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就说过,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户口上的,就是冲着高考能加分、利用各种关系,人为更改的身份属性的。
同时,父母一方是那种身份的,子女几乎百分百选那一方。
长此以往,。。。。
可见这种加分政策多么害人。
贵州省,及时刹车,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形势,值得颂扬。这是关系到少数万代的大事。
其他的很多场合,比如优先入党、优先提拔、项目申请优先获批、犯了错误从轻处理、食堂打饭特别窗口,等等,也应该刹车。
还好,投稿SCI论文审稿时,作者属性中不会特别标明。不然的,论文都可能优先发表。
对于贫困落后的地区,已经有大力扶贫政策了。不能因为身份不同而优待,而应该根据历史和地理条件而加以扶持。
支持取缔任何形式的加分,因为加分的作用被论坛社区严重夸大,导致各种对立。本人旗帜鲜明的反对任何形式加分。同样反对某些人不分青红皂白污蔑所谓的“血统加分”。
因为:高考加分是个坑,烂坑,深坑。对于有高考加分的考生来说,可能被加分误导,错报大学或被调节专业;对于没有高考加分的考生来说,刺激了自身的戾气,看看各社区论坛对高考加分调侃,少民成了众矢之的。加分,影响社会和-谐。
原因呢?
一般而言,高考加分加的是投档分,就是考生所在省考试院根据分数投档到对应高校的分数,一般人称之为“高考录取线”,实际是投档线。
但是,档案投到了大学,某些高校是减去加分再分专业,所以加分的作用很小。以东南大学和中南大学为例,两个学校同类专业的就业一般没有差别,大约20分的投档分数差,同一个专业(除医学类外),东南大学比中南大学高20分,两个大学大部分专业也集中在20分内,但是根据高考加分:
假如一个考生,高考裸分650分,有20分加分,投档分为670分(知乎er不了解高考加分),而假设该省东南大学的录取线(投档线)为651分,那么该考生就可以投档到东南大学,但是,分专业的时候,这个考生是按650分(基本就是垃圾专业)来算,不是670分,670分是投档分,东南大学不认加分,不认加分,不认加分。如果该考生高考裸分是630分(加分后是650分),那么不会被投档到东南大学。
同样,如果该考生报考中南大学,假设该省中南大学在这一年录取线(投档线)是631分,那么该考生可以投档到中南大学,分专业时,这个考生是650分(能录取个好专业),同样不是670分,670分只是投档分,中南大学不认加分,不认加分,不认加分,这句话很重要。如果该考生裸分是630分(加分后是650分),那么会被投档到中南大学,分专业的分数是630分(基本就是垃圾专业),高校不认加分。
由此可知,该考生如果裸分是650分,最正确的志愿是优先考虑中南大学;如果裸分是630分,最正确的志愿是优先考虑下一个档次的大学。周边的案例,某A同学因为有20分的边疆县加分,高考志愿报考了东南大学,但是因为专业不算加分,该同学被调节到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某垃圾专业,大学毕业后工作难找;与A裸分一样的B同学,由于没有加分,报考中南大学土木工程,最终录取,大学毕业后工作相对好找。所以,加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呀。加的人变差,不加的还是变差。
以云南省为例,包括33个县的边疆加分(无论汉族还是少民),一律加分20分。但是某些大学分专业的时候不看加分(不认加分),我高考的那一年,云南省的腾冲县(该县所有人都有20分边疆加分),投档到大学的,都减去了20分才分专业,根本不划算,用东南大学腾冲县小伙伴一句话,“早知道该报中南大学(或华南理工的)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的同理。
现今的平行志愿下,除了清华北大,上一个档次的大学和下一个投档线的大学,分差一般就是20分,同一个大学最好的专业和最差的专业一般也只有20分差距。除了清华北大(好从政),上一档次的高校垃圾专业大概率不如下一个档次高校的好专业。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浙江大学的生物学就业完全不如同济大学的建筑学。但是因为某些不可说的缘故,清华北大的垃圾专业毕业生,很容易走向体制内(特别是清华),不好比较。
所以,加分对于刚好能上清华北大(从政方向)可能有用(实际上清华的生物、化学等专业就业也垃圾,不从政的话也不如复旦之类的经管、计算机等专业),但是对于复旦大学等以下高校,作用就得慢慢论证,高中毕业生、乃至考生家长、甚至高中教师(可能为了名校人数故意误导学生),大部分根本不知道里面的坑。
统计一些好大学的加分规则(根据各高校本科招生章程,人工统计,数量有限):
1、北京大学:不加分
按实际考分分专业录取。
2、清华大学:不加分
文化课总分
3、中国人民大学:不加分
所有已投档考生分科类(或选考科目)按实考分排队
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不加分
依据考生实际高考分数和专业志愿
5、中国农业大学:加分
按照投档成绩进行录取和专业安排
6、北京师范大学:不加分
根据实际考试成绩录取
7、北京理工大学:不加分
录取专业时以实际考分为准
8、南开大学:不加分
但在安排专业时不考虑加分因素,只按实际高考分数安排专业。
9、天津大学:比较复杂,算是加分
进档考生按照投档分由高到低录取,当考生投档分相同时,专业志愿顺序靠前的考生优先录取;当考生志愿顺序也相同时,考生实际高考文化成绩高者优先录取
10、大连理工大学:加分
我校专业(类)录取时以考生的投档成绩进行专业录取
11、吉林大学:不加分
在考生高考文化课总分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录取符合政策加分投档的考生;对高考文化课总分及报考专业顺序相同的考生,进行单科成绩比较
12、哈尔滨工业大学:加分
学校按投档分确定最低录取分数线,并按投档分为考生安排专业
13、复旦大学:一本加分,提前批不加(复旦大部分专业都在提前批,可能为了一本的分数更加优雅一点),算小加分。
复旦大学在部分省市给予部分考生的优惠加分政策,仅适用于本科第一批次录取(不含提前批次录取)
14、上海交通大学:描述模糊不清,算是加分。(与复旦一样大部分专业都在提前批)
上海交通大学对进档考生,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择优录取。
15、华东师范大学:加分
我校认可其中最高一项加分,且最高不超过20分;该加分在投档、安排专业时均适用。
16、同济大学:情况复杂,加分
照顾性加分(如少数民族考生加分等)最多认可10分。
17、南京大学:不加分
我校对进档考生按分数优先的原则,依据高考实际成绩(不含政策加分)进行专业录取
18、东南大学:加分(实际不加分,根据鄙人的经验,云南省至少十几年前就不算加分,当年某人就是被这样的忽悠到了某垃圾专业,人家问了招生咨询学生、招生办,都说是算加分,但是录取了,没有算,某人算上加分(20分边疆加分)后分数比鄙人多10分,最后去了某垃圾专业,毕业后眼泪往心里流,按照当年的分数,如果某人是裸分,除了建筑学都能上)
专业录取时,对各省级招办确认的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且最高不超过20分
19、浙江大学:比较复杂,不加分
但在录取专业时以实考分为准,高考成绩总分相同时,优先录取加分考生。
2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不加分
考生以高考各科目总分(不含附加分)依次选择专业志愿
21、厦门大学:比较复杂,加分
厦门大学按包含考生位次信息的投档成绩进行招生大类(或专业)录取,对投档成绩相同的考生,以高考卷面原始分高者优先
22、山东大学:比较复杂,不加分
对没有明确同分比较规则的省份,依次优先录取实考分高者、有政策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者、相关科目分数高者。
23、武汉大学:不加分(这学校校友影响力大于高考招生分数)
投档分数相同时,考生高考总分(不含政策性加分,下同)高者优先录取;考生高考总分也相同时,专业相关科目成绩高者优先录取
24、华中科技大学:不加分
对于各种增加分数或降低分数投档的考生,在高考文化总分相等的条件下优先录取
25、中南大学:不加分
但在安排专业或学科大类时加分是不予认可的
26、中山大学:不加分
专业录取原则上以考生实际高考文化成绩为准
27、华南理工大学:不加分
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不适用于不安排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的招生项目
28、重庆大学:加分
学校在录取和安排专业时以投档成绩(含政策性加分,不含排序分即小数点部分,下同)为依据。
29、四川大学:加分
按照国家政策性加分以后形成的投档成绩,并作为录取和安排专业的成绩依据
30、电子科技大学:加分
电子科技大学依据考生投档成绩和专业志愿
31、西安交通大学:加分
但最高加分不得超过20分。对于符合政策加分的考生,我校承认加分投档成绩,并按投档成绩分配专业
以上31所高校基本就是当前国内最好的大学,不算加分的占绝大多数。
如云南省2020年的理科一本,投档最低分到投档最高分:
清华大学:715-729分。
北京大学:713-724分。
清华北大和其它高校差距实在太大,即便是垃圾专业,从政的话,特别是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在很多地方选调都可以得到个正科级。但是其它学校不行,这种差距,不是分数的差距,在于定位的差距,某国企,清华的优先提干,没有为什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80-691分,分差不到20分,减去加分,专业堪忧。
北京理工大学:662-690分,分差28分,减去加分,专业堪忧。
复旦大学:710-711分,分差只有1分,只招5人,复旦一本专业是经管、数学类。
同济大学:675-692分,分差不到20分,减去加分,专业堪忧。
华中科技大学:661-692分,分差31分,医学类8年的本硕博应该是最高分。
南京大学:687-694分,分差只有7分,投档28人???太夸张了。
东南大学:653-679分,分差26分,减去加分,专业堪忧。
重庆大学:640-658分,分差不到20分,减去加分,专业堪忧。
中南大学:636(志愿征集629分)-683分,医学类8年的本硕博应该是最高分。
对比北航、北理工,如果含加分冲一冲北航,不如直接报考北理工,专业也好考量。比较特别的是南京大学,居然只有7分,报考要慎重,从经管到地质,只有一个理综选择题,如果没有特殊癖好,南京大学这种学校,真的要慎重。
查了这几个大学的分数,如果报考志愿,要权衡专业与大学之间的平衡。工作量太大,自己权衡吧。
反对高考加分,不仅仅是因为不公平,而是对于有加分的人,可能也是一个坑。
综上,高考加分社区论坛上出现传说中的50分,但是某些高校明确最多只算20分或10分,而且部分投档算加分,部分专业控制最高XX分,理想状态的50分到底是分享刚编的故事?云南省很早就是投档上限加分20分,不累加,比如边疆县+20分,那么即便是一些比较稀有少民有20分加分,只要在边疆县,就只有20分,不累加。
31所高校人工搜索,支持某些质疑者复核,在高校招生网上查找《XX大学xx年本科招生章程》。
高考加分有用,但是作用有限,论坛社区严重夸大了作用,某些人自己不行,把责任外推。有时间写一篇关于江苏的生源情况,好歹鄙人也在南京混了四年。江苏生源全国大众水平,没有论坛社区里吹得那么变态,什么专科吊打985,三本战清华。理由吗?看看南京大学、东南大学2012年时校庆的捐款数据,完全不如清华大学(2011年),是一半的零头,所以即便是江苏的排头兵,与清华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顺便说一下,2012年时南京大学由于捐款数据差,搞了自己校友杨休同学捐赠4.1亿人民币的大-新-闻,这是一个谣言,当年还有一个谣言,就是国立中央大学排名亚洲第一(这个今天都很流行),也是南京大学造。详情的话有时间再写。
鄙人不仅反对少民加分,也反对烈士子女加分。为什么,理由如上。所谓的好大学,生物、化学、地质、旅游管理等专业,就业坑注一个人,或许就是一辈子,加分会给很多人错觉,认为志愿可以冲一冲,一冲可能就栽倒在坑里。加分,即便是对于有加分的人,也有可能是一个坑,对于没有加分的人,更是坑,这就是鄙人反对任何形式加分的根源。
不会有什么影响。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考生受平日教学水平的影响更大。
贵州人均GDP低的县级行政单位主要集中在毕节市、遵义市和黔东南州。
那么,这三地和黔南、黔西南州相比,少数民族比例又是如何的呢?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分地州市民族人口数据尚未更新,我们统一使用2010年的。
毕节2010年汉族占73.8%,比例高于2000年。
遵义2010年汉族占88.55%,比例高于2000年。
黔东南州2010年汉族占21.08%,比例高于2000年。
黔南州2010年汉族占44.08%,比例高于2000年。
黔西南州2010年汉族占比60.3%,比例高于2000年。
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贵州经济水平与民族分布的相关性很可能会越来越低;那么取消按民族的高考加分,加强精准扶贫和日常教学中的教育公平,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本人反对一切以民族不平等,所以我反对高考以民族为单位的加分方式,加分应该针对那些教育发展落后的公民个体。
过去,新疆高考确实对少数民族加分,但是新疆维汉族人口比例相当,维汉族有南北城乡分布差异,而且新疆教育发展有南北城乡的差异、语言差异和教育普及差异等客观原因导致维汉二族学生总体教育水平差异很大。所以,新疆高考维汉哈考生按照人数、考生语言类型等进行了名额划分,然后各民族内部竞争。因此,新疆少数民族不管加分多少,对汉族考生没有任何影响,新疆高考不存在以民族单位的不公平。
(题外话:之前有人造谣民考汉抢了汉族学生名额。民考汉的一流大学名额比例高于汉族,但这是从双语和民考民名额中拿出来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维吾尔族上汉语教育。)
@蓝色群山 的回答错误太多,这位新疆汉族同胞巧妙的搬出城镇少民与农村汉族,让城镇维族代表维族而让农村汉族代表汉族,得出出对汉族有不公的言论。个人认为在新疆渲染“民族不公平”言论很不合适。
(1)如前面所说城市维族加分对农村汉族没有造成不公平,请不要传递误导性内容,在新疆对农村汉族不公平的是城镇汉族,同样城市维吾尔族对农村维吾尔族不公平(乌鲁木齐维族才三十万多,北疆维族三百万,八百万维族在南疆)。
所以新疆除了民族分派名额,还区域分派名额,向南疆贫困地区不分民族多给几个专项名额。
(2)内高班确实偏向于少数(占比八成左右)。这是因为内高班本来就是面向教育严重落后南疆农村,只是南疆农村维吾尔族占比超过了九成以上。
(3)您作为新疆人,应该知道在南北疆教育发展差异吧,您应该知道各地汉校和民校的发展差异吧。最近几年国家和自治区加大了对南疆教育的投入,南北疆教育发展差距日益减少,这才有了前段时间的高考改革。
一句话,同胞享受了比当地维吾尔族更好的教育,这是事实吧,现在反过来却造谣渲染所谓的“汉族不公平”,合适么。
这些新疆实际情况内地人不清楚,您不应该不清楚的吧。
我明明说了按照地区差异来加,不分民族而已,还有很多人看不懂(或者不看全文?),那就写到开头吧。
我觉得像贵州这样一大片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确实应该逐步取消按民族加分的政策。
这加分的效果也太恐怖了。
理科也一样,第四第五名汉族考生直接被甩开。
并且加分的少数民族群体已经占比到了42%,这么庞大的比例,其实再讲教育差别有点不合适了。
加分初衷是好的,本身是为了减少差别引起的不平等,但是按照一种标签、按照一种社会群体身份,去补偿这种差异并成为一种政策的时候,它就产生了一种导向性,从而带来新的不平等——本来是为了扭转即存的不平等,却带来了新的不平等。
少数民族就是这样,本来是为了帮助边远贫穷、教育水平低的人们,但现在有多少人钻了这个空子?有多少人是因为民族造成的教育环境的差别?
现在的情况是,在边远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依然有汉族考生,在繁华的都市依旧有享受加分权利的少数民族考生。
他们都是一样的教育环境,为什么要被区别对待?
归根到底,是这个标签选择的不合理,大家都得到了相同的教育环境,却造成了最终结果的不平等。
因此,确实应该取消这种以某种身份为标签的扶持政策,转向更为合理的以实际状况(比如教育条件、环境)为标签进行补助的方式。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总之,在社会的各个方面,用一个大而化之的“身份”来区分他人、扶持他人,都是一刀切的不合理行为。
华侨子女、台湾人还在加,就更算了吧。
我们的工作越来越精细化,从领导拍脑袋过渡到专业人士分析,决而后成,这是时代的进步
我就是贵州人,两次参加过高考,我也是少数民族,是这40%的加分的人里,加10分的那10%
知道这个消息,竟然有一种“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感觉
我第一次高考文科省排231 第二次109 ,在贵州这个名校录取名额相对偏少的省份里,这个分数段,有一个现象,没有加分,就是中流985,有10分就可能是华东五校,或者稍微再弱势一点的学校,有20就基本是清北了,因为每个学校多的就是十几个名额,少的就是一两个,顺位排名下来,民族加分“血统论”的现象被很明显的放大了。
我虽然有10分,但如果拿那两年我观察到的现象和我看到的当年各个学校的高考喜报来看,前100里,有20分的人比重至少不低于三分之二,我自己的学校里,在裸分是第三。但我加了10分以后,和同校加20分的同学一起比较,我排到了第11,如果我没有加分,我大概会到20左右,这10分对我来说,只能是个减小损害,很难说是给我带来了好处。
我高中三年在省会的示范性高中就读,复读的那半年去了民族自治州的示范性高中,我直观的比较两所中学的教育资源,在我复读的民族自治州的高中在教育资源上,和我自己就读的高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民族自治州,有企业给学校赞助,老师的工资更高,老师毕业于北师大华师大的比例更大,老师的教学自主权更多.....至于学生,差别更是小得微乎其微,完全没有我们所想象的在外语或者语文上的劣势,所以我很难说这20分是公平的。
事实上,贵州大部分加分的享受人群,和汉族的差异几乎小到没有,上世纪7、80年代,贵州不少的地方,为了争取成立民族自治区,鼓励了很多原来的汉族改成少数民族,来提高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以达到成立民族自治地区的标准,再加上后面的通婚等等因素,事实上目前贵州的少数民族里,有很多一部分,完全不是真正的少数民族,我从小到大,遇到的贵州少数民族里,能说本族语言的,一只手就数得过来,存在所谓的语言障碍,几乎是凤毛麟角。加分政策,原本就是建立在一个不存在的现实之上的,这个不良后果,已经影响了三代人,将近50年了
而那些真正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只能说少数民族语言的人们,由于贵州经济条件的落后,大部分家庭的孩子,根本就不会参加高考,大部分初中毕业就分流了,要么去打工,要么因为交不起学费去了政府补助的中专。所以,这50年来,这个政策的最大获益者,甚至更本就不是真正的少数民族同胞,而是当年那批为了配合地方政府汉改少的那一批人。
所以哪怕是时隔多年,能看到这个政策的改变,无论我是不是少数民族,是不是真的少数民族,也颇有一种,公平最终还是到来的感叹,毕竟,从小到大,我见过太多没有“少数民族”身份的同学,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却拿不到自己应当的结果的悲剧了。
这个问题我最有发言权,我是原生家庭里唯一的汉族,我爸和弟弟妹妹现在都是土家族,我爸开始觉得汉族挺好,没有去登记更改,等我高考完了,他发现确实很吃亏,我如果是土家可以加二十分,清华预科就差不多了。后面他们就去改了。前面我妹还给我说,有办法把我的两个小孩改民族,要先假离婚我没同意。
我这两年也研究了一下我们家族的起源,都是追溯到唐末的杨再思,杨再思有十个儿子,后代有五六百万人,虽然都姓杨,但现在有汉、侗、苗、土家等多个民族,本身就很魔幻。杨再思到底是隋唐戍边汉人还是五溪蛮的后代,或是两者的结合,也没人能说清楚。
按族群进行诸如计划生育、考试加分等方式都是简单粗暴的,并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我倒是觉得高考中的农村专项、贫困专项等针对性还稍强一些。
贵州有56个民族,还有一些未认定的,是真正的各民族大融合,而且平时没人关心谁是什么族,大家都一样,确实不应该人为制造差异和矛盾。
我很赞成他的观点,这位答主所给出的数据已经惊人的说明了贵州少数民族加分的可怕。
来说一下个人观点。
关于取消少数民族加分
山东省和安徽省虽然取消了少数民族加分,但是这两个省份少数民族占比都很小,根本没有触及到少数民族取消加分的核心省份。
那么,贵州省对少数民族加分进行调整,则完全不一样。这是一个少数民族占比达到40%的省,在这个省份宣布改革少数民族加分,则相当于是改革碰到了深水区,其意义非常重大。
1.贵州省的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调整,标志着国家要给18年的贵州高考事件,给全国人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交代
贵州省的高考加分,是全中国人民最最关心的省份,因为之前18年高考加分事件,轰动了全国。从那之后,全国各地人民均高度关注贵州高考加分。
当年那件事,是以清北扩大招生名额妥协,最后解决了问题。但是并没有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贵州省教育厅给出真正的改革方案,将从制度上解决,18年高考事件出现的问题。
而且从贵州省开始改革,由于当年18高考事件,更容易引起民众的关注,舆论关注度高。
2.给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改革提供蓝图
中国除了贵州省,还有其他的民族自治区。国家率先在贵州省改革,将给其他少数民族占比多的省份提供改革蓝图。
3.政治意义:可以有效减少少数民族跟主体民族之间的矛盾,避免社会在西方势力挑拨下分裂
当前西方世界在炒维吾尔族问题,但是大家都知道,少数民族地区风平浪静,少数民族只要过得好,根本不可能起来反政府。成为维吾尔族人民自发维护祖国,已经说明西方社会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败
那么西方世界必定会挑动汉族对于高考加分政策的不满,鼓动汉族对少数民族进行复仇,从而达到让中国内乱的目的。
通过对高考加分政策改革,有效遏制大汉族主义,平息汉族怒火,避免少数汉族在西方势力挑拨下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这件事足以载入史册。
虽然之前山东、安徽、福建等地已明确规定完全取消少数民族加分,但贵州的这项举措无疑仍然具有划时代意义。
与之前的几个汉族人口大省相比,贵州的民族结构显然有很大不同。这也意味着贵州的此次改革依然需要莫大的勇气。
“如果说你们这些高考大省的学生是在打专业联赛,人人都有几把刷子,那么我们就是在打cf越南服,大哥神仙遍地走。”曾经一个贵州汉族朋友跟我打趣。
后来,他因为家境原因退学了。我高低想不明白,如果说少数民族加分是因为他们中很多人是弱势群体,那么为什么像我朋友这样的汉人中的弱势群体却被忽略了呢?
这些举措,是否间接助长了“逆向民族主义”的横行?
在我看来,山东、安徽、贵州这些敢吃螃蟹的省份,做的非常好,但却依然不够。普通高考加分的,只有烈士子女这一项就足够了。
我不是民族主义者,我十分渴望着世界民族大团结。但在“民族逆向主义”成为潮流的今天,在“一等x二等x三等x四等x”这些言论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是否也应该进行稍许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