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何小米冲击高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第1页

  

user avatar   bu-ai-chui-niu-bi-de-cao-lao-ye-m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还是没有一样东西,就是自己有别人没有的

比如说处理器,苹果有自A系列,三星有猎户座(虽然表现一般),华为有麒麟

屏幕,三星默秒全

拍照,苹果三星华为的拍照都是很不错的,小米相比而言就差了一丝

你总不能说无线充电比人家快就能拿来当旗舰吧,这明显不科学

所以我觉得小米应该有自己的独特的东西,一般人赶不上的,比如说mix4来一手屏下摄像头?定制2k 90hz屏幕?再黑科技一点屏下3D结构光面部识别?要是真拿的出来谁敢说不是旗舰?

打铁还要自身硬,底蕴不足就要靠时间和金钱去累积


user avatar   wanger-42-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米在冲击高端市场的过程中,营销宣传团队严重拖了后腿,出现了严重问题。其他手机厂商都是努力花重金塑造品牌形象,而小米团队在这方面独辟蹊径,常常以损害自身品牌形象为代价,进行营销宣传,吸引流量。可能他们很清楚小米的目标群体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品牌形象,所以敢于这么做,觉得利大于弊。从之前的“十核双茎头”,“刘诗诗代你品茎头”,到今年的小米高管在微博上持续发声碰瓷,都是这种营销套路,以极小的成本获取网络声浪,吸引流量,性价比营销。

小米不仅在国内这么做,在国外营销也是这一思路,比如今年小米马来西亚官方推特发布了一条关于出轨的宣传片,主旨就是用华为手机出轨偷情被发现了,如果用小米9SE 单手操作就不会被发现。小米马来西亚官推说道:“淘气的男孩,它应该用小米9SE(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宣传片成功引发争议,吸引流量,随后删除。这则广告不仅低俗,而且透露出一种白人男性对中国女性的优越感。片中,中国女性完全是以一种easy girl 形象出现,比如这位白人男子与“出轨”对象的对话,北京的女子Xiaozhe Wu, 刚和白人男子加为好友,就主动勾搭"Heyyy handsome!!!“Free tonight?”(帅哥,今晚有空吗?)。外国人看了这种宣传片,会对中国女性产生什么印象,不言而喻。

https://www.zhihu.com/video/1164148671012159488

这样的营销策略,想走向高端,真的太难了。


user avatar   xie-dan-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缺芯片。高端的话,芯片是必须的。仅仅说营销是不对的。你看oppo,vivo他们高端好吗?

做高端的,apple,三星,华为,那一个家没有芯片?


小米其实也知道这个,所以他们也去投了芯片,可惜他们去找了家不靠谱的合作。小米对集成电路实在太外行,感觉不断找不靠谱的。

我实在无法理解这些大公司的思维方式,你有钱要大投资,至少花点钱找一些专家,了解下你投资的公司的能力吧。

但是,考虑到我之前遇到的关于汉芯的民众看法,全国都如此,也就不奇怪了。

(我认为汉芯事件中专家组没有责任。国内要专家负责,那就应该把项目的10-15%的资金专门划给专家组,他们的责任就是监督,这才需要负责。目前每个项目专家发500元的辛苦费,其实大家就是当打酱油的。)

我们的国家全部的项目都没有这种真正监督的机制。这种机制多花10%的钱,至少保证项目的真实,使得国家项目真实可用。目前投10亿,大概1亿能发挥效用,但是如果1亿作为监督,则剩下9亿至少8亿会正常发挥作用。

国外的大型投资案都是这样做的。


小米要做芯片,可以找找我们一起合作,从小芯片做起,建立互信。


user avatar   hui-du-12-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用过两个小米手机,一个mix2,一个mix2s,这算小米的高端吧,两个通病,一是WIFI信号不好,二是相机扫二维码慢,这两个都是基本功能,都做不好……


user avatar   xiaosuanm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有个话题很热,如何评价雷军登上了建国70周年庆典的民营企业家花车?

我看到很多人在吹雷军的时候列举了N条雷军生平,什么武大才子、中国互联网行业拓荒者,金山软件总经理等等之类的。

这些描述我看得挺尴尬的,真的,而今的这些活跃米粉还是太年轻了,吹逼也都吹不到点子上。

如何评价这件事情?

2018年世界财富500强榜单中中国上榜企业129家,超越美国,全球第一,这是包括了台湾相关企业的,如果只计算大陆,不足120家。这120家里包含了能源、电力、建筑、汽车等一系列的资源型、能源型和垄断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里一共也就30几家,这其中还有一票的地产商。

也就是说,在整个世界五百强里榜单里,真正的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或者说凭硬实力而不是其他要素登上这个榜单的民营企业,也就二十家左右。

而雷军,是一个花了八年的时间,一手缔造出一个世界五百强这样庞大商业帝国的人,登上民营企业家的代表花车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雷军,小米CEO,中国最年轻的世界五百强企业,世界最年轻的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缔造者,这一个称谓就够了,哪里需要去列举哪些杂七杂八的经历?哪些经历对于你我这种普通人来说也许已经足够光鲜亮丽了,但对于小米CEO,全球最年轻的五百强企业缔造者来说,其实是不够看的。

之所以说这么多看似无关的东西,是想说明,很多人真的低估了小米,小米是一个奇迹,这点没有人可以否认,明确这个前提之后,我们再来看小米手机的发展史:

小米2010年成立,2011年发布旗下首部智能手机,2012年售出700万台,2013年售出1870万台,且是以1999价位为主体,这个成绩如何?

在当时的中国品牌阵营里,这是足够牛逼的,前无古人的成绩,此前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可以在1999的价位里做到这个成绩,一个都没有。

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个数据什么概念,那么我们来看看苹果手机的发展轨迹。

苹果2007年发布,当年售出139万台,次年售出1163万台,第三年售出2073万台,第四年售出3999万台,第五年售出7229万台,第六年销量过亿。

看到没,即便是苹果,直到2012年,它的年销量才破亿。

所以说,如果只是说做出高端机,小米在发布之初就可以做到了,很多人以为小米靠性价比起家,其实不是,小米一开始就是做的国产机阵营里的高端机。

然而,对于小米来说,2012年的1870万台的成绩,其实基本见顶了,因为那个时候在更高端的市场里,苹果已经正式崛起,HTC开始没落,三星的霸主地位也开始凸显,在高端机市场留给小米的机会的机会其实已经没有了。

苹果能够在2010年之后步入高速增长通道,是因为它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变革,而小米,显然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对于彼时的小米来说,如何做大要比如何做高端来得重要得多,因为在真正的红海里,决定生死的是体量,而不是单品利润。

很多人以为2013年红米的发布把小米的整个品牌拉低了,却很少去思考,如果不是红米将小米整体出货量拉升到5000万台以上,并在2018年成功破一个亿,哪里来的后来的故事?

在科技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所谓的跨越裂谷的说法,就是一个品牌,从最初的成长到真正的崛起为巨头,中间有一道看不见的,但极难跨越的体量障碍,这个被称之为裂谷,如果企业能够跨过去,那么就有机会实现接下来的快速增长,否则,会面临倒闭的风险。

很显然,帮助小米跨越这个发展裂谷的,就是2013年发布的红米手机。

中国的手机市场经历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中兴、联想、酷派、华为、魅族、乐视、360、锤子、金立等大大小小几十个品牌争锋,至今,真正能够留存并且继续发展的品牌,只有四个。

而放眼全球市场,这样的企业有几个呢?

六个!

我们曾经所熟悉的品牌,如sony、HTC、motorola、LG、pixel等等,这些品牌每年都会发布售价5000+,至少在售价上可以称之为高端机的产品,然而结果呢?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生存和发展才是重中之重,而在生存和发展面前,规模才是生死线,正是因为小米在整个发展历程里,不断以价格换取规模,才有了而今的地位,全球前五大手机品牌。

而不是如索尼手机那样,除了情怀,一无所有。

小米能够打造一台售价5000+的产品吗?

我觉得既然sony、LG、moto和HTC们都可以打造出来,小米自然也可以,然而,现实是,这些每年都能打造售价5000+的品牌们正在垂死挣扎,而不断突破高端市场失败的小米,却成了世界前五大手机品牌,最年轻的全球五百强手机企业。

在小米、sony手机、HTC手机、LG手机和motorola的手机的业务发展模型中,让你选,你选谁?

相较于华为、三星和苹果,小米的确是差得很远,尤其是高端市场,更是被碾压。

但是,我们放眼全球,在非能源、金融、保险等行业,在真正的制造业里,这样的品牌有几家?小米不如他们是理所当然的。

手机市场发展了40年,这个过程中,真正达到华为、苹果和三星这种级别影响力的也不过曾经的nokia和motorola而已,在2009年至今的十年里,苹果三星之后,也不过华为一家真正在高端市场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仅仅一家而已。

华为是什么样的企业,是一家能够抗住美国制裁的企业,是一家放眼全球也是极其经典的企业和优秀的企业,看看当年被美国制裁的阿尔斯通,后来如何了?

对于小米来说,生存和发展才是根本,而不是和华为三星扳手腕,这不是小米的任务,也不是小米的目标,生存和发展才是。

明确这个大前提之后,我们再来看小米的发展。

2014年,将小米从一家新晋品牌提升至行业巨头的是红米和红米note,2015年,将小米差点陷入死亡深渊的是小米note,16年让小米不断挣扎的是小米5、小米mix和小米note2,17年,将小米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是红米note4X和红米4X。2019年,保住小米国内市场的是红米note7系列。

对于发烧友来说,耳熟能详的是小米mix、是小米6,是小米8屏幕指纹版,是小米9,是mixα,但真正决定小米生存和发展的,却是那些我们并不太关注的红米们。

小米想做高端产品吗?

当然想,苹果就不说了,三星的S系列,华为的mate和P系列所带来的利润和影响力,都是小米做梦都想要的,但是,有些东西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得下去的。

执着于高端机市场的sony、LG、HTC和motorola们的结局我们看到了,pixel到现在依然无法真正做出有影响力的量,一加能够挺过2018年下半年的颓势,完全靠着背后的OPPO爸爸,否则,其结局大概率和魅族一般无二。

小米需要高端机,也一直想打造真正的高端机,但对于小米来说,这些事儿一定要谨慎,一步一步地来。

以小米14%的毛利率,其实它没有多少试错机会的,尤其是高成本的高端机市场,若是出错,连出口倾销的机会都没有。

中国的手机品牌里,其实没有一家可以像苹果那样固守旗舰机市场做大做强的,强如华为,最初也是靠着荣耀先把量做起来,然后其华为品牌才真正崛起的。

2012年,华为就发布了4000价位的D1,但这个系列很快就被砍掉了,华为打开市场的产品是2000+价位的P系列和的mate系列,这两个系列从14年的爆发到17年将价格卖到3000+,也用了三年。

2016年,OPPO和vivo放弃高端的find和xplay系列,将主力投向中端的R系列和X系列,才有了今天四大国产手机品牌的格局。

打造高端机并不容易,尤其是在非行业变革期的时候,所以华为的成功才显得尤为可贵,但是,我们并不能渴求人人都是华为,否则这个世界就没有道理可言了。

2018年OPPO意气风发,将find X系列的最高版本卖到了近万元的价位,2019年,OPPO起售价最高的产品变成了3999的Reno 10X,之后的Reno2、Reno ACE等主流产品的售价区间又回到了3000价位市场,vivo18年凭借NEX几乎站稳了4000-5000价位段,到2019年,又收回来了,5000价位段的NEX3口碑并不好。

想做高端机很容易,5000+嘛,把能堆的都堆上去,小米可能干不过苹果,但要说他的技术储备不如一加,我是不信的,一加可以堆的料,小米自然也可以的,可然后呢?

如sony、LG一样,每年守着没什么销量的5000价位旗舰王小二过年么?

对于如今的小米来说,攻打4000以上价位段其实并不重要,关键的是打牢1000+价位的基础,巩固2000+的成绩,站稳3000+价位的脚跟,至于再往上,慢慢来,不着急。

如果小米能够把1000+、2000+和3000+价位段的产品做好,市场做好,潜下心来打基础,五年后打造出真正的5000+价位段高端产品,有什么奇怪的呢?

小米始于2011年,至2014年出货量破6000万台,但到了15、16年,小米出现了极大的危机,17年回过神来,18年上市,至今,小米其实一直在飞速发展,在奔波,其实并没有多少机会潜下心来打磨产品的。

八年的时间里,小米从一无所有到而今的世界五百强,从几十个员工至而今的近3万人,这个过程中,整个企业的组织,管理,架构,人员等等,在极速发展里都面临了极大的挑战,困难是必然的。

如何理清楚这个中的错综复杂才是而今的小米需要花大力气去面对和解决的,如何将小米的根基打牢靠,如何将过去缺失的东西补回来,如何保障小米能够健康有序地继续发展,这才是小米需要花大心思和大力气去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整天想着如何打造一台售价5000+的所谓的旗舰机。

这种发烧友眼里很重要的事情,其实根本就不重要。

有自然更好,没有也没什么,而今的小米,不会因为缺乏一款高端产品而崩溃,也不会因为一款高端产品的打造而崛起。


user avatar   qing-cong-nian-shao-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家企业,如果想要做大做强,屡创辉煌,必须要有一个秘密。

这个秘密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是其他企业没办法达到的。

苹果有秘密。

苹果有超强的A系列处理器,有独一无二的系统,再加上曾经是手机行业颠覆者,人们原意为它的秘密买单。

其他手机厂商,没办法在短时间内从这几个方面超越它,所以苹果不用担心嗝屁,顶多也就是销量下滑点,甚至只在中国市场下滑。

华为有秘密。

华为得益于居安思危的企业策略,早早就开始研制处理器等各种芯片,现在它的处理器已经达到了可以和高通媲美的程度。

但处理器不是华为最大的秘密,华为最牛逼的地方在于强大的研发能力。比如p30上的摄像头,mate30上各种黑科技,这些研发成果迅速转变成利润,别的企业还不能短时间模仿。

再加上华为已经做出了5G集成芯片,这使得华为在高端方向可以高枕无忧。

OPPO、VIVO有秘密。

ov这两家公司在许多年前就深耕线下市场。到现在为止,上到一线城市,下到各个乡镇,全都是蓝绿厂的牌子,不要小看这些,这是其他厂商都达不到的。

这让ov可以不在自家旗舰上使用顶级处理器也能有很高销量。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怪现象:手机界寒冬到来时,除华为之外,其他所有手机厂商份额都在下降,但为什么偏偏小米被人关注的特别频繁?

从销量上看,小米销量现在是世界第四,甚至比OPPO和VIVO还要强一点(OPPOVIVO没有算子品牌),为啥没有人担心ov?

小米在网上一直有很高的热度,因为最初是一个互联网品牌,这是一个原因。

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大家潜意识觉得,ov向来很稳,因为大家上街满眼都是他们的店,这么多的线下店,再怎么搞,销量有不会太差。但小米就好像一个无根浮萍一样,找不到它的“秘密”在哪。

多年前,小米有秘密。

小米的秘密是它优秀的互联网销售模式,以及超高性价比。

在之前,这确实是个秘密,因为这种模式不是任何一家厂商都可以毫不费力的做,做成功的也只有小米。

但现在不是了,随着各大手机厂商战线拉长,战况激烈,性价比和互联网这俩秘密已经行不通了。

所以小米很尴尬。

小米能做的别人都能做,别人的核心技术小米却做不来。

但庆幸的是,上个月小米发布了MIX alpha,这种屏幕小米是独一份,别的厂商短时间做不出来。

看来雷军和小米已经找到了大方向,先不讨论MIX alpha这款产品的好坏,但至少小米的方向是对的。如果按照这个方向再继续发布走下去,小米终会柳暗花明。

加油!


user avatar   qing-she-xian-s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米冲击高端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品牌定位的目标人群,本身对于高端价位的接受程度有限(即品牌目标人群定位有问题呢)

第二。产品定价战略缺乏长期规划,追求短平快的绩效产出,无法让产品势能产生累积。


第一:品牌目标人群定位有问题。


小米的崛起,离不开两件事:

1)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得社会化营销成为一种投入低产出大的宣传方式,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媒体对于品牌宣传推广的权威作用。这方面小米毫无疑问的是全行业的学习标杆;

2)通过渠道模式的优化,提高了产品的性价比,以更低的价格提高更高性能的产品给消费者;


但恰恰是这两点阻碍了小米整个产品路径向高端展开的冲击。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两点所指向的目标用户群,本身就是对于价格较为敏感,时间成本低,愿意去花时间研究产品,比较产品,不容易受到品牌价值的影响。


小米的用户是最喜欢研究手机的,这一点应该是每个人都承认的。社交媒体上最活跃的群体就是小米手机的用户。当然这两年各家也开始进行粉丝运营,但是做得最好的,活跃度最高的还是小米手机的用户。

这不仅说明了小米在社会化营销,粉丝运营上更加专业,另外一方面也提醒了小米(目标)的用户群体,天然更愿意在社交媒体上花时间,去搜集信息,去表达输出。

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他们的时间成本较低,因此在购买前倾向于自己搜集充分的信息来进行购买决策,品牌对他们的影响较低,即他们指挥因为产品而购买产品,不会因为品牌而购买产品。


高端这个概念,本身是立足产品基础之上,是对于品牌概念进行了物理载体的展示。

即在同一个品牌内部的产品路径,越是低端机产品越重要,越是高端机品牌越重要。

如果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较,一个购买红米的用户,和一个购买小米的用户,产品配置对于前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更大,而后者相对来说更加认可小米这个品牌的价值。

这也是为什么小米必须坚持双品牌运营的原因,即小米本身也意识到了,原本的主流目标消费群体过于看中产品的基础配置,对于品牌价值的认可度不高,拖累了小米整体冲击高端机的销量(双品牌战略前,原本购买红米的用户占据了小米整体销量的绝大部分)。


小米的崛起,抓住了国际大牌和国产品牌对于市场空白的间隙,即部分愿意去了解手机,自认为懂手机,喜欢研究手机,并且追求性能价格比的这部分人群。

这是小米崛起的基础,可以说是小米原本战略上的高光点。


但是有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诶,乱入了,抱歉,我们重来。

但是有因必有果,当这部分人群成为小米消费群体的主力之后,天然的就制约了小米冲击高端的步伐。因为这部分人群天然的抗拒品牌的价值(品牌溢价)。


是的,品牌价值(品牌溢价)的存在在于目标消费者的认可。消费者认可这个品牌,怎么高价都可以,反之消费者不认可这个品牌,你就是想稍微卖高价一些都困难。

左边是法国时尚品牌BALENCIAGA推出的「FRAKTA」Tote Bag,售价2145美刀。

右边是宜家生产的购物袋,0.9美刀一个。


如果不考虑品牌价值,请问两者的产品价值差距有2144.1美刀这么大么??

但是BALENCIAGA的目标消费群体就认可这个品牌,认可这个品牌的价值(品牌溢价),自然一个“宜家购物袋”就能以2000+美刀的价格卖出去。


这一部分总结一下:

不能说小米的目标消费群体定位错位,事实上在小米前期的崛起,就是这部分准确定义的目标消费群体促成的。

只是说百因必有果,成也萧何败萧何,这部分目标消费群体天然的对品牌价值认可度低(非特指小米,而是对一切品牌的价值认可度都比较低),所以在这样的消费群体基础上,想要对高端路劲进行冲击,是非常困难的。


第二,产品定价战略缺乏长期规划。

可以理解为小米的产品路径规划缺乏长期规划,也可以理解为小米的定价战略缺乏长期规划。

事实上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产品战略上,小米本身的互联网基因很重,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毕竟有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咳咳,小米互联网基因的报应可能就体现在这里。


我们知道互联网公司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工作方法:敏捷开发。

因为客户的需求很难在一开始就理解清楚,同时项目的开发是有时间周期,而且资源的投入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大家都是走着看,走一步看一步。客户需要先看到Demo才能继续深入表达自己ID需求,项目需要一边开发才能预见到难点在哪里,资源的投入也需要有一定的结果产出后才能继续匹配投入。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之下,就产生了敏捷开发这种工作方法。

事实上敏捷开发并不是一种先进的工作方法,更多是一种在工作实际中无法达成理想状态后的妥协,即客户没办法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即老板不愿意在没有切实成果前进行大规模的投入。


这种方法背后体现的则是客户/公司对于市场需求没有准确的战略把握的前提下,过分看重绩效产出。

即我知道不能又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那就先吃一点点跑两步,如果需求确实是这样的,产出结果不错,那么我再多供应一些草,你再继续跑。


我们回顾以下小米产品路径规划的历史。

小米Note系列从诞生就被定义为小米的顶级旗舰。

小米Note1一共发布了5次还是6次,2015年1月27日首发白色版;3月17日发布竹子版;4月21日联合张杰发布张杰定制版+黑色版;4月8日发布小米Note女神版;5月6日发布顶配版;6月29日发布全网通版。

以小米一贯的营销投入方式来说,发布会已经是顶级的资源投入了,小米为了Note1代,投入不可谓不大。更不要说小米Note1的设计和做工,即使从今天来看也称得上是精致,好看。

小米Note2代,使用行业少见,成本高昂的双侧曲面屏,并邀请梁朝伟作为代言人,主打一面科技,一面艺术。梁朝伟的代言费多少,我不知道,但是肯定不菲就是了。

然后到了Note系列第三代产品Note3呢?

存在感被极大弱化,只作为一款不得不失的线下机型投放到市场上,基本没有多少声量的存在,更不要说多次的发布会或者专属代言人这种资源的加持了(吴亦凡代言小米多款机型)


到了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很明确小米Note这条产品线是被砍掉了。

上图是华为P系列进几代产品的销量迭代走势图。产品系列的存在,其势能是在一代一代的产品迭代中积累的。如果我们回顾华为Mate系列的历代产品,也是类似的。

2013年1月:推出了Mate1,搭载了当时称得上巨屏的6.1寸屏幕,主打卖点为大屏幕和长续航,并且在第一代就采用了华为自研的K3V2处理器;
2014年3月:推出了Mate2,主要升级在摄像头及处理器,升级为麒麟910;
2014年9月:推出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Mate7,重命名就可以看到这款机型不是前面Mate系列的小修小补,而是奠定了Mate系列商务旗舰定位;
2015年9月:发布了Mate S,这一款更像时尚路线的机子,市场反响一般。在出过这一代之后再也没有露过面(非常明智的决定);
2015年11月:Mate8发布,是对Mate7的升级,但是麒麟950的表现使得处理器不再是短板;
2016年11月:Mate9系列引入了迎来三个版本,分别是Mate 9、Mate 9 Pro以及Mate 9保时捷版。同时Mate系列上的莱卡认证镜头也开始成为卖点;
2017年10月:采用麒麟970的Mate10系列发布;
2018年10月:当值无愧的机皇Mate20系列发布,Mate系列的真正爆发点;
2019年9月:Mate30系列发布,依然领跑高端市场。

转载自Mate系列如何一步步站稳高端市场?(Mate系列产品线研究及产品思考) - 双模无忌的文章 - 知乎


Mate系列的成功并不是从第一代就开始的。事实上大热的Mate7已经是Mate系列第三代产品了。Mate 1和2的销量,基本都是扑街的存在,我想和小米Note 1和2应该是不分上下的。


但是华为的魄力在于,既然坚持了大屏,坚持了商务,坚持了高价位的旗舰机,那就咬牙坚持下去。如果Mate1不成功,Mate2不成功之后Mate7学习小米,转化产品思路,那么Mate7就很难成为那么夸张的爆款。

同样的产品同系列的迭代中,vivo和oppo的旗舰系列的变化都是类似华为这样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三家的销量相对较为稳定,比较少出现大幅度下滑。

因为产品系列的诞生,本质是对目标消费者需求的洞察,产品需求和品牌需求的满足,都是需要积累的。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在劝学篇里指明了学习的必经之路在于持续的积累。其实不仅仅是学习,任何长期投入和产出的工作,想要获得好的结果,都必须有持之以恒的投入。


如果今天在这里挖坑,明天换个地方挖坑,那么永远也打不出来一口水井的。

而回归到小米,我个人猜测是因为雷总的职业出身,以及小米天生的互联网基因,使得小米在整个公司战略级的操作中,都试图用敏捷开发的形式去操作,试图先小投入,见到一定成果后再追加投入。


这种敏捷开发的方式,过度看重短期的投入产出比,反而忽视了长期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频繁的切换产品思路,试图在每一个项目上复制爆款思维,试图一次性打响,一次性打爆,从一开始就获得爆炸的销量,这不是不可能,但是缺乏普遍的可复制性。


这一部分总结一下:

也许是小米天生的互联网基因,使得小米的产品规划和投入上,更加看重短期的投入产出比,不愿意在没有结果前进行长期的持续的投入,使得产品系列的势能无法获得有效叠加。这一点在高端机上体现最为明显。


以前写过一篇关于品牌价值(品牌溢价)的回答,和这个问题也算是有关吧,贴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如果小米出一款卖8000的手机,会是什么样呢? - 青蛇先生的回答 - 知乎

关注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的朋友,大多数应该是手机或者说数码产品爱好者,算不得行业里的人。所以大家回答这个问题的思路会有一定的偏差。

对应这个问题,对于厂商来说涉及到的板块应该包括品牌,产品,GTM等几个部门。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讨论一下,手机的价格和什么因素是相关的。

很多人会认为,手机的价格是由配置决定的。
这句话没有错,但是并不是对的。

比如,vivo oppo的X和R系列,配置肯定是比不过小米的数字系列的,但是价格一般都要比数字系列高;
比如,对于同一个品牌的小米来说,有的时候因为调价或者产品路径规划的原因,会出现低价的产品配置比高价的产品还要高的情况;

归纳一下,在一定条件下,即是说在相同品牌相同产品系列,甚至是相同的型号的情况下,这句话才能够100%成立。

也就是说,手机的价格和配置并不会呈现简单的线性关系。

有一部分人了解的更多,说手机的价格不仅仅由看得见的配置决定,而是由整体的所有的部件的成本决定。
即是说,手机的价格不仅仅由处理器,ROM+RAM,屏幕,摄像头,电池,外壳等决定,还包括配件的具体规格及生产工艺,可以理解为BOM成本,即假药停最爱宣传的那个数据。
这部分人已对于手机产品及行业的认知已经从唯配置论更进一步,了解配置参数并不是唯一,同样参数的屏幕来自不同的厂家不同的技术不同的产线,显示效果并不会一样,成本也不一样;同样的参数的摄像头来自不同的厂家不同的技术不同的产线,硬件拍照显示的鲜果也是不一样个的,成本也不一样。

这部分人的认知,基本是正确的,在不考虑品牌和渠道的情况下,BOM成本越高,手机产品的价格越高。

但是什么情况下大家才能不考虑品牌和渠道呢?
在购买/采购ODM厂商的产品的时候,我们不会考虑品牌和渠道。

即是说,对于闻泰,华勤,与德,龙旗等ODM厂商来说,BOM成本基本和手机产品的售价是线性相关的。
但是这是一种特殊的情况,因为ODM厂商的客户是小米华为vivooppo等厂商,而不是消费者,在这样的销售过程中,品牌和渠道并不被纳入到考量范围内。
很好,我们的思考在一步一步深入。

接下来就是重点了,我们思考一下,如果厂商把产品销售给消费者,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售价呢?
产品的价格,一般有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就是我们上面思考得出的产品成本,或者理解为BOM成本。
而另外一部分,则叫感知价值。
相同产品成本的情况下,感知价值越高,产品的价格越高。

什么是感知价值,简单可以理解为:消费者认为你价值多少。

感知价值,一般来说包括技术,品牌,服务等。
这部分因素,很难去衡量,但是可以给厂商带来更多的利润,可以有效的提高产品的价格,增加毛利空间。
所以说苹果选择和更多定制化的研发和生产,华为选择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ov选择和供应链厂商共同进步;
所以说ov选择冠名综艺,华为选择代言人,苹果和三星在全球各地投放户外大牌,尤其是机场的;
所以说苹果,三星,华为,ov等,都把售后服务尽可能的做到让消费者满意。

这里我提一个问题,当知乎上认为ov高价低配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去声讨苹果呢?难道苹果不是高价低配么?

那是因为苹果通过技术,品牌,服务,整个的生态支持,让大家认同了他的价格,让消费者感觉到了价值,让所以人认为,对,苹果就应该值这个价。

售价9688元iPhone X详细Bom成本近2700元:看完还能淡定吗?
从这份详细的iPhone X物料成本名单看,其BOM成本总价为412.75美元,约合人民币2700元左右。


每一年苹果新品上市后,总会有媒体进行拆机并归纳总结BOM成本,但是即使你知道苹果产品的价格和成本之间差距很多,苹果从你身上赚了很多很多的钱,但是大家认为是值得的,这就是品牌溢价。

品牌溢价不是由你或者我说了算,而是通过厂商持续在品牌,服务,生态支持等各方面的投入为基础,由目标消费者决定的

即是说,当大家讨论vivo和oppo的高价低配的时候,不认同他们的品牌溢价的时候,正是因为你不是vivo和oppo的目标消费者

你不看电视综艺,所以ov投入的广告你看不到;你不在线下购物而是直接天猫京东,所以ov线下网点提供的销售服务你接触不到;你遇到手机出了问题第一个反应是自己上网搜索解决方案,不行再寄送维修,所以ov提供的售后服务你享受不到;你生活在一线城市,你能快速便捷的获取每一个品牌的咨询和信息,所以ov在三四线甚至更低层级的市场提供的一切,你都没有看到,对你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不存在的。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ov当然是高价低配。

但是换一个角度,你可能生活在三四线城市,你经常看综艺,你出门逛街去店里购买手机,手机出了问题第一个反应是找销售人员去解决,那么ov提供的每一项服务你都感受到了,这些品牌和服务的投入就是有价值的,所以他们认同ov的品牌溢价。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ov是不存在高价低配。


华为Mate10Pro和华为的Mate10保时捷版本,两者的配置差别仅仅在于一个是6+128和6+256,剩下的差别仅仅在于PORSCHE DESIGN那个字,但是价格一个是4499元一个是8999元,难道那128G的内存差异和PORSCHE DESIGN的成本有4500元么?

我们都知道没有。
但是我们能说Mate10保时捷版本是低配高价么?
如果我们去一个一个深度访问Mate10保时捷版本的消费者,我相信没有人认为这是低配高价,他们都会认为这是值得的。

事实上对于手机行业而言:
如果厂商无法通过持续投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无法获得足够的品牌溢价支撑,那么他的价格曲线就是下图一,低端机堆配置,价格上升很快,但是到了中高端价位,即使你堆配置,价格也无法有效提升;
如果厂商通过投入可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可以获得足够的品牌溢价支撑,那么他的价格曲线就是下图二。


很明显,为什么大家不太看好小米,因为小米目前的产品配置价格走势就是图一的状态。

为什么性价比不是一个良好的商业状态,这是因为性价比也是有边际效应的,越是低端机,性价比的作用越大,越是高端机,性价比的作用越小;
为什么性价比不是一个持续的商业状态,这是因为性价比注定你获取的利润率会越来越低,当你无法从其他方面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互联网收益等),厂商不能够好的投入技术,品牌和服务商,从而无法获取品牌溢价。

有人说,品牌溢价不就是智商税么?
朋友啊,睁开眼睛,看看你周围的世界,哪一个商业产品没有智商税?

所谓品牌这个东西,就是智商税。
品牌溢价品牌溢价,只要是一个品牌就有溢价,问题只是溢价多少。
当《芒种》遇到... https://www.zhihu.com/video/1164228473383165952


user avatar   chen-zi-teng-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嗯,如果是建筑行业,就光白酒而言大家肯定是觉得茅台拿的出手,五粮液也很好,

这两年喝习酒的也多了,当然本地喝红米酒的,喝九江双蒸的也是不少。

不过以我这么多年的参宴经验来说,还有有其他的酒也可以推荐一下。

当年在贵州那边有一款酒叫珍酒,个人感觉也不错。

起因是人家送了我们家一箱,因为去那边办事情,一箱茅台,一箱珍酒。

这个酒啊,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可以介绍一下,这个酒叫珍酒。

贵州珍酒公司前身是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厂,创建于1975年,

经过十年试验,1985年专家组鉴定试验成功。

从1975年到1985年,经历了10年的时间,白酒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当时市场上汾酒是老大,但是得益于人工窖泥技术的发展浓香型白酒发展势头非常猛,

品牌又多,贵州省委坐不住了,打算向四川的六朵金花学习,打造贵州省第三白酒品牌,毕竟多撒种子、多开花、才能多结果。 因此,1986年,“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厂”改名为“贵州珍酒厂”独立运营,“珍酒”之名正式诞生。还获得了 不少奖项,就不一一列举了。

当然了,如果你说商务请客,也要分一下,毕竟有高档商务请客,还有中档的商务请客。

高档的可以用这一款,

这个是送礼佳选,价格也合适,也不会好像茅台那么张扬。

如果是中档的商务请客,那就可以用这款,

希望可以帮到提问者选到合适的白酒。


user avatar   liu-bo-28-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嗯,如果是建筑行业,就光白酒而言大家肯定是觉得茅台拿的出手,五粮液也很好,

这两年喝习酒的也多了,当然本地喝红米酒的,喝九江双蒸的也是不少。

不过以我这么多年的参宴经验来说,还有有其他的酒也可以推荐一下。

当年在贵州那边有一款酒叫珍酒,个人感觉也不错。

起因是人家送了我们家一箱,因为去那边办事情,一箱茅台,一箱珍酒。

这个酒啊,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可以介绍一下,这个酒叫珍酒。

贵州珍酒公司前身是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厂,创建于1975年,

经过十年试验,1985年专家组鉴定试验成功。

从1975年到1985年,经历了10年的时间,白酒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当时市场上汾酒是老大,但是得益于人工窖泥技术的发展浓香型白酒发展势头非常猛,

品牌又多,贵州省委坐不住了,打算向四川的六朵金花学习,打造贵州省第三白酒品牌,毕竟多撒种子、多开花、才能多结果。 因此,1986年,“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厂”改名为“贵州珍酒厂”独立运营,“珍酒”之名正式诞生。还获得了 不少奖项,就不一一列举了。

当然了,如果你说商务请客,也要分一下,毕竟有高档商务请客,还有中档的商务请客。

高档的可以用这一款,

这个是送礼佳选,价格也合适,也不会好像茅台那么张扬。

如果是中档的商务请客,那就可以用这款,

希望可以帮到提问者选到合适的白酒。


user avatar   cdh10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嗯,如果是建筑行业,就光白酒而言大家肯定是觉得茅台拿的出手,五粮液也很好,

这两年喝习酒的也多了,当然本地喝红米酒的,喝九江双蒸的也是不少。

不过以我这么多年的参宴经验来说,还有有其他的酒也可以推荐一下。

当年在贵州那边有一款酒叫珍酒,个人感觉也不错。

起因是人家送了我们家一箱,因为去那边办事情,一箱茅台,一箱珍酒。

这个酒啊,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可以介绍一下,这个酒叫珍酒。

贵州珍酒公司前身是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厂,创建于1975年,

经过十年试验,1985年专家组鉴定试验成功。

从1975年到1985年,经历了10年的时间,白酒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当时市场上汾酒是老大,但是得益于人工窖泥技术的发展浓香型白酒发展势头非常猛,

品牌又多,贵州省委坐不住了,打算向四川的六朵金花学习,打造贵州省第三白酒品牌,毕竟多撒种子、多开花、才能多结果。 因此,1986年,“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厂”改名为“贵州珍酒厂”独立运营,“珍酒”之名正式诞生。还获得了 不少奖项,就不一一列举了。

当然了,如果你说商务请客,也要分一下,毕竟有高档商务请客,还有中档的商务请客。

高档的可以用这一款,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