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天天担心害怕失去你的人,最后反而会先离开? 第1页

  

user avatar   yang-si-21-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早之前听过这样一句话:不要习惯了得到,就忘记了感恩

在这里po个萌萌哒却伤感的小故事。

小猫很调皮,回家都满身脏兮兮。大猫很宠它,给小猫顺毛。可小猫很烦。

大猫以为小猫还小不懂事。但小猫依旧,迎着早上第一缕阳光出门,伴着酒吧最后一首歌回家。

有天大猫不小心从房顶摔下。小猫回家时,有点惊讶,看大猫窝在沙发上,闭着眼呼呼着,却没过问太多。

大猫彻夜未眠,起身一瘸一瘸的离开熟悉台阶。

第二天小猫醒来,到处找大猫。

桌子上只留着小鱼干和纸条,写着:"对不起,我爱你!"


别让爱你的人,等太久。


user avatar   513estelaa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天天担心害怕失去你的人,总在感情中处于劣势。你看到的只是她对失去你的恐惧,却反而更加增加你对不会失去她的信心。

你没有看到她恐惧背后的挣扎:

你对她稍微一个敷衍的回答,她脑补的是你对她的感情开始变冷淡了,进而联想到失去你的种种痛苦;
你不太忙但是却不怎么回复她,她脑补的是你并不想理她,想跟你继续说话又怕你烦,然后一个人对着手机屏幕发呆,每一次消息提示都以为是你,却总是失望不已;
一次次跟你确认你是不是还爱她、是不是不会离开她,即使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她脑补的是究竟是不是在安慰我?为什么只有一句“恩”?然后又开始经历自认为的将要失去你的种种悲伤;
她精心费十倍力气给你准备的礼物,问你喜欢吗?你说喜欢。问你真的吗?你说真的。她说那就好。可是她心里在想,为什么你不是主动跟我说你喜欢,你不主动告诉我你感动,为什么你没有用任何形容词副词来表达你的感情,其实你并不感动,你只是在安慰。你平淡的回应无法和她的热烈的付出相迎合的时候,她依旧觉得失去了你。

不胜枚举。

每一次都是极大的痛苦,一次次经历失去你的痛苦。

于是,她开始思考:如果我总要失去你,是不是该早点呢?这样更容易解脱吧。
是不是分开了就不这么痛苦了呢?
一方面假设你注定会离开他,
一方面没办法再忍受这种一次次失去你的撕扯,
积累到他心里承受不了的程度只有求解脱来自救。

其实对她来说只有两条路:主动离开你,失去你一次。或是,不离开你,但是每天每天每分每秒都在失去你。

所以最后她离开了你。

其实她真的很难过,怎么样做都很难过。
尤其是那些不愿意把这种不安全感告诉你的人,
不想让你被迫去改变你生活方式去求得你的安慰,
继而陷入各种怪圈:
每晚深夜才睡觉因为总希望发生点什么增加你们的联系,手机铃声敏感症,etc.
当她一个人把所有一切放在心里却没办法对你诉说他心中的恐惧的时候,她可能会觉得一个人更幸福,哪怕失去了最爱的你。
很俗的一句话:不介意孤独,比爱你舒服。
-------------------------
可是实际上很多人明明很痛苦,却依旧一直在坚持,不愿意不舍得放手。
也很可能你身边无数朋友都在劝你放手吧,他们告诉你:
”他不爱你,你不要再骗自己了。”
“姑娘,这样不值得,快醒醒吧!”
“你难道自己不清楚他怎么对你的吗?”
你可能会因为朋友的劝告而因此和很多朋友吵架甚至反目吧。
对啊,他们又不是我,他们又不了解你,他们怎么知道你到底喜不喜欢我,爱不爱我。
可是实际上你们说的我也都知道啊,但是只要有一点点希望我怎么能放弃他呢,只要他没有明确说不喜欢我,我怎么可能放下那么喜欢的人呢。

后来我懂了,他的态度是那么的不明朗。虽然他的每个行为都让人这样猜来猜去,但是只要没有得出明确他不爱我的答案,我就放不开手。就不停告诉自己希望还存在。

所以他明明不爱我不在意我的行为总让我担心失去他,我却下不了决心离开。
最终对方明确讲了这句话,之前所有的努力和苦苦哀求一瞬间也就放下了。
扭头就走了,没有一点留恋。
我可以忍受你对我各种不好,只要你愿意,我愿意陪你受苦,我愿意等你。
但是如果是因为不爱我,我一点点都不会纠缠。

我很明白那种感觉,可能我什么都知道,我就是要骗自己,我要坚持。
就是有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孤勇。
越长大越有一种同感心。我开始能理解身边的朋友在我看来近乎固执地劝我放弃,可是我想说,有的东西只有自己经历的才懂,所以我没办放下。
可是这次我经历了,所以我懂了。但是人生有些弯路不走不可的,既然要走,那就去走吧。日后不要后悔就好。
因此我不会在这里劝任何人放弃,我想大多数的人一定要走到最后,看到结果了才会死心。
没关系,撑不住的那一天,你总会放弃。也或者有其他可能,跟你一起等。
能果断止损的人太少,沉没成本也总是拉扯着人,让人不甘心。

其实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是不是经常在知乎找各种话题,例如,恋人相处,性格问题,来反复翻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自己究竟要怎么做。
你是不是经常明明被冷落却要自责怪自己不够强大,怪自己不够成熟,怪自己不够独立,怪自己太粘人。
你是不是天天心情开始变的阴晴不定,一点点对方的小反应就会爆炸,对身边的人也开始没有了耐心。
你是不是习惯了从各种小细节尽可能的想去寻找对方爱你的证据。


你没有安全感的原因或许很有可能是因为对方做的太糟糕,而不是你不独立。
你之所以阴晴不定敏感多疑,很可能是因为对方不在乎你的感受,所以你一直处于被动猜疑的状态。
你拼命去寻找爱你的证据,你开始变得很容易满足,对方主动跟你说句晚安你就能高兴一晚上。
你要知道,最开始你选择谈恋爱的初衷是为了变快乐变幸福啊。
现在怎么成了这个样子?现在怎么能成了这个样子。
很多人告诉我,爱你的人怎么会让你等太久,爱你的人怎么会不主动,爱你的人怎么会不在乎你的感受。
当初我不相信,我永远回复,你不是他,你不了解他。你又不是我们,你怎么知道。

那换一句话说,如果是你的朋友在这样的情况里,你会怎么看待?如果是你的亲人,你又会怎么看待?
你会劝他们放手吗,你能看到作为旁观者的真相吗?
“处理别人的事情总是大刀阔斧一把抓住主要问题,轮到自己却沉浸在细枝末节不肯放手。”
大多人都是道理我都懂,可是不撞南墙我怎么能回头。

其实也可以问问自己,究竟是因为太爱了所以不忍心放手,还是太恐惧失去自己认为无比重要的人会面临巨大的痛苦 而感到恐惧 所以不敢放手,宁愿承受分摊在每天的、但是却看起来永无止尽的所谓的小痛苦。

以上的话都是我个人在一段很失败的曾经的感情中的体验。不适用于谁,也不想劝谁分手。

其实,有时候忘记一个人也不是那么难,真的。或许也可以自己深刻反省一下,究竟是真的爱对方,还是也或许有小小的可能成了一种对没有得到的事物的偏执,对所有人反对的一种情绪反叛,对沉没成本的不舍。

改编一句话:
“我亦只有一个一生,怎可慷慨赠予不值得的人”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

真心永远不错付。
------------
本来以为分割线之前是最后一次修改答案了,删除了自己的情绪和经历,但是还是有很多留言或者私信问我该怎么办。

一些建议,侵删。

第一,如果你失恋了很难过,首先你要做的事情是专注于痛苦本身。所谓专注痛苦本身,也就是说,首先,你要接受自己的状态,失恋了很痛苦,可能你没办法集中精力好好学习好好工作,这个是正常的,不要过于责备自己。不要刻意压抑自己的痛苦。但是要注意,“专注于痛苦本身”。你会不经意的,经常性的,甚至一直会想起来那个伤害你的人,那些伤害你的事情。这些都很正常,没有关系,想到了就想到了,但不要延展。不要去想,为什么会这样,如果当初怎么样会怎么样,如果我失去了这个人我日后的生活会怎么怎么样。这些延展性的问题都不要去想。我知道不能克制住想到一个人,所以也没有必要压抑自己的情绪。但是至少我个人的经验是,可以克制住不去深入思考,就像脑中有一个阀门,当要继续深入思考的时候,关掉它。痛苦有,那就简单的承受着,其他的延展大多是自己给自己找不必要的痛苦。只要做到这点了,你会发现生活变的简单很多,时间也会没有那么难熬。

第二,永远不要因为这些事情怀疑自己,怀疑世界,怀疑一切美好的事物。大多数人都难逃一个宿命,就是在一段感情中失败之后陷入深刻的自我怀疑和反思。会去想一定是我不够好。你所表现出来的怯懦敏感多疑甚至脆弱,都很有可能是因为对方的不在乎不理解不体谅造成的。不是自己的错就不要背负着。还有很多人因为这件事情,会说“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我觉得世界上特别不值的一件事情就是,因为见过黑暗就不相信光明了。没有必要因为遇到过一个两个人渣就失去希望,不要受过一次伤就再也逃避追求幸福的权利。

第三,认识你自己。我曾经在知乎一个高票回答中看过一个理论,叫做“坑洞理论”。大概意思是,我们每个人身上有各种各样的坑洞,对安全感的缺乏、孤独、不自信、敏感、多疑等。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填补自己身上的坑洞。可能我们遇到的那个人,身上带有某种特质,能填补我们身上的坑洞。例如他能在你孤独的时候陪伴你,给你安全感;又例如你天生自卑,他却生来带着自信的光环,你羡慕他仰慕他。在关系的建立过程中我们拼命去填补自己身上的坑洞,可是在我看来这个世界总是动荡的,人际关系也是多变的。当那个曾经填补我们的坑洞的人离开之后,我们会很痛很难受。在我看来这也是为什么失恋之后人们会格外痛苦的原因之一。所以,一方面,我们只有通过改变自己,来自己填上这些坑洞,才是唯一的最坚实的解决方法。另一方面,对于失恋的人来说,其实要知道,在最初,你是带着这些未经填补过的坑洞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你至少活的也不错,所以当那个人走了之后,你要知道你绝对有继续好好生活的能力,像最初你没遇到他那样。
我也拼命去分析过自己,去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父母性格,来分析自己为什么成了现在这样的一个人。我觉得对我来说,这种方式还是比较有用的,我能为我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些原因,让我一方面放过自己,不要太责怪自己。另一方面寻根溯源之后,我能更好的找到解决方法。我知道我缺少什么,我需要什么,为什么我依赖对方,所以我也能更好的摆脱那个对我只有负面影响的人。
另外,如果对方真的很糟糕的话,问问自己究竟喜欢对方哪一点,可能你并不能找到对方很优秀值得你喜欢的地方。千万不要把对方的行为刻意美化,可能你得到的太少了,所以对方做一件特别普通的小事对你来说就成了巨大的恩惠或者是你一直心心念念爱你的证据。你坚持的可能是执念,在我上文中有提到,“一种对没有得到的事物的偏执,对所有人反对的一种情绪反叛,对沉没成本的不舍”。所以了解清楚自己究竟为什么坚持。

第四,不要抱怨,改变自己。我昨天看了一遍电影《夏洛特烦恼》,昨天晚上凌晨一点我躺在床上即将入睡的时候,好像突然明白这个电影究竟带给了我什么。
即使夏洛重来一遍人生还是不满意。所以我们根本没必要怨自己遇到了什么人和事,因为即使人生或者某段经历重新来过,路径改变,起决定作用还是自己对生活和对自己的态度。“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最近还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是,“你脸上写着你对待生活的样子”。所以对于夏洛来说,四十平小屋子蜗居是失败,一举成名天下知也是失败。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自己。先学会爱自己,才知道怎么爱别人。

第五,不要总后悔。我可能没有办法劝说所有人,发生的事情就再也不要后悔了。多少有不甘心,怨恨。都很正常,可是如果总在回头后悔的话,前面的路就没有集中精力好好走了。我基本上是一个很少后悔的人,虽然我也走了很多很多弯路,做了很多很多牺牲,失去了太多太多。可是我从来不后悔,因为我觉得人生有些弯路必须要走,也不得不走。就像我能理解很多人,即使所有人都反对,自己也明白这样做是错的,也要坚持的心态。我觉得我遇到的每个人和每一件事情都是让我长大的,我开始变的平静和坦然。越来越想和这个世界温柔相处。因为知道了每个人都过的不容易。


好姑娘光芒万丈

另,大家不要因为遇上渣男怀疑自己呀


祝好


user avatar   sherill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评论里问怎么改变这种状态的知友们,欢迎关注我的知乎live系列课程。多年的咨询经验和成长智慧,良心凝结,倾心分享,希望帮助到更多人: 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

-----------------------------------------------------------------------------------------------------

看到你的题目,我想到曾经找我做家庭咨询的母子两人。在整个谈话过程中,9岁的瘦瘦的小男孩儿对妈妈表现出无比亲密的感觉,他的手时时放在妈妈的胳膊上,他坐下时姿势是膝盖和胸口都指向妈妈,他的头常常侧歪,想朝妈妈的肩膀靠近。而在孩子做这些动作的时候,妈妈坐姿挺拔,上身坚硬,她望向我,很少看孩子,她没有注意到孩子像自己的索取,孩子无时无刻不在讨她的注意力和接纳,但她并没能做出相应回馈。

我想这个孩子慢慢长大,在亲密关系中感受到患得患失的可能性也会比较大吧。

爱情之所以成为一个如此广而深的话题,成为我们都渴望并孜孜不倦去追求的美好,是因为爱情给了我们机会去重新建立儿时有或没有建立起来的虽亲密但不安全的关系,给了我们机会去透彻的体验亲密关系中的安全感,那些很少或从来没能在原生家庭中有这样安全体验的人,他们对爱情的依恋和追逐是更猛烈的,投入度也是更大的,往往能不顾一切去追求 去获得。但在获得之后,这份爱情是否能拥有足够智慧和接纳,使ta获得机会开始修复内心儿时的创伤,决定了ta是否会倒退回儿时的状态,重新回到渴望在与家人的亲密关系中获得安全感的状态。

他爱上你,追求你,在一起后,又总是怕失去你。恋爱关系中,ta将自己放在更卑微的位置,更容易通过示弱来获得你的爱,这样的ta,可能儿时的模样就像我开篇提到的那个男孩子。 ”妈妈说爱我,妈妈给我买吃的,买玩的,妈妈提供我赖以生存的整个世界。我怎么可能和妈妈不亲密?但我的妈妈会喜怒无常,我做错事她大发雷霆,有时候拿皮带打我,有时候拿枕头砸我,有时候掐我胳膊,有时候也会踢我的腿。但是妈妈事后都会告诉我,那是因为我做错事,我知道做错事就会挨打,打完我妈妈就会哭,我好怕妈妈哭。我怕她不要再理我了。“

成年人对孩子成长的基本规律极度无知,对人天生性格的差异毫无尊重,渴望一味的 用一套别人能用的教育方法来管教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孩子,破坏亲密关系中的安全感,还不忘了告诉孩子 ”你没能体会到安全感,是因为你做错事!“ 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潜意识里不认为自己值得拥有既亲密又安全的关系,在爱情之中,总是找到问题,发现毛病,习惯在痛苦的情绪中体验亲密感的存在。他们也可能会卑微的祈求爱情,他们更容易被和妈妈相似的那种情绪多变,情绪表达无端的人所吸引。看起来他们是能很好的包容伴侣的坏脾气小性子,但这种包容和接纳健康么?

曾经在原生家庭里拥有了亲密感,但在其中没能持续体会到安全感的人,ta往往终其一生,都在渴望家庭中的安全感。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因为棍棒下的孩子,ta对亲密感的认知是扭曲的,ta可能永远也无法知道,健康的亲密感,一定是包含着安全感的。当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这样带有安全感的亲密关系时,他未来一生的决定都会为了内心深处对这份安全感的渴望而作出让步。 ta想做的工作不被家人认可,ta会放弃,为了得到家人的接纳,为了取悦他们 ta喜欢的爱人不被家人认可,ta会放弃,为了得到家人的接纳,为了取悦他们 ta渴望的生活不被家人认可,ta会放弃,为了得到家人的接纳,为了取悦他们

棍棒底下出来的孝子很难拥有独立人格。而没有独立人格的人 也无法给予无条件的爱。(原因:自己过于在意别人想法,如何克服? - 韧心旎的回答) 所以,那个天天担心失去你的人,在家人的反对下,离开你才是他正常的心理反应。

若是在爱情中,你点燃了ta的洞察,帮助他了解自己,进而解放自己,并真正能在和你共建的爱情中,充分体验温暖接受和安全感受,也许,他会明白,即使不能在自己原生家庭的亲密关系中获得安全感,也不意味着他没有获得安全的亲密关系的资格和力量。这样的修复是如此困难,但又是如此迫切。连这个在爱情中修复的梦想都是如此遥远。为什么呢?因为被ta吸引的你,往往恰恰就是不能给予ta这些修复经历的人。你更喜欢别人为你的情绪负责,别人为你的幸福人生领航,因为可能你并不知道,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对自己负责,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可能帮助别人,获得修复和解放。


user avatar   knowyourself-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天天担心失去你,害怕你离开,最后却先离开了你……”这样的描述,听起来非常贴近一个恐惧型依恋者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

我们曾经提到,不同的依恋类型决定了我们在爱情中的表现,很多知友给我们留言说“不同的依恋类型到底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或者是,“我好像是你说的恐惧型的依恋模式,我该怎么办呢?” 在题主这里,我们重点聊一聊,不同的依恋类型在回避与焦虑维度上有什么表现?为什么恐惧型的恋人会“担心失去,又想要离开”呢?我们该怎么办?


什么是恐惧型依恋者?

人们在幼年时,在与父母互动中会形成一种情感上、心理上联结的固定模式,而这种模式也会在我们成年之后影响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与伴侣的互动,它也被称为“依恋”模式(attachment)(Djossa, 2013)。

拥有不同成长经历的人可能发展出不同的依恋模式。

心理学家Kim Bartholomew(1998)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人们在关系中程度“焦虑”和“回避”程度,将成人的依恋模式进行分类。其中,焦虑程度高(即高焦虑)的人总是害怕对方会离开自己或不重视自己,而低焦虑的人则不会有这样的担心;而高回避的人容易对彼此间的亲密感到不适,而低回避的人,则乐于亲近他人。

根据以上标准,人们的依恋类型被分为:安全型、痴迷型、疏离型及恐惧型(Secure,Preoccupied, Dismissive, and Fearful)。而这四类人在回避与焦虑双维度上具体表现为:

  • 安全型(低焦虑、低回避):既不担心被抛弃,也乐于亲密,与伴侣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
  • 痴迷型(高焦虑、低回避):总是很担心被抛弃、渴望亲密,十分依赖伴侣
  • 疏离型(低焦虑、高回避):难以信任和依赖他人,对亲密感到不适,追求独立
  • 恐惧型(高焦虑、高回避):担心被抛弃,但又对亲密感到不适,既想要依赖又希望独立

对痴迷型、疏离型及恐惧型的人而言,亲密关系都会在某种程度上让他们感到不安,这也就不奇怪,这三类依恋模式都被学者们认为是“非安全型”的。


那么恐惧型依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会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

* 恐惧型依恋者:想爱又怕受伤

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前:

  • 恐惧型依恋的人往往显得很犹豫。他们既渴望亲密关系,又十分害怕在关系中受困、受伤。他们总是会预想许多自己被抛弃、被背叛的可能性,有时候这种对被伤害的恐惧甚至会让他们宁愿长久孤独也不愿进入一段感情(Shorey, 2015)。
  • 他们的犹豫有时还会表现为对亲密关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永远在等待“对的人”,认为只要等到这样的人,自己就会不害怕被抛弃也甘心相互依赖(实际上,即使真的有合适的人出现,他们也不会真的不怕且甘心的)(Alee, 2011)。

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后:

  • 当伴侣不在身边时,恐惧型依恋者会感到不安,但当伴侣回到自己身边时,又会感到厌烦。他们自己总是在亲密与疏远之间挣扎徘徊,也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分分合合的戏剧化关系之中。
  • 他们也总是试图压抑和隐藏自己的真是感受和想法,害怕在伴侣面前暴露自己脆弱、依赖的一面。

在亲密关系出现冲突时:

  • 比起直接与伴侣争执,他们更“擅长”被动型攻击(点击了解更多),以隐晦、间接的方式来表达不满,如出现争执时,他们会疏远对方。
  • 他们也常常是“爱的逃兵”,总想做那个先放手的人。当他们觉得自己总是反复陷入被抛弃的不安之中时,他们不仅会疏远对方,还可能会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避免陷入对方的操控,而采取更为极端方式——主动分手(Williams, 2016)。

不难看出,恐惧型依恋者,就是一群想爱又怕受伤害的人,亲密关系让他们感到矛盾。他们既会因为担心失去而想要亲近,又会因为害怕亲密而想要逃避。这种对于亲密既渴望又恐惧的心态,就很容易让他们在一段关系中表现得“若即若离”。

而另两种“非安全型依恋”,即痴迷型与疏离型,在某种程度上都要比恐惧型来的“自洽”,痴迷型的人想爱就用力爱,疏离型的人想逃也没犹豫,唯独恐惧型的人,既想爱又想逃,因而,他们也被认为是最容易将自己陷入无序和混乱(disorganized)的人(Catlett, 2015)。


为什么有些人会成为恐惧型依恋者?

像有的答主提到的那样,若父母在孩子年幼时能够一以贯之地、并及时有效地回应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在成年之后会更少对亲密关系感到焦虑,也不排斥与人保持亲密,即更可能成为“安全型依恋”的人。然而,儿时未能得到父母及时有效的回应的孩子,在成年之后就可能成为非安全型依恋中某一种类型的人。

在这些人当中,能偶尔得到父母对自己需求的回应的人,会逐渐发展为“痴迷型依恋”的人。父母时而满足他们的需求,时而又对他们的需求熟视无睹,那么,他们便会对父母是否还在身边,什么时候会回应自己的需求感到焦虑,十分渴望父母能时时刻刻满足自己的需求、亲近自己,也害怕被抛弃、被忽视(Levine & Heller, 2012)。

而那些始终都得不到父母的回应,总是被忽视和冷落的人,就会发展出害怕与人亲近、回避亲密的特点。但,这其中为什么有些人成为了恐惧型(高回避、高焦虑),而另一些人成为了疏离型(高回避、低焦虑)呢?

这可能与不同的人对“被忽视的经历”的解读的不同,以及他们内在防御机制的不同有关(Fraley & Shaver, 1997; Willkie, 2001)。

学者们认为,恐惧型的人会将儿时被忽视的经历以“羞耻”的感受记忆下来——认为是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好好对待,才会被忽视的。在成年之后,他们总是试图在关系中不断压抑这种羞耻感。

而我们也曾强调过,这种最具破坏性的人类情感,不仅不容易被我们承认和压抑,它的出现还会使我们对其他所有情绪的表达都遭到抑制。

这就是为什么,恐惧型的人总是担心被伴侣抛弃、被拒绝(认为自己不够好),却在感到这种焦虑和不安的时候,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变得疏远和冷漠(其他情绪的表达因为羞耻感的存在而被抑制)。


最后,面对恐惧型依恋,我们应该怎么办?

“恐惧型依恋”是可以被改变的吗?答案是肯定的。除了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找到一个安全型的伴侣”或“找到一个足够好的心理咨询师”之外,这里将提供一些其他有帮助的思路。

如果你是恐惧型依恋的人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过去经历所导致的“羞耻感”是影响恐惧型依恋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做出改变时,如何应对羞耻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一方面,你可以通过改变对过去的叙述来改变自己对过去的看法,减少自己所感受到的羞耻。比如,你可以回顾儿时的经历(可以是文字记录也可以在脑海中回忆),试着不去将父母忽视和冷漠看作是自己的错,找到并赋予这段经历其他可能的原因——可能是当时家庭条件不允许等等(Djossa, 2013)。

另一方面,你可以试着去释放和表达那些被羞耻感所压抑的情绪。比如,当对方不接自己电话的时候,你可以尝试着先对自己说出当下的感受——“ta没接我电话,这让我感到很担心/害怕”,而不是急忙压抑感受而疏远对方(Shorey, 2015)。


如果你的伴侣是恐惧型依恋的人

你需要确定ta和你的依恋类型,你可以通过KY的依恋测试(来评论区领取链接哦)来帮助你了解这一点。

接下来,你需要判断自己是否愿意承担起维护一段稳定关系的责任(注意这里并不是让你为对方的改变负责,而是为你们的关系负责),尤其当你对彼此的关系有很多关于“亲密”的期待,而这ta而言是十分困难的(但不代表ta不会与你亲密),你是否还愿意留下?

最后,当你选择留下,你需要意识到,当ta变得冷漠时,ta是在试图表达自己的焦虑、不安,即便他们可能否认,但请不要报复性地疏远ta,也不要逼迫ta亲近,要给予ta空间,让ta能够学会相信会有一个人持续地、支持性地存在于ta的关系中(Shorey, 2015)。

每个人都值得被爱。恐惧型依恋者或者其他非安全依恋者,当然也同样值得被爱。但同时,每个人也都不是其他人的拯救,你不要在关系中怀着“救别人”的心愿。爱首先是一种接受,你接受ta此刻的状态,对ta来说起到的帮助,要比“我一定要让你变好”更大。


愿刺猬一样的恐惧型依恋者们,都能在自爱和被爱里,学会坦然地爱他人以及被他人所爱;都能明白,人与人的靠近不可能完全无痛,但关系、他人都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极端地善变而危险。最后,只要一段关系中的两个人,都有很强的意愿,为关系的发展调整自身,一切就都还有希望。

以上。

原文发表于 明明很不安,却假装若无其事 | 你是不是纠结的“恐惧型”恋人?

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关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user avatar   lu-yue-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相关话题

  江西宜春竹亭镇一夫妻洗澡时一氧化碳中毒离世,留下 8 个孩子,政府的“兜底抚养”是否能让孩子健康长大? 
  十九岁大一怀孕了,想生下孩子,爸妈还不知道,该怎么办? 
  如何看待红黑游戏的输赢? 
  与性工作者交往,乃至结婚是什么体验? 
  为什么心急如焚时间很紧的人反而更愿意选择游戏? 
  背叛民族的人是怎么想的? 
  如何才能遇见一个帅的 70 后大叔并与其顺利交往? 
  在最难过的时候他不知道,也不怎么关心。所以我觉得缺乏安全感 有问题吗? 
  现阶段该分手吗? 
  和男朋友在一起3年多了,但是感觉他有时候爱我,更多时候不爱我,我舍不得分开,该怎么办?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金属催化中钯研究的最多,它有何特性?
下一个讨论
做过哪些年少无知的事,现在想起来想狠狠地抽自己一巴掌?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