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你对辛弃疾和中国文学史了解的太少,才会产生这种莫名其妙的想法。
辛弃疾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能打的一代文宗,21岁组织义军、23岁率五十飞骑于万军中智擒叛徒、25岁献《美芹十论》全面规划对金作战方略——然而轰轰烈烈的战场生涯到此基本结束,之后四十余年辛弃疾就基本上只能在诗词作品中托物言志、以史咏怀。
辛弃疾赞美孙权的作品,主要是这两首: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解读文学作品一定要结合作者的身份和处境,才能得出更加有价值的推论。
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是在南宋时期的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当时他已经66岁,距离从北方抗金南归四十三年,距离去世已经只有一年。
四十三年来,辛弃疾先是走马灯般辗转各地担任了十多个官职,期间向朝廷献上了很多抗金北伐的建议但都石沉大海,之后又受到弹劾回乡近二十年,一直到嘉泰三年(1203年)才重新被启用担任绍兴知府,之后调任镇江(即京口)知府。
南宋作为偏安南方的政权,和吴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此时身在镇江的辛弃疾写下“生子当如孙仲谋”,更多的是借此表达自己北伐中原、恢复河山的强烈愿望。
在他的词中,孙权是一个带有光环意义的象征(类似形象还有在其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南朝刘裕、东晋桓温),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在辛弃疾的心目中孙权高于曹刘。对于晚年的辛弃疾来说,孙权、刘裕、桓温,已经成为一种美好的情结,孙权虽然一生六攻合肥不下,但至少这种不断进取的勇气是值得南宋朝廷敬佩和学习的。一年多后,辛弃疾在壮志未酬的悲愤中与世长辞,临终前犹然大呼“杀贼!杀贼!”
理解了辛弃疾的内心,再来看看他是如何称颂刘备的: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出自《三国志·陈登传》,名士许汜说陈登这个人不怎么样,自己当年去见陈登,陈登自己睡大床,让我打地铺。刘备当场嘲讽:陈元龙心怀天下,想的是如何匡扶汉室,你却找他问怎么置办家产田地,能让你睡地铺就已经不错了!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在建康府担任幕僚时期,时年35岁,正值英雄壮年却无用武之地。在那些充满孤独、郁闷、失落的日子里,辛弃疾仍然以刘备的事迹提醒自己,时刻不忘收复山河的理想。
壮年以刘备自勉,暮年借孙权抒怀,这些历史人物都是辛弃疾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非常普遍的手法。
如果要以此来评判辛弃疾的历史水平和见识,那才是大错特错。
更多回答:
(以上同时发布于个人公众号“直说”,欢迎关注,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
讨厌就别看,何其简单,你能因为别人其中一个观点不合心意就否定全面,又何必到处找不自在?只看你想看的内容就好。
苏轼的史观是比较立体的,他认为刘备是独霸西川的真英主,同时也赞赏诸葛亮、周瑜。又认为曹操是英雄,也赞赏视曹操为奸贼的管宁。而孙权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才二十七岁,竟然能跟曹操、刘备并列当世,苏轼说他少年英雄有错吗?苏轼还把吕布和曹爽相提并论。
苏轼只是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历史人物,追忆那些人物的心境。他又不是追星族,欣赏历史人物不需要他们做到完美,而在于那些人物有没有值得赞赏的闪光点。
当然,在题主看来孙权是一无是处的,不过这是站在三国顶尖人物还高的角度。我在知乎看到过有人说孙权连袁绍、刘璋、刘表都不如,你们高兴怎么说都行。恐怕曹操、刘备活着都没法下这么一个结论,赤壁、夷陵实为毕生遗憾。
作为现代人,明明可以看到的资料更丰富,搜索引擎也方便了查找,想法居然如此狭隘。那只能说明你连苏轼的边都摸不到,估计苏轼也不屑于让这样的人读他的词。
辛弃疾则认为相较南宋政府,孙权可是个有进取心的人物。现在主流观点是黑孙权没有进取能力,不是说他连进取心都没有,孙权那叫有心无力,却也做到坐断东南战未休。连这也要黑,先想想刘璋、袁尚、刘琮、刘禅是如何守住家业,生子当如孙仲谋何曾有错?抨击历史人物,还可算作议论。连赞扬其优点都不行,那就是粉圈的吹黑逻辑,立场先行,没有议论,只有站队。
你不允许辛弃疾借孙权扬志,那你也真不配读辛弃疾的诗词。辛弃疾所处的背景下让他志不能扬,他羡慕孙权可统领大军,也仰慕一代贤臣诸葛亮坚持北伐。
你因为别人的诗词讨厌宋词也就罢了,连最有英雄气的辛弃疾,你都因为他赞孙权而否定全盘,那说明你连辛弃疾一丝一毫英雄气都感受不到,根本不是一路人。
现在三国圈都是莫名其妙分成蜀粉、魏粉,把自己代入势力阵营。苏轼、辛弃疾无非是同时欣赏曹操、刘备、孙权。
所以还是那句话,天下英雄谁敌手?草榴。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不是刻意赞叹谁,是表达辛弃疾对那个时代的向往。
孙权十八岁的时候,其兄孙策遇刺亡故,他在毫无准备、毫无名望、毫无父兄之勇烈的情况下接手了一堆烂摊子。当时全天下的人都认为这个政权要垮掉了,可孙权改弦易辙,改武力征讨而接纳江东门阀,迅速稳定了局面,彻底奠定了吴国统治的根基。
你十八岁的时候在干什么?
当曹操以泰山压顶之势饮马长江,江东泰半臣子惊慌失措,进言要投降,却是二十六岁的孙权顶着空前的压力,极其坚决地抵抗到底,周瑜的辉煌胜利离不开孙权坐镇后方稳定人心,全力保障后勤。赤壁之战可是三国时期最为关键的三大战役之一,是改变了时局的重大转折点。
你二十六岁的时候在干什么?
曹操,一代雄主,他的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流传千古,这是对孙权的最大的肯定和赞美。继承人的问题一向是雄主最为关心的大问题,短短一句话,曹操对孙坚的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至于苏东坡和辛弃疾的诗词,无论你喜不喜欢,它还是在那里,依旧会光照后世。
再一次质疑知乎用户的低龄化,热榜的成色一直这样持续地掉真的好么?
宋词:讨厌我的人多了去了,你算老几?
赞美孙权有错吗?
我寻思人家孙权执掌大权的时候年未弱冠,内有孙家旧部造反,宗室谋逆,山越作乱,人心动荡主少国疑,人家愣是一个一个解决了还挺过去了。
不仅如此人家还开疆拓土,在兵力绝对劣势的状况下大破当时有一吞天下之势的曹老板,别说不到20岁,就是你40岁遇到孙权掌权的时候这种局势你都得吓得尿裤子。
人家孙权在人口,经济都处于劣势的状况下还能“坐断东南战未休”,不比完颜构这种卖国贼优秀?辛弃疾吹的没错啊。
为什么文武全才,国士无双的辛弃疾,对孙权评价如此之高:【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征战不休,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而今天互联网上一些一知半解之徒,却将赞美孙权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生生曲解成了【孙权只配当曹操刘备的儿子】。
某些只会玩弄“粉圈论史”把戏、竭力贬低孙权为“鼠目寸光”“孙十万”的口嗨,多少年在网络散布流毒,让一些人信以为真,真以为孙权只是继承父兄基业的二世祖,只知道守土不思扩张的“守户之犬”,因此也对辛弃疾对孙权的称赞竟生反感。这正是对孙权这位对后世中华有杰出贡献的一代英雄的极大误解。
江东孙氏奠基,始于孙策以武力征服江东六郡,大肆诛戮名士,江东群豪奋起抗争,孙策轻而无备,因此丧生。 而孙策之弟孙权年仅十八,初领江东,张昭受孙策托孤为“仲父”,实际执政。此时的孙权,只是类似一个孙氏家族推出来协调各方的牌位,离名副其实的江东之主相差甚远。即使孙氏家族内部,对他也颇多不服。
当时江东各郡到处反叛,孙权的从兄孙暠,从驻地吴郡乌程,整军欲取会稽,被虞翻劝退;庐江太守李术率部曲数万北迎曹操,直到官渡袁曹对峙,才被孙权趁势讨平。几年后丹阳太守、孙权三弟孙翊又被部将刺杀。而同为孙氏家族的豫章太守孙贲、庐陵太守孙辅等人,直到赤壁之战前,都一直和曹操控制的汉朝中枢,暗通款曲。
因此,直到赤壁大战一场大胜,孙权才以此兵威真正整合了孙氏家族,张昭也因主张降曹站错立场,就此退居二线。从此在江东,孙权才真正说一不二。鲁肃等江东群臣,从此称孙权为“至尊”,以示尊崇。
东吴军也乘胜出击,收取江夏郡、长孙郡北(改为汉昌郡),攻克江陵,又派遣步骘率千人南征,交州九郡望风降顺。数年后,又和刘备签订“湘水之盟”,收取长沙、桂阳二郡。
然而论合法政治地位,整整十九年时间,孙权仅仅是个讨虏将军、会稽太守,不但远不及控制汉廷中枢的丞相曹操,声望和官位亦难比汉室宗亲代表、合法官爵是“左将军豫州牧”和“宜城亭侯”的刘备。 在赤壁之战后,孙权和曹操决裂,自封“车骑将军、徐州牧”,这个官位形式上还是由刘备上表的,因此,孙权以此号令江东,同样是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孙权联合刘备进行的十年抗曹战争,更多原因正是为了以战促和,逼迫曹操代表的大汉帝国中枢,就此认可他自己割据江南的既成事实。
当刘备取汉中夺上庸,关羽水淹七军围困樊城,夏侯渊、于禁两大军团覆灭,曹仁军团也岌岌可危,情势窘迫下,曹操终于放弃了在有生之年武力统一全国的雄心,同意承认孙权为割据江南的诸侯(荆州牧),许封高官(骠骑将军)显爵(南昌侯)。
而此时刘备已自称汉中王,势力达到鼎盛,在孙刘联盟中即将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孙权便对曹操上表缔盟,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斩杀关羽,夺取荆北三郡(南郡、武陵、零陵),更将关羽军的野战兵马数万,留守军团数万,于禁部俘虏三万人等合计十万之众,几乎一网打尽,极大增强了自己势力的人力与兵源。
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而称帝;公元221年,刘备作为汉室宗亲,效仿光武帝刘秀的例子而称帝。孙权虽然统治地域、麾下军力都强于刘备,但他想要称帝,却完全不合法统,名不正言不顺。江东孙氏出身微寒,孙权的祖父只是个种瓜的农民,此前祖先全不可考,难比蜀汉刘备作为汉室帝裔的正统号召性。
因此,孙权才会以原大汉帝国境内第一强藩之尊,支持新任魏王曹丕代汉称帝,从而得到了“吴王、大将军、赐九锡、都督荆扬交三州军事”的丰厚报酬。从一个无名瓜农的子孙,刚即位时的一个杂号将军,到此时真正建立了吴国,整个历史进程,前后花了快20年时间的个人奋斗时间。
只是孙权这种在曹丕和刘备两大势力之间走钢丝的外交策略,同时也危如累卵,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在猇亭之战,吴国迎击刘备的复仇军,大获全胜,斩杀蜀军四万人,武陵蛮军万人,化解了蜀汉以倾国之师东进的危局。
紧接着,魏国三路大军浩荡南征,想要捡现成便宜。在朱桓、朱然等吴将经过数月苦战,将三路魏军尽数击退后,孙权派遣使者拜谒病重的刘备,和元气大伤的蜀汉重新通好。刘备就算心中再如何痛恨,作为一个成熟政治家,为着本政权的长远利益,也不得不强咽苦果。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政,蜀吴重新结盟以抗曹魏,也就是时势之必然了。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诸葛亮不得不做出意识形态的重大让步,放弃了蜀汉政权政治上的核心竞争力,公开承认了孙权称帝的合法性,两国竟实现中国历史上空前而非绝后的“二帝并尊”。得到了自称继承两汉法统的蜀汉政权的认可后,孙权从“吴王”变“吴帝”,就不再只是自说自话的闹剧,因而也具有了相对的统治合法性。
在石亭之战,陆逊率军重创魏国曹休军团,斩首万人,令曹魏数十年兵锋不敢南进后,孙权终于可以安心称帝,也终于能放心将都城从武昌迁回建邺。
赤壁之战后,因为资历和经验不足,孙权一度被军政经验丰富的“老革”(俗称“老兵油子”)刘备戏耍,自己四战巢湖,独抗曹操几十万大军逼凌,前后整整十年,反让刘备空手套白狼,从一个依附自己的附庸到尽取荆、益两州,竟成汉中王。
为人作嫁十年后,孙权也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一名真正成熟的政治家,将权谋手段运用得炉火纯精。他通过从白衣渡江到“二帝并尊”这十年间一系列外交和军事手段,将刘备、曹操、曹丕等天下枭雄尽数戏耍,迫使千古奇才诸葛亮也不得不妥协,不但成功称帝,更获得了一个持续整整四十年的稳定吴蜀联盟,还让东吴的国力兵力和版图始终保持了对蜀汉两倍以上的优势,不至于重蹈赤壁之战后被刘备“反客为主”的覆辙。
更重要的是,孙权又通过大规模清剿和同化山越人,将江浙、江西和福建地区彻底华夏本土化,同时初步开始了对岭南地区的开发,随着辖域内人口户数大量增加,因此又新设了14个郡,
比如福建地区就从东汉时的“建安县”变成了建安郡;江西地区在东汉时的一个“豫章郡”,孙策分置庐陵郡后,又新设了临川郡和鄱阳郡;从会稽郡分置出临海郡,管辖浙南地区;湖南地区分置出衡阳郡、湘东郡;岭南地区拆分出高凉郡(今茂名市)和珠崖郡(今湛江市)。
整个东吴版图,从孙策时代的五个郡扩张到三个州三十三个郡,实际控制区扩大了几乎三倍,作为中国历史上对抗中原大一统王朝的割据江南第一人,首开数千年青史之先河,孙权已经完成得足够出色了。
孙权和他的子孙、部将们,通过近百年的不懈努力,将江南地区的原住民山越族大规模清剿与同化殆尽后,由此也将秦汉时期尚是被蛮夷重重包围,一个个汉人聚集区星罗棋布的江南,真正变成了汉民族牢不可分的本土,为东晋永嘉南渡后华夏文明的火种得以延续,留下了一大块肥沃丰饶的生存空间;一如东罗马帝国与君士坦丁堡之于欧洲文明的巨大意义。
凭借攻灭山越、将江浙和福建地区彻底本土化,首次远征台湾等历史功绩,孙权也无愧为整个汉末三国时代,对中国领土版图贡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称得上一句:遗惠后世,功在千秋。
在孙权的汉末时代,从人口与经济贫瘠的江东,去妄图打败统一的北方政权,一统天下,很大程度上只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因此孙权夺取荆州、跨江而守的方略并非保守。
然而到了千年之后的南宋,经历从孙权起历代政权的不懈开发,南方生产力之发达早与东吴时代天渊之别,甚至已经压过了饱经战乱和胡族摧残的北方中原地区。
辛弃疾出生、成长于胡族统治的沦陷区,可没因为南宋丢弃中原,就如五胡乱华后的王猛、崔浩等人一般,心安理得去当金国人,为个人功名便给胡族统治者效力,而是投效汉人反抗义军,锦帆渡江,终归汉家正统,竟成一代名臣词宗。
而辛弃疾的感慨,只因历数南宋百年,历代君王与宰执,除宋孝宗是有兴复之志,无兴复之才,其余人等更是才、志皆无,何曾有一个配比孙仲谋!
此情此景,正如同样千古英雄、国士无双的岳飞也曾感慨过: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我觉得这恰恰是题主对孙权的了解程度不够吧?如果了解他的话,那么也不会这么想了。本回答不打算指责题主,只打算说服题主。
在下推荐题主去了解一下孙权的事迹,早期的孙权真的算得上是一代明君,首先,他18岁坐领江东,孙策刚死,孙权痛哭不止,张昭劝他别太伤感,让那些那些图谋不轨之人听到了就更加不怕了。孙权于是接受了张昭的建议,并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于是大家都逐渐敬重孙权。季汉这边也有类似的例子,蒋琬在诸葛亮死后也没表现出什么负面情绪,于是季汉局势得已稳定,众望渐服,而魏吴不敢随意窥伺季汉。
《三国志吴主传》: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张昭)乃改易(孙)权服,扶令(孙权)上马,使出巡军】。
《三国志张昭传》: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三国志蒋琬传》: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江东六郡自孙策死后反得还剩几个?还只有18岁的他楞是在这种环境下让局势渐趋稳定,18岁的他,平庐江李术的手段令人惊叹。当时李术有二心,并且收留了一堆叛亡者,孙权并没有马上攻打他,而是想通过让李术交出逃亡者来试探他(估计这时候已经在暗中准备兵马了),结果李术原形毕露,于是孙权致信给曹操说:“扬州刺史严象曾经被李术所杀,李术这个逆贼还藐视朝廷,现如今我要为国家讨平这个逆贼”,从而师出有名。孙权又吃准曹操在官渡抵御袁绍,没有多余的精力救援李术,然后全力攻打李术,成功将李术攻杀。这一仗打出了孙权的威名,同时又警告了那些图谋不轨之人。
《江表传》:初策表用李术为庐江太守,策亡之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权移书求索,术报曰:"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权大怒,乃以状白曹公曰:"【严刺史昔为公所用,又是州举将,而李术凶恶,轻犯汉制,残害州司】,肆其无道,宜速诛灭,以惩丑类。今欲讨之,进为国朝扫除鲸鲵,退为举将报塞怨仇,此天下达义,夙夜所甘心。术必惧诛,复诡说求救。明公所居,阿衡之任,海内所瞻,愿敕执事,勿复听受。"是岁举兵攻术於皖城。术闭门自守,求救於曹公。【曹公不救】。粮食乏尽
其后的几年内孙权礼贤下士,励精图治,克定祸乱,一直在着手稳固内部,一直在处理一些孙策时代的遗留问题,比如洗刷孙氏的恶名。
《三国志吴主传》:【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即便如此,内部还是不够稳定,曹操不断在江东挖人,先是挖走华歆,再是准备挖走盛宪、太史慈、周瑜、孙辅、孙贲;宗亲孙暠欲图夺权;丹阳郡曾经差点被妫览、戴员献给曹操手下的扬州刺史刘馥;赤壁之战前孙贲想过要迎接曹操;就连昔日帮助孙权建立君臣关系稳定内部的张昭都想投降,孙权能够在如此沉重的内外压力下拔剑断案,力排众议,振臂一呼!誓与汉贼决一死战!孙权的形象在这一瞬间何其高大?孙权此时此刻的内心是纠结的,是不甘的,是恐惧的,在做了一番心理斗争后,孙权不愿做命运的奴隶,没有选择投降,而是任用周瑜、程普、鲁肃,联合刘备抗击凶狠的强敌,哪怕是输了也无怨无悔,毕竟还是做过抵抗,做过挣扎,更何况是粉碎了曹操不可战胜的神话?我此时仿佛听见孙权内心在呼喊:“田横被汉高祖追到岛屿上尚且不投降,我孙氏立足江东三世,兵马数万,岂有投降之理?”,少年孙权,对得住“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
孙权不仅在赤壁之战中创造了奇迹,而且他对于开发东南、交广多多少少有功绩,要知道汉朝以来扬州地区大规模的开发不是很多,《史记》对于吴越地区的经济状况描述是这样的:“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孙吴作为一个割据政权,想要抗击一个统一的北方政权就必须重视经济的发展,大一统王朝对待边缘地区的重视可能还没有孙吴这类地方割据政权那么高。孙权对东南地区的开发也为后来南渡的东晋提供了一片栖息地。
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去了夷州(台湾岛),加强了大陆和台湾的联系,以至于几千年后我国都可以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尽可能的去辩证评价、客观评价,而不是随意用饭圈逻辑去看问题(如果遇到敌人、神论家,那就另当别论了,人毕竟是感情生物,评价一个人物完全不带感情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做到客观)。孙权晚年虽然做了很多糊涂事,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早年是一个明君,吴书十对孙权的评价我觉得相当到位,把吴书十那群虎臣的待遇以及后代的待遇看一下就不会觉得孙权有想象中那么昏聩了,假设孙权死在吕壹案或者二宫之变前,那么他完全可以得到一个明君的评价,而非“勾践之奇”的评价。陆机《辩亡论》的一些评价也是相当准确的。吕蒙死之前孙权对他的照顾其实也是很感人的(虽然我是季汉粉,吕蒙要是死在偷袭荆州前我也高兴,但是从东吴视角来看孙权吕蒙之间的感情还是令我感动的,他是孙权为数不多的几个真正信任的人之一),接下来我把一些史料贴下面给题主以及其他看客看一下。
孙权赤壁之战前以及之前几年的形势:
《吴书》曰:策薨,权统事。定武中郎将暠,策之从兄也,屯乌程,整帅吏士,【欲取会稽】。
《三国志孙韶传》:(盛)宪故孝廉妫览、戴员亡匿山中,孙翊为丹杨,皆礼致之。览为大都督督兵,员为郡丞。及翊遇害,河驰赴宛陵,责怒览、员,以不能全权,令使奸变得施。二人议曰:"伯海与将军疏远,而责我乃耳。讨虏若来,吾属无遗矣。"遂杀河,【使人北迎扬州刺史刘馥,令住历阳,以丹杨应之】。
《三国志太史慈传》: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
《江表传》: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幹往见瑜】。
《三国志华歆传》:后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徵歆。
《三国志孙辅传》:迁平南将军,假节领交州刺史。遣使与曹公相闻,事觉,权幽系之。
《典略》曰:辅恐权不能保守江东,因权出行东冶,乃遣人赍书呼曹公。行人以告,权乃还,伪若不知,与张昭共见辅,权谓辅曰:"兄厌乐邪,何为呼他人?"辅云无是。权因投书与昭,昭示辅,辅惭无辞。乃悉斩辅亲近,分其部曲,徒辅置东。
《三国志朱治传》:权从兄豫章太守贲,女为曹公子妇,及曹公破荆州,威震南土,贲畏惧,【欲遣子入质】。治闻之,求往见贲,为陈安危,贲由此遂止。
《三国志吴书十》的评语:评曰: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脩,权能忘过记功,其保据东南,宜哉】!陈表将家支庶,而与胄子名人比翼齐衡,拔萃出类,不亦美乎!
《三国志蒋钦传》:权尝入其堂内,母疏帐缥被,妻妾布裙。权叹其在贵守约,即敕御府为母作锦被,改易帷帐,妻妾衣服悉皆锦绣。
《三国志蒋钦传》:权讨关羽,钦督水军入沔,还,道病卒。权素服举哀,以芜湖民二百户、田二百顷,给钦妻子。子壹封宣城侯
《三国志周泰传》:时朱然、徐盛等皆在所部,并不伏也,【权特为案行至濡须坞】,因会诸将,大为酣乐。权自行酒到泰前,命泰解衣,【权手自指其创痕】,问以所起。泰辄记昔战斗处以对,毕,使复服,欢宴极夜。【其明日,遣使者授以御盖】。
《江表传》:权把其臂,因流涕交连,字之曰:"幼平,卿为孤兄弟战如熊虎,不惜躯命,被创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卿吴之功臣,孤当与卿同荣辱,等休戚。幼平意快为之,勿以寒门自退也。"即敕以己常所用御帻青缣盖赐之。坐罢,住驾,使泰以兵马导从出,鸣鼓角作鼓吹。
《三国志陈武传》:子脩有武风,年十九,权召见奖厉,拜别部司马,授兵五百人。时诸新兵多有逃叛,而脩抚循得意,不失一人。权奇之,拜为校尉。建安末,追录功臣后,封脩都亭侯,为解烦督。
《三国志陈表传》:子敖年十七,拜别部司马,授兵四百人。敖卒,脩子延复为司马代敖。延弟永,将军,封侯。始施明感表,自变行为善,遂成健将,致位将军。
《三国志凌统传》:二子烈、封,年各数岁,权内养於宫,爱待与诸子同,宾客进见,呼示之曰:"此吾虎子也。"及八九岁,令葛光教之读书,十日一令乘马,追录统功,封烈亭侯,还其故兵。后烈有罪免,封复袭爵领兵。
《三国志潘璋传》:嘉禾三年卒。子平,以无行徙会稽。璋妻居建业,赐田宅,复客五十家。
孙盛曰:观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是故虽令德无闻,仁泽罔著,而能屈强荆吴,僣拟年岁者,抑有由也】。
《三国志周瑜传》:瑜两男一女。【女配太子登】。男循尚公主,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循弟胤,初拜兴业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
《三国志吕蒙传》: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蒙固辞金钱,【权不许】。封爵未下,会蒙疾发,权时在公安,迎置内殿,所以治护者万方,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赐千金。时有针加,权为之惨慽,【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病中瘳,为下赦令,群臣毕贺。后更增笃,【权自临视,命道士於星辰下为之请命】。年四十二,遂卒於内殿。时权哀痛甚,为之降损。
《江表传》:权於公安大会,吕蒙以疾辞,权笑曰:"禽羽之功,子明谋也,今大功已捷,庆赏未行,岂邑邑邪?"乃增给【步骑鼓吹】,敕选虎威将军官属,并南郡、庐江二郡威仪。拜毕还营,兵马导从,前后鼓吹,【光耀于路】。
《三国志刘基传》:权为骠骑将军,辟东曹掾,拜辅义校尉、建忠中郎将。权为吴王,迁基大农令……权称尊号,改为光禄勋,【分平尚书事】。年四十九卒。【后权为子霸纳基女,赐第一区】,四时宠赐,【与全、张比】。基二弟,铄、尚,皆骑都尉。
《三国志朱然传》: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中使医药口食之物,相望於道】。然每遣使表疾病消息,权辄召见,口自问讯,入赐酒食,出送布帛。【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锺,吕蒙、凌统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子绩嗣。
陆机《辩亡论》:用集我大皇帝,以奇踪袭逸轨,睿心因令图,从政咨于故实,播宪稽乎遗风;而加之以笃敬,申之以节俭,畴谘俊茂,好谋善断,束帛旅于丘园,旌命交乎涂巷。故豪彦寻声而响臻,志士晞光而景骛,异人辐辏,猛士如林。于是张公为师傅;周瑜、陆公、鲁肃、吕蒙之俦,入为腹心,出为股肱;甘宁、凌统、程普、贺齐、朱桓、朱然之徒奋其威,韩当、潘璋、黄盖、蒋钦、周泰之属宣其力;风雅则诸葛瑾、张承、步骘以名声光国,政事则顾雍、潘浚、吕范、吕岱以器任干职,奇伟则虞翻、陆绩、张惇以风义举政,奉使则赵咨、沈珩以敏达延誉,术数则吴范、赵达以禨祥协德;董袭、陈武杀身以卫主,骆统、刘基强谏以补过。谋无遗计,举不失策。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
为什么,为什么?
当然是赵王认为赵括是天才,去之能胜嘛。什么“赵括能贯彻赵王进攻的意图啦”,“不管赵括如何如何,监军就能让他如何如何”。简直是不知所云。
我就问一下,如果你们是赵王,会选一个自己都认为赢不了的将军去统领全国之军?有这么白痴?
梵高生前还没卖出过两张以上的画,不佩叫大师;北斋多次把名字卖出,不佩叫大师;今敏的作品也不卖座,也不佩叫大师…手冢治虫公司经营不善,应该被拉下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