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之后的复合,其实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拥有丰富信息的信号,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分手一定是因为一个「震荡」,这个震荡可以是外生的,也可以是内生的。如何来定义外生和内生呢?
如果是因为外生的震荡而分手,比如见家长之后,家长的突然反对,比如突然接收到某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工作offer,但是在另外一个城市……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不在意料之中的,外在因素所驱动的分手。
在经济学中,外生震荡经常被用来识别因果关系,那么在伴侣交往中,外生震荡也可以用来识别爱情的深浅。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也是这个道理。能经历外生震荡下的分手和复合的,可以认为是名副其实的「考验」。考验过后一般会让彼此对对方的感情更加的明确,也就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彼此的信息不对称,会让感情更加的现实和牢靠。
这个时候的「经营」,其实就是一条——不要心态失衡,打破自己分手之前的状态。因为用经济学的方法要利用外生的震荡来识别感情的深浅,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平行趋势[1]——假定没有这次震荡,感情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发展下去。
而如果在复合之后,纠结于「我为你做出了多大的让步和牺牲」,那么这其实就意味着震荡前后两人的相处模式发生了的根本的改变,那么就无法得出双方的感情更加透明和坚定的结论了。
如果是因为内生的原因而分手,比如双方因为生活相处中的吵架和外遇,这些原因是来自于某一方自身的特点或者行为,不是来自于外界,所以称之为内生。
在内生的情况下,比如说是对方犯了错误导致的分手。这有两种可能:
所以说单独看一次分手和复合,在内生的情况下是得不出任何有效的感情信息的。只有引入动态博弈,通过观察在复合之后的表现,到底之前的分手,只是对方的道德风险,还是对方从根本上就不是自己的菜?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
Pavan, Segal and Toikka[2] (2014, ECMA) 的文章本质上暗示了一种方法,就是动态的不断增加分手的概率作为惩罚并且要明确的从一开始就告诉对方。第一次分手之后复合的概率是50%,第二次分手复合的概率是10%,第三次分手复合的概率是2%…… 那么这种策略就可以充当一个过滤器,把道德风险的人留下好好经营,而把逆选择的人筛除出去——因为道德风险的人明确了自己的成本之后,明白自己犯错导致分手的次数越多,复合的概率就越小,也就是说成本就越大,所以道德风险的人会越来越加强的约束自己,相当于双方共同的把感情往好的方向去经营;而逆选择的人因为天然就属于不能忍受的类型,所以会一次又一次的因为错误而分手,从而在某一次彻底的无法复合。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经营亲密关系才能不再次分手」这个说法本身就有问题,因为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有分手之后认真经营的必要的,对于逆选择的情况,要当断则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