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边牧作为智力排名第一的狗,为什么很多人还是不愿意养? 第2页

     

user avatar   max-21-34-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user avatar   twins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家里有祖辈,率部打过朝鲜战争,隶属第9兵团(27军80师)。

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听到第9兵团,必然会紧接着想到长津湖战役,或者用美国人的说法,“朝鲜水库之战”。那次战斗中,志愿军战略战术都大体正确,但凡双方的海空保证和后勤装备在“一个数量级” - 差距能在十倍之内 - 最终也不会以第9兵团实质失去战斗能力的代价,才换得惨胜一场。

最终统计,双方减员大体上是5万:1万8。其中,因低温和后勤保障等原因,志愿军一方非战斗减员近3万人,很多都是生生冻死的。

连同第一、第三次战役,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整体,是我国近代以来(等同于有史以来),面对西方工业国家(包括日本),第一次取得战役级别的全面胜利

相信对于经历过、了解过这些历史,并把这些历史当作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人,以下的那些歌词、旋律,确实就如龙应台在这次活动中所说,“所谓的经典,它一定是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的,一定会成为经典”

-----------------------------------------------------------------------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大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



后来来了美国,一个可能在不少“龙应台们”的眼中,灯塔一般的存在。这么多年下来,借用龙应台的那句话,“你或许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那么美国的真实状况恐怕就是,“我们既在乎大国统御,也在乎大民福祉,且互为保障,且互为天然因果”

我不愿做一个在美国生活个几年就开始高谈阔论“美国怎么怎么样”的“公知”笨蛋,但姑且允许我用类似的文体表达:

在来美国之前,我并不知晓,
几乎每个大学里,都有“战争纪念碑”;
几乎每个城镇的小广场,都有“战死烈士纪念碑”;
重大体育比赛国歌仪式末尾,常会安排军机通场飞过;
每当有阵亡士兵归乡时,车队规模和迎接民众都类似国家元首一般;
......
绝大多数美国人,对其国旗和国歌的热爱,相比普遍的中国人,有过之而不及。

我想,这些“表征”背后的“情感”,必然也是基于对特定历史的经历、了解和认同,并把这些历史当成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铭记于心。而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特定的艺术作品,才能“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成为经典:

-----------------------------------------------------------------------
“哦,你可看见,透过一线曙光,
我们对着什么,发出欢呼的声浪?
谁的阔条明星,冒着一夜炮火,
依然迎风招展,在我军碉堡上?
火箭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
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
你看那星条旗,不还在高高飘扬,
在这自由的大地,勇士的家乡?”

-----------------------------------------------------------------------

之后机缘巧合,在聚会中见过朋友家的祖辈,二战末期入伍的马润,打过太平洋战争和朝鲜战争。老爷子坚持认为朝鲜战争是平手,同时表示,没想到中国人比日本人还能打(可能是因为二战他打酱油为主吧,但他也确实对当时的日本人用了“animal”一词来形容)。同时他表示,美国现在如果选择和中国对着干,将是最大的愚蠢。不知这是来自于他对历史和现状观察后的系统思考,还是只是基于个人经历的,对“伟大的敌人”的惺惺相惜。不禁想到之前听家中祖辈谈起,对曾经的敌人,曾经在名义上战胜过的敌人,字里行间,总是多少充满敬意


好,说回龙应台。我个人非常认同她在末尾做的一个比喻:“歌,它就像一棵树,树需要有根,根在土里头,非常地要看它是附着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头...”

她说的没错,所以我全文也就是在描写这种“土壤”,中国的土壤,美国的土壤。

这是一种非常底层的土壤,不会因为其他平行因素而被动摇甚至否定的土壤。

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另两位祖上,父亲是23年的党员,儿子(我的外祖父)是大学教授,在文革中,父子二人莫名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甚至这种扭曲的经历到今天都有影子一般的影响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意识形态害死人”的“树”的土壤。相信也有一少部分中国人知道,第9兵团的宋时轮上将,生涯晚期曾经反对过某件事 -- 虽然对此我个人表示不置可否,但对一些人,也是一种土壤,能长出特定的“树”来。

美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直接调动101空降师来护卫最早的5个黑人孩子,安全地进入白人学校上学的历史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人与人生来平等”的“树”的土壤。

俄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初的红色帝国,造得出上万颗核导弹,造不出不同款式的丝袜来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计划经济行不通”的“树”的土壤。

但这些土壤,并不矛盾,正如“大国”和“大民”也绝无矛盾,更有可能是互为因果,互为保证一般。在追求最底层土壤的同时,我们也从未放弃过争取其他内容:自由、平等、文明、互助...吃得起茶叶蛋,买得起猪肉。

但我依然能理解龙应台的那种“恐慌”,甚至是“恐惧”,一种稍有洞察力的人,就能透过屏幕闻到的,无处不在的不自信和恐惧。这种“恐惧”其实也是“树”,而这颗“树”,也有“根”,也有“土壤”。这片“土壤”,对应的是这样的一个历史,这样的一个事实:

如果“你们”不选择和“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么“你们”就没有“国”,没有“民族”,没有“历史光荣”,没有“文明荣光”,是前朝的战败的弃民,是内战失利的败将,是大国博弈的砝码,是即将上不了台面的弃子。

说到底,如果“你们”不是“咱们”,而只是“你们”,那么“你们”连根都没有,谈何“土壤”?

美国和中国就像那云杉,而英国日本等“小国”,也必然算的上苍柏。而台湾呢?最恰当的比喻,恐怕就是松萝 -- 也有根,但是是气根。

于是,我终究也不会怪罪龙应台。毕竟,什么样的土壤,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树,培育出什么样的人。台湾没有“土壤”,于是只能培养出松萝一般的龙应台来,临时依附在一颗大树上,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然后因为附着的大树有根有土壤,就产生了自己也有根有土壤的幻觉。却不知,松萝这种植物,人称“空气质量的检测仪” -- 都不需要环境怎么腥风血雨,而只要空气质量稍稍下降,就会死掉。

而龙女士追求的,貌似不仅仅是作为松萝,一切静好地活下去,而是,不但要作为松萝优雅地凌空飞舞,而且要否定大树的根,大树的土壤,希望大树的根烂掉,大树尽快倒下去...甚至直接否定这棵树,一颗彻底摒弃了“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彻底由万亿人民“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凝练成的大树,将其描绘成“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下的非本心产物...

那么,这可能依然无关是非,但必然有关立场。相信龙女士如果身体健康的话,有生之年必会看到,架空了国之尊严,你追求的小民之确幸,是多么地虚无缥缈,多么容易灰飞烟灭。

好在,虽然龙女士恐怕没得改变了,但她还是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希望”,而年轻人永远有希望。这个希望,在此设定下,其实也异常简单:你要做没有根的“你们”,还是要做根深叶茂的“咱们”?怎么选,自己想,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真的无所谓。

-----------------------------------------------------------------------

愿这石头比人更坚强”,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卫国战争纪念碑

无名英雄之墓,美国,弗吉尼亚,阿灵顿国家公墓

此图不解释

有些“土壤”,以及土壤上面长出的“树”,在伟大的国家间,本质上是共通的,现在一些台湾人不理解而已。这是他们的不幸,可悲,可怜。






-----------------------------------------------------------------------
偶然看到本问题下一些匿名或非匿名的答文,我自己道行不够,还是忍不住多说两句:

我对龙的评价,对“龙应台”们的评价,可以翻我的答文历史,是一贯的,是基于对这个人的作品、历史、言论的较充分了解,而下的个人结论。依然,这只是个人结论,而不是客观真理,于是人人都可以表示不同意。但这结论确实与我是否知晓此次事件,看到的是3分钟?5分钟?21分钟?24分钟?还是一个半小时的视频,没有任何关系 - 我看的视频是21分钟版本,我觉得足够充分了。

同时我相信,但凡看过20+分钟“完整版”的人,如果对龙的立场和目的,依然表示无知无觉 -- 若你是真心的,我只能说你情商不足,辜负了龙的“一片苦心”,她要气背过气去了;若你是假意的,那么你对我来说,就只是“你们”,而不是“咱们” -- 如前所述,你愿意做“你们”,还是愿意做“咱们”,是你的事情,我无所谓。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而以下的内容也是主要说给对我这篇答文多少表示认同的朋友讲的:我整篇答文,既没有对当时在场的大陆学生表示任何赞许,也没有对“香港学生”/“香港年轻人”的观感发表任何评价。这种评价的缺失,确实是我有意不为之。而我真实的评价就是:不知道、无所谓、不相关。我们也看到,本问题下面也有一些朋友提到了,在场的大陆学生“并不这么觉得”,在场的香港年轻学生“很少”,以及,“香港的年轻学生根本不这么觉得”。

于是,如果你们真的对港台真实民意有兴趣,还是建议不要因为这么一个单一的事件,而脑补出一些可能与真实状况相去甚远的想象,然后产生不必要的额外感动,最后口口声声说什么“龙应台被香港人打脸”之类的话,结果却让个别香港人跳出来说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这么想” 来刷存在感。非要总结一个“真实民意”的个体感知,现在的香港年轻人,对中国政权无好感的,过半大概无疑问 -- 这也无所谓;而真正重要的是,这群人之中,对“中国人”的身份有真诚的认同感的,是否过半?我还真没这个信心。

最终,正确的“姿势”只有一个,原答文也已经说过了:“你们”到底是愿意当“你们”,还是跟“我们”一起当“咱们”,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根本无所谓。如果“你们”选择跟“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也是“你们”自己的主观选择,“我们”可以表示“多一个不嫌多”而表示欢迎,但终究只是不置可否;但如果“你们”只想要当“你们”,乐于跟“我们”划分清楚,那“我们”一定表示“少一个不嫌少”,您自求多福;而如果“你们”不但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当“咱们”,而且还轻则贬低“我们”的历史认同和现实追求,重则始终盘算着对“我们”的利益进行实质的损害,那么,“你们”也就不仅仅是不相关的“你们”了,而是“我们”的“敌人”。

所以最后真想说的是,为何一群没有血脉联系的人,愿意聚在一起当“咱们”,就是因为那些共同的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把我们天然地,不带任何强制和压迫地,绑定在了一起,才有了民族,才有了国家,才有了“同胞”一说。绝不是一个人,他身为“华人”,那就天然成了“同胞”,否则骆家辉也该是“同胞”了。对于那些无意与我们共享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的“华人”,不但不该有让他们当“同胞”的强迫,甚至都不需要有对他们希望当“同胞”的期许。

21世纪,个体自由为大,一个人认同或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一个人爱或不爱特定的社会符号,都是个体无所谓是非的个体核心自由。“龙应台们”愿意当无根之草,就让他们当去;一些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香港人、台湾人,愿意在中国的土地上暂住,那就合法地暂住下去;住不下去了,愿移民就移民,也没人需要拦着。


user avatar   yi-tang-2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传染病防控,疫苗的研发虽因为时间长而无法在早期使用,却能成为后期避免长期传播的有力武器,

快速发展的疫苗技术,可能是今后我们应对传染病的一个关键科技。

疫苗是通过将病原体的特征物质(抗原)暴露在机体免疫系统中,但减去了其有害或者致病的部分,从而使得机体在不患病的情况下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因此,如何鉴别并研发病原体的特征性物质,是疫苗研发的关键。

那么,我们都有哪些疫苗技术了呢?

  1. 减毒或灭活疫苗

这一类疫苗的远离很粗暴简单,就是把病原体杀死(灭活),或者杀死一部分(减毒),使得其致病力显著下降甚至消失,但其抗原却能被身体很好的识别,因此是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类技术。

但这一种技术的缺点在于,产生的免疫原性较弱(特别是灭活疫苗),因此常常需要加强免疫(也就是打好几针),通过多次激发身体的免疫反应来建立长时程的免疫力。

在此次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中,基于vero细胞的灭火病毒疫苗就是用的这个原理,所以也是需要加强免疫的(目前是两针)。

2. 类毒素疫苗

这一类疫苗主要针对致病原因是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物质。比如破伤风、白喉等,主要致病原因是破伤风毒素和白喉毒素。机体对这一类毒素也会有免疫反应,产生对应的“抗毒素”,从而中和毒素的破坏作用。

类毒素疫苗就是分离获得细菌产生的类毒素,或者采用生物方法,把类毒素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例如白喉毒素的第52位氨基酸改造后,毒力降低,但仍具有诱发抗毒素产生的能力),降低其毒力,诱发免疫反应,从而建立免疫力。

3. 亚单位疫苗

这一类疫苗就是典型的基因工程的产物。其原理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直接合成抗原,注射到体内,诱发免疫反应。因为抗原纯度高,所以极小的量就能引起剧烈的免疫反应,同时又避免了其他的疫苗副作用等。

比如乙肝的治疗型疫苗,就是通过基因工程在真核细胞中表达重组HBsAg,获得高纯度的乙肝病毒抗原分子,注射到体内从而建立针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4. 载体疫苗

之前提到的疫苗技术,都是通过各种手段把抗原从体外注射到体内。而载体疫苗,则是直接在体内产生抗原,诱发免疫反应。

这一类疫苗是采用已知的病毒载体(例如腺病毒),通过基因工程,在病毒载体中加入病原体的特征性抗原物质的基因序列。注射到体内以后,这个载体(腺病毒)会感染身体的细胞,然后在细胞中表达插入的病原体的抗原序列,从而产生大量的病原体抗原,激发免疫。

这一类疫苗的优势在于,能够模拟病原体感染的自然过程,即感染-识别-建立免疫这样一个过程,能够诱发较好的细胞免疫,这是之前的积累疫苗很难做到的。

腺病毒等载体是人类常用的病毒载体,对身体本身是无害的。我们利用它能感染细胞并表达自身基因组的特点,通过改造,把它的基因组放入我们的“抗原包裹”。它侵入了细胞之后,会自动把这些包裹表达出来,从而合成抗原物质,激发免疫力。

在新冠疫情中,军科院的陈薇院士就是采用腺病毒载体技术研发的新冠疫苗,目前已进入了三期临床评价。

5. 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的远离和载体疫苗类似,但更加直接。是直接通过将含有病原体抗原信息的DNA或RNA序列,注射到细胞中,使其在机体细胞中表达,最后抗原被识别而产生免疫力。

目前,较为成熟的是以脂质体等膜结构,包裹含有抗原信息的DNA或mRNA,注射到肌肉等位置后,使其与细胞膜结构,倒入DNA或mRNA。这些DNA和mRNA是经过特定修饰的,能够直接在细胞中表达,从而产生抗原,诱发免疫。

想较于载体疫苗,理论上核酸疫苗的效率更高,同时能够避免载体疫苗中载体引起的潜在反应,同时生产更加便捷。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欧美有些国家采用的就是mRNA疫苗的方法,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疫苗的研发技术,不仅仅针对传染病领域,也针对恶性肿瘤、遗传病等领域。疫苗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全面丰富的基础医学和生物医药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科研”。

传染病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演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传染病的关键所在,早期的“传染病三要素”的控制,和后期基于疫苗的防控技术,都是我们的有力武器。

回顾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国家的成就,和国外持续蔓延的现状,

尊重并相信科学,才是现代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技术加成。


user avatar   lu-ren-zha-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途岛战役……


user avatar   zheng-dang-nu-qiang-ren-de-xi-xi-xi-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姐和牛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



当然,他们的工作都是说服客人消费,只不过小姐们会一杯一杯的劝你喝,牛郎们则多是一瓶一瓶的灌自己喝。



银座有一些不接生客的老店,那里的陪酒女郎,气质与谈吐都挺好的,既不穿红戴绿,也不做贴片长指甲,个个看上去都像是同行客人而非服务者,满分十分,涩谷辣妹打三分,她们大概可以打到七八分,少数还能够进行流利的英文对话,如果你是第一次被朋友带去的,她们会主动问你是哪里人,来东京干嘛,喜欢东京吗,接下来有没有什么别的旅行安排或工作行程等等,不管你说什么,她们都会用一种宝冢娘役盯旦那的眼神痴痴望着你哪怕你正背对着她。



总体而言她们多数时候是以倾听者的姿态,给出一些简单问题等待你回答,接下来就顺着你的回答引出其它相关话题,碰上你只想和你的朋友们聊天,她们就会坐在旁边安静斟酒,发现你的杯垫湿掉了,会立刻换来新的,并悄无声息的抹去酒痕。



在你和朋友聊天聊得很起劲或是互相开玩笑的时候也跟着笑几声表示她们有在听,如果你想跟她们玩非色情游戏她们也会配合比如我就教她们玩过我小时候玩的“王婆婆卖茶”,至于色情游戏我是没见过,整体环境给人的感觉就是灯比较暗的沙龙,当然如果消费比较高,点酒充卡加起来两三千万这样,小姐们还是很愿意一起出台的,出台不等于就是同意进行性服务,性服务应该是另外的价格。



俗话说,优秀都是靠同行衬托出来的。



所以下面再聊一下牛郎。



在我还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牛郎的时候,我以为牛郎都是筱原千绘漫画里的样子,黑长直,异色瞳,手指纤细而修长,眼神带电,声音可能还会带autotune.



遗憾这样的幻想仅在我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就破灭了,年纪轻轻的我怎么也没想到我会和我妈一起被几个五颜六色的非主流鼻祖围在中间要我们买很贵的酒给他们喝。



我很少抨击人类男性的长相。



但是日本牛郎真的太不像人类男性了,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就是瘦,骨瘦如柴,加上粉底奇厚,眼圈奇重,给人一种作息极差,油尽灯枯的印象。



你买你妈个杰宝啊,我对我妈这样说。



作为一个出来见世面的四川人,花钱是小,人命是大,我真的好怕他们被我们母女俩喝死了。



我妈却笑嘻嘻的说,诶呀来都来了,坐一哈多。



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的桌上已经摆了几排空酒瓶,几个牛郎踩在沙发上互相拼酒,我们母女俩没人陪聊,只能面面相觑,闷头吃柿种。



我清楚的记得桌上有只深色亚克力材料的盒子里面压着一叠账单,我一边翻一边吼我妈说,快走快走,我一秒钟都不想多呆了。



我妈买完单安慰我说,幺幺,你不要不高兴嘛,主要是这个地方档次太低了,他们说不来四川话,我们的体验感才不好。



所以后来,我们又一起去了回更高档的牛郎店。



体验的确比上回丰富,至少我妈斥出巨资有所收获——不仅用比日本人流利不了多少的椒盐普通话聊上了天,还摸到了头牌牛郎的奶奶。



头牌就是不一样,滔滔不绝,热情似火,还主动解开扣子,硬要让我妈摸,可能因为我在场,我妈表情堪比刘胡兰。



我看热闹说,你摸嘛我不和我老汉儿说。



她翘起兰花指,别别扭扭将手放进牛郎的衣领,其余牛郎纷纷鼓起手掌,我在旁边看得干着急。



-手感如何?

-吸溜耙。



我责备她说,你咋这么老实喃,喊你摸奶奶你就只摸奶奶嗦,奶奶摸完摸雀雀啊,不摸白不摸。



我妈一边笑一边打我,她说老子才不得那么瓜,又要请他喝酒,又要服务他。



-哪个喊你服务他了,你不晓得黑起屁儿掐啊?

-算了,没得意思,以后不来了。



就事论事,真的没意思。



和银座那些陪酒女郎差距太大。



同样是花钱消费亚撒西,我还是更愿意坐在清净的地方被女孩子轻手轻脚拣去落在脸颊上的睫毛并说一声稍等一下哦,好了,而不是被几个男人围在中间吵吵闹闹,问我包包哪里买的,香水什么牌子,下榻东京哪个酒店,给我一种直男装Gay蜜装得大家都很憋屈的感觉。



几杯黄汤下肚,我指着我妈问身旁另一个牛郎说,如果那位客人想摸你的金玉你会躲吗?



他说,我们的客人不太会这样,但如果客人坚持的话,抱着专业的工作态度,我不会躲。



-所以专业的牛郎是愿意被摸金玉的。

-如果那位客人也让我摸欧派的话,我会更愿意。



狗日卖钩子的,搞色情擦边球的是你几爷子,立道德高牌坊的也是你几爷子,酒也喝了,果盘也吃了,现在居然还想占我妈便宜。



我说去把账单拿过来,我们要买单了。



他问我,要升级成钻石会员吗?



-钻石会员就给摸金玉吗?

-我想是这样的。

-可以一边摸一边听你们唱杰尼斯偶像的歌吗?

-你喜欢Arashi吗,我唱Arashi给你听好不好。



哈哈哈,Classic shit.



-妈,你还想不想摸雀雀?

-不想。

-那你想不想点他们出台?

-老子害怕一屁股把他几爷子坐死了。



哈哈哈,LMFAO.



很明显日本人在创造牛郎这个职业时没有考虑过日本天真富婆市场以外的用户群体。



和陪酒女郎一样,牛郎的定位也是陪聊服务,但是对我来说,我就是不喜欢和几个男人一起坐在沙发上聊女性话题,并且还有一些活路,可能也不适合相对阴柔的他们来做。



我觉得,如果把银座的陪酒女郎当成现代人类花钱享受古代人类宴请宾客时的美婢斟酒服务,牛郎的金玉无非就是一种种植在软色情果园里的水果。



在日本我是不了解,但是在我们四川挑水果,只要你摸过了,老板就憋憋要喊你花钱买回屋吃的。



懂我意思了吧民那桑?



If he can’t fuck three times a night, peace.




—————————


有网友就刘胡兰一词在评论区留言举报我,甚至还有人诅咒我爹要倒大霉,怎么说呢,有点吃惊。


安宁喂,我还是统一回应哈。


是这样的,大家伙儿,我们一定要少上网多读书,没事健健身,孝敬孝敬父母,人间腌臜,地球拥挤,但它永远遵守着秩序,这个秩序极为简单,只需要你管好你自己,凡事看开些,所以,为了我们的地球母亲,为了我们共同的下一代,给阿拉善种点树吧,顺便把键盘也埋了。


AKA, mind ur own business, I don’t give a shit.


说真的,如果不是我早就匿名了,我甚至可能会怀疑你们这些绞尽脑汁招惹我的人,都是一群诡计多端的0.


散了吧,我腻了。


user avatar   bei-er-mei-d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姐和牛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



当然,他们的工作都是说服客人消费,只不过小姐们会一杯一杯的劝你喝,牛郎们则多是一瓶一瓶的灌自己喝。



银座有一些不接生客的老店,那里的陪酒女郎,气质与谈吐都挺好的,既不穿红戴绿,也不做贴片长指甲,个个看上去都像是同行客人而非服务者,满分十分,涩谷辣妹打三分,她们大概可以打到七八分,少数还能够进行流利的英文对话,如果你是第一次被朋友带去的,她们会主动问你是哪里人,来东京干嘛,喜欢东京吗,接下来有没有什么别的旅行安排或工作行程等等,不管你说什么,她们都会用一种宝冢娘役盯旦那的眼神痴痴望着你哪怕你正背对着她。



总体而言她们多数时候是以倾听者的姿态,给出一些简单问题等待你回答,接下来就顺着你的回答引出其它相关话题,碰上你只想和你的朋友们聊天,她们就会坐在旁边安静斟酒,发现你的杯垫湿掉了,会立刻换来新的,并悄无声息的抹去酒痕。



在你和朋友聊天聊得很起劲或是互相开玩笑的时候也跟着笑几声表示她们有在听,如果你想跟她们玩非色情游戏她们也会配合比如我就教她们玩过我小时候玩的“王婆婆卖茶”,至于色情游戏我是没见过,整体环境给人的感觉就是灯比较暗的沙龙,当然如果消费比较高,点酒充卡加起来两三千万这样,小姐们还是很愿意一起出台的,出台不等于就是同意进行性服务,性服务应该是另外的价格。



俗话说,优秀都是靠同行衬托出来的。



所以下面再聊一下牛郎。



在我还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牛郎的时候,我以为牛郎都是筱原千绘漫画里的样子,黑长直,异色瞳,手指纤细而修长,眼神带电,声音可能还会带autotune.



遗憾这样的幻想仅在我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就破灭了,年纪轻轻的我怎么也没想到我会和我妈一起被几个五颜六色的非主流鼻祖围在中间要我们买很贵的酒给他们喝。



我很少抨击人类男性的长相。



但是日本牛郎真的太不像人类男性了,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就是瘦,骨瘦如柴,加上粉底奇厚,眼圈奇重,给人一种作息极差,油尽灯枯的印象。



你买你妈个杰宝啊,我对我妈这样说。



作为一个出来见世面的四川人,花钱是小,人命是大,我真的好怕他们被我们母女俩喝死了。



我妈却笑嘻嘻的说,诶呀来都来了,坐一哈多。



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的桌上已经摆了几排空酒瓶,几个牛郎踩在沙发上互相拼酒,我们母女俩没人陪聊,只能面面相觑,闷头吃柿种。



我清楚的记得桌上有只深色亚克力材料的盒子里面压着一叠账单,我一边翻一边吼我妈说,快走快走,我一秒钟都不想多呆了。



我妈买完单安慰我说,幺幺,你不要不高兴嘛,主要是这个地方档次太低了,他们说不来四川话,我们的体验感才不好。



所以后来,我们又一起去了回更高档的牛郎店。



体验的确比上回丰富,至少我妈斥出巨资有所收获——不仅用比日本人流利不了多少的椒盐普通话聊上了天,还摸到了头牌牛郎的奶奶。



头牌就是不一样,滔滔不绝,热情似火,还主动解开扣子,硬要让我妈摸,可能因为我在场,我妈表情堪比刘胡兰。



我看热闹说,你摸嘛我不和我老汉儿说。



她翘起兰花指,别别扭扭将手放进牛郎的衣领,其余牛郎纷纷鼓起手掌,我在旁边看得干着急。



-手感如何?

-吸溜耙。



我责备她说,你咋这么老实喃,喊你摸奶奶你就只摸奶奶嗦,奶奶摸完摸雀雀啊,不摸白不摸。



我妈一边笑一边打我,她说老子才不得那么瓜,又要请他喝酒,又要服务他。



-哪个喊你服务他了,你不晓得黑起屁儿掐啊?

-算了,没得意思,以后不来了。



就事论事,真的没意思。



和银座那些陪酒女郎差距太大。



同样是花钱消费亚撒西,我还是更愿意坐在清净的地方被女孩子轻手轻脚拣去落在脸颊上的睫毛并说一声稍等一下哦,好了,而不是被几个男人围在中间吵吵闹闹,问我包包哪里买的,香水什么牌子,下榻东京哪个酒店,给我一种直男装Gay蜜装得大家都很憋屈的感觉。



几杯黄汤下肚,我指着我妈问身旁另一个牛郎说,如果那位客人想摸你的金玉你会躲吗?



他说,我们的客人不太会这样,但如果客人坚持的话,抱着专业的工作态度,我不会躲。



-所以专业的牛郎是愿意被摸金玉的。

-如果那位客人也让我摸欧派的话,我会更愿意。



狗日卖钩子的,搞色情擦边球的是你几爷子,立道德高牌坊的也是你几爷子,酒也喝了,果盘也吃了,现在居然还想占我妈便宜。



我说去把账单拿过来,我们要买单了。



他问我,要升级成钻石会员吗?



-钻石会员就给摸金玉吗?

-我想是这样的。

-可以一边摸一边听你们唱杰尼斯偶像的歌吗?

-你喜欢Arashi吗,我唱Arashi给你听好不好。



哈哈哈,Classic shit.



-妈,你还想不想摸雀雀?

-不想。

-那你想不想点他们出台?

-老子害怕一屁股把他几爷子坐死了。



哈哈哈,LMFAO.



很明显日本人在创造牛郎这个职业时没有考虑过日本天真富婆市场以外的用户群体。



和陪酒女郎一样,牛郎的定位也是陪聊服务,但是对我来说,我就是不喜欢和几个男人一起坐在沙发上聊女性话题,并且还有一些活路,可能也不适合相对阴柔的他们来做。



我觉得,如果把银座的陪酒女郎当成现代人类花钱享受古代人类宴请宾客时的美婢斟酒服务,牛郎的金玉无非就是一种种植在软色情果园里的水果。



在日本我是不了解,但是在我们四川挑水果,只要你摸过了,老板就憋憋要喊你花钱买回屋吃的。



懂我意思了吧民那桑?



If he can’t fuck three times a night, peace.




—————————


有网友就刘胡兰一词在评论区留言举报我,甚至还有人诅咒我爹要倒大霉,怎么说呢,有点吃惊。


安宁喂,我还是统一回应哈。


是这样的,大家伙儿,我们一定要少上网多读书,没事健健身,孝敬孝敬父母,人间腌臜,地球拥挤,但它永远遵守着秩序,这个秩序极为简单,只需要你管好你自己,凡事看开些,所以,为了我们的地球母亲,为了我们共同的下一代,给阿拉善种点树吧,顺便把键盘也埋了。


AKA, mind ur own business, I don’t give a shit.


说真的,如果不是我早就匿名了,我甚至可能会怀疑你们这些绞尽脑汁招惹我的人,都是一群诡计多端的0.


散了吧,我腻了。


user avatar   tian-jia-yin-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这个问题很简单:如果知道各个号码的中奖概率一样,他们还会成为彩民吗?

***** ***** *****

上面这句话是调侃。如果要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向回答:

  • (1)“1,2,3,4……” 这样的号码买的人真的少吗?

以双色球(红球 33 选 6,蓝球 16 选 1)为例,在 2015-11-17 的开奖中,全国投注量为 323,653,256 元,即 161,826,628 注,而不同的投注数 共有 17,721,088 种,所以平均每种组合大概有 9 个人投注。那么, 1,2,3,4,5,6,7 这样的组合是否有 9 个人投注呢? 还真的挺有可能呢。全国那么多人玩双色球,有 9 个人次投注了这个充满规律的号还真不奇怪。

所以,题主的命题看起来好像不太成立。

当然了,一定有很多人觉得觉得这个号绝无可能中奖,那么我们来看看近 300 期双色球的开奖情况:

根据计算,四等奖的中奖概率大约为 1 / 2303, 但在最近 300 期里,它中了 1 次四等奖,中奖率还高于平均值呢。

  • (2)为什么有些彩民会觉得 “1,2,3,4……” 这样的号码不容易中奖?

用我自己创造的词语来说:他们被 “归类假象” 蒙蔽了。

什么叫 “归类假象” 呢?

就是看似有意义的归类,在我们所关心的维度下没有意义,反而对我们的判断造成了干扰。

就概率而言,似乎可以用一种很有意义的方式将所有情形进行归类,而看上去不同类别的发生概率差别很大,然而实际上,这个差别只是由于它们在总数上的差异造成的。从任何一个类别中抽取相同个数的例子,其发生的概率或期望并无任何不同。

就本题的来说,我们不难理解彩民们的想法:

他们不自觉地把彩票中奖号码归类成了 “有规律组” 和 “无规律组”。

以双色球为例:“有规律组”的情形可能包括: 7个数呈等差数列,7个数都小于10,7个数都是偶数,7个数包含了两个等比数列等等……其他的都为 “无规律组"。

彩民们研究了一下以往的中奖号码,发现过去好像极少开出”有规律组“ 的情形,所以他们认为:

  • 【买无规律的号码组比买有规律的号码组中奖概率更大】

这个推论有道理吗?看起来好像很像回事呢。

但实际上,上面的那句话是不对的,正确的说法是:

  • 【中奖结果是无规律的号码组比有规律的号码组概率更大】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呢?简单地说,后者是 有规律组 和 无规律组的 等比例抽样,而前者是 有规律组 和 无规律组的 1:1 抽样,样本大小就不一样,概率分布又怎么会一样呢。

举个例子,假设有 100000 个号码组合,其中有规律的有 1000 组,无规律的有 99000 组。

假如彩票中心抽奖了 100 次,每次中奖 1 个号码组合

  • 那平均来讲,只有 1 次是有规律组的, 99 次是无规律组的。无规律组的中奖结果占了 99%。

然而,对彩民来说,

中彩票的平均次数= 买彩票的次数 * 中奖号码属于这个分类的概率 * 买的彩票数在该分类中的比例

如果买了 100 次彩票,每次 1 注,

  • 如果 100 次都是买有规律组,那他的平均中奖次数 E1= 100* (1/100) * (1/1000)=0.001
  • 如果 100 次都是买无规律组,那他的平均中奖次数 E2= 100* (99/100) * (1/99000)=0.001

毫无差异

以上的推导非常简单,连小学生都很容易理解吧?

但是在生活中,这种看似简单的 “归类假象” 可骗了不少人哦。

举个例子,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女子学院,有一天校长提议道,为了活跃学院的气氛,建议招一部分男生。董事会的成员坚决反对:千万不能这样,否则的话,一年后会有一半的女生退学的!
在最终的妥协下,校长决定,当年招收 1% 的男生做试验。
一年后,校长宣布:“招收男生的计划取得了圆满成功。诚然,学院的女生数量确实有所减少,但一年后她们在该届全体学生中的比例仅仅下降了 1 %”。

你发现问题在哪里了吗?

#


user avatar   he-an-yang-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这个问题很简单:如果知道各个号码的中奖概率一样,他们还会成为彩民吗?

***** ***** *****

上面这句话是调侃。如果要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向回答:

  • (1)“1,2,3,4……” 这样的号码买的人真的少吗?

以双色球(红球 33 选 6,蓝球 16 选 1)为例,在 2015-11-17 的开奖中,全国投注量为 323,653,256 元,即 161,826,628 注,而不同的投注数 共有 17,721,088 种,所以平均每种组合大概有 9 个人投注。那么, 1,2,3,4,5,6,7 这样的组合是否有 9 个人投注呢? 还真的挺有可能呢。全国那么多人玩双色球,有 9 个人次投注了这个充满规律的号还真不奇怪。

所以,题主的命题看起来好像不太成立。

当然了,一定有很多人觉得觉得这个号绝无可能中奖,那么我们来看看近 300 期双色球的开奖情况:

根据计算,四等奖的中奖概率大约为 1 / 2303, 但在最近 300 期里,它中了 1 次四等奖,中奖率还高于平均值呢。

  • (2)为什么有些彩民会觉得 “1,2,3,4……” 这样的号码不容易中奖?

用我自己创造的词语来说:他们被 “归类假象” 蒙蔽了。

什么叫 “归类假象” 呢?

就是看似有意义的归类,在我们所关心的维度下没有意义,反而对我们的判断造成了干扰。

就概率而言,似乎可以用一种很有意义的方式将所有情形进行归类,而看上去不同类别的发生概率差别很大,然而实际上,这个差别只是由于它们在总数上的差异造成的。从任何一个类别中抽取相同个数的例子,其发生的概率或期望并无任何不同。

就本题的来说,我们不难理解彩民们的想法:

他们不自觉地把彩票中奖号码归类成了 “有规律组” 和 “无规律组”。

以双色球为例:“有规律组”的情形可能包括: 7个数呈等差数列,7个数都小于10,7个数都是偶数,7个数包含了两个等比数列等等……其他的都为 “无规律组"。

彩民们研究了一下以往的中奖号码,发现过去好像极少开出”有规律组“ 的情形,所以他们认为:

  • 【买无规律的号码组比买有规律的号码组中奖概率更大】

这个推论有道理吗?看起来好像很像回事呢。

但实际上,上面的那句话是不对的,正确的说法是:

  • 【中奖结果是无规律的号码组比有规律的号码组概率更大】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呢?简单地说,后者是 有规律组 和 无规律组的 等比例抽样,而前者是 有规律组 和 无规律组的 1:1 抽样,样本大小就不一样,概率分布又怎么会一样呢。

举个例子,假设有 100000 个号码组合,其中有规律的有 1000 组,无规律的有 99000 组。

假如彩票中心抽奖了 100 次,每次中奖 1 个号码组合

  • 那平均来讲,只有 1 次是有规律组的, 99 次是无规律组的。无规律组的中奖结果占了 99%。

然而,对彩民来说,

中彩票的平均次数= 买彩票的次数 * 中奖号码属于这个分类的概率 * 买的彩票数在该分类中的比例

如果买了 100 次彩票,每次 1 注,

  • 如果 100 次都是买有规律组,那他的平均中奖次数 E1= 100* (1/100) * (1/1000)=0.001
  • 如果 100 次都是买无规律组,那他的平均中奖次数 E2= 100* (99/100) * (1/99000)=0.001

毫无差异

以上的推导非常简单,连小学生都很容易理解吧?

但是在生活中,这种看似简单的 “归类假象” 可骗了不少人哦。

举个例子,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女子学院,有一天校长提议道,为了活跃学院的气氛,建议招一部分男生。董事会的成员坚决反对:千万不能这样,否则的话,一年后会有一半的女生退学的!
在最终的妥协下,校长决定,当年招收 1% 的男生做试验。
一年后,校长宣布:“招收男生的计划取得了圆满成功。诚然,学院的女生数量确实有所减少,但一年后她们在该届全体学生中的比例仅仅下降了 1 %”。

你发现问题在哪里了吗?

#


user avatar   li-mu-gen-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法国的防空导弹系统aster不是应该叫紫菀吗?aster不是一种野菊花的意思吗?为什么在网上几乎所有消息中都写作紫苑?


     

相关话题

  对待动物尤其是狗的态度能否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富裕、文明程度? 
  50米跑,同体型猫和狗谁更快? 
  大型犬有哪些可爱的瞬间? 
  狗会不会放屁? 
  你养的是什么品种的猫,为什么? 
  养爬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家里吉娃娃总是咬人怎么办?特别凶经常给家里人咬的血淋淋的,姥姥不让扔不让打。? 
  好上手、容易饲养的狗狗有哪些? 
  养狗的人什么时候觉得狗也爱着你? 
  养兔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前一个讨论
如何跟我爸解释刘慈欣不是疯子?
下一个讨论
2019年房地产会崩盘吗?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