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怎么看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1页

  

user avatar   count_palat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印度在独立进程中,流过的血,走过的路,比绝大多数前殖民地国家都要多。

  印度给人留下错觉的两个原因,其一是没有打过独立战争,其二是“非暴力”这个口号。

  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大多数前殖民地国家独立的时候都没有打过独立战争,许多打过独立战争的国家(例如美洲国家)也只是本地精英同殖民寡头之间的冲突,和大众无关。

  而且,印度民族主义者在宣布“非暴力”前后,暴力策略都一直存在。最后非暴力策略的成功,也依靠发动暴力的潜力作为底牌。

  在印度民族主义者眼中,“非暴力不合作”是一种用来争取精英和群众联合的策略。这种策略本身含有妥协性,也是精英阶层利益的体现,但历史证明它行之有效,而且使得印度避免了许多前殖民地国家独立后精英和群众割裂的问题。

  另外,虽然甘地本人被印度内外推为名片,但他的思想并不能代表印度民族主义者。印度民族主义只是借用了他的道德感召力,以及“非暴力不合作”的基本策略。把甘地当成印度的人格化象征,就和把特朗普当成美国的人格化象征一样,是一种浅薄的思维方式。

  接下来,本回答将以印度为引,介绍历史上殖民地国家的普遍特征,以及它们追求独立的策略。在比较视野中,解读“非暴力不合作”策略形成的逻辑。


  在解释为什么印度选择了“非暴力”之前,你需要了解一个殖民地社会是什么样的。

  20世纪初的英属印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殖民地社会,主要由三个群体构成,英国殖民者、本地精英、以及农村大众。三者之间的平衡是殖民统治的基础。

  英国殖民者由五千名公务员、几万名士兵以及为数不多的商人组成。虽然他们的数量比起本地人可谓微不足道,但是他们高度团结,而且有英帝国的海外支持。

  本地精英的构成十分复杂。包括来自各省,拥有不同信仰的土邦王公、大地主、僧侣、知识分子、商人、城市工人、殖民军下级军官。他们在这个社会的人口占比不到10%,但是他们掌握着大量资源,也具有动员群众的力量。但他们的内部冲突非常严重,农村地主阶级和城市中产阶级彼此嫌恶,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相互猜忌。他们政治意识强,对英国殖民者有着共同的强烈不满,但是又对下层民众保持着恐惧和担忧。

  农村大众构成殖民地社会的主流,他们拥有最强大最根本的力量。但是,他们几乎都是文盲,身份认同止于村庄或者地域,政治意识淡薄,只有生计受到威胁时才愿意主动反抗。农民的反抗很容易失去控制,也容易被瓦解和安抚,例如他们常常满足于烧毁统计簿或者抢劫商店。通过和本地精英的合作,他们能变成有组织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反抗英国人,却也是殖民统治的根基。

  英国统治印度的诀窍,或者说一切殖民帝国的法宝,就是利用殖民地精英的分裂和妥协。这些精英一方面憎恨殖民者,另一方面又恐惧群众。因此他们既是追求独立的先锋,也是殖民者最重要的同盟。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不能忘记外部力量的重要性。国际局势会让有些本不可能的民族主义方案变为可能,或者给出多方行动,两边下注的机会。

一、依靠殖民地农民暴动追求独立?

  听起来是个好主意。但印度已经试过了,那是在1857年。

  那年,东印度公司的孟加拉兵团引爆了起义,13万军队当中7万人揭竿而起,随后各地军团纷纷哗变响应。士兵们拥立莫卧儿皇帝、奥德纳瓦布还有马拉塔佩什瓦复位,好让这些封建君主来号召起义。当时起义也是如同燎原之势,波及广大农村地区,结果呢?

  结果一年就被扑灭了。

  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走的是传统农民起义路线,需要宗教旗号,需要封建主领导。在近代的各个殖民地社会,这种事情并不少见,但是没有成功的例子。

  民族主义农民起义的标准流程是,起义爆发→大量农民卷入→起义得到殖民地精英的广泛同情→起义声势迅速扩大→领导者对义军失去控制→失控的暴力把同情起义的精英推向反面→起义被殖民者和本地精英联手扑灭。

  1770年秘鲁的图帕克.阿马鲁二世,1810年墨西哥的伊达尔戈神父,1825年印尼的蒂博尼哥罗王子,1931年缅甸的沙耶山和尚,都走过这条路。

  在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当中,拒绝造反的土邦王公给了英国人巨大帮助。英国人派来的军队不过11万,而各土邦直接提供了33万军队。如果无法保证殖民地精英的基本团结和配合,一盘散沙的群众起义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成果。

  像是1881年苏丹的马赫迪起义,取得独立后,很快也就在封建主的内耗中垮掉了。

  你说封建主靠不住?那也确实。不过1850年代的时候,印度还没有什么城市中产阶级。商人也好,知识分子也罢,还得再等上半个世纪。

二、依靠殖民地精英追求独立?

  这还真是个好主意。事实上,世界上的大多数前殖民地国家走的都是这条路线。

  不动员农村群众,单靠殖民地精英,斗得过殖民者吗?一般来说,答案是否定的。

  不妨看看1868年的古巴爱国者,1879年的埃及祖国党,1930年的越南国民党,都是殖民地精英独自战斗,最后被打败的例子。

  印度也试过这条路线,那是1905-1908年的独立解放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社会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城市中产阶级的形成,公务员、商人、知识分子、下层军官取代封建主成为本地精英的代表,也就是印度民族主义的代表。

  1885年,新创立的印度国大党成了殖民地精英参政议政的平台。到20世纪初,中产阶级精英的主张已经颇具声势。

  1905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国内的,英属印度总督寇松为了分化瓦解民族主义者的力量,宣布拆分孟加拉省,引发了印度人的愤怒;另一件是国外的,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取胜,这次亚洲对欧洲的胜利振奋了亚非各殖民地民族主义者的信心。

  1905年,国大党的领袖之一,教育家提拉克号召通过暴力手段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示威冲突,爆破、暗杀成了之后几年激进民族主义者斗争的主要手段,但温和派精英不愿意支持暴力活动。1907年,“印度叛乱之父”提拉克被捕,在之后的几年当中也被迫脱党。

  那么,那些单独依靠精英取得独立的殖民地,是怎么成功的呢?

  答案很简单,要靠国际局势

  比如18世纪的拉丁美洲殖民地,依靠半岛人-土生白人精英-有色人种民众之间的“伊比利亚均衡”维持统治。土生白人憎恨半岛人,却又忌惮民众,因而帮助半岛人镇压了一连串的民众起义。直到拿破仑战争瓦解了宗主国的权威,又带来了英国人的支持,土生白人才得以在不依靠民众的情况下,取代半岛人,在各个独立国家建立新的寡头统治。

  再比如20世纪上半叶的亚洲殖民地,民族主义精英们为了追求独立,在世界大战中积极寻找靠山。昂山将军先是投靠共产国际,又向日本法西斯寻求帮助,最后倒戈同盟国,为英属缅甸赢得了独立;荷属印尼的沙里尔和苏加诺看到日军来犯,选择两面下注,一人投日而另一人说不,私下又保持密切交流;金九在中国流亡时多面逢源,终于借二战胜利换来了两个独立的朝鲜......

  在1960年代的非洲去殖民化大潮当中,只有几内亚、阿尔及利亚、肯尼亚等少数几个国家经历了和宗主国的暴力冲突。大多数国家都是借着苏伊士危机之后,联合国对英法施加的压力取得的独立。70年代莫桑比克和安哥拉陷入了长期战争,但这主要是因为顽固的葡萄牙不肯松口,最终战争结束也是依靠葡国内部发生的革命。

  在印度的激进派精英通过暴力追求独立而不得的同时,温和派精英选择的路线就是依靠国际局势谋求和平独立。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支持英国,就是为了换取英国对印度自治的许诺,然而英国人最终背弃了自己的诺言。

  印度没能依靠温和派精英的国际形势路线取得独立,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它的幸运——大多数走精英路线独立的国家(无论是暴力还是和平),在独立之后都会由于精英和大众的割裂陷入长期政治混乱。而此时的印度已经不得不走精英和群众联合的路线了。

  唯一的问题就是,该怎么联合?

三、暴力或非暴力:整合精英和群众的策略

  相比印度,越南走过的独立道路——一场血腥、浩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更加熟悉。

  然而这可不是越南情愿选择的结果。

  在1930年越南国民党发动起义失败之后,共产党就成了越南民族主义运动的领导力量。以农村群众为基本盘的越共深知争取精英阶层的必要性,越南版的“统一战线”——越南独立同盟会(“越盟”)应运而生。这个组织的高光时刻是在二战之后,得到保大皇帝的青睐,收到了皇帝主动送上的传国玉玺。

  胡志明曾说,如果法国殖民者能像英国撤出印度,或者美国撤出菲律宾那样识相,他们也不想进行战争。奈何越南最后没得选。

  一般情况下,和平比暴力更容易争取到支持,这也是民族主义者一般优先考虑和平手段的原因。采用暴力手段导致失败的例子也很常见,例如50年代马来亚共产党和90年代巴斯克民族主义者的衰败,以及1940年冒险主义的印度共产党。印度社会的复杂性、英国殖民的特点、国大党的阶级属性和历史经验最终共同催生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这一斗争策略。

  1919年,国大党正处于一筹莫展当中,党内激进派的暴力策略没有成功,党内温和派同英国的合作也没有换来预期的回报。就在此时,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吸引了国大党人的注意。

  国大党的政治家们,包括尼赫鲁,都不赞同甘地的思想体系,认为他的宗教理想在政治上是荒谬的。但是他们发现,甘地的人格魅力和斗争策略非常有用。

  国大党的精英需要发动群众,又要控制群众;既要反对英国人,又要避免遭到激烈报复。对于这些目标来说,甘地的策略非常完美。

  从这两个目标来看,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也遭到了国大党人的很多修正。例如甘地的不合作理论上包括不给殖民当局交税,但由于担心农民的抗税暴动,被国大党人隐去了;1930年第二次不合作运动时,国大党要求甘地,即使出现暴力,也不要取消运动,这样才能给当局施压......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适合争取独立的国际局势终于出现了。国大党三方下注:鲍斯飞往新加坡与日本人合作,党公开宣布不支持英国的战争,与此同时默许印度配合英国作战。

  到1945年,印度独立已成定局。国大党拥有足够的威望和群众基础,而英印当局的统治合法性大大流失,甚至指挥不动警察和军队了。英国必须履行诺言,因为它无法承担背约的后果。

  在全世界的前殖民地国家当中,印度的去殖民化过可谓别具一格。

  在和平独立的国家当中,它是过程最艰难的;在长期斗争的国家当中,它又避免了战争。

  印度政体的延续性和制度化使其成为二战后最稳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代价在于许多积弊只能缓慢化解。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管它们选择了哪条道路,都一定会付出许多代价。在此基础上,它们取得的任何成就,都值得关注。如果你用多样化的标准比较过足够多的国家,就不再有兴致追捧任何一个了,当然,也就懒得贬低它们了。


user avatar   john-brown-0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能说题主你(极有可能)对印度独立历史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西方有严重倾向的宣传。

当然,甘地和非暴力不合作在西方被捧到了非常高的地位。而其他对印度独立有重要贡献的伟大领袖(最典型的应该就是苏巴斯•钱德勒•鲍斯和巴基斯坦国父真纳了)却没有得到与之相对应的外国宣传。

回到问题,如何看待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答案就是这是一次非常有效、最终达到了战略目标的民族独立运动——它首先是一场革命、一场民族独立运动其次才是“非暴力的”。

但必须注意的是,首先,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成功恰恰不下于革命的非暴力——各个阶段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期,都充斥着反英暴动和对英国人野蛮镇压的反抗。其次,印度的解放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其他革命共同作用的结果。摩诃特玛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如果没有其他同样追求民族解放、但却不赞同甘地理念的革命同志,是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的。

此外,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部分三观极歪的人和别有用心之人在叙述印度独立的过程中,利用甘地和非暴力不合作来给英国殖民当局洗白。不得不承认,某种程度上他们是非常成功的。尽管英国在印度进行了非常残酷的镇压,然而没有谁得到应有的制裁和审判;1943年的孟加拉饥荒造成300万人饿死,然而没有哪个英国贵族老爷对比负责;战后蒙巴顿对印度独立后的大分治时期的大屠杀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这显然没能影响他回英国后加官进爵。至今,与联邦德国不同,英国从未对其在印度犯下的滔天罪行对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中的任何一个进行过真诚的道歉。




  

相关话题

  印度一 2 月龄婴儿被野猴偷走扔进水箱死亡,这群猴子为何会这样做?人们该如何与猴子和平相处? 
  如何看待美国终止印度GSP地位? 
  印度GDP和英国差不多,为什么英国军费捉襟见肘,而印度买军备很大方? 
  为什么印度网民如此痛恨中国? 
  印度疫情大爆发,会导致印度解体吗? 
  印度为什么建昆巴哈尔堡,关于“印度长城”的有什么故事?他们担心谁入侵印度? 
  印度有轰炸机没? 
  北印度电影和南印度电影有什么区别? 
  大雪封山后印度会从前线撤军吗,这种想法是否太乐观? 
  印度公然与中国作对,他的底气在哪?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阔别 160 年的「马首铜像」正式回归圆明园?有着怎样的意义?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东北雪乡烤肠 15 一根就嫌贵,国内其他景区没人提?你认为雪乡烤肠 15 元贵吗?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