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词叫:没有办法的办法。你要扶贫,但是有些地方就是不适合发展任何产业。
市场经济就是100分的得100元,99分的得50元,90分就该要饭了。
独山县可能除了旅游资源是个60分,其他的都在50分以下。你要发展还能怎么办呢?大力投资看看能不能把那60分变成99分。
有些事明明办不成,你跟人说尽力,你就不知道人家能给你尽力成啥样子了。
看了一下独山县和三都县的县委书记,分别是被称为“潘大胆”的潘志立和梁嘉庚。两人都在2019年落马。潘志立和梁嘉庚曾在独山县“搭班子”多年,两人风格相似,所以督工在独山县和三都县看到的问题很相似。
值得注意的是,潘志立是贵州省2010年从江苏引入的优秀干部,在江苏时潘志立担任海安县城东镇党委书记(2010年-2011年贵州从外省引入12个县级“一把手”,非常有勇气和魄力。),这让我想起了江苏省出来的另外一个名气很响也最终落马的干部:仇和。
仇和在上任沭阳县委书记时,沭阳是江苏省最贫困的县之一,省重点扶贫对象。仇和上任后身先士卒,整顿环境卫生,短时间内使脏乱的城镇呈现新貌(潘志立到任独山县也是先整顿卫生环境)。然后开始大力招商引资,仇和当时使用了包括申请国家拨款,省市补助,有偿借贷,外地融资,再加上“农民义务工”等方式招商引资,大力进行路网整修(这点潘志立不如仇和)。为了招商引资,仇和推行1/3干部离岗招商、1/3干部轮岗创业,副处级干部的任务是500万元/年,完不成任务的干部,所在部门领导免职。潘志立到任后实施全民招商引资,2013年成立了投资促进局。但是招商效果并不好,于是开始借钱发展项目,除了宣传独山县的各种交通优势、政策优势外,主要的是以政府信誉为担保、成立多个融资平台、高息吸引投资人(这点上潘志立与仇和差距太大)。直到最终借债达到400亿,独山县人均11.2万元。(徒弟学经验学歪了的感觉)
另外一点比较像的是,沭阳也有2个博物馆叫沭阳博物馆和沭阳花木博物馆。
沭阳县政府大楼:
潘志立与仇和还一个共同点就是独断专行,听不进去任何反对意见,在县委完全是一言堂。
两人的落马也及其相似,都是收受巨额贿赂(都是与开发商有关)。
独山县和沭阳县最大的差别就是,沭阳经济综合竞争力较强,2019年位列中国百强县61位,2018年县财政收入就达到47亿元。
总之,潘志立从江苏出来,学习江苏县城的发展经验无可厚非,但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脱离了实际再好的经验也不会带来好的结果。新中国的发展历史也证明,凡事照搬苏联理论和经验不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实践都是失败的。
(问题是19年提出的,这部分也写于19年,不值一读,不改了。更新另起一段,可以直接拉到分割线下面。)
醒醒,旅游救不了县城!
先不说旅游搞不搞得起来,就算搞起来了,能有多少游客?能带来多少就业,多少收入?
游客不过吃几顿饭,住几晚酒店,买几张门票,买点儿纪念品。全县那么多人有多少能指望着这个吃饭?都跑去当导游,开酒店,开餐馆去?
欠下的巨额债务,被旅游推高的物价,这都得当地人承受。
400亿,去看看腾讯华为招商银行一年加起来给深圳交多少税。
看看威尼斯,世界闻名,那么好的旅游资源。当地人全都摇贡多拉,或者卖中国产的面具去?城市人口年年降低,环境年年恶化,大量居民忍受不了日益拥挤、嘈杂、脏乱的环境和被推高的物价无奈搬离。
看看浙江嘉善,西塘那么好的旅游资源,江浙沪一小时可达,高铁票百元内。也就围起来一小块,人家也没说要全变成旅游县,放弃其他产业。
最后的苦果还不是当地人承受?当然当地人承受不起了会变成全国人民一起承受。
-----------2020年7月14日更新分割线-------------
很久以前的回答,最近应该是问题被睡前消息140期带着多了一点关注,这个答案也就沾光多了一点浏览。
其实我当时乱答的,没什么逻辑,不值一哂。也就不改了。大家随便看看就好。举威尼斯和西塘的例子是因为我刚好去过这两个地方,顺手拿来了。
虽然论证很烂,不过旅游对经济的带动很有限这个结论应该没什么大错。
评论里有朋友批评说大家只顾指责,却一点也不想想贫困地区的出路问题。批评的很到位,只顾着宣泄情绪实在没什么用。
我也是贫困地区出来的,短短十来年还不至于忘了根。谈一点浅见吧。这么多年观察下来得出一个自己的结论,其实很多贫困地区还真没什么出路。(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农业基本不赚钱,你上拼多多看看水果多便宜就知道了。
我有时候觉得白酒、烟草、中医药(及其附带养生文化等)这些东西就是一种转移支付,是留给贫困地区的一点活路。虽然有点在航海和铁路时代到来时还守着漕运的意味。
科技进步确实会让普通人都受惠。但它同样会抛弃人。虽然企业家担心民众恐慌,口口声声AI不会替代人,新的岗位会涌现。但贫困地区的很多家庭是参与不到这个进程中分一口汤水的。
就拿知乎招黑常客的中医来说吧。贫困地区可能更倾向于开个中药厂,大人进场打工,小孩周末上山挖药材赚点零花钱。知乎各位都清楚现代医学是大势所趋,废中医的呼声也一直有,甚至最早民国就有了,但为什么就是废不了,有人想过这个问题吗?里面恐怕是有一些“百万槽工衣食所系”的意味在的吧?贫困家庭几乎不可能培养出医学博士,一家人等到他三十多岁才开始赚钱。贫困地区也不可能开现代药厂。知识密集型的现代药厂雇员也更少。
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贫困地区的症结在于找不到一个可以参与到现代化生产中的途径,由于先天的机会不平等被时代抛弃了。也许少部分地区可以找到一条门路发展特色产业,比如寿光的蔬菜、浏阳的花炮等,但让每一个地区都找到这样的特色产业显然不现实,市场就那么大,产能是会饱和的。
现在贫困地区老百姓对新官感情很复杂,怕他不做事,又怕他乱做事。不做事就找不到出路,继续受穷。乱做事就成这样了。
我的答案很简单。找得到出路就找,实在找不到放弃,把钱都投在教育上,让下一代通过教育获得参与现代化生产的入场券(有到大城市996卖命的机会)。
说个具体的小事,很多年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乡镇一级中学已经完成了,简单讲不管你在多穷的地方,你初中学校大概率是有一个机房的,通过教育制度改革提高这个机房利用率,甚至保证它满负荷运行,教一些实用的编程技能和专业软件,就能使很多家庭受惠了。
相反现在这些机房的电脑多半在吃灰。电脑并不是消耗品,用个几年不会有问题的,吃灰反而可能会坏掉。最多多花请两个老师的钱,别说400亿了,几千万都绰绰有余。
虽然程序员会更内卷,但为了共同富裕还是忍一忍吧。培养信息人才的好处在于即使国内市场饱和了,也可以去抢国外的外包。现在农民工都要去中亚、非洲挣钱了,让他们的孩子在家里给国外做做IT外包比这强多了。(去抢三哥生意,抢欧美那些躺先辈肩膀上吃喝,整日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工作)
总之活下去比什么都强。大刘说的没错。生存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过十来年,慢慢地很多家庭能通过教育出去的也就出去了(举家搬迁到市里、省城、甚至沿海大城市)。剩下的老人政府管起来,他们可以拿一些农业公司/合作社干股,定期分红。由农业公司承包土地(更准确的说法叫土地承包权流转,为了保护农民利益规定集体土地承包权只能由该集体成员享有,其他人或组织需要通过某个集体成员流转承包权,大概是这么个意思)进行规模化种植、养殖。
再说一点浅见吧,抛砖引玉。我认为政府要承认并接受一部分地区发展不起来的现实,不能给所有地区都订同一套评价指标,要求所有地区官员盘活本地经济,搞出产业来。比如说某县经过各种论证、尝试,确认当地很难找到靠谱的产业,GDP上不去,就由管地该为管人,如果通过对青年的职业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扶持,在若干年后为很多家庭带来了收入增长,这些家庭通过积攒起来的积蓄搬离了本地,去到更大的城市,也应当计入当地政绩。招不来商把人送出去也算英雄。当然这需要更精细化的治理水平。
如果只是需要信心的话,知乎搜搜宁南山、李建秋、常凯申、马前卒、袁岚峰、冷哲、龙牙(一时半会儿想不起太多人的名字,以后慢慢补充吧)这些人的回答
或者看看金灿荣、温铁军、陈平(谢谢评论区提醒)等教授的视频
然后分别回去问问你老爸和你爷爷年轻的时候最担心什么、最希望什么
这几年央视拍的纪录片还行,带中国字眼的、带大国字头的都可以看看
当然不要盲目乐观,顺便看看社会上的黑点和喷点,特别是每隔五年这样往回看,看看后来都是怎么慢慢消失的
最后的最后,不用到2050,2030你就会有很清晰的结论了
还有谢谢关注和点赞的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