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是赶上了大陆校园民谣浪潮后期及尾声的乐迷。在那个满校园乃至满大街播放校园歌曲的九十年代后半段,恰恰是大众审美继承了八十年代的社会文艺风骨,加之台湾民歌运动的深远影响,才造就了大陆这场轰轰烈烈而又转瞬即逝的新音乐运动。
如今回望,大陆校园民谣最辉煌的时刻,便是一九九四至一九九五年这段时期。因为九四年上半年有一张由香港大地唱片公司发行的名为《校园民谣1》的唱片横空出世。
这张唱片是当时圈内知名的制作人黄小茂,集合了一帮早已离开校园奔向社会的校园民谣音乐人共同录制的,到九四年底共发行了六十万张,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当时各种流行音乐单曲排行榜前几名都有这张合集中的歌曲的身影。太合麦田的CEO詹华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大陆流行音乐史上曾有四张极其著名的合集,分别是《中国火1》《红星一号》《摇滚北京》以及《校园民谣1》。
这张合集中有四首歌曲传唱度最广,至今不衰,它们便是《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流浪歌手的情人》和《青春》,而前三首歌都是高晓松写的。这一切便让高晓松的名字几乎成为了后来大陆校园民谣的代名词。
高晓松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都有一系列共同特点:真诚描写质朴的校园生活且富有现代诗韵味的歌词,加之略带忧伤的优美小调旋律,配以非常简单的民谣吉他分解和弦伴奏与A-B-A的编曲结构。这一切都使这些金曲成为了后来民谣吉他弹唱初学者的必弹曲目。然而,物极必反,这些过于简单的音乐元素也导致后来跟风效仿的校园民谣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以至于迅速走向了衰落。亦因此,千禧年左右,尚未单飞的李健与卢庚戌的水木年华组合,成为了大陆校园民谣浪潮最后的回响。
当然,高晓松也有不少在音乐性和文学性上非常厉害的作品,最典型的就是使用弗拉门戈曲风,同时借鉴元朝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写就的《B小调雨后》,虽然这首歌的词和曲是由高晓松分别独立创作,后期整合在一起的,但听上去极其和谐且诗意盎然。还有他纪念诗人顾城的以《白衣飘飘的年代》为首的三部组曲,以及《模范情书》《恋恋风尘》《立秋》等作品,随便一首歌的词单独拿出来都可以秒杀大多数当代城市民谣。因为前者是将实际发生过的青春往事进行诗化处理,而后者是将臆想中的所谓伤感浪漫的概念进行毫无逻辑地堆砌,高下立判。
只谈音乐,早年的高晓松真的是才华横溢。正如他自己所说,那几年是上帝握着他的手在写歌。至于后来他本质上就是以商人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的种种,其实并没有太多值得身为乐迷的我们去遗憾、不解甚至愤怒的地方,因为商人就是那么回事啊。
如今想来,大陆校园民谣浪潮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罗大佑等音乐前辈的人文主义气息,却少了些社会现实批判的意味。从早期对青春的真挚歌颂与追忆,到后来伤春悲秋式的无病呻吟,它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对社会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这是比起高晓松的后来更加令人惋惜的事情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