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项羽取得天下,那么楚的初代领导班子是将怎么样构成? 第1页

  

user avatar   er-shi-san-nian-chan-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确实思考过,但因为西楚资料太少的缘故,所以很多问题还是无法弄清楚,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按照现有的历史记载探讨一番。

比如西楚本身的政治制度是如何?

又或者说西楚有没有一个相对成熟的政治体制呢?

毫无疑问,西楚肯定有这么一个制度,毕竟这是一个统治着超过五百万人口的庞大诸侯国,并且还维持了将近三四年,如果说完全没有,是绝对不可能坚持的了这么长时间的。

至于某些人对于西楚张口就是一句分封制来解释西楚的政治制度,其实是很扯淡的一件事。

项羽是封了十八位诸侯王,但问题是项羽的西楚国什么时候内部又封过小诸侯国?

再从史书中记录的项羽在攻灭英布的九江国的记录来看:

楚使项声、龙且攻淮南,项王留而攻下邑。数月,龙且击淮南,破布军。《史记·黥布列传》
楚已使项伯收九江兵,尽杀布妻子。《汉书·黥布传》

当时项羽一方面派遣项声和龙且率军进攻九江国,然后在击败英布军后便令项伯收九江兵,接着又将英布的亲属全部杀掉。

请问在这个过程中,项羽什么时候有说过要在这里重新立一个诸侯国了?

所以这和刘邦在吞掉三秦后,没有再设立诸侯国有什么区别?

当然了,如果非说项羽立过诸侯国也可以,比如那个韩国,项羽在杀掉之前封的韩王成后,又改立郑昌为韩王。但问题是刘邦在灭了韩国后,不也是改立韩王信为韩王吗?

通过以上这些举证就能看出,项羽和刘邦在最初征伐天下的时候,都是采取逐步吞并各国,以及将各国划为自己附属国为作战目标的。

因此我就不明白某些人是通过什么得到的结论,项羽的政治方向就成了所谓的六国旧制,而刘邦的政治方向就成为了所谓的大一统秦制?

事实上在当时第一个反对六国旧制的难道不正是项羽吗?

正如项羽在就想自立为西楚霸王时对各国将领们说的话:

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於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史记·项羽本纪》

如上所述,项羽一句“假立诸侯”,便彻底否定了当时已经复立的六国诸侯所有的合法性。

换言之就是,当初只是为了要灭秦,才暂时复立的六国诸侯,可三年以来,真正拥有灭秦之功的却是以项羽为首的各国将军们,所以凭什么还要承认那些诸侯?甚至包括义帝(楚怀王)在内,也都是无功呢,因此为什么还要任由他们掌握那些领地呢?

当项羽说完这番话后,可想而知当时联军中的将领们会做何反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说了那么久了,可最后反倒是让原来那些已经覆灭的诸侯们又复立了,这算什么事?

所以诸将便用了一个“善”字,表明了他们对于项羽的认可。

于是就这样,项羽便在诸将的拥戴下,大刀阔斧的开始宰割天下。

虽然历代学者都有评价说项羽之后分封的不公平,但就事论事的说,项羽的那次分封,其实才是对先秦贵族制度的彻底倾覆。因为项羽完全不按照所谓的贵族背景进行分封,而是按照他认为的灭秦功绩进行分封:

比如张耳麾下的重臣申阳,因为他率军攻下河南郡,所以项羽便封他为河南王。还有赵将司马卬,因为平定河内郡,所以项羽就封他为殷王。诸如此类,项羽分封是有一套严格标准的。并且还要注意到的一点是,项羽真正的嫡系将领,其实就只封了英布一个人,而且也是因为英布“常冠军”为天下人所敬服,所以说项羽并非就是公私不分。

至于分封之后的一系列剧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毕竟项羽不是造物主,他不可能预料到所有事,因此也不能完全就把之后的发展都归结于项羽的这次分封上。

总而言之一句话,项羽其实才是真正的六国旧制颠覆者,而他这么做的最终目的,自然也是为了兴建属于自己的项氏王朝了。

正如项羽为何要自立为西楚霸王,何谓西楚?

按《史记·货值列传》中记载:

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

在太史公眼中,所谓的西楚其实就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太史公还相继提出了东楚和南楚另外两个与之相对的地理范围。

因为是太史公提出的,所以后代史学家也基本都是沿袭太史公的这种观点,很少有人提出疑问,但不提出,不代表就是正确的。何况太史公只是阐述了在西汉时有西楚、东楚和南楚之分,也并未对项羽起名西楚进行过明确解释。

所以现代学者臧知非便在其文章《“西楚”的由来及其政治意义》中提出了另外一种相对合理的解释:

在战国时代,“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无论如何也不具备“西楚”的地理要素,更不存在把“彭城以东”地区称为 “东楚 ”的问题。如果如此,等于自行分裂国土。据此,可以肯定地说,战国时代并没有司马迁所说的东楚、西楚、南楚的概念。秦朝统一,重新划分郡县,更不存在把楚地一分为三的可能。唯一合理的解释,三楚之称是秦亡以后的事情。

以上是臧知非对太史公划定的三楚进行的反驳,而后臧知非则进一步明确了西楚的真实含义:

在项羽时代,“西楚”仅仅是个政治性概念,并非是地域性概念。

如上,按照臧知非的观点就是,正因为项羽首先开创了西楚王朝,才会在之后让“西楚”这个政治性概念逐渐转化成了地域性概念,由此才进一步演化出了太史公时期所谓的西楚、东楚和南楚之分。

而之后臧知非对于项羽之所以要坚持“西楚”名号,则是通过判断项羽故乡下相的位置而进行解释的:

项羽以下相为楚的核心,以彭城为王都,彭城在下相以西,故名西楚霸王。

对于臧知非的这个观点,我个人是非常赞同的,因为这确实相对合理的解释清楚了项羽为何非要偏执于“西楚”这个名称。

正如之前陈胜起兵后为何要自号“张楚”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自然是要以名寓意,从而说明自己是为了张大楚国而起义。那么同理,如果单单是以“西楚”作为地理名称来判断,何以非要叫做“西楚”呢?况且下相包括彭城在内其实是在原楚国核心地带的北方或者东方,所以为何不叫“北楚”或者“东楚”呢?因此项羽起名“西楚”,也绝非是因为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应该和陈胜的“张楚”一般,都是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再联系到项羽的出生地下相,其立都的彭城刚好就在下相以西,因此叫做西楚,便是项羽在旗帜鲜明的向天下人表示,这就是我项氏的楚国,与之前楚国毫无关系,故所谓西楚。

至于项羽执意要将自己和之前的楚国彻底区分开的依据,《史记》和《汉书》中的一些内容可以证明这点:

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於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史记·项羽本纪》
怀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专主约!《汉书·项羽传》

上述两处内容,《史记》中略显委婉,只是说明项羽拒绝承认灭秦有楚怀王的功绩,以此来将无功的楚怀王和有功的灭秦诸将进行对立。而《汉书》中就要直接很多了,包括楚怀王都是我族项氏所立,如今既然无功,又何以能做我项氏之主呢?换言之就是,项羽意在彻底逆转项氏和楚怀王的关系,从而达到建立项氏王朝的目的。同时《史记》中开始时也说了,立诸侯只是因为要灭秦而做的一种权宜之计,如今既然秦已灭,则天下又怎么可能要回归从前的诸侯秩序呢?

的确,这要是在后世,项羽的这番话确实是赤裸裸的谋反之言。但在当时,在楚怀王及其他诸侯王都鞭长莫及的情况下,而项羽及其麾下诸将不仅手握重兵,项羽更是以赫赫战功位居诸侯联军上将军,统摄天下军权。

因此在天时地利人和均满足的情况下,项羽自然是绝对不会同意楚怀王的旧约,而是决心彻底推翻旧世界,开辟一个新的时代。或者更准确的说,项羽是准备建立一个真正属于他所控制下的世界新秩序。

综上,如果项羽最终赢得了天下,那么很显然是不会再恢复某些人所谓的六国旧制了,那么很显然最终项羽想要建立的国家,就只能是和秦一样的大一统帝国了。

另外假设项羽真的能够成功,又因为项羽的年龄足够小,所以应该还要比汉初的情况更好,至少是不会有那么多的诸侯国存在的。毕竟项羽一开始就未给自己的子弟亲属封王,这也能看出项羽对于分封制度的反对。虽然可能还会有几个,但无论是权力还是地位都将是非常有限的。

再说楚帝国建立后,楚的初代领导班子是怎么构成的:

新的楚帝国最高领袖,无论是叫做霸王,还是叫做皇帝,都肯定是项羽。

而楚的最高辅政大臣,则应该是叫做令尹,这一点也符合原来西楚国本身的政治制度,至于是由谁担任这个职务。

最起码肯定不是早死的范增,而应该是另外一个不知道姓名的薛公。

对于这个薛公,史书中是这么形容的:

滕公言之上曰:“臣客故楚令尹薛公者,其人有筹筴之计,可问。”《史记·黥布列传》

这里的滕公是指的汉臣夏侯婴,当时因为刘邦要平定英布之乱,然后夏侯婴便向刘邦举荐了这位“故楚令尹薛公”,而用夏侯婴的话就是这位“故楚令尹薛公”是一位有“筹筴之计”的人。

“筹筴”是古代的计算工具,因此“筹筴之计”的意思就是指的有很强的谋算能力。

后来薛公为刘邦提出的那一系列平定英布的计策,也确实说明了其人的强大谋算能力。

而薛公在西楚担任的就是令尹职务,所以按照他的能力和之前担任的职务,以及他的寿命,那么未来楚帝国的最高官职令尹必然还是由他担任的。

另外说句多余的,假设真的是项羽赢了,那么这位薛公或许就会和萧何那般成为流芳后世的一代名臣。而最终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的时候,也许就不是“管、萧之亚匹”了,而应该是“管、薛之亚匹”。

另外再说西楚的最高武将。

按照楚汉战争中西楚设定的最高武官来看,应该就是大司马了。

再参照史书中记录:

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史记·项羽本纪》
大司马咎、长史翳、塞王欣皆自刭汜水上。《史记·项羽本纪》
十一月,刘贾入楚地,围寿春。汉亦遣人诱楚大司马周殷。殷畔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迎黥布,并行屠城父,随刘贾皆会。《汉书·高帝纪》

这三处记载分别记录了楚汉战争时期的西楚两位大司马,一个是海春侯曹咎,一个是周殷。

从海春侯曹咎的记录中可以看到,一旦项羽不在军中,那么大司马曹咎便是最高负责人。而之后曹咎在战败后自杀时,排在他后面更是两位诸侯王。

因此从这些记录中都能看出,西楚的最高武将很明显就是大司马职务。

所以在楚帝国建立后,即使项羽会调整大司马的职责,但应该也还会保留大司马为帝国的最高武官。

至于是由谁担任这个职务,目前还不好判断,因为项羽麾下的将领中,除了战死的和叛逃的外,真的没有几个有资格担任这个职务。

有人可能会说是由宗室担任这个职务,比如项伯?

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但是按照楚汉战争期间项羽虽然重用宗室将领,但最高武官却从未由宗室将领担任过,因此在楚帝国建立后,项羽应该还是不会由宗室将领担任的。

那么最终适合担任这个职务的,假设周殷没有叛逃,那么他应该会继续当几年大司马。而后则应该是由钟离眜担任,只是关于钟离眜这个人的很多问题,目前没有足够的史料支撑。

当然了,从目前的史料中看钟离眜毫无疑问是项羽麾下少有的重臣之一,毕竟汉军中的将领只要和钟离眜交战过的,哪怕没有胜利都是一笔功绩。所以我还一度将钟离眜视为与陈平一样搞暗战的人物,只是这终究是猜测。

但如果是楚帝国真的建立的话,那么钟离眜上位大司马应该还是可以的。

这样的话,楚帝国的初代班子就应该是由令尹薛公和大司马(周殷/钟离眜)所组成。

另外对于楚令尹这个职务,因为之前项伯曾当过左令尹,以及后来在“汉五年用左令尹初从”的清阳侯吕清,所以怀疑项羽还曾一度设立过左右令尹,但毫无疑问令尹仍旧是楚帝国的最高辅政大臣。

至于在楚制中另外一个一直存在的“上柱国”职位。

最初在楚怀王时是由以数万人投降项梁的陈婴担任,如《项羽本纪》中记录的“陈婴为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

所以在楚帝国时大概率上这个职务还有,并且依旧是会作为名誉职位会加给一些失权的老人,比如项伯就应该会成为新的上柱国。

换句话说就是,虽然“柱国”是楚制中旧有的武官之首,也就是所谓的“柱国不政,使下情不上闻,上情不下究,谓之絿政。”但从楚汉战争来看,柱国职位其实就只是一个名誉职位,而楚的更多军事职权则还是由大司马负责。

综上,楚的初代领导班子中,最高辅政大臣差不多就是以一位令尹或左右令尹组成,至于人选,如果是一位的话就是“薛公”,两位的话或许还会加上“吕清”。而最高武官则还是大司马,也许是周殷沿袭,又或许是钟离眜担任。

总的来说就是,假想中的楚制和秦制区别应该不会太大,只是很多名称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比如丞相会叫做令尹,太尉会叫做大司马。

再比如于汉帝国中一直存在的“大将军”,按照项羽曾有意封被俘的汉御史大夫周苛为“上将军”,则应该是由上将军职位替代大将军职位。

至于人选,说实话,假想中的楚帝国中军权大概率上还是由项羽一人独掌的,至于下臣顶多就是一个辅助的功能,毕竟项羽对于军队的领导能力在同时代确实是可以称作军神的。

另外下面那些职位,应该就没必要探究了。毕竟属于西楚的人物能够记录在史册的,就那么二三十人,其中一大半还都战死了,至于剩余有能力的,还活着的,也就那么几个了。

正如曾经陈平对刘邦评价的西楚重臣:

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锺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史记·陈丞相世家》

这里面亚父范增在汉三年就死了,而龙且则在汉四年战死了。

因此最终剩下的也就是钟离眜和周殷了,所以由他们二人担任大司马是合理的。

而令尹,我个人认为最适合的也就是那位具有“筹筴之计”的薛公了。

不过因为史料缺失的问题,所以大家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相关话题

  项伯是项羽叔父,为什么吃里扒外?项羽还不杀他? 
  假如你是项羽,入关后将如何分封诸侯? 
  刘邦为什么选韩信做大将军? 
  刘邦真得弱于冒顿单于吗? 
  同样属于蜀地,刘邦可以出川统一天下,刘备为什么没办法做到? 
  谁能告诉我朱元璋为什么被吹的这么高? 
  土木堡之变,明军怎么才能打赢? 
  要是没有韩信刘邦会打下关中吗?会在有生之年打败项羽一统天下吗? 
  项羽的【破釜沉舟】到底是不是【幸存者偏差】? 
  子婴既然降于刘邦,又为何会被项羽所杀?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以前的男人背着行李步行几千里进京赶考,都好像没事;而现在的男人开车几千里,都跟要他命一样?
下一个讨论
如果四大名著到现在才写出来,那本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2024-11-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