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黄维的12兵团能不能走出 《大决战》淮海战役里这个水平的队列? 第1页

  

user avatar   shan-nuo-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插入视频,再分析。

【走你】人民群众日思夜想的黄维兵团进兵-大决战_电影相关_电影_bilibili_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

《淮海战役》上这段长镜头要真是黄维兵团走的,我跟他老蒋的姓。

这个长镜头不要说国军,就是1949年的我军都走不出来。

开始的坦克三角进攻阵型不说了,摩托化部队四路行军摆出阅兵的架势不说了。

单单就是过河那段,镜头一扫,五路步兵行军纵队,恰到好处的占到了河滩、公路和田埂上,这些地方是行军中最好走的地方。

镜头推进,你会发现近处的两路纵队中间留下的宽度恰好便于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队行军,十轮大卡车组成的摩托化纵队也正好行进在这个位置上。远一点位置上,是一条公路,步兵自觉靠边行军,摩托化纵队在公路中间快速推进。公路再远的位置是河堤,堤上是个狭窄的道路,不适合摩托化部队行动,但是非常适合步兵和骑兵快速机动,从镜头中可以看出,这个通道让给了骑兵快速机动。要知道,当时的骑兵主要是用来当作侦察通讯用的,对机动性要求非常高,让出这个通道说明各基层指挥官们知道这个通道是干什么的。

镜头推进到23秒左右,河上的桥已经开始显现。一近一远两座已经搭好的浮桥,中间还有座浮桥正在搭建。

我们来看近处这座浮桥,浮桥两侧是步兵行军纵队,中间是摩托化部队和骑兵的快速通道。行军快慢不一,各不相扰。啧啧!这水准。

各位看官,现在马上要到最关键的地方,这个地方也正是我说的,1949年我军也走不出来的地方。45秒开始,仔细看准备过河的部队:步兵是四列纵队,摩托化部队是两列纵队。而这个桥上是两列步兵纵队,一列摩托化纵队。镜头到了48秒可以清晰看出,近处两列步兵纵队自动合成了一列纵队,远处的两列步兵纵队也自动合成了一列纵队。摩托化纵队则是一路上桥一路向前开去,步兵纵队和摩托化纵队交叉地方没有交通管理指挥,自动避让。完全不乱。

再回到开始时候,五路步兵行军纵队,近处四路完全是从这座浮桥上过的河。也就是说一条浮桥承载了四路步兵纵队一路摩托化纵队,完全不乱。这水平。叹为观止!

你们以为这就完了吗?图样图森破啊!镜头进到52秒,过河前的四路步兵纵队实际上是由六路步兵纵队整编而来的。完全是多而不乱啊!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儿。并且在摩托化行军纵队的道路上还有补给点(帐篷)。到了1分5秒时候出现了坦克纵队,而步兵就在坦克纵队前穿插过去,也没有交通指挥。又是一个杂而不乱的行军队列变换。

镜头再往前推进,就是五对轮们在步兵纵队中的狂飙。双方各不相扰的并排行军。

1分44秒,河上的第三座完成的浮桥出现,一列步兵纵队快速有序的通过浮桥过河而去。桥头还有部队向前行军到第二座第一座过河。桥头秩序井然有序。

1分52秒,黄维在砖窑上的指挥部出现了,车辆停放的井然有序,各部门各自就为。

果然了得啊!

这份本领,我军也是从朝鲜回来之后,开展正规化建设之后才能达到的。


user avatar   stanleyrey 网友的相关建议: 
      

鉴于上面姓魏的删评论还拉黑这种低端手段,我就直接上来打一圈果粉脸,这年头小孩子穿着开裆裤就想上女人的太多了,得回去提高一下知识水平。

小妹妹这么小出来混果粉我不管,但是在十八军的一些事情上叔叔还是有打你脸的勇气的。你读过十八军的军史吗?土木系走出来不少军界要员,左岸右岸都有一大票,你好歹读读老兵回忆录和相关文章吧?你知道五大主力里面相比于其他单位十八军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当时的中下级军官是什么样的想法什么样的水平?神马都不懂就出来混果粉是不是太low逼了哪儿来的底气强答的?除了删评论也不会别的了吧。

下面是魏小白同学删掉的评论主要内容。

----------------------------------------------------------

直接把对前面答案的评论整理一下发个回答吧……

先说,这组镜头是由驻守徐州的12集团军参演的,据说把部队一路拉练到固镇拍摄的,没有38军啥事。

十二兵团走不出来这种队形还真有可能,尤其是非主力的部队。看过廖明哲将军(时任18军33团即老虎团的营长)的回忆录,部队在过河的时候渡河点不明确,河宽水速也不甚明确,有机枪手渡河时候淹死,他甚为惋惜很多人未及交战就已捐躯,部队过河之后还去捞过掉进河里的重武器……后面他还吐槽过3营朱营长修筑工事直接用窝棚搭,打仗了就跑路的各种事。主力部队尚且如此,可见兵团素质并未高明到哪里,而且部队力量参差不齐走不出来这种队形很正常,毕竟地形在那里摆着不适合机械化行军,据说当时现场很多地方泥泞的路都没有了车根本走不动,这种条件走不出来就更理所当然。


至于队形难度,行军和游行不一样,游行你一直走就行了。行军队形,什么时候变线什么时候并线?两队中间间距在什么位置保持多少?哪里走人?哪里走车?哪里跑马?哪里人车马分开走?哪里人车马一起过?各个单位之间怎么标示联络?补给站中转站在哪里?掉队的士兵怎么收容?遇到什么地形应该探查侧翼,遇到什么地形应该改变行军队形?这一切都要考虑,稍微走不好部队就会乱,最差也是会改变军团行军阵型导致前进速度下降。事后一些回忆材料写到黄维在行进途中真的没有考虑行军的一些细节,最典型的就是补给站收容站没有明确设置,大军开始时候泥路行军后来一路突破解放军防线行军,中途损失掉队的人有很多。不过这也算情有可原,毕竟校长发话了底下人全都干疯了一路驰援没那么多闲功夫像12军那样演戏规划路线。


国军其他部队,杜聿明西撤时候各兵团各部队抢夺路线问题严重,各种队伍制定了撤离计划都走不好,队伍就是这样很快走乱的到头来还要休整,几天才走出徐州屁大的地方,汽车速度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完全就是步行效果,结果给了华野追击时间,还是步行的追击。徐州大撤退,上面制定的计划,到师级部队开始无法执行撤退掩护任务(李弥兵团的某师象征性掩护一下就走了),到团营级部队就已经无法顺利执行撤退路线了,路线交叉大家争先恐后的跑最后跑乱套大军一天没走出徐州。别的不说,撤退时候拆电话线把杜老板到各兵团部的线都拆了,杜老板半个晚上找不到各个兵团司令官,这种撤退方式你指望能走出电影里的队形?不要说因为带着市民眷属,先头部队不可能卷着这些走。个人认为,一突围就垮的部队,组织性差,很难做到毫发无伤的长距离大兵团行军。从新一军到十八军,国军能打的部队大多都是靠解围活下来的,突围之后还能有战斗力的屈指可数。

----------------------------------------------------------------------------------

最后在此立个flag叫嚣一下,这种队形我相信新一军能走出来,七十四军能走出来,但是十八军我还真不信它能走出来。顺带黑一下十八军: 它真素质高的话一路驰援就不会走的那么窝囊。能挺那么久是因为中野太弱,而且初期战术用的不对,换华野围的话,就双堆集那个地形,能不能挺到胡琏飞回来都是问题。

---------------------------------------------------------------------------------

附段廖明哲的战后关于兵团驰援的回忆吧:"我大军仅在一条道路行军,兼以雨后,道路泥泞,队间距离全无,行军序列大乱,走得快的,耐不住走走停停,闷头前进;走得慢的,坐坐起起,昏睡而行。"他突围后去台湾最后以陆军中将身份退役。


考验果粉同学文献检索能力的时候到了。ˊ_>ˋ

不知道为啥发现突然又好多回复,我就顺便贴一些文献截图吧。在各种回忆录和战史里面随处可见关于十二兵团行军状态的描述,多如牛毛,果粉啊,还是要切实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1

2

3

4

5

6

7


上面是整个兵团包括十八军包括十四军包括八十五军等等的状态。一句话:


捉鸡啊!!!


user avatar   ye-lang-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长镜头大概近2万人(我没数,听说的)。远近一共3座浮桥,可以看出队伍没有在桥头拥堵,就是说没有通道瓶颈,再多人也可以维持步行速度,无需等待依次过去。

如果国军有这个水平,其实黄百韬12万人,靠一座铁路桥是足够的。但是前提是不能乱。

其实简单算一下,以一个人步行时速5公里计,一分钟可以走83米,人与人间隔一米算,等同一分钟可以过83人。假设铁路桥可以过4列纵队(真实情况只多不少),一分钟就可以过去330人。约莫半小时可以过一万人,12万人有几个钟头也过去了。当然如果算上辎重,你可以把我这里算的四分之一天乘以二,也就半天,乘四,也就一整天。

我预计国军可能的问题。就是争先恐后最后辎重堵在桥上,或者有些带大宗货物的商人,是蒋军宪兵不敢管的。要么就是一窝蜂抢过去,抢赢了友军,但是自己编制走乱了,再聚在西岸桥头找人,形成新的延迟。

回到黄维的这个行军镜头,每座浮桥单列步兵留下汽车和骑兵通道各一列,其实全军过去时间也可以压缩到六个小时。

这种过桥问题,是非常考验组织性。有组织性就没有瓶颈,没组织性就乱乱哄哄。当然到了国军这里,可能单一部队基本训练方面问题不大,一但不同山头的部队在一起,坐视友邻被歼灭都行,争抢道路优先权也很自然。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军事问题可不是单纯的比烂,还得比谁更好,这次比烂赢了,下次对手比你强你咋办?


这就是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比黄维兵团强那不叫本事,分分钟就撞上美军了,还比他强,那才叫本事。坦率的说你就拿现在的解放军去跟那时候的解放军比徒步行军也一样比不过,毕竟徒步行军已经成为了过去,这种长距离徒步行军就是军事史上的绝唱,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再有了。


所以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的步兵徒步行军就是整个人类战争史的绝唱,别说黄维,你把现在的解放军拿上去也不好使,走出那个队列有且仅有那么一次。




谈到行军,很多人不了解,有多少人以为“摩托化行军”就是骑摩托车行军的?来吧,大胆举起你的手,让我看见荧光棒!


不是的,摩托化行军的“摩托”,是motor,发动机的意思。

行军分为徒步行军、摩托化行军、机械化行军和联合行军几种,这几种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递进关系。摩托化行军中肯定也有徒步行军的部分但是就看规模大小,机械化行军中难免也有摩托化行军的成分,你总不能开着坦克狂奔几千公里吧?履带车受不了这个。


这一切,包括空军、火箭军以及别的军种各自力量投送,叫做“联合行军”。


行军是个大学问,我个人觉得在这个年代继续叫做“行军”不合适,应该叫“力量投送”。像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那种行军已经成为了过去,必须要综合考虑各种不同的部队,怎么把战斗力投送到需要的地方。


比如空军和陆军联合行进,空军提供制空权和空中掩护,地面部队推进到制空权边界并且建立巩固阵地和战线,空军再把地面支援比如机场和技术、油料保障推到前沿,继续扩张制空范围。


现代战争要的就是这么个过程,单纯考虑一种部队的推进意义已经不大,所以才有今天的解放军去走解放战争的队列走不出来的事情,战场已经变了。


不变的是求胜之心。




纯徒步行军我也最多组织过百把人规模的,说实在的,不够看。


行军,最关键的是纪律性,没有纪律性就成了春游。行军是个跟自由意志做搏斗的过程,你看这儿风景好你要自拍,他看那儿凉快他要睡个午觉,那就会拖拖拉拉一百人的队伍拉开几公里。


那还打个屁。


什么先头部队、尖刀班、侧方警戒、后卫,遇到这种队伍你都白扯。


要想行军中的战术配置起作用,起码队伍要“紧凑”,紧凑不是猬集一团,是有机的按照战术要求布置,这就要求所有人都听话。


黄维,黄埔一期生,中将军衔,你说他不懂战术配置那是扯淡。他也懂得怎么安排部队,让参谋部做行军计划,奈何国民党军队缺乏的是纪律性,这不是他能解决的问题。


即使到今天解放军也有远超国民党军队的纪律性,说不让停车就绝不会停车,说几点到哪儿就几点到哪儿,天塌下来也一定到。这一点是黄维无论如何办不到的。


黄维兵团能不能走出《大决战》那个水平?能,支部建在连上,战士们老家都搞土改,你看他能不能。




当然《大决战》里面表现的行军队列也仅仅是个皮毛,核心的东西电影里很难表达,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我军经常搞轻装突袭,就是一切不利于行军的东西全部抛下,只带行军中的食品,武器弹药,力保最快行军速度。


这意味着部队到达指定位置马上断供。


一支部队断供有多危险,这个不用说,手里的弹药打完立刻就失去战斗力,一般人不敢这么玩。


但是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几乎所有部队都这么玩,还玩出花来了。


这背后其实有着一支现代工业化军队的核心:模块化部队。


轻装突袭部队之所以敢这么干,是因为背后还有一支部队同样在玩命,他们也准备不要命的把突袭部队需要的物资送上去。不管这支部队是正规军还是地方部队甚至是支前民兵,尽管他们甚至都不认识突袭部队的人,一样可以奋不顾身拼了命把物资送上去。


同样,突袭部队的指挥官甚至都不认识支前部队的人,完全没有私人感情交情,他也相信那支部队一样会把物资送上来。


这种信任感,你敢给一个陌生人吗?他们就敢。


这就导致部队彻底的“模块化”,可以任意抽组执行任务,不需要考虑派系、从属关系和指挥官个人想法,这样才会有整个大规模兵团的运用自如。


这是电影无法表现的,也是黄维无论如何都没法拥有的。




我外公在抗美援朝的时候一天升了三级,从普通士兵升到了连队司务长,就是这种彻底模块化的体现。


刚开始他只是炊事班一个兵,连长指导员带着连队在前线打,副指导员带着连部在后面接收转运补充的新兵、撤下来的伤员,还有后勤供应。


炊事班做好了饭菜,原司务长带着往前线送,美军一阵炮火下来全部牺牲。炊事班长升司务长,我外公作为老兵升炊事班长。


再重新做好饭菜,原炊事班长现司务长继续送,一顿炮火封锁下来又全部牺牲。一个刚来三天的新兵升炊事班长,我外公接司务长。


再做,继续送,多做几份一个人背一份,只要有一个人送上去,整个连队就能活下来。爬过炮弹坑,爬过战友的尸体,爬过绵密的炮火封锁,往前线冲。


最终,五个人活下来两个,但是前线守住了,阵地守住了。


纪律性可不是仅仅意味着不让玩手机游戏不让随便出门逛大街,还意味着说到做到,哪怕失去生命也要做到,意味着无论什么情况都要做到。




对于徒步行军而言确实现在用得少了,专业上讲,徒步行军有它自己的特点,部队行进速度慢,但是越野能力强,大兵团徒步行军讲究的东西跟别的行军方式不一样,各种战术配置也有它自己的规律。


现代化行军,特点有很大不同,部队乘车行军,有必要再下车作战或者行军。


但是不管专业上有什么不同,铁一样的纪律性从来没变过。


我有一次带队跟随大部队行军,车子拖了一辆挂车,80码的速度突然遇到一辆对向驶来违章逆行超车的地方车辆,我这个车的驾驶员打方向避让,挂车的刹车拉绳跳脱了。


挂车要跟拖车实现同步刹车,这个挂绳必不可少,否则挂车的刹车会有延时,在惯性作用下会冲击前车导致“推头”。


我当时坐在车上感觉整个车立刻失去了方向控制,原地带着挂车拧了180度。当时路上还有不少别的车,路边还有不少别的东西,电线杆子隔离墩排水沟啥的,也许是先烈保佑,居然完全没碰到任何东西。


不用多说,车上所有人都是浑身哆嗦,你去你也哆嗦,下面就是悬崖,但凡碰上点什么东西,今天就得在铁皮里面抠人(肉)。


但是行军命令在那里。


我下车检查了车子,除了刹车拉绳跳出来以外,漆皮都没掉一点,尽管脚就跟踩在棉花上一样,看着旁边的悬崖从没感觉过这么“亲近”,但是车子确实还能走。


我跑过去看驾驶员,哥们儿筛糠一样哆嗦,我说你别哆嗦,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都没整死你说明老天爷不收咱们。


咱们还有个行军命令要执行。


大不了下次让速不让道嘛,怼上就怼上了,有事我替你扛着,走吧。


那就走吧。




不管啥行军,那都不是春游,总有各种想得到想不到的事情等着你,你得依靠某种东西去对抗你心理上生理上的抗拒,去做你该做的事情。


这个是黄维永远没法拥有的。


user avatar   sagittarius0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影视剧嘛,拍摄的时候请的当前的军队模拟,行军拍出来好看就是了。那个年代黄维麾下的国军要是能走出那等水平,神马74军18军新一军新六军统统靠边站,妥妥的头等主力了。不是说有个段子么:导演跟军方联络员,你们走的挺好,拍出来效果也挺好,可这个效果怎么看也不像是溃败的啊。军方联络员:这咋整啊?俺们部队从成立那天起就百战不殆传下来的,溃败从来没体会过,要不你找台湾军队来试试?


user avatar   zhui-huang-b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常凯申:我多么希望我当年带出来的部队能走出这种行军水平


user avatar   xiangge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参与这组长镜头拍摄的是12集团军36师,现在的特战旅。

正儿八经的“云龙兄”的部队。不是传统认为的38集团军。当然,这支部队拥有的荣誉并不逊于38集团军。详情搜索:百将团。 这种行进需要的组织调度能力不是1948年的中国军队能走出来的,两支都非常困难。



当时条件下,都不能做到。


user avatar   bai-ye-99-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人家长是电影院职工。当年有一份介绍本月电影故事内容和花絮的报纸。在91年8月《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上映的时候,报纸上就介绍过那组长镜头的花絮:扮演黄维兵团的部队(可能是保密原因,没有说明部队番号)对扮演国军部队不满:本来参加电影拍摄,可以“名留青史”。一说出来,《大决战之淮海战役》里面哪个哪个镜头是我们部队出演的。倍儿有面!

结果……

啥?!让我们部队演国军?!那么多参演部队为什么让我们部队扮演国军?!

军人服从命令听指挥,但是心气儿不顺,总得发泄出来吧!部队领导一合计:干脆,咱们按照解放军自己的行军要求来!本来这支部队从上到下心有“怨念”,一听还可以这样来,立马“爆表”,拿出了比平时更好的状态。

这才有了中国电影史上最壮观,最经典的行军长镜头。而且多次被国内其他涉及解放战争的影视作品引用。

后来淮海战役国军将领看到这组长镜头时说过一句(大意):老子的部队能走成这样,当年不可能输,至少不会输得这样惨。

所以,别说淮海战役时国军走不出来,连当时的解放军估计也走不出来。更别说参演部队还憋着一股子心劲儿,要把其他参演部队比下去的心思。




  

相关话题

  为什么二战初期德国缺少重型坦克? 
  如何评价解放战争中的孙元良? 
  为什么我看到的朱日和演习镜头下的士兵要每打一枪就要拉一下枪机? 
  中国大陆的「民国粉」粉的是孙中山还是蒋介石? 
  一千七百年前的洛阳武库大火与四百年前明末王恭厂爆炸的最大嫌犯是谁? 
  能否用核武器为常规军事力量“担保”,从而仅用常规军力达成胜利? 
  克格勃有直属的武装力量吗?干什么的? 
  东部战区回应美舰过航台湾海峡称「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反制一切威胁挑衅」,释放了什么信号? 
  轰 6K 已经首飞 15 年了。这 15 年中,你是怎么认识「战神」的? 
  1934年以后,果党对于原苏区的地方治理采用了什么措施和模式? 

前一个讨论
生物学上有什么凄美的故事?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中国足球迷才懂的梗?





© 2024-05-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