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华为 2019 年 8 月 9 日正式发布的 HarmonyOS 鸿蒙系统? 第2页

     

user avatar   huangshang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给你回答这个问题吧。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理解,你要想理解什么是逻辑思维,你就首先要明白什么是逻辑。

逻辑是一个数学概念,逻辑这种数学概念主要包含了两种数学运算,一种叫做是非运算,也就是在0和1中间做与或非运算,这种运算叫做逻辑代数或者叫做布尔代数。与或非是三种最基础的运算方式。另一种是集合运算,例如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可以形成一个集合,其中男生可以单独形成集合,女生也一样,而班级的集合是男生和女生集合的和,一个集合如果没有成员,那这个集合就是空集。我们初中都学习过集合的概念,我就不详细说明了。

上面这段话我大概说明了一下什么叫做逻辑,我真正要告诉你的是,所有的数学法则都是用逻辑的运算法则来结构在一起的。而我们真实的世界是使用数学法则来运作的。换句话来说,运用正确的逻辑分析,你可以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互相联系起来,形成逻辑的闭环。

而符合现实的逻辑闭环,就是科学体系。科学本身有两个要求,第一要求要符合现实世界,第二要求就是符合数学法则。可以看出来,数学和逻辑本身是没有差别的,严格来说,这两者是同义词。逻辑是数学的一个分支,而所有的数学都要依靠逻辑来支撑。逻辑是数学的核心,如果你认为他们俩是一回事,也不算错。我就是这么认为的。

因为现实世界是依靠数学法则来运作的,所以,你要想正确的理解现实世界,你就必须把自己的思维调整到用数学方法来理解世界这个频道上来,而这,就是逻辑思维。

希望我上面说的你已经能够理解了,然后我就可以继续说下去。

那么怎么判断一个人的逻辑思维是否清晰呢?

要说明这个问题,就必须提到一个新的概念,叫做知识结构。每一个人都是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在他的领域范围之内,他是可以拥有清晰的逻辑思维的,但超过这个范围,一般的人都无能为力。

差别只在于,这个人的知识结构的范围有多大,拥有多大的覆盖面积,还有他拥有几个知识模块而已。这里我又提到了一个知识模块的概念。我必须说明一下。

人类的大脑,在认识现实世界的时候,有两个基础功能,这两个功能是分类和寻找规律。人类大脑试图在普遍的事物中需找规律(所谓的寻找规律,就是用逻辑方法理解事物),以便于理解,但这往往是不能做到的,于是不得不把能够互相理解的事物归类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模块,一般人都有若干这样的模块,人类依靠这些模块来认识和分析客观世界。

这段话可能很抽象,必须举例子了。

例如人类观察地面上的物体运动,发现凡是你不推车,车就不走,普通如此。于是人类认为,因为力的作用,物体才运动起来。没有持续的力,物体就会停止下来。这就成为一个知识模块,固定到人类的大脑中。相反,人类观察天上的星星,发现没有人推动,星星还是在运动,于是人们认为,天上是和地上不一样的,是另外一个领域,这就是分类。人类把运动分成了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两类,分别用不同的规律来总结。寻找规律和分类是人类大脑处理现实世界复杂关系的两种方式。而我上面说的这些就是古人理解的力学体系。

我们现在知道,天上的运动和地上的运动其实是拥有统一的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牛顿力学系统,因为牛顿,这个分类被取消了,成为统一的一个模块,这叫做模块的融合。人类科学的进步,就是把这样一个一个的零散模块融合成一个模块的过程。

当然这是对人类整体来说的,对于单个的人来说,即便给你一本物理课本,你可能还是学不懂,你的思维中还是一个一个的模块,力学是力学,光学是光学,热力学是热力学,各自是独立的模块。但对于真正看懂的人来说,他们其实是一个整体。整个物理学是一个逻辑的整体。

什么叫做知识结构?所谓的知识结构就是一个人头脑中的模块的覆盖范围和模块的个数。模块个数越少的人,他的知识的互相融合就越彻底,思维系统就没有缝隙。单个的模块覆盖的范围就非常的大。例如,其实物理和化学是可以有机融合的,和生物学也有联系,而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共同母亲。如果你真正把书读透了,就会把这些都融合成为一个模块。而在这些模块的覆盖范围之内,你的思维就绝不会有矛盾,上面我们已经说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可以依靠逻辑闭环完美链接的。你能做到的你的头脑中的一个模块的覆盖范围越大,那你拥有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越强大。知识体系越完整的人,他头脑中的模块的数量就越少。相反,一个人的头脑中的模块越多,说明他的知识结构越凌乱,这种人往往面对具体问题会陷入凌乱之中。

当然,我们人类还不能做到让整个大脑成为一个模块统一运作,因为我们的科学体系本身还做不到这一点。因为物种起源的问题没有解决,物理学和生物学还是不能逻辑统一的,同样很多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是独立运作的。但真的有些人可以让自己的大脑只拥有少数几个模块,就足够应付一切事物了,那这种人,就是那种拥有强大的逻辑思维的人。

你现在理解什么叫做知识结构了吗??

分类机制有什么好处呢?分类是一种偷懒的方法,也是一种不得不用的方法,因为人的能力有限,不得不做分类这种处理。凡事找不到事物互相联系的规律的就分类,然后大脑就可以正常运作了,用来指导生活有时候也够用了。但问题是,总有些问题是我们不知道是使用那个模块来处理比较好的。于是这时候人就处在矛盾之中,因为他自己的矛盾之中,他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完整,最终的表现就是这个人逻辑混乱。

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常常看见这种人。明明是有互相联系的两件事情,但他使用两个模块来分别处理,于是这两件事的逻辑链条就被斩断了。他自己的思维混乱还不听你说,因为在他的知识结构中没有办法理解两件事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种事情往往发生在意识形态领域,因为在社会领域人类的知识实在是太凌乱了,本质上人是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去相信而已。对自己不愿意相信的信息视而不见而已。

我的这篇东西可能写的有一定的深度,要正确理解可能有难度。不过我相信会对你有好处,因为你在别的地方是看不到这种知识的。

怎么判断一个人的逻辑思维是否清晰?首先你自己要拥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否则胡搅蛮缠的那个人可能是你,其次,只要你自己拥有正确的知识体系,你是很容易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的。你甚至能正确判断对方的思维方式,判断出他的知识结构和他的模块的运作方式。

有经验的人是能够快速看懂一个人的,当然,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拥有这种能力并不容易。

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不要因为你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就和别人辩论。 要改变一个人是非常难得,要改变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是非常难得,除非他自己有这种意愿。但一般成年人都不会有这种意愿的。所以要学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的方式,这本身就是情商。

我给你的结论是,

通过谈话判断一个人的思维是可以做到的,不光能判断出他是否拥有逻辑思维,甚至能判断出他的知识结构,知识模块等等。但拥有这种能力是一种长年累月的积累,你是否拥有这种积累才是关键。

以上!


user avatar   wei-liu-ci-gu-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user avatar   paradiso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没看过《少年的你》,仅从小说构成层面对“融梗抄袭”进行一个质疑。

简而言之,我不认为“融梗”可以作为抄袭判定的理由。如果要判定抄袭,大概需要其他的证据进行证明。

或者说,要么直接讲这本小说抄袭,要么就是没有抄袭,融梗不应该介于其中的一个中间状态被使用。

以下是本文内容纲要,用以方便各位迅速定位:

一、“梗”的存在在小说构成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二、“梗”的雷同现象出现的可能性。

三、有关“融梗”是否构成抄袭的个人看法。

四、有关抄袭判定的个人意见。


一、小说构成


一般来说,在进行写作前总要进行规划。

由于写作过程中的许多突发情况不能预测,为了保证作品整体不至于因受到干扰而失去控制,作者一般会做一些约束准备,一方面对必要素材进行积累,另一方面对小说框架进行构建。

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作者会在完全不进行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写作。在这种情况下,作品的完成度视作者的能力情况而定。一部分作者可以做到横跨几万字埋设伏笔,而我超过两千字就得写具体纲要。这种对小说控制力的差别普遍存在,不过我在这里做一个假设:

进行初期准备的作者的作品控制力要比没有进行初期准备的作者强。


那么,作者在进行一个小说的构建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确定一个主题。而确定主题的过程一般会与灵感来源绑定,换而言之,一部分作者是通过一个原型事件来进行主题的确定,这种情况下,作者会同时获得事件原型和主题。另一种情况下,作者是在特定主题下寻找原型事件,网络小说通常就处于这种状态:根据其题材及最终目的,确定小说的主题。在这里讨论的主题实际上比较抽象,它不能和核心思想等同,更多情况下,它属于一种基调,或者关键要素。

主题是进行事件选择的第一个约束:一旦当事件不符合主题就将事件否决。


在主题的基础上,作者会寻找一个原型事件。原型事件的来源实际上非常广泛,一部分是真实事件,另一部分是经典故事,还有的是作者完全虚构的产物。

一般来说,我倾向于调查真实事件选定原型事件。以此为例,我在这里简单说明一下原型事件的意义:

几天前我去一个中学考察,本来是打算记录我的好朋友“衣锦还乡”的表现。途中却发现了一个情况。

有一个小朋友一直被同学欺负,他去找老师,老师解释成闹着玩,没有理睬。有一天他突然生气了,把以前欺负他的小朋友打了,老师反而惩罚了他。小朋友很郁闷。

我于是将这个原型事件提取了出来。一般情况下,作者不会原模原样的把原型事件引用至故事,他们还需要对原型事件进行加工处理:

譬如说,上面的事件,我将它抽象化为:强势者对弱势者实行双重标准,而弱势者无可奈何。

这样一来,我就一次性消灭了“人物”和“具体情节”两个要素。这样,我就可以把原型事件与主题复合,用复合得到的新主题进行约束,筛选具体情节。

同样的,我也可以仅保留具体情节:弱势者受强势者打压,诉诸权威而没有回应。弱势者于是自己处理问题,反制强势者,此时却受到了权威的干涉。

这种情况下,这个具体情节,实际上更符合于梗的定义。不过现在网络上提到的梗有时也会和人物或背景要素相复合。

而提取原型故事的目的就是为了精确化主题或者寻找具体情节。精确化主题要受到更高等级主题的约束,而具体情节则会应用到故事框架中,成为主题的具体表现。而人物设定与背景一般会由总体主题和局部主题确定,与具体情节复合,就实现了故事纲要。

以上,我简单重复一下在小说的前期准备中所使用的结构:

  1. 总主题确定总情节。
  2. 总情节表现为分主题集合和最小情节集合。
  3. 分主题确定分情节。
  4. 分情节表现为分主题集合和最小主题集合。
  5. 最小主题决定最小情节。
  6. 最小情节复合人物背景要素,结合修辞进行实际表现。

也就是:

  • 1 总主题→总情节
  • 1.1分主题→分情节
  • 1.1.1最小主题→最小情节←人物要素,背景要素
  • 1.1.2分主题→分情节
  • 1.1.2.1最小主题→最小情节←人物要去,背景要素
  • 1.2分主题→分情节
  • ……

由此可见,原型故事的确定非常重要,也是“梗”的直接来源。而梗本身在小说构成中所代替的就是情节部分。

那么,我们补充一下另外两种原型故事来源的状态:

从经典故事中获得灵感的情况并不少见。一般来说,是那些经典故事对作者达成了某种启发,从而使得作者创造了某种结构。同时也有一部分作者干脆提取经典故事的结构拿来自己用,这也无所谓:很明显的,阿喀琉斯的脚后跟这一结构已经被反复提取到随处可见了。

而作者自己虚构,这种情况其实一般可以与前两种情况等同。或者说,作者虚构行为本身就是调用自己的经验,而自己的经验就来自于故事或现实经历。

以上,“梗”在小说构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单个梗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二、雷同梗的出现原因


1.约束条件相似

我们知道生物学有个概念叫趋同进化,也就是两种不同源的生物由于受到相似的生活环境的筛选,特征变得相似。而以上面的构成原理为前提,在小说构成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举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村上春树和川端康成的作品(自己和自己对比),都存在(自己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的)大框架相似的情形。这大概就是因为其最上级或者较上级主题反复使用的缘故:由于表达思想类似,所以表达手段也接近,虽然具体表现并不相同,但宏观看待,这些作者反复在讲同一个故事。

一部分单元剧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由于其消灭了主线,换而言之最上级主题分离代替每一个次一级主题,导致次一级主题基本相同,进而导致约束条件也类似。不过单元剧出现这种情况就属于写坏了,因为自己和自己重复。

网络文学(在这里特指网文)应该是这种情况最普遍发生的地点。由于其收到题材影响强烈,又受商业目的约束,同时作品量大,撞梗几乎不可避免。这种相似一部分是由于接近“最优解”的缘故,另一部分则是模板化写作的结果。我们批判网文的“套路化”严重,实际上就是因为套路本身就是一个特定时间段的情节最优解。因为有效故而被模仿,然而随着时间过去变得不那么有效或引起审美疲劳,故而被批判。

综上所述,在约束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出现雷同情况。

2.原型事件相似

这种情况现在并不多见,但偶尔也有。比较常见的情况可能是一些作者根据某个热点事件进行改编,从而写出了相似的作品。

另一种情况是,作者们在一同考察后,写出了相似的作品。以网络为载体,可以实现这种共同考察的机会并不多。前段时间我与其他作者去台湾考察,回来写的小短篇就撞了梗。不过这种时候,由于共同考察的作者们互相有联系,一般不会同时发表相似的作品。故而少见。

从相同的经典作品中获得类似的灵感,这种情况当然也存在,不过机会更加渺茫。直观一年讲,可能相隔十年,两个灵魂相似的人撞了个梗,这种情况,与其纠结于雷同,不如说是有缘分。这种情况多发于学生作文,刚学完某个文章就拼命引用。

当然,从原型事件的最后之来源也可以判断,生活经历相似的作者很可能写出类似的作品。这种情况大家应该可以理解,譬如说在相同历史环境下写出的文学作品会有一定的相似性。

3.借鉴或抄袭

一般被我们深恶痛绝的就是最后一种情况了。羊毛出在羊身上,薅羊毛薅久了就能织毛衣。转手把毛衣卖了,就自在。不过有的羊羊大毛多,不在乎几根毫毛,可能不搭理薅羊毛者。有的羊本来毛就少,薅到最后薅秃了,是我我也得发飙。


作者抄袭的话一般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嫉妒,其二是懒。

第一种情况出现的机会不多,一般是抄名家名作。作者与作者之间普遍是互相瞧不起的关系,因为小说构成的精妙之处不太容易被发现,但丢手艺一眼就看得出来。

第二种情况一般在诸如卡文,或者对小说质量有硬性需求的情况下出现。在卡文的时候,由于懒得进行细致构成,于是抄袭。或者对小说某章节有质量要求,譬如说开篇部分,简介部分,而作者自身能力不足,往往也会寻找范例进行模仿。


三、我对“融梗抄袭”的质疑


首先,以下讨论的“融梗”仅指多情节多来源雷同。

在出现这种“融梗”雷同情况时,由于两个因素影响,雷同的“梗”越细碎,来源越多,作为抄袭的立论越没有说服力。

具体地说:

1.“梗”越基础,它的雷同机会越大。而“梗”的来源越多,抄袭难度,雷同机会也就越大。

针对小说,抄袭指责被反驳的一套常见的说辞是“每个字都抄新华字典”。这种反驳实际上就表现出了一个问题:梗越基础,其组合性越小,越容易在已知作品集中找到雷同点。

在这个比喻中,新华字典可以替换成已知作品的全部情节集。而每个字则可以替换成构成小说的最小情节集。

我们再比喻一下:

设作品情节集

  • 90865
  • 32146
  • 79645
  • 12457
  • 36980

0到9九个数字(即最小情节集)都能在作品情节集中找到。

而两个数字的组合(即复杂情节集)在作品情节集中就没有全部出现了。如70/07

于是数字组合的位数越多,抄袭证明越有力。换而言之,越复杂的情节组合重复,抄袭证明越有力。


同样的,如果扩充进行比较的抄袭来源作品数量,我们这样比喻:

抄袭嫌疑作品:

  • 1095860

抄袭来源作品:

  • 5812437A
  • 1096534B
  • 2586460C

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抄袭嫌疑作品和作品来源B很相似,以它们两个为对比:

1095860 1096534B

有数字109完全一致,另有5 6非常接近。

而如果将A C加入并对比:

  • 1095860
  • 5812437A
  • 1096534B
  • 2586460C

那么,疑似作品的109与B雷同,58与AC雷同,60与C雷同,简直没有自己原创的部分。然而58/60作为两位的数字组合,出现雷同的机会还是比较高。

在进行作品比较的时候,只要作品来源足够广,就一定会增大雷同情节的出现概率。这种时候一些细碎情节的雷同不应该作为补充证据用以论证抄袭,而应该舍弃。

之前看到某本小说被指责融梗上百本小说,实际上属于后面提到的这种情况,大量的样本扩充了用来比较的作品情节库,可是雷同的仅仅是一点细碎的情节。这样一来,在论证过程中,好像原书作者无恶不赦,一连抄袭了上百个作者,可是实际上,可能这个作者仅仅对其中几个作者进行了创造剽窃。


2.受前文所说雷同梗出现原因影响,题材越接近,主题越相似,出现大面积雷同的可能性越大。

这一点在类型文中经常出现,假如一本小说的疑似梗来源来源于多部小说,我们就应该考虑这个梗的来源是否由于同题材所导致,而非草率地下一个全员抄袭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遭遇这种状况时,我们反而应该扩充对比作品集,用大量同题材同主题作品,去除其公共雷同部分,再进行雷同部分比较,以减小由于约束条件相似所带来的影响。换而言之,就是减少“烂梗”被误判为抄袭的机会。


以上,融梗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不合理。我个人认为,如果在抄袭判定的过程中能在去除上面两个因素的影响后,还可以认定成抄袭,那么没必要谈融梗,直接炮打即可。

反过头来,如果是因为受到以上两个因素的干涉才做出抄袭的结论,那么这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或者说误差太大,没有说服力的。


四、我个人认为的抄袭判定条件


我个人判定抄袭的标准相比较法律标准还是比较激进的。以下仅提供一些判断思路,但可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问题。

1.直接使用原文而未引用来源。

这一判据最直接,但要谨慎处理诸如百度百科一类的内容……

2.在去除合理的雷同情况下,大量复杂情节组合/关键点来自于同一部/几部作品。

此判定条件需要大量同题材同主题对比材料确定公共雷同情节部分,在排除掉这部分情节后,若疑似抄袭作品与疑似抄袭来源作品在一段足够长度的内容中存在大量复杂情节的雷同,则可判定抄袭。

同时,应当排除如:存在多雷同点,但雷同点细碎且不集中的疑似抄袭来源作品。

3.逻辑链断裂。

此条作为前一条的论证补充,若存在较简单非公共雷同点,且疑似抄袭作品在此雷同点出现严重逻辑链断裂的情况下,可以将此雷同点判定为抄袭。

如果规划相对完善,逻辑应该也是相对连贯的。但一部分作者不写细纲或干脆不打草稿,这种状态也很容易出现逻辑链断裂的情况。判断逻辑链断裂的雷同点相较于第二判据可以简单一些,但仍要保证一定程度的复杂度。

4.终端修辞表述大量相似。

这一根据有混淆借鉴与抄袭的嫌疑。大部分作者不会在具体的表达方法上考虑雷同问题。所以此根据只可作为在特殊情况下进行补充判定的根据。

判断方法如下:

在一段足够长的纯粹功能性内容中,疑似抄袭作品与疑似抄袭来源使用同样的修辞表述结构,譬如递进强调的比喻等。两段功能性内容的目的必须相同,且表达结构必须完全一致。

这种方法只能作为判断补充,不能作为单独判断雷同的根据。


大概就是这样了。


user avatar   backrun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梵高生前还没卖出过两张以上的画,不佩叫大师;北斋多次把名字卖出,不佩叫大师;今敏的作品也不卖座,也不佩叫大师…手冢治虫公司经营不善,应该被拉下神坛……


user avatar   qi-dai-19-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出来可能不信,王者荣耀比你们更爱学习。

不明白他想干些什么!


经过评论里老哥的指点,现在我知道他想干什么了。

:没有任何APP

:比我王者荣耀

:更懂

☝️:学习


user avatar   liu-bo-28-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出来可能不信,王者荣耀比你们更爱学习。

不明白他想干些什么!


经过评论里老哥的指点,现在我知道他想干什么了。

:没有任何APP

:比我王者荣耀

:更懂

☝️:学习


user avatar   ikkiz-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基于linux可以做到自主,但是不够可控。国产化以及自主可控本身都不是最终目标,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更加重要,Linux的问题就在于不够安全。

linux的问题在于代码量太大,团队太杂。千万级别的代码,而且是宏内核架构,大量来自各种团队的设备驱动和内核模块,任何一个点出问题都可能被获得系统控制权。除部分资源受限的嵌入式设备外,使用linux的厂商大概也没多少动力进行裁剪。目前的针对涉密网办公用的国产OS通过各种审计,监控,异形物理接口等手段进行安全增强,但是如果有预埋的内核漏洞想一想仍然有机会激活。而更多的应用场景比如工控机,上位机不太可能上厚重的保护手段,成本和意识都跟不上。

bsd是更加安全稳定的方案,但是bsd在美国控制之下,长久看来也不够可控。

作为自主可控的基石,需要一个纯粹的微内核架构。现在问题是目前所有的微内核OS都必须解决性能问题,否则无法做到足够的通用性,就像QNX,无法解决大部分问题。很多厂商包括IBM都曾经在微内核上下注,还没有得到十足的成功。

目前潜在的比较令人期待的微内核通用系统有两个,fuchsia和鸿蒙。这两个都有大厂背景,表现出了商用的潜力,fuchsia已经展现了一些平台特性,鸿蒙作为TEE架构的TEE部分也已经初步商用。如果能够成功,相当于在linux、bsd之外又多了一个或两个posix兼容内核的选择,可以作为基础制作新的更加安全可控的发行版(忘记hurd吧)


user avatar   zuosam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难,因为差不多已经把能拍的题材都拍差不多了。

讲丧尸爆发后末日求生的有《行尸走肉》

把丧尸和古装结合的《王国》

讲丧尸和人类谈恋爱的《温暖的尸体》

还有最经典的《生化危机》

印象中还有丧尸有思维的,就是史皇拍的那部。

还有丧尸和纳粹的。

太多了,但都是换汤不换药,没意思……




     

相关话题

  罗永浩的支持者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你觉得 2020 年最接近完美的手机是哪一部? 
  如何评价闪念胶囊被“抄袭” 以及罗永浩对此事的看法? 这能否一定程度说明闪念胶囊得到了业界的认可? 
  为什么机箱这么没技术含量的东西有些会和高端的cpu一样贵? 
  为什么红色警戒里的核弹攻击威力这么弱? 
  每天我们平均会花 1/3 时间在床垫上,但是为什么我们会隔两年换一部新手机,却可能10年也不会换一次床垫? 
  如何评价美国司法部调查华为的行为是否违反美国对伊朗的制裁? 
  最近网上都说华为251,是什么型号的手机啊,怎么没有爆照? 
  高考完家长该不该给孩子买新手机? 
  如何评价 2017 年 9 月 13 日发布的 iPhone X?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我周围认识的人基本没有一个是考上 985、211 的?
下一个讨论
编译器和反编译器哪个厉害,哪个更难于编写?





© 2025-02-0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2-0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