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赛博朋克(Cyberpunk)的定义「高科技,低生活」里的「低生活」具体是指哪方面? 第1页

  

user avatar   manta_2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住在某个狭小,肮脏而破旧,住户(通常是二道贩子)私自违法改建,勉强能放下一张床一张桌子,热水器可能会漏电,一栋屋子里住着七八个住户(群租房),没有洗手池,但是有无线网络和4G覆盖八个住户里有四个终日躺在小屋的小床上,刷微博,抖音和快手度日,屋子里的怡宝瓶子,外卖盒和泡面桶堆积成山,偶尔会半夜出门,不知道去干啥。

“每天上下班的时候,你首先要通过小区门口的人脸识别闸机,在黑衣保安的司马脸目送下离开,然后走上一公里的路来到附近的公交站,途中被不少于10个分辨率1080p的监控探头密切注视着,探头在短短的零点几秒之内读出了你的全部数据——身高,体重,年龄,身份证号码,手机号。公交车来了,你像难民一样挤上了车,随后用支付宝二维码 & NFC在短短数秒之内付了车钱。”

“你工作的地方是一家新媒体公司,每天的工作就是用爬虫工具搜索,分析今日的热点,然后编写(胡编乱造)并推送那些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哪些明星离婚/出轨/出柜了,哪位爱豆发新专辑了,哪位小姐姐和男粉丝睡觉了,哪些外国人和外国品牌乳化了。他们想看什么,我们就写什么,精准投送,像机器一样反复高强度地写,写到头昏眼花,每月实习工资2500,做不好就扣钱。每天的工作都会通过app进行自动考核,老板会训诫,最终解雇那些不达标的人,你编写的内容会通过不同渠道推送到各大平台与app的首页,然后被那些终日躺在出租屋里,靠刷智能手机度日的人草草地阅览一遍,草草地退出,然后刷新一下页面,又是大量相似甚至重复的内容,正文的重复度甚至达到了70%,有的则像是机器人写出来的一样。也许,这些消息是他们活着的唯一动力。”

“你朝窗外瞥了一眼,天色灰蒙蒙的,不一会儿便下起了瓢泼大雨。你感到肚子有些饿了,但是,雨下得这么大……怎么出去啊……”

“你点开饿了么,点了一家距离你所在位置约4km的餐馆,点了一份可能是从苍蝇乱飞,污水横流,不提供堂食的三无小作坊里制作出来的咖喱猪排饭+藤椒鸡排+奶茶套餐,打折价19.99,好便宜呀。半个小时之后,穿着蓝色雨衣,仍然浑身湿透的小哥气喘吁吁地爬上22层楼,将外卖递到了我手中,然后转头去送下一份。

“倾盆而下的雨水淹没了脚踝,乌云簇拢成紧缩的一团。”

“你不喜欢喝高糖分饮料,于是跑到楼下的罗森便利店买了一瓶三得利乌龙茶,你身上带了一张20元的现金,但是便利店里值班的那个穿着蓝色条纹工作服,口耐的mtf小姐姐告诉我,纸币找不开,于是你只能用手机付款。”

“街道上的监控探头与传感器,以及穿着蓝衣黄衣的外卖小哥们,并不会因此停止手头的工作,躺在狭小的出租屋里,靠着刷智能手机度日的年轻人们,眼睛自始至终没有从泛着蓝白光的LCD屏幕上离开过。小小的手机前摄像头早已将他们的面部数据记录下来,麦克风则悄悄录下了他们的鼾声,并判定他们患有某种身体疾病。这些数据很快会被传到后台——包括他们的身体情况,生活习惯,疾病,经济活动与隐秘喜好,不过,对于那些居于云层之上的人们而言,他们似乎没什么价值,因为他们并没有多余的钱。”

“未来已来。”

以上都是我的亲身经历,以及亲眼见到的(有一定改动,并不保证完全准确,但程度不会更夸张)。


user avatar   niu-bi-21-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科幻作品中,直接畅想物质匮乏而把之当成主要戏剧冲突,是一种非常懒惰的做法。所以自然的,这里的“低生活”一定不是单纯的物质水平低,而是这样的高科技生活中,有着无法剔除的反人性元素fundamentally anti-humanity

我认为这个问题实际是有标准答案的,这里的“低生活”即个体的“异化” Alienation

实际上,我一直认为“异化”这个翻译非常不好,固然Alienate源自alien这个词语,但实际上是动词alienate(使疏离、使格格不入)的名字形式,所以我更愿意把这个词翻译为“疏离化”。日本无法出门的御宅族,便是社会疏离化的症状之一。御宅族并不是每个人都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而是日本社会形态和他们的人性有着激烈的冲突,造成了他们隔离的,低生活的状态。

而且赛博朋克的内核,“高科技、低生活”之间是有辩证关系的,即高科技导致的低生活,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把两个事物放在一起形成对比反差感就完事的。“某项科技导致人的异化”一直是赛博朋克作品的主题,比如《攻壳机动队》中的“生化增强技术”,即比喻地又字面上地“消灭了一部分人性”;比如《少数派报告》,推测未来技术和“自由意志”之间发生了冲突;再比如黑镜的几乎每一集---记忆记录器、SNS、监视器、AI、模拟技术等等等等。这些作品都是畅想一项特定的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对社会的影响,及这些影响和人性的冲突,从而导致的个体的疏离化

一个活生生的,发生在你我身上的例子我在下面的回答中有详细的描述:即信息时代科技带来的“注意力经济学”对于个体的疏离化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是没人觉得开心

Everything is amazing, and nobody is happy about it.

针对注意力经济学,下面的回答论述更加详细一些:

赛博朋克中的疏离化的关键在于,不是身处底层的人才被这种疏离化影响,是几乎所有人,除了极少数个体整个社会无人能逃脱。一个非常应景的例子,便是韩国的娱乐圈。 针对K-Pop产业的分析,我强烈推荐下面的视频:Late capitalism of K-pop(K pop折射的末期资本主义)

置身事外的我们看韩国娱乐圈,就是丝毫没有夸张的黑镜S01E02。只要你不是饭圈的人,你很容易发现K-Pop的风格 -- 从明星的外形,到音乐的风格,到舞蹈的编排,MV的视觉风格,都有着强烈的流水线化生产的痕迹。它们用以撩拨观众的点,也仅仅局限于那几个点:饱和的色彩和密集的节奏带来的视听饱和轰炸、带有强烈的性暗示的舞蹈、以及明星千篇一律的整容外形。

K-pop的歌手们没有对于“歌曲、舞蹈”没有任何创作自主性影响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唱片公司的“工具人”。他们成长的残酷也早已被揭露:10岁左右既被经济公司遴选,军事化的管理和训练,恋爱、友谊被公司完全把控,“人设”由公司全权打造,个体性和私生活被完全抹杀。

K-Pop产业被三家公司完全控制:SM ,JYP,和YG,如下面文章的分析:

With a firm hold on the Korean domestic music economy, these three companies are able to manufacture culture in Korea, defining what the masses deem to be popular and as a result, what they spend their money on. They create their products, Korean idol stars, in accordance to what their consumers want, but in turn are able to define exactly what the end product will be, thus manipulating what the consumers want into what they have already created.
基于这三家公司对于韩国音乐市场的把持,他们有能力在韩国“制造文化”,公众认为的“流行”实际上是由这三家公司定义的,而公众也基于这样的定义消费。寡头们依据公众喜好生产产品、偶像明星、但是他们回过头来又有能力操作公众“想要什么”--把它们扭曲成刚刚好是寡头们生产的产品的模样

这种经济模式会不仅仅将产品生产程机械化,更能将消费者的口味、消费者的行为模式机械化,这才是最恐怖的。

充满资本气息的K-Pop舞蹈,和它们北边邻居的机械式忠舞,实际上是同一件事

另外补充一点,我认为赛博朋克的魅力在于它的哲学内核,而不是那一套“脏霓虹审美”,正如我几个月前发的一个想法: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赛博朋克作为一种科幻流派,它最重要的核心就是“读者认为有多大的可能性真的发生。”




就像另一个科幻流派,太空奥德赛(space odyssey)一样,当大众都认为我们很快就会真正彻底的进入太空时代,对太空旅行的难度缺乏概念,认为人类很快就要移民月球、火星甚至更远的星球,开始一场全新的“宇宙殖民”时代,太空奥德赛立马就成为了科幻的热门,诞生了不少经典的科幻著作,也产生了一大帮著名科幻作者,阿西莫夫、海因莱因这一辈的人。


当大众很快意识到了宇宙航行的难度,以及载人航天越远越不现实的物理学规律,这个门类就迅速没落了。


此后的事情只剩下利用“黄金时代”的文化创造出来的“次级文化产品”,如《星球大战》、《星际迷航》。太空奥德赛的原创作品越来越少近乎于绝迹,而这些作品从小说扩展到电影、电视剧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一种文化从核心人群扩展到普罗大众也需要时间,普罗大众里的热闹喧天,背后彰显的是“黄金时代”的彻底落寞。


当物理学对某个科幻点子判了死刑,它就必死无疑了。大众早晚会意识到这个科幻点子是不可能发生的,就会对它失去兴趣。


在美国人查尔斯.L.阿德勒的《巫师、外星人和星舰》中,用了整整12章的篇幅,使用已知物理学规律和详尽的数学计算,证明“太空奥德赛”这个点子的不可行。这种不可行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想法,而是科幻作者中普遍的想法,自从“黄金时代”落幕以后,科幻作者早就放飞了自我,要么根本就不去考虑可行性,只去探讨宇宙与人类的关系,如《银河系漫游指南》;要么就严格按照物理学来制订自己的设定,只是在细节上略微开一点脑洞,如《三体》。

对于前一种方法,没有哪个有理智的读者真的会相信自己也能坐上“黄金之心号”。而对于后一种方法,大部分读者也只是为作品中的情节所打动,而不会为设定本身而激动不已。


总之,黄金时代彻底落幕了。





赛博朋克与太空奥德赛不一样,现在正是如火如荼的时候。


赛博朋克中常见的设定,也必然是“读者认为有很大的可能性真的发生”。说白了,处于黄金时期的一个科幻设定,尤其是对于近期未来的设定,肯定是基于大众的潜意识而来的,否则不可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比如就这个“低生活”,正是反应的大众对于信息化时代中自身生活水平的担忧。所以从整体上看,“低生活”就是读者自己的担心


具体来看则要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既信息化带来的生活水平差距急剧拉大,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为差距感带来的贫穷感。


二是实际生活水平的下降。这个听起来不大可能真的发生,但是却并不是不可能,信息化并不能解决生活中存在的一切问题,比如住房、环境问题、食物、安全性。信息化带来的生活水平提升只能覆盖整个现实生活的一小部分。


最近的赛博朋克作品中,像《头号玩家》里,主角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是个无足轻重的蝼蚁,而在虚拟空间“绿洲”中则真的能够翻手是云覆手是雨,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没有人不会沉迷于此。同样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曾经沉迷于此,在虚拟的世界里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所以我们都会为这个电影而感同身受。

电影的最后,创作者非常贴心的让主角在现实世界里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问题是,你能吗?


至少目前是不大可能的,离开了虚拟世界,你依旧一无是处。尽管电子竞技已经在发展了,但至少目前而言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微乎其微,普通人依旧是普通人,即使进入虚拟世界你也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并不像游戏的厂家刻意营造的那样,你能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大多数人心里其实非常明白这一点,这个世界终究是竞争的世界,不管是现实世界还是虚拟空间,世界的底层规则就是竞争。大家经常能看到的“一刀9999999级”的页游不会有几个人去玩,正是因为如此。


曾经以为的“桃花源”,到头来不过是另一个厮杀的战场,这不可能不让人产生焦虑感的。


我称这种焦虑感叫做“宅男焦虑”。





赛博朋克作品里的“低生活”,具体指的就是宅男焦虑。


反过来说,宅男们担心的是什么,作品里就会描述什么。


说到底,赛博朋克依旧是“反乌托邦”作品,反乌托邦的东西都具有共性,就是抓住人们的焦虑感营造一个并不是那么美好的未来。如果能在这种不美好的未来中提供一种希望,找到一条可能的解决之道,那就是优秀的作品了。赛博朋克作品也仅仅是在这一种套路中加入了一些信息化的成分,炫酷的脏霓虹,虚拟空间,关于“缸中之脑”的迷思等等元素,看起来现代化一些。


传统经典反乌托邦作品,像叶.扎米亚金的《我们》、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乔治.奥威尔的《1984》,描写的焦虑感是工业化时代的焦虑感。对于机器化大生产的恐惧,对于集约化流水线工业的担忧,对于资本主义的恐慌,共同营造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未来。不要怀疑,《1984》是一本反资本主义的作品,而不是跟大家想象的那样,当然里面有对于斯大林主义的思考,但是最终是反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


赛博朋克作品则是反映的信息化时代的焦虑感。通过对信息化时代的焦虑感来营造一个不那么美好的未来,并且给出希望和解决方法,是创造一个优秀的赛博朋克作品的关键。“低生活”一直在变,不变的是焦虑感。


这种焦虑感,说到底就是对于信息化不能覆盖的生活的焦虑


在信息化能够覆盖的生活方面,比如虚拟空间、通信、“精神鸦片”、自动化这些方面,是赛博朋克“高科技、低生活”中间“高科技”的一面。同时也能带上一部分生物技术、基因技术中良性的一面,比如生物制药、疾病治疗等等。


在信息化不能覆盖的生活方面,比如住房(广义上讲是生活空间)、安全(广义上讲是社会秩序)、食物(广义上讲是生存必须资源),焦虑感就诞生了,这就是“低生活”。信息化毕竟只能够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而不可能凭空产生资源,这是信息化的本质性、根本性缺陷。哪怕我们身边全是无休无止的“信息”,它也不可能产生哪怕一克的铁矿石。

也就是按照曹大佐的说法, @曹丰泽 ,信息化只能缓解“内卷”,而不能彻底解决“内卷”。


我才能,我是种地的。





在信息化不能覆盖的方面,焦虑感诞生了,对于资源紧缺的恐慌和担忧,触发了人类本能的竞争意识。所以赛博朋克作品里热衷于展示一个光怪陆离而又一团糟的未来,街道总是破旧逼仄的,总是在无休无止的下雨,总是有一个人满为患的巨型城市,黑帮在阴暗的地方横行。

那么这种“低生活”真的会发生吗?


我认为是不可能的。


科幻作品刻意渲染这种阴暗的未来,放大这种焦虑感,与读者心中的焦虑感产生共鸣,当然目的是为了作品的销量。共鸣越多,销量越大,获利才能更多,这个显而易见。但是就像“反乌托邦三部曲”中描述的上一个时代的焦虑感一样,最终变成现实的几乎根本就没有。


1984年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年份。


我们依旧是我们。


美丽新世界并没有到来。


相反,现在的工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都跟赫胥黎、奥威尔、扎米亚金想的完全不一样。


然而你能说“反乌托邦三部曲”没有价值吗?不能。


反乌托邦三部曲通过描写一种普遍认为可能会存在的阴暗未来,确实起到了警醒世人的作用。他们用极为精准的笔触,把普遍存在于大众心中的焦虑感放大、记录下来,并且各自给出了一定的希望和解决之道,为20世纪以后的历史走向提供了精确的预言,也提供了一个参考和反面教材。


赛博朋克同样如此。


优秀的赛博朋克作品应当是准确掌握人们的焦虑感,预言和记录,提供希望和解决之道。而不仅仅是展示一个光怪陆离的热闹场面,打打闹闹,喜剧收尾。高科技、低生活的配置,正是为了这样一个焦虑感——阴暗未来——希望和解决循环而不得不做的一种设定,最终作品要跳出这个高低搭配,通过超脱时代来给人以希望和解脱。





前两天我发了一个想法:

特斯拉新出的充满了赛博朋克风格的电动皮卡车,出现在切尔诺贝利式的荒废城市中,四个车轮被偷了,用破砖块支撑着残旧的车体上有涂鸦。这就是一个赛博朋克下“高科技、低生活”的刻画,信息化高科技不能解决的问题,显得无比扎眼。


当能源、环境、居住空间和生存(包括交配繁衍)问题一涌而上的时候,信息化是招架不住的。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清楚,也渴望解决,并且设身处地的担忧,这就是赛博朋克中的“低生活”。


希望在哪里呢?


我不知道。


我干嘛要去想这些呢?是电脑游戏不香了?还是虚拟社交不好玩了?我还可以暂时一头扎在这些东西里面麻醉自己,即使身边早就堆满了发霉的泡面盒子和空可乐瓶。


但是你要说不担忧不焦虑,那不可能。


宅男焦虑就躲在心里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时不时跑出来扎你一下子,疼得痛彻心扉。我们渴望着救赎又不知道救赎在哪里,渴望着天降圣人又担心圣人奴役我们,渴望着“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又懒得动弹,我们就是矛盾的人类。


这时候有个作品能够体谅我的焦虑,又能给我一个希望,哪怕只是一个朦胧的希望,那简直是再好不过了,像泡面里浓烈的香精味,可乐里面的糖,多巴胺被释放了,世界一片美好。


user avatar   biteshu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5G,没猪肉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数字空间无穷大,物理空间无穷小


user avatar   bozarsky-bre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知道,我要是知道了,我应该能成当代耶稣吧。。

人类最大的渴望就是弄清生死问题,而生死问题的关键就是意识是什么?意识是不是独立与肉体的?到底是肉体产生了意识,还是意识附加与肉体?

目前的人类只是从经验推理方面感觉到,意识不等同于记忆,因为有失忆的人在,人失去了记忆,他的意识还是他的意识。而医学上知道大脑如何储存记忆,但却弄不清意识和大脑彼此之间是如何结合的。

主动的思想,叫意识,因为人可能因为意识来决定自己的行动,人的行动不全是条件反射。那么动物有意识吗,猫狗,大约是有意识的,因为他们有很多类人类的动作。那么鱼有意识么?咱们又不知道了。昆虫有意识吗?咱们也不知道。

是不是低级动物的大脑无法有意识,只能做出对环境的反射性行为,还是说低级动物也有意识,只不过智商太低,这种意识做出的主动行为选择过于有限?

别的回答,我可以用陈述句,但这个问题,我只能这样不断罗列问句。。。

因为人类真的搞不清这些问题,如果搞清了,人也许就可以参透生死。


user avatar   sithfer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靠亚洲邪术。

转自网络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5497029856464896

鉴于网友说第一个太假,再补一个。

转自网络 https://www.zhihu.com/video/1192438958553108480

欢迎精神小伙们入驻圈子!


user avatar   wang-fan-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个原因是现代会计采用的是复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的原理决定账务必须是左右平衡的,差1分钱必定是记错账了,而且,账务的金额差1分钱,错账还未必就是1分钱,可能有更多更大的错误隐藏在其中。

第二个原因是古代手工记账,人工出错是必然的,但是1分钱的错误很可能会涉及大量的翻阅账本,甚至大量翻阅原始凭证,一一核对发票收据……如果是面临申报截止期,哪怕是经验丰富的老会计也不免出一身冷汗。


更直接一点,如果账务相差1分钱,你报税报不了。

非会计的人可能会说,相差1分钱嘛,调一下算了。问题是,复式记账法规定了,你要调一个项目1分钱,必定会涉及另外一个项目也调1分钱,结果依然不平衡。要平衡,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到那个错误。

如果强行改动一个数字,到时候面临审计……审计人员也懂这个道理的,相差1分钱,真实的错误还未必就是1分钱,审计人员必定会想办法搞清楚其中的错误,无形之中增加了大家很多的工作量——通常来说,审计人员就会跟财务负责人说,把这个错误找到……然后财务负责人一看,哈,有人做错账了强行改数字,你说该不该扣工资扣奖金吧(正常的财务负责人绝不会愚蠢到账务不平强改数字报税的)。要我说,强行改数字的财务人员,直接辞退也不为过——还是因为1分钱的错误背后,未必就是1分钱的差错。

就算没有审计,万一强改的数字后面被发现有错了,再去翻很久以前的账,那更是要让人吐血发疯!!!!!不会有财务负责人会允许1分钱的错误的。


当年在一家建筑施工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做过一段时间的手工帐,真实体会过相差1分钱到处翻账本,一项一项手工合计,红线把账本划得难看得要死。特别是在结账日期之前,那真是急得满头大汗……那家企业很奇怪的,成本账有一个很老的电脑软件在做,而其他账是用手工的。

大概是企业规模变大了,手工账实在不行了,不得不上电脑软件,但当时公司里都是中老年会计,没人懂电脑软件,最后是我这个刚毕业不久的新会计把新系统弄上去的。

现在都是电脑软件了,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现在电脑软件面临的常见问题,大概就是excel里有没有用round取2位数了。


手工会计要花大量时间在合计和纠错上。一套财务软件,几台破电脑,在小企业,起码可以抵一两个会计的活儿,在大中型企业,一套软件顶几十个会计的活儿都没问题。

如果没有财务电脑软件,企业规模都会受到限制。




  

相关话题

  如果太阳系是一个双恒星的星系,那地球应该是什么样的运转轨道,地球人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如何评价2004版电影 《新警察故事》? 
  怎样看待自己脑子里冒出来的邪恶想法? 
  香港万达集团起诉迪士尼侵权,称《旺达幻视》侵犯 Wanda 商标,谁的胜算更大? 
  如果现在有一种科幻力量让所有国家陷入“锁国”状态,各个国家会发生什么事? 
  《高达》中的吉翁/宇宙时代出现家族统治合理吗? 
  如何评价漫威华裔英雄上气? 
  如何看待B站5.31上线电影《绿皮书》? 
  极乐空间(Elysium)对全部人开放后能否维持高生活水平?较大的贫富差距有没有其合理性? 
  如何看待《银翼杀手》导演炮轰超级英雄电影「无聊的像屎」? 

前一个讨论
一战英国贵族死亡率远高于平民是否是真实的?
下一个讨论
海洋考古是如何进行的?





© 2024-06-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