样,别人对你也是如此。孩子成长的任何问题,都会被归结到带孩子的人身上,尤其当你是全职妈妈时。

R、最大的智商税,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贩卖焦虑利润丰厚。就像现在的早教机构动辄卷钱跑路,连美国金宝贝也已经收归江苏乡镇企业旗下了。

S、天生的差异,让很多父母终生受尽煎熬,一个孩子的性格不管后期如何干预,可能终生都赶不上另一个孩子天生的水平。所以希望大家对公共场合婴幼儿的父母宽容一些,孩子的反应未必是管教问题,甚至这样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了更多的管教精力。

T、你可以容忍一天一夜卧铺车厢对面男人的臭脚和整夜的鼾声,却无法容忍高铁和飞机上一个婴幼儿半小时的哭闹。因为你觉得那个男人的问题是固有的,更没胆量出言指责;而你觉得孩子的哭闹是父母可以改变的,更何况他们还惊慌失措地软弱。你对飞机上哭闹孩子的父母投去厌恶的目光,并责备他管好自己的孩子;下一分钟前排乘客把座椅靠背调到最低,你的乘坐空间被挤压到喘不过气,你只好调低自己的座椅靠背去挤压后排乘客,也不敢对前排说半个字——尽管你更想端端正正坐着。

——————————————

原回答:

一般来说,没养过娃的人,永远也无法想象养娃的苦与乐。所以,如果你不想要孩子,你该问自己,是你天生讨厌孩子、喜欢自由,还是只因为你看到或身边某某和某某向你抱怨养娃的痛苦让你望而却步?

1. 地铁里看到抱孩子的女人站着,一定不要拍视频、拍照片发到网上来批判社会素质,因为最大的可能是孩子不让她坐,一坐就哭闹。

2. 不要随意相信“孩子一定自己带”、“不要让老人带孩子”之类的鸡汤和控诉,至少你得先评估实际状况。以现在年轻人的压力和独立性,有老人愿意帮带孩子那已经是福气了。再说了,现在这一代父母当年又有几个是妈妈完全自己带出来的,不也是老人帮忙、找小保姆或者扔进托儿所过来的么,很多孩子暑假都是每天被关在家里一整天。当年一个人几十块钱工资可以生一堆孩子,现在天天炒“月薪3万养不起一个娃”矫情不矫情?

现在有多少妈妈可以做到不上班专门在家带孩子?也许你觉得这样的牺牲是对孩子好,但事实并不同意这一点,美国波士顿大学对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研究显示,低收入家庭职场母亲的孩子比全职母亲的孩子表现出更佳的认知技能。这些数据出自对2001年出生的10700个孩子的长期跟踪。

而哈佛商学院跨越29个国家的最新研究显示,职场母亲的女儿受教育程度及收入明显高于全职母亲的女儿,儿子会更愿意分担家务;成年后,全职母亲的孩子并不会比职场母亲的孩子更幸福

带孩子的累远超你想象(其实并不在于疲劳,而是毫无自由和与社会隔绝带来的压抑,或者说“心累”),所以很多婚姻破裂是从有孩子开始,一方期待另一方的理解会落空,由此双方逐渐奔向不同的星球。别以为有钱找个保姆就万事大吉了,一年换十几个保姆很正常,现在的保姆素质不比十几年前,保姆工资被炒太高,各种阿猫阿狗好吃懒做之徒都入市了,她们哪怕一月只有半月在受雇状态,收入已经胜过打工了。

所以,只要是没带过孩子的年轻人,一定会严重低估带孩子的体力和精神上的折磨,在打算生孩子之前,在带孩子问题上最好有一定的准备,不要想当然地意气用事。毕竟,孩子不是你中途说不带就可以甩手的。

3. 一个人单独带孩子的痛苦是其他人无法理解的,包括有老人帮忙的(哪怕只做两顿饭),365天24小时没有一分钟撒泡尿的自由和有人能换你喘口气是质的区别

所以有人帮的父母的怨气很可能比单独带孩子的父母更大——因为你有埋怨对象,而后者只能自己扛。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期待别人理解你的辛苦上,对自己好一点儿,有压抑情绪及时排解,世上每家都有孩子,没你那么紧张一样正常长大。恕我直言,那些批判老人带孩子的,其实都是有老人帮了忙的

有句名言是怎么说的?“当不幸看上去不可避免时,人们可以耐心地承受;一旦人们感到他们可以摆脱这些不幸,它们就变得令人无法忍受了。”事实是,有人帮忙的带孩子要比想象中轻松太多,因为一旦有人能替你分担麻烦,你就倾向于让他们做更多。比如你一人带孩子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但一旦有人给你帮忙,你上了厕所,还想去刷会儿手机,做个头发。

所以她们的观点只是对一种状况的批判,而不具有建设性,“老人带不好”的潜台词并非就是“自己能带好”,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而已。这些年,英国脱欧公投、美国大选、土耳其修宪公投等等最终结果都是双方旗鼓相当、胜方微弱优势,你又何苦非要追求另一方一定为0呢?

(在此特别说明,老人“帮”带孩子和“替”带孩子是两码事,本作者绝不赞成后者,除非有不可抗拒的因素,否则也不会有这篇感受。不知道为什么一堆读者没看仔细内容就武断地将本人观点判定为“赞成老人‘替’带孩子”然后开始激动地左右互搏呢?

4. 在交通工具上对带两岁以下孩子的父母宽容一些,特别是飞机上。我不赞成带太小的孩子出去旅游,但有些状况是无奈的,比如去见亲人。两岁以下孩子外出的情绪是父母无法控制的,更不用说飞机这种狭窄的密闭空间还有诸多不适。没有父母能保证在一个陌生的密闭环境能轻松安抚婴儿。有一年我坐软卧,半夜同包厢一个小孩子哭闹,母亲实在哄不下,一时愧疚难当,最后出去和孩子一起哭。

当然,确实有些孩子很皮很讨厌。作为一个天生的乖孩子,我也生了一个天生的乖孩子,我一直都非常讨厌那种很皮的孩子。但有了孩子后我发现,有时你责怪家长也没用,有些孩子就是天生侵略型性格,还不会走就会抢人东西,抬手就打人,让你恨不得一脚踹倒。但是你又不得不责怪家长,因为这样的孩子很好带,人都更倾向于屈从惰性,家长更可能放手不管而不是去受累教导他,所以他们愈发让人讨厌。

5. 孩子生而不同,基因的力量远比你想象的强大。所以别人家孩子的养育方法套不到你家孩子身上,你也很有可能遇到一个百里挑一的小恶魔,一直到成年你都要付出比别的父母更多的精力。不管你之前总结了多少教养孩子的理论,最后都可能在日常的繁琐与疲惫中弃之不顾。

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一个难带的孩子需要付出的精力往往是一个好带的孩子数倍。难带的孩子,在吃、睡等最基本问题上都可能把大人折磨疯,而对于好带的孩子,这些方面父母根本没感觉。有些孩子,不到一岁就可以自己玩;有些孩子,到两三岁还要占据大人的所有注意力。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孩子好不好带是可以预测的,如果夫妻双方及其父母中焦虑型人格(想得多,内向)比例较高,你们很可能就会生出一个充满焦虑的高需求宝宝(本人就中枪),然后一家焦虑的人互相折磨,这也许就是进化优胜劣汰的一个步骤吧。

不仅孩子生而不同,同一个孩子在面对不同亲人时的状态和表现也是不同的。所以你永远不能知道你不在时孩子会是什么样,特别是母亲,孩子在你跟前比别人好带不是因为你水平高,而只是因为你是母亲,孩子安全感的本能来源。

嗯,你花无数财力及九牛二虎之力精细养出来的孩子,很可能还不如别人家放养出来的懂事和能干。其实不管是性格还是后天的技能,都会在格局(教养)面前俯首称臣,比如同样是性格内向,一个懂得脚踏实地的人就比一个好高骛远的人走得更远。格局决定命运,难道不是吗?这个格局哪里来的?更多是父母自己无意识中影响出来的。

6. 独立的孩子更可能是父母呵护出来的,而不是硬心肠“锻炼”出来的。没孩子的人,或者有孩子没怎么上过心人,总是会教育刚生了孩子的人:“孩子哭,你就让他哭,别立即就去抱,否则,久而久之,你就被他拿住了;孩子就被你惯坏了。”

这个理论看起来很有道理,甚至我们成年人的世界中,也有人信奉这一套,总认为把自己送入绝境,就会激发自身潜力,达到人生的升华。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被绝境逼“死”了。就如把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扔进河里,他更可能被淹死,而不是自动学会游泳。

有个考公复习的朋友,曾给我看过一道真题:

总会有些人是白手起家,总会有些人崛起于社会的底层,总会有些传奇人物从生命的低谷爬上了事业的高峰。所以有一句长盛不衰的励志口号叫:苦难成就人生。可是,我们不要忘了,泯灭于苦难之中的人何其多,升起的永远是佼佼者。苦难常常只是性格的催化剂,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一棵树屹立不倒,靠的是扎实稳定的根基。对孩子来说,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就是安全感。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童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决定孩子一生命运。母婴关系则是重中之重,决定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存在感。生命的底色是幸福或者不幸,3岁之前便已奠定。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与生俱来的东西不一样:外向型的孩子转化能力强,能开拓更多的安全感来源;而内向型的孩子,转化能力弱,则需要更多的关爱直接注入。特别是“高需求宝宝”,是典型的“命里缺爱”,敏感,不安,几乎没有从环境中获得和转化安全感的能力。因为缺少,才有需求。

上世纪,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发明了“哭声免疫法”,即“孩子哭了不要抱、摔倒不要扶”。事实证明,这个理论毁灭了全世界无数人的人生,直到今天,仍被许多一知半解的父母们奉为圭臬。华生自己的三个孩子成年后都有严重心理问题,一个自杀身亡,一个自杀多次,还有一个四处流浪。问题一直延续到第三代,他自己最终也承认了理论的失败。可以说,华生的理论贻害了世界,也让自己断子绝孙。

“哭声免疫法”之所以至今仍广受追捧,因为它见效快,而且一劳永逸,极大节省了养育者的精力。但是这些正在摧毁孩子人生的冷漠者不愿意思考一个简单的逻辑:孩子不再哭闹是因为绝望,而不是他们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学有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大概意思是,如果努力一直无效,人就会放弃努力。这就是上述“绝境激发潜力”说的问题之处。安全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孩子,便会习惯处于恐惧不安的状态,人生还未开始,就已陷入万劫不复的泥沼。

直接证明“哭声免疫法”有害的是一个因为心理上残忍而饱受争议的著名实验: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顾名思义,实验内容就不用多说了。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的最初结论是:独立并不是简单的孤立和狠心培训可以得到的,恰恰相反,被细心呵护、能在妈妈的怀抱里得到安全感的孩子,更愿意去外界独立探索,长大后会更加独立,更加适应社会。

而在跟踪观察多年后,实验者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结果:当初那群被剥离母爱后长大的猴子,成年后明显孤僻、抑郁、自闭和残忍,有的猴子甚至有强烈的自残性,出现了极其明显的心理问题。

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最终证明,从小缺乏母爱的人,成年后极易出现巨大心理障碍,且没有能力去抚养后代。

所以,好好去爱护安抚你的孩子吧,你是他们安全感的最大来源。今天一分钟的陪护,可能换来他人生一百天的快乐。

毕竟,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

有些年轻的朋友质疑,既然养娃这么痛苦还生娃干啥?我想说的是,快乐当然有,否则父母们凭什么能日复一日地支撑下来,难道要靠信念?那早自挂东南枝了好吗!

最后友情赠送一条忠告:生娃要趁早

ps:我是男的。

再ps:手机写的,没工夫用电脑好吗!

——————————

我知道许多急于发评论怒怼我的人没耐心看到这里(事实上很多人就只看了几行字,比如我一再强调自己说的是老人帮带孩子,一堆人非要怼我说的是孩子甩给老人),所以我再和有耐心的读者朋友聊几句。

基因的力量很强大,没有孩子出生时是一张白纸。目前世界心理学方面已有的研究结论显示,基因可以解释约60%的性格差异乃至学业和智力差异,遗传学家称,“两个在同一家庭长大的孩子之间的差异和从众多家庭中随机抽取的孩子之间的差异一样大。”家庭对人的影响更可能是价值观以及处事方式,这是人生能走多远的关键,但却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因为父母也都局限于自己的格局中。

由于基因的影响以及孩子幼年成长的变化日新月异,父母们便有了许多随心所欲的归因式解释。花了钱的父母可能把孩子的正常成长变化归功于上了早教班,天使宝宝的父母可能把孩子的乖巧归功于自己的养育水平,高需求宝宝的父母可能把孩子的难缠归罪于帮带孩子的老人,还有人扯什么胎教对自己孩子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归因最显而易见的问题在于,没有对照组,都是自己瞎掰。

当然并不排除有些真下了功夫的父母。自闭症、脑瘫儿被父母十数年如一日强行干预训练到接近正常人水平的例子也不少,但对一个正常的孩子,父母们并没太多理由去下这么多功夫。就如一个欠了债的人攒钱的水平和速度往往远超一个没迫切压力者。

也许你的归因是对的,但是无法证明,孩子每个阶段成长状况是不同的,比如带过宝宝的父母都知道,即使每日摄入食量相同,孩子体重增长也是忽快忽慢。你的孩子没法像薛定谔的猫一样,同一时期既在上早教班,又没在上早教班,不同时期又如刻舟求剑一般没可比性,所以你根本无法确定孩子的变化是成长还是因为上了早教班(心理学家告诉你是前者你愿意信吗)。

你或许不知道,目前风靡中国大城市的高大上早教品牌“美国金宝贝(GYMBOREE play & music)”,现在实际是张家港一家乡镇企业(江苏飞翔化工集团)旗下产业,与美国著名童装品牌GYMBOREE已经一刀两断,毫无关联。金宝贝在美国成立四十多年,中国的门店数量远超其他所有国家总和,在它的根据地美国发展了四十年,也只在30个州有门店,且在其中绝大多数州,门店数量不超过3家(据官网)。这种规模,可以说在美国毫无影响力。正是中国母亲的跟风式群体焦虑,让江苏的这家乡镇企业看到商机,于2016年收购了金宝贝。一年后,美国GYMBOREE申请破产保护,2019年GYMBOREE再次申请破产。

与其说上早教是为了教育孩子,不如说是为了让孩子有人一起玩。但是,不断新开的各种早教中心往往位于通风条件较差的商场内,使用数量远远大于家装的胶合装修材料,且装修完很快开张,你觉得你的孩子置身其中会不受影响吗?但你也没法雇个甲醛检测公司去检测污染程度,不是吗?想看具体案例,“内事不决问百度”,保你满意。

上世纪末,美国教育部开始一项涉及2万多名儿童的大型长期跟踪研究(ECLS),研究显示,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学业成就毫无价值,同样无关的因素还包括全职妈妈、给孩子读书等。

而且早教中心雇来一堆国籍母语皆可疑的外国屌丝来充数,实际上很多人的英语水平未必胜过一个孩子。孩子的成长是渐进的,每个年龄段大脑都有自己的任务,急躁家长的揠苗助长短期似乎有效,但用超前的教育挤占了正常的发育任务空间,长期看是有害的。这就如急于让孩子学走路的家长最终毁了孩子腿型一样,身体准备好了再去学习事半功倍,目光短浅盲目攀比只会事与愿违。

还有幸存者偏差问题。包括最常见的一些“我身边……”的例子。你看到一个难缠的孩子是爷爷奶奶带出来的,便归因为爷爷奶奶带出来的孩子如何,但实际上还有大量爷爷奶奶带出的孩子并不难缠,只是你选样本时做了选择。还有幼儿园老师说什么什么同样道理,如果这个幼儿园老师稍严谨一点儿,她把全幼儿园孩子是谁带的以及时间比例做个统计,再结合性格行为去下结论,这样才能服人,当然,能做到这一点,她也不是幼儿园老师了。我们普通人所能做的,往往是先有结论,再去筛选证据,不是吗?

如果下结论如此容易,科学家们何苦花几十年时间在全世界搜寻成千上万对被不同家庭收养的同卵双胞胎来进行研究?

前些年有个美国“虎妈”的书引起了许多父母关注,虎妈两个女儿成才真是虎妈教训出来的吗?研究一下虎妈过去一百年的家世,你们就该退散了。

虎妈蔡美儿的祖父母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往菲律宾谋生,其祖母精明能干,在二战后与美国公司做生意发迹。作为富二代的虎妈之父蔡少棠拒绝继承家族生意(其姑妈继承了雄厚家业,前几年被入室劫匪杀害)而前往美国深造,先后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伊利诺依大学香槟分校,后来任教于世界名校伯克利加州大学,是知名电机工程学者,非线性电路理论之父。蔡美儿本人是耶鲁大学教授,她还有个妹妹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哈佛是她们家标配。这样一个具有出色财商与智商基因以及浓厚学术环境的家庭,她女儿上不了名校才不正常好吗?你学得来吗?

正如前几年西方研究,幼儿时期的各种“智力开发”并没什么卵用。但为什么有些被父母注意“开发智力”的孩子确实比那些放养的孩子显得更聪明呢?研究者指出,相对较聪明的人更愿意去做这些事,实际上真正起作用的是遗传基因而不是所谓智力开发。那些培养孩子没效果的案例,也没机会更没可能被收录进来。

而前述美国教育部的ECLS跟踪研究也显示,对孩子真正有影响的是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是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中国近年也做过类似的跟踪,结果是相似的。所以那些生怕自己少跟风一项就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矫情父母可以休矣。最好的营销方式是贩卖恐惧。老人怕病死,父母怕孩子不如别人,而所有的投入又无法看到明确结果,可以被随意归因,所以这两类群体的钱最好赚。焦虑而跟风的母亲,就是一座座金矿,到疯狂处,甚至可以出卖自己。

——当然,老人带孩子往往确实不是毫不上心就是过于溺爱,容易走极端。但实际上,如果老人只是“搭一把手”,根本不会造成多少影响。但正如我前面说的,他们一旦上手,你就会倾向于让他们做更多。

许多不看文就长篇大论来怼的朋友,我能理解你带孩子积出的怨气与愤懑,但你应该检讨找了一个没那么爱自己的老公,对我一个外人吼啥呀?

——————————

当时在尾巴写了句“生娃要趁早”,一堆年轻人追着问为什么,那我就随便扯两句。

首先是生理原因。这个不用多说,年轻,什么都好。更容易受孕,更容易生产,胎儿健康也不用太操心,产后也更容易恢复。

当然,说这些都没用,毕竟只是一个概率问题,大家都不会觉得自己恰好就是那个倒霉蛋儿,所以几乎没人在乎这一点,除非真中枪了才会悔恨不已——但这时也很难证明究竟是不是年龄惹的祸。

所以重点在以下方面——我这里说的趁早,是指三十岁以前。

1. 精力。养孩子之耗精力是很难预计到的。很多朋友会说,我养孩子没费多大精力啊!那是因为你年轻,或者你真遇到了来报恩的天使宝宝。二十多岁时,我可以连上七个通宵夜班,白天胡乱睡会儿就到处乱逛;现在,一个晚上三点后睡觉,几天都缓不过来。去体检一堆加号,大惊小怪去跟朋友说,朋友说,这个年龄谁体检没一堆问题?那个随便折腾身体的年代,已经离我远去了。

我刚有孩子时,一个女性朋友说,她儿子三岁了她还没睡过整觉。有些朋友来怼,你带孩子太累是因为你不会带。有两个孩子的父母可能会有更客观的认识。我表弟大女儿是个魔鬼宝宝,折磨了他们夫妻几年。过了六七年,好了伤疤忘了痛,他们又生了个女儿,谁知却是个天使宝宝,他坦言,在这个孩子身上付出的精力只需要老大若干分之一。

这个时候,即使是正常的人生也开始要你付出额外的精力,你还有多少力量能放在孩子身上?

2. 压力。很多年轻人不急着生孩子的理由是,“我自己还是个孩子”。没错,这才是你幸福的地方。但是人总有要经历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这个阶段对很多人来说,还有个概括叫“中年危机”。这个时期最好的状态是,老的小,小的大。比较糟糕的状态是,老的老,小的小。

另一方面,孩子的出生是家庭大范围矛盾的一个开关。夫妻没生孩子时,顶多是些三观不合、同床异梦之类本来就固有而之前未察觉的矛盾,而生了孩子,即使在原本感情够好的夫妻间也可能会衍生发展出许多盘根错节的新矛盾,还会牵扯到双方家庭。这些矛盾和上老下小的压力加在一起,又加上可能存在的事业压力、经济压力,你觉得你承受得了吗?

大多数时候,成员间资源配合抱团互助的家庭都会比彼此单打独斗的家庭过得更好,不是吗?

有些朋友说,年轻时什么都没有,等心态成熟了、经济事业都平稳了再要孩子,可能对孩子更好。实际上,养孩子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催熟过程,你拖得再晚,没经这一遭,总还是欠点儿火候。而对于一般人来说,大概率下,你的经济和事业状态顶多是平稳发展,然后更可能遭遇瓶颈,而不是“爆发”,到那时候你又要怎么办?

还有,已婚未育,对一个职场女性意味着什么?对用人单位来说,你就是一个定时炸弹、未落地的靴子,你连跳槽的资格都没有。这也不能怪公司,我有一个在外企当经理的朋友,当年就因为在关键岗位上招了个刻意隐瞒怀孕专门为来生孩子的女员工而差点儿摊上了官司。

————————————

“感同身受”这种事情,严谨地说是不存在的。即便是同一个人,也会好了伤疤忘了痛,人的感觉是无法保留的,你在饥饿时和吃饱后去超市,都可能买回不一样的食品。否则越王勾践何苦要每天卧薪尝胆?所以不要期待别人去理解你的付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能逆流而上,靠的是感情与责任,还需要强大的内驱力去不断维持。

我还是男的。还是手机写的。


user avatar   z-u-o-f-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个爸,但我和老婆一起带娃,其中苦楚也用男人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拜拜,皮肤

这两年朋友见面,有个深刻的感受:自己带娃的父母都面黄肌瘦嘴巴发白。

为啥?

孩子5个月之前每天要睡很久,但不是一直睡,是部分白天黑夜的“猫系”睡眠,就类似猫一样睡几小时再醒几小时然后再睡。


娃睡的时候你要干活,娃醒的时候你又要满血复活陪她玩耍。那些自己带娃皮肤还好的妈妈,要么打针了,要么妆画得好,要么,她有个像我这样的好老公(别打我)……


二、带娃好过上班?

带娃之后你会发现上班很幸福。

1️⃣至少周围人能听懂你说话

2️⃣至少周围没有持续超过60分贝噪音高保真环绕

3️⃣至少能有完整时间让你认真思考人生或者抽支烟

4️⃣至少你有下班这个概念……

带娃,是24小时全天候轮轴转,常年无休,不许辞职……


三、“你不就带个娃吗?”

建议有关部门应成立渣男改造集中营,内容很简单:

1️⃣一天内每2小时叫醒一次不许睡觉,不起床就用高音喇叭在耳边持续骚扰

2️⃣一天内每2小时割破他们的乳头一次,下一次还要在原来的伤口上再割一次

3️⃣醒着的时候要求手臂环抱一个5公斤沙袋保持不动,每2小时休息一次

一期30天,成功毕业的老公才准生孩子。


四、学会了爱

看感人剧情会流泪、喜欢和老婆和孩子抱抱、不敢看媒体里孩子出危险的视频……

我变娘了吗?可不敢,有关部门现在正在打击娘炮,我可不敢“顶风作案”。只是情感更丰富了,真正懂得了爱。


有人问我:“既然你懂得了爱,那你告诉爱是什么?”

我回答:“生个孩子就知道了……你会痛不欲生,但又会庆幸不枉此生”


user avatar   da-er-hu-ying-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看我晒娃很开心,带娃的时候只想呵呵呵...

孩子:妈妈,我累了,你能帮我拿吗?
而此时的我:

把睡着的孩子放到床上,看上去VS实际感觉

我跟孩子说要睡觉了,老公却告诉他还可以再玩5分钟...(信不信我杀了你)

给自己买东西的我:

给孩子买东西的我:

爸爸眼中的抛孩子 VS 妈妈眼中的抛孩子

当我终于把孩子哄睡着的时候:

当父母的第一天 VS 一个月后 VS 4年或者有了二胎以后

当孩子用了我的手机自拍:


我:“宝贝,求求你洗澡的时候不要把水搞到浴缸外面!”
孩子:鲨鱼打挺。

这么多袜子,一双成对的,也!没!有!

我:今晚在你自己的床上睡,好吗?
3岁的孩子:好的,妈咪。
凌晨3点:

我让孩子赶紧收拾好出门,而他...

每天晚上,我:好啦,宝贝,睡觉时间到了。
孩子:

第一次听到孩子叫妈妈VS第7567次


当你洗澡时,孩子是这样的:

我说,“快停下,你会受伤的!”
孩子不屑一顾:

10秒钟后...

睡觉时间到了,孩子却说“我饿了”...

我想在房间里单独呆五分钟,结果门外就变成了这样...

没有带孩子,一个人出门的我:

没有带孩子,一个人在商场畅快购物的我:

第一次接到老师投诉电话的我VS现在的我

当别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绝不会那样”的时候,我:

周末早晨
有孩子前:Zzzzzz
有孩子后:妈,快起来,我!饿!了!

至于晚餐
有孩子前:想吃什么,吃什么
有孩子后:孩子剩下什么,吃什么

好不容易有时间坐下,想休息一会,孩子又叫我了......

当那些没娃的人告诉我,他们“精疲力尽”的时候,我只想...

当妈以后,每天的感受:


----------------------
instagram上有一个叫gottoddlered的账号鼓励爸爸妈妈们投稿分享有孩子前后的对比照。
我曾经是个王者,直到后来有了孩子...

现在要成为大家眼中的好父母太难了,这是去年在网上流传的一张照片

以前养孩子,只要喂饱他们就行了。
现在呢,要时刻关注孩子的
学习
情感
身体
心理
精神
生理
营养
社交
...

不得不说,现在养娃太不!容!易!了


关注 @大耳狐英语 收获更多育儿干货。

大耳狐英语,扇贝旗下专业的儿童英文学习产品,以有声故事绘本为载体,为3-9岁小朋友提供科学的英语启蒙。


user avatar   diskonl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元宇宙就是大型网游,那些什么元宇宙里的资产就像网游里的装备。

问题是现在还没确定以后谁的元宇宙是统一标准,现在投资根本就不知道你投的这个元宇宙能不能成为标准。

这就好像你现在你想给趁一个游戏火之前先充满氪金以后卖账号,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个游戏会火哪个不会火。

一样的道理,我完全赞同以后元宇宙里的资产会很值钱,现在投资会很赚钱,但是你投哪里啊?你投了Facebook的元宇宙,过两年facebook倒闭了,苹果发布VR眼镜成为元宇宙主导怎么办?




  

相关话题

  博览群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不想生孩子,男朋友就不要我,这公平吗?? 
  你最佩服的女性是谁? 
  如何看待小学教师做微商被处罚? 
  有哪些视频能体现孩子能有多可爱? 
  高考会不会影响人的一生? 
  布洛芬缓释胶囊能不能打开直接服用药粉? 
  有哪些因高考专业/学校选报不当而导致的曲折甚至悲惨的人生故事? 
  按摩仪有用吗? 
  《最美逆行者》你看了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知乎上的好多人说使用 MS Office 降低了工作效率?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进击的巨人》第112话?





© 2024-05-1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