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把 ACG 文化和音乐结合起来会怎样呢? 第1页

  

user avatar   langlang06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乎动画

在我两岁的时候,我在电视上看到动画《猫和老鼠》, Tom 猫穿着燕尾服正在钢琴上飞舞着手指,我被动画的内容吸引了,从此喜爱上了钢琴。当时 Tom 猫弹的就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长大后我又被李斯特高超的演奏水平、作曲水平和人格魅力吸引和激励。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我与上野树里女士一起合作了《交响情人梦》电影版配乐。最初看这部漫画原著时候就想过,跟我们音乐家的生活非常相似,特别是我有很多朋友都有远渡重洋去欧洲学习音乐的历史,和这部《交响情人梦》有着太多的重合。漫画改编电影版的结束方式,也是非常浪漫,能够让人为之心动。为电影弹奏曲子的时候,脑中又浮现出了很多童年时的回忆。(๑•̀ㅂ•́) ✧

今年二月份我与虚拟歌手洛天依举办了一场全息演唱会,合作了《茉莉花》等曲目,很开心一起演绎了很多曲目,这次合作让我感受到 ACG 文化爱好者们的热情和活力,也在现场看见了大家打 CALL

https://www.zhihu.com/video/1175456106930999296

由于社交媒体越来越发达,现在 ACG 文化正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群体中流行。曾在知乎看过几个老师的回答,他给学生们布置手抄报作业后,孩子们画上的内容大多是时下火热的柯南、蜡笔小新和宝可梦等等,甚至在一些偏远的城市,也会有很多孩子喜欢看动画,果然二次元要从娃娃抓起 (ง •̀_•́)ง。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更应该去设法多了解一下时下年轻人喜欢什么。我很乐意去尝试探索音乐从生产到欣赏的各种可能,更希望能被时下的年轻人更好的欣赏。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古典音乐就是高雅艺术,就要像贝多芬、莫扎特那样,我想打破这种看法,打破大众对于古典音乐的刻板印象,让更多年轻人能多了解古典音乐,爱上古典音乐。未来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能做更多的这类跨界尝试。

相信通过各种新形式的尝试,古典音乐会逐步获得更多的普及和喜爱。ฅ’ω’ฅ 这是我在知乎课程中演奏的《茉莉花》片段,喜欢钢琴和古典音乐的朋友们欢迎收看我的知乎课程:


user avatar   woshilaodingd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在看的动画《Rolling Girls》里有两回是来到了京都,在这部作品的奇幻世界观背景中,京都当地有两家警备团,分别是舞伎DOSUDOSU和鸭川ROCKERS,两家警备团井水不犯河水,各自维护者管辖范围的治安。

《Rolling Girls》用一种戏谑的方式描绘了京都的文化,舞伎大家都很明白,作为日本和京都的传统文化艺术闻名遐迩,那为何京都的另一个文化代表,选取了摇滚乐队呢?

如果了解乐队文化的,或者看过这个夏天热播的《乐队的夏天》节目的可能会比较了解“Live House”这种特别的演出场所。事实上,Live House的概念起源于日本,而世界上第一家Live House正是诞生于京都的“拾得”,盛行与京都和日本全国的Live House也造就了日本地下音乐的繁荣。

在中国,第一家Live House MAO(就是彭磊歌中“我从鼓楼走到MAO”的那个MAO)诞生于2007年,但由于摇滚乐的衰落,房租价格,政策原因等等因素,中国的“Live House”一直未能像日本那样红红火火遍布全国,而同时,中日的“Live House”有一项极大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小众文化圈子之间的壁垒难以突破,很难想象一帮看动画的、追偶像的、玩摇滚的能玩到一块去(当然也有许多个例,比如“青年小伙子”乐队的谢丹青老师就是个自称每季追番数十部,在自家电台搞新番推荐的动漫高手),中国的Live House演出大多也都是一些“硬核”的音乐玩家,你能想象在“乌烟瘴气”的Live House,在一群摆着金属礼,甩头、蹦跳、跳水、尖叫的观众前的舞台上,站着出没于漫展的所谓“二次元歌手”或是美少女偶像吗?

而日本的Live House则显得兼容并蓄了许多:

没错,这张预告函上预告的内容就是纯纯的美少女组合,日本的Livehouse并不介意演出内容,包容性很强,你在Livehouse看了场和AKB48相似的美少女组合演出真的不算什么新鲜事,相比国内Livehouse到处都是各种贴纸涂鸦的墙面,日本的Livehouse店家自身不会有文化诱导倾向,墙上除了一些演出海报和装饰剩下基本上什么也没有,把承办的演出和自身文化打造划分的很清楚。

中国的Live House,或许先天承担着宣传滚圈、乐队文化的重任,而在日本,Live House并没有多少文化倾向,单纯的作为一个专业的演出场所来经营,或许这是由于日本的摇滚文化、乐队文化、已经足够昌盛了,甚至可以说跻身于主流文化了。

所以日本的音乐文化、乐队文化深深地向其他领域浸染了,比如在动画漫画领域。日本有许多音乐题材,或许音乐有关的动漫画作品,比如《交响情人梦》《阪道上的阿波罗》等等,最知名的莫过于《轻音少女》,为啥四位少女玩的是乐队,而不是要去当歌手、做练习生,就是因为乐队作为日本的流行文化已经深入人心了。

而在动画音乐这一方面,配乐大师如久石让,老牌如梶浦由记、菅野洋子,知名新锐如泽野弘之、林友树已经不用多说,主题曲方面则太多了,报菜名都报不过 来,比如给《火影忍者》《交响诗篇》《叛逆的鲁路修》等大作创作过主题曲的FLOW,近年来火热的为《你的名字。》创作主题曲的乐队RADWIMPS,堪称现实版轻音少女的SCANDAL,我个人超爱的插画家中村佑介专门为他们绘制专辑的ASIAN KUNG-FU GENERATION,这些还都是乐队,要是再说音乐人和音乐组合,那更是数不胜数。

所以我们发现,日本的动漫文化和音乐文化的结合并未出现任何问题,文艺作品之间本来就应该是没有壁垒的,最近终于被更多人所知的彭磊不还是一位动画导演和漫画家,他制作的定格动画充满邪典味道,而他的音乐不是也能让人感动落泪吗?

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结合应该是走向更广泛的受众的,就像《轻音少女》不仅是许多人的入坑作,更在日本掀起了一股乐队潮流,这便是一部优秀作品的文化影响力,成功地打破了文化圈子之间的壁垒。

PS:话说能不能把问题这个“二次元”改成“ACG”……一方面实在不是很喜欢这个称谓,另一方面ACG文化指涉的范围也更大。


user avatar   sithfer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靠亚洲邪术。

转自网络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5497029856464896

鉴于网友说第一个太假,再补一个。

转自网络 https://www.zhihu.com/video/1192438958553108480

欢迎精神小伙们入驻圈子!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漫画《别对映像研出手!》? 
  “粉毛切开都是黑”这个梗哪来的?有哪些实例? 
  为什么西方的吹管乐器外观上有很多复杂的结构,而中国的吹管乐器外表很光滑? 
  说网文胜轻小说十年的是什么人? 
  为什么李健如此受欢迎? 
  为什么日漫热衷于洗白反派? 
  动漫里让你感动的话是什么?(留下动漫名)? 
  有哪些原来红极一时,现在已经衰退但是还是有死忠维护着的圈子? 
  单侧耳聋可以从事音乐制作吗? 
  中国现阶段音乐受众的水平如何? 

前一个讨论
如何通俗地解释陶哲轩等人简化矩阵特征向量求解的方法?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统计学专业反直觉的知识?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