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80年代西德陆军的装甲/装甲掷弹兵旅下辖4个战斗营而不是3个。
西德陆军的合成营(各战斗旅下属的番号为xx1的战斗营)编成是在1981-1991年的联邦国防军陆军第四期编制表(Heeresstruktur 4)期间。
当时的联邦国防军和其他北约国家陆军比如美国陆军一样,以营作为基本战术部队。营在投入战斗时会和其他战斗营互换一个连,构成营战斗群(=营特遣队)投入战斗。对一个装甲掷弹兵旅而言,共有4个装甲连8个装甲掷弹兵连,恰好够编成4个由1个装甲连和2个装甲掷弹兵连构成的营战斗群(但现实中不一定会这么编组,这一点美军的营特遣队也一样);装甲旅正好反过来,不必多说。
但是xx1营的状况是这样:这个营是一个半现役营,其战斗连队(2、3、4连)是现役的,但是指挥连,即1连(包括勤务分队)是预备役,平时不存在。在演习时,xx1营的指挥连由其他单位抽调组成;战时或紧急情况时,通过征召预备役人员迅速编组这个连队。
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不明,我的猜测是,联邦国防军从第三期到第四期陆军编制表的改编过程中,每旅战斗营的数量从三个提升到四个,又考虑到人员培养和经费困难无法扩充更多的常备营指挥机关,因此采取这种半动员的策略。
但既然如此,xx1营就面临一个问题:这个营无力保障本营的战斗部队。因此xx1营的三个战斗连队由该旅的2、3、4营代管:
那么,为了方便平时保障和训练,1营的这3个战斗连队的编装和2、3、4营是相同的。也就是说:
于是我们就看到,出现了第311装甲掷弹兵营和第331装甲营两种“合成营”。
和80年代初的美军ROAD师相比,第四期陆军编制表下的西德重型师:
1、战斗营更多(17vs11);
2、每营战斗连队数目一致(3v3);
3、连队规模小于美军(比如坦克连的坦克数:17vs13);
4、预备反坦克火力和美军相当,车载反坦克火力强于美军(米兰vs龙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