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必须要说,我不确定题主指的是哪篇文章,因为这是个热点,太多人蹭这个热点了。
中国和日本足球根本就没有可以比较的地方。
太多人根本就不了解日本足球的培养体系(包括很多写这种文章的写手)。日本足球实际上走的时候全民皆兵的路线,也就是业余队(学校)和职业队梯队交叉培养的方案。这实际上在国际上属于更极端的美国派,是很少见的(我印象中只有日本、韩国和美国是这么做的,加拿大有可能,但是不确定)。也就是说你觉得你看的是日本高中生足球决赛,实际上是日本U18杯决赛。
但是这种制度的缺点在哪呢?
- 成材率低,很容易两边占着,两边都讨不到好。我们假设一个日本小孩踢球天赋肉眼可见,于是他在上基础小学后转进了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训练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跟不上,于是就回到了普通学校进行学习,随后因为底子好,在普通学校鹤立鸡群,于是再次被邀请进入俱乐部梯队训练,发现还是不行,于是就考了普通大学,在普通大学校队再次表现优异,通过大学生联赛进入职业队,最后默默无闻的在低级别联赛混了一辈子。亦或者是踢不上职业比赛,只能拿着普通学校的毕业证找一份薪水不高的工作。这种假设实际上很常见,反反复复的转学、换俱乐部和体系更换对于一个人的能力增长的影响不言而喻(香川真司在签订职业足球合同前前前后后换了3家俱乐部,和3所学校,是日本第一个在被职业队青训淘汰后,还能够在普通高中校队得到机会,在高中毕业前就能签订职业合同的球员,你可以猜测在反反复复的变动中多少人陨落了)。
-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比如职业队的球探,比如全国性质的学校的比赛组织,比如各种校队的组织赞助,比如奖学金政策等等。
- 需要高度的商业化。不赚钱怎么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注入?即使是强如美国,能赚大钱的联盟也就那么几个。
所以说日本足球对于中国足球的借鉴一定不是体制上的东西,如果想照搬日本足球的经验,那么需要把我们现有的教育制度连根拔起后再栽种新的体系。日本足球能给我们的借鉴就是“先把蛋糕做大,再去切蛋糕”,当然,这个就不能再展开讲了,关于这句话的解读,我已经被封过三次了,我只是提醒大家:在谢亚龙之后的几任足协官员在这个问题上做的很好,比很多人想象的好很多,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很不错的足球项目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