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为什么一定要创业?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_g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定要”的原因是,对我来说这是我人生最合适的选择。

不过这个过程很漫长。最早产生做公司的想法是16年上半年做自己的课题组,公司注册是18年初,全职创业的决定是在20年疫情做的,暂时放弃学业的决定是在20年下半年做的,前后也经历了四五年的转变,在那之前我没想过会走上现在的道路。

从课题组到科技公司的转型

最早产生做公司的想法是16年初。当时我们在思考如何让我们这个需要长期维护一个工程级爬虫系统的项目长期维护,成立公司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我们follow的MIT的课题组也有一个公司从事和课题组相关的业务,我们的出发点是也想这么follow。

再后来的故事就是强行把团队逼上了这条路,关键原因就是得不到学校的资金和组织上的支持。我们通过各种个人和学院渠道争取科研资金和立项,或者没有谈成,或者资金不够和周期太长。

后来我们靠自己给老师做项目部分解决了问题,加上在学校里做编程课有了一些收入,于是在17年下半年我们开始注册公司,一直到18年初把事情做完。

意外的是,获得企业身份以后,我们刚好赶上了云计算厂商等企业服务的优惠券的海洋,几千块的注册优惠券瞬间解决了高昂的云计算费用问题。加上拥有独立的法人身份和对公账户,很多事情都变得非常容易,我们也彻底脱离了学校不用再看他们的脸色。

做了快四年“量潮”这个公司title,现在这个品牌已经逐渐的开始有了新的价值。今年我们以公司名义和腾讯云好几个产品线的团队建立了非正式的合作,在我主要的用户群和人力资源来源的校友圈也有了一些知名度。

个人际遇促使走上全职创业

一些不太顺利的际遇堵死了我原本的职业道路。

本科低年级的时候,我的职业规划是读好的博士,然后去好点的高校做教授。当时我觉得我自己喜欢科研和教学这两件事情,做教职是不错的实现他们的方式。

在我读本科的这几年,经济学博士和教授的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体来说它以飞速变卷的方式让这条职业道路的成本越来越高。在我刚读本科的时候,我导师帮我制定的战略是尽可能争取直博;在我刚大三的时候,我导师帮我修改成了找硕士跳板,也考虑过全职RA;到这几年,已经有很多同学读了两个硕士或者有极少的机会读了硕士以后做全职RA。同时,当时的知乎经济学大V群里都是在抱怨读博的痛苦和找教职的困难,和就业市场上堆积的越来越多优秀的竞争者和终身教职制度下越来越少的教职。

我原本是做好投入巨大的准备的,一系列的意外打乱了我的人生道路。先是我自己生病休学,紧接着我父亲又生病退休,家里的经济也出现了问题,我的硕士学费成了一笔巨大的负担。休养恢复差不多以后,我原本打算回去读,但签证被拒,紧接着就赶上了20年的疫情彻底泡汤。再后来想了大半年以后,就最终放弃了读完这个学位的打算,家里的经济压力也没有了。

为了恢复状态和找事情干,19年还在养病的时候我就重新拾起来了公司的事情,开始做现在的主线,自己搭自己做课程的课程平台。到20年,疫情刺激了远程办公和音视频云的进步,我们运行的关键要素有了支持。早在18年,为了方便出国以后继续管理团队,很早我们就把所有工作和资料迁移到了线上,20年的市场变化给我们全线上运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让我以现在的模式进行长周期的早期孵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0年下半年开始,我为了打开渠道,参加了好多场微信和腾讯云的技术会。20年底偶然和腾讯云云开发团队熟悉,以及21年初线上和Serverless团队熟悉以及线下沟通,我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云原生和Serverless的大改造。到现在,我们的改造已经基本上做完,团队已经基本上适应了这一套。

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选择全职创业就成了一个最优解,如果我还想有比较高的职业追求。

深层次原因是自洽地回答我的职业理想

促使我选择放弃科研转向创业的深层次原因,其实并不是这些表面因素。没有这些经历,我最终也会以其他路径走上现在的道路。

在和经济学学术圈接触的过程中,虽然我因为很喜欢这个圈子里的同行而想要深造,但始终有一个疑问在我心里。这个圈子的同行综合素质非常好,通常是经济学、数学、编程都很强,但在经济学行业里只能卷少数教职或者大公司和宏观机构的经济学家岗位且大部分工资相比之下并不太高。这个圈子的话语权被少数人把持,我在申请道路上的努力已经感受到了进入这个圈子的艰难。

另一方面,随着研究和研究者接触的越来越多,我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想的不是怎么解释现实问题和怎么检验,而是模型漂不漂亮,甚至仅仅只是非常功利的学术界地位或者收益的计算。我认为这些背离了经济学研究的初衷,“增加大多数人的幸福”;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不追求在社会中检验,很多时候脱离了社会问题,变成了精巧而无用的数学模型。我们的同行有很多有价值的研究,但需要他们的业界不知道有这些,同行们也不知道有什么用。我觉得我的同行们没有在社会里发挥应该有的价值。

我的研究方向是产业组织,细分方向是互联网平台。虽然我有自己的课题组和数据库,但难度极大的工程,以及缺少关键数据导致很多产业组织模型做不了,让我萌生了“自己做一个平台搞科研”的疯狂想法。这个想法让我悔不当初(不是),因为做一个平台要远远难过研究平台。

大四的时候我想明白一件事情,无论是为了学术水平的考虑,还是为了解决我自己提出的疑惑,做一家公司、做一个互联网平台一定是理解真实经济最好的办法。现在的体验验证了我的想法,尽管这几年没怎么看学术资料,但对经济学的理解明显深入了许多。

我和导师讨论过经济学家的职业选择,谈到“为什么经济学家不会选择创业”,他说大概是因为还没有人走出来这样的道路。他的话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我可否用自己的努力,证明经济学和经济学家除了现在这些狭窄的方向,还有这样一条道路可以为社会贡献它本来应该有的价值。

另外一件影响比较大的是 @司马懿 老师好几年前的回答。在一个经济学学生要不要先学一个数学专业的问题下,他说最好的选择其实是想做什么就直接选择什么,而不是选择一条弯路。这个回答给当时在犹豫的我确定了最终的方向,既然我决定最终的职业道路是创业,那么与其等到博士毕业以后再考虑,不如现在就开始做起。这让我在面对20年的人生抉择有了一个明确的判断思路,虽然犹豫了大半年,但并不是因为怀疑,而是因为放弃热爱的学术道路很困难。

到现在,我的学术梦想依然不死,我也依然会时常思考和讨论学术问题,和在学校里的节奏很像,只是重心有了变化。

生活节奏并没有因此变化太大

和绝大多数人以为的相反,我的生活节奏依然和在学校里搞科研差不多,事情变了但人的处境没有太多变化。

我原本就打算在学术道路上坚持一条很可能很多年不一定有回报的方向,现在转到创业道路上还是类似的处境,但明显觉得有希望地多。

孤独还是一样没变,主要的变化是更难被理解,原来有一批同行可以互相理解,不过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研究方向;现在只有我们几个团队的合伙人清楚我们一大摊子且还在膨胀的全盘情况,更孤独了,但也更不孤独了。

工作内容和每天日常变化不大。我的日常习惯还是夜猫子作息,还是一个人闷着坐一天又一天,还是枯燥地读专业资料和写代码写文章。相比之下现在的单个工作难度比写学术论文难的多,以前那种长年累月没有产出的压力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复杂的事情一件套着一件,管理和决策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其实性质也比较相似。

社交状态也和学术圈类似,以前是参加学术讨论会,现在是全国各地参加技术讨论会。没有酒桌需要参加,以后可能也不会有。工作上的社交也比较简单,有事说事,没事也像其他朋友一样交流,谈事情就正经理性谈事情。

我选择这样,也是比较习惯这种自由的状态,觉得非常适合我的心态和节奏。这也是我做这样的职业选择的原因之一。

小结

其实周围的同龄人做同样的选择的一直几乎没有,所以我在做我自己的决策的时候几乎没有太多能参考的人,加上我的风格总体在长期比较激进,让我显得比较特立独行。

一定要选择创业,并不是出于什么惊天动地的理由,仅仅只是事情自然发展到了这样而已。我一直在各个平台的回答和讨论里说,这只是一种越来越常见的职业选择而已,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这样的选择也会越来越容易走,越来越多的人会考虑这条道路。

踏踏实实地做一些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相关话题

  独居女生有哪些必备居家好物能快速提升生活幸福感? 
  如何看待「我吃过用几百的电饭煲做出来的几块一斤的米也吃过几万的电饭煲做出来的几百一斤的米,没区别啊」? 
  白天不让猫睡觉会有什么问题? 
  2021即将结束,盘一下手里的车子房子或票子,你有金满意足吗?想听听不同打工人的故事? 
  有哪些平价优质的随手小礼物推荐? 
  年轻人有必要降低生活质量买房吗? 
  创业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哪些? 
  如何看待李佳琦被指虚假宣传状元蟹一事? 
  买了很贵的东西,被不懂的人以为很便宜,怎样应对这种情况? 
  对普通人来说,「一技之长」和「素质培养」哪个价值更大? 

前一个讨论
想知道四驱小子和四驱兄弟各代车型的底盘型号?
下一个讨论
讲讲你眼中的加州理工学院?





© 2025-02-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2-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