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从「東方 Project」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 ZUN 的哪些思想? 第1页

  

user avatar   feng-cong-er-shen-zi-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被封禁次数太多了所以有了弃号的想法,在此之前,对这个在大约一年前看到的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回答或许是有必要的,毕竟被群友拉来凑热闹是我使用这个软件的起点。以下文字基本上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因此还请不要对严谨性与规范性抱有什么期待。

接下来的是正文部分。

西奥多•阿多诺,这个曾经对辩证法做出天才的阐发的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曾对先锋艺术寄予厚望,认为其中蕴含着引导人民反抗现存秩序的伟大力量。从现在来看,这无非是某种席勒美学的翻版——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那时的先锋艺术不仅无力反抗商品市场的浪潮,而且还在很多时候沦为了泼皮无赖滥竽充数谋取名利的工具,这是远比更早的艺术形式更令人感到遗憾的下场。阿氏另外的著名的理论关乎文化的生产,这与当时活跃着的以法国为中心的情境主义国际不谋而合。这群带着近乎殉道者的绝望的知识分子们尤以居伊•德波及其《景观社会》闻名,他们或许也预料到了自己在某一天沦为景观的一部分的结局。情境主义者们察觉到,他们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所处的十九世纪存在着极为显著的不同。在马克思所描述的工人生活状况的图景中,工人们遭受着机器和老板的支配,只有在下班后,过着满足自身欲望的动物性生活时,工人的生活才属于自己,这构成了马克思著名的异化理论的出发点。然而在一百多年过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工人不仅在工作中被支配,而且工作之外的生活也逐渐不属于自己。铺天盖地的广告、流水线生产的文化产品、追随潮流的人们,所有这一切共同构成了掩盖在社会之上的景观。人并非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休闲和娱乐,而是去融入景观,在其中获得快感。于是,一种新的反抗模式出现了,有志之士们提倡日常生活的反抗,他们歌颂怪异、赞美反常,他们鼓励抄袭、支持盗版,他们向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大学生宣传着人的日常生活如何被控制、人的自由是怎样被剥夺。那个时代的遗产或许仍影响着现在,但至少从短期来看,一切的努力换来的是一场伟大的失败,五月风暴的落幕看起来不像悲剧而更像是一场闹剧,在那之后的日常生活的革命所拙劣模仿的对象比起罗莎•卢森堡反而更像是卡尔•考茨基。一切或许还未结束,但曙光终究躲到了更隐蔽的角落。

回到東方Project,回到ZUN,乃至回到整个21世纪的同人文化,我们或许可以将其比作被柏拉图所排斥的画家,那是一种对模仿的模仿。扮演着法国大革命、1848年革命、巴黎公社、中国革命的角色的演员们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街头和高校,而这些演员在几十年后亦受到了扮演,这次的舞台在论坛,在视频网站,在同人展上。我们看到,排斥商业化的同人运作模式,以自由的个体或社团为主体而非流水线上的文化生产,所有爱好者共同参与构筑的幻想的乌托邦,一切的要素不仅形成了一个似乎能实现人的审美层面的解放的场所,而且提供了对现存秩序进行私密的反抗的空间。东方则成为了这一文化现象中的最受关注者,一如她常常被称呼的那样——一个奇迹。

爱着她的人们对她寄予了太深厚的希望,这也许与对她所模仿的一幕幕伟大悲剧的了解的缺失有关,但更大的可能是,更多的人是或许不那么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利奥塔的教条被经历了宏大叙事的崩塌的人们所接受,现实世界的颠覆不再被视作在这个时代可能发生的事情,于是希望被寄托在了部分的、特殊的、个别的反抗当中。在这时,人们所寻求的不过是一个反对现存状况的空间而已,有效性被搁置在一边,只剩下永恒的传火游戏,这究竟该被称作是坚持还是自欺,恐怕只有存在于遥遥的未来的人才有资格对此下一个定论。ZUN对各方面的涉猎十分广泛,我们无法知道他有没有接触过上面提到的过往的幽灵,也无法知道他的模仿是否是刻意为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包括ZUN与我们全体在内的一代代的革命演员比作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在充斥痛苦的永恒轮回中,在昏沉幽暗的黑夜天空下,我们看到某种存在主义的幻光。

若我们暂且搁置同人的形式,去关注东方的内容及题材的话,我们不难从中看到不管是乔治•巴塔耶、米歇尔•福柯还是阿兰•巴迪欧都曾以不同的方式提到的创造多余者的社会结构当中被创造并排除的那些东西的影子。然而,如果说那被消耗着的“被诅咒的部分”正是世界赖以存续的部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说:那最具改变社会的力量的、最革命最能动的,恰恰是被社会所排除的。他们是奴隶、是工人、是农民、是第三世界的被殖民者,是流氓,是精神病人,是同性恋者,是犯人,是女性,是黑人,是异乡人,是赤裸生命……而在ZUN这里,他们是被遗忘之物。

我们可以用很多个名字去称呼创造了二元对立并将一方排除出秩序之外用以建立和维持秩序的元凶,到目前为止被用到过的名字有资本主义、现代性、理性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将来也可能会有更多的名字被发明和使用。但不管怎么说,通过对知识的历史的考察(做这件事的人当中以福柯为最知名者),我们都不难发现同一个事实,即对立的双方与对立本身都有着有谱系可查的被生产的历史。现代社会生产着它的被排除者,并通过这种排除,或者说,通过由排除而实现的纳入,来确立自身的合法性。这种暴行具体表现在劳动者从一开始就没有与资方博弈的资格,精神病人和犯人遭到关押而隔离在“正常社会”之外,第三世界人民的生活遭到打着“人权”旗号的野蛮干涉,乃至时至今日,一切人都成了潜在的犯罪者,在被制造出的紧急事态中被以社会的安全为由夺走一切。当排除出现的时候,就是主奴辩证法得到现象的解释的时候。居于受动的位置的奴隶因其与主奴秩序的对抗反而成了系统中最为能动的一环,这个道理在这个场合应该被表述成这样:谁在被厌弃、被排除、被诅咒,谁就拥有一切。

在这之中,ZUN选择了幻想,选择了巫女、妖怪和神明。这个角落常常被寻找着应被解放者的人所忽略,因为它确实与应有的激进视域格格不入。然而又有谁能说这些被称作“传统”或是“旧物”的东西不是被现代社会所生产出来的呢?单单去看课本上编造出的故事里出场率极高的大反派亚里士多德就足以认识这种经由多余者的创造与排除而实现合法化的结构了。知识被排除了,不是因为知识是假的或非真的,而是说,正是因为要去排除那些知识,“真”和“假”才被制造出来。也许ZUN对其反对的是排除的结构本身而非简单的对幻想的驱逐并没有什么自觉,但他所做的事仍然与各个领域的激进分子们如出一辙:收留被流放的幻想,并非是要让它回归到“正常”或“科学”的秩序当中,更不是要使其取代现有的具备其合法性的知识,而是要摧毁对立的壁垒本身。在被期望着的一切合法性被消解的未来当中,幻想,被遗忘的东西连同它自身也一共消灭。

恰恰是在这时,一个即使是最单纯的幼童也能发出的诘问出现了,响在我们的灵魂深处:这样做,有什么用?这个问题笔者无法回答,至少,无法不怀有任何不安地回答。四十余年的人生究竟有没有让ZUN豁达至不去在乎这种诘问?我们无从得知。也许这个酒鬼所享受的只是创造那个世界的快乐吧。

真理本身是无蔽的,这么说并不是要去寻求无限的感性确定性,而是要去追问,什么被揭示了,什么又被遮蔽了。如果海德格尔的那些词句值得被我们所相信的话,那么以此为依据做一些价值论层面的判断就是可行的。当某种解蔽的方式成为我们通达存在的唯一视域时,存在就被遮蔽了,这在秘封俱乐部所处的科学世纪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乃至刻意。然而以此去断言幻想乡所代表的就是一种对存在的敞开未免就显得过于有感情上的倾向性了,妖怪和神明无疑也是象征界的主人,仙道与魔法的法则比起外界所相信的科学来说也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称道的地方,甚至笔者第二十一喜欢的帕秋莉还在长期的魔法研究中因重金属材料折损了健康。然而足以让东方有所超越的是,这是一个由幻想构筑起来的世界,就其存在模式来说,她是无目的的。哪怕是在神秘或玄虚的意义上,东方也没有对现实的存在有任何揭示,毋宁说,正是其对现实存在者的拒绝使其通向了存在。当我们面向幻想乡时,我们得到的并不是关于妖怪和神明的东西,而是某种关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在或许尚还未被注意到的我们正身处的地方,整个世界朝向我们。

“只管打坐”,曹洞宗曾以此为戒律,将这作为通向智慧的法门。如果要问东方所传达的是什么的话,那大概可以表述为“只管作诗”吧。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提供了使存在敞开的可能性,而诗记录着存在与此在的对话,不仅指向先在的存在者,更蕴含着一种创造。ZUN能否被称为一个诗人,东方是不是一首诗或一部诗集,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有一个问题是不需要争论的:东方这个由所有爱她的人构筑起来的世界,我们在其中得到的是一个书写诗的空间,在这之中,尽管前路令人迷惘,长夜漫漫而黎明无期,耳边仍总有一个声音响着:

只管作诗,只管作诗!


user avatar   reseted15382678875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回答下 @maximilianlee 先生对《共产党宣言》的引用已经说明了一些东西了。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zun自己算是昭和时期出生的最后一代人了,少年时期看到的欣欣向荣的局面,在青年时期就变成了平成“失去的二十年”的一部分,繁荣之下的腐烂现实终于全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浮出水面,给这一代日本青年留下了相当恶劣的印象,也带来了精神上的冲击。当然了,这未免有过度揣测他人的嫌疑,但是zun创造幻想乡时,不排除确实有对于现世失望的原因。

事实上,幻想乡本身就可以被视作现代人创造的一种“桃花源”的变种。当然,在历史上,这样的原始版本的“幻想乡”往往只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部分文人墨客描摹美化了无数遍的“田家乐”,这个版本只能生存于各种“阳光版”的田园诗和一些假想“美好乡村”的近现代小说中,现实是没有它们的容身之处的;另一个在前一个版本基础上高度劣化的版本则生存于封建王朝兴盛期的部分富庶地区,并由于各种天灾人祸每隔一到两代崩溃一次。

但zun肯定不可能把幻想乡整成这两者中的任意一种——试想一下如果幻想乡变成了一个带神话色彩的加强版江户时期大农村,那将会是多么无聊的一件事。zun无疑是富有才华的,他构建了一个更吸引人的,全新的桃花源:在这个桃花源的下层,人间之里的居民被一套完整的秩序保护得很好,本来要恰人的妖怪,除了少部分游离者(比如露米娅),只要身为“化内”中人,现在竟然也不被允许随意袭击人类了。妖怪们的神通很好地让这些人活得远比历史上的农民体面得多;在中上层,身为执行者的灵梦等人且不论正义感是否充足,至少也尽责地退治各类异变,她们又与身为最高首领的大妖怪们共同维持这个世界的平衡,此外,河童的科技也能让人享受到一部分“文明成果”。在zun的作品中,在一些被大众广泛接受的二创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幻想乡——女孩们愉快地生活着,嬉戏和欢宴是不可或缺的日常组成部分,当然了,故事是要推进的,STG肯定是要有敌人的,但“敌人”更像是“zun已经研究决定了,你来当本作反派”,你几乎看不到流血的,令人恐惧的争斗。打完了,经历了不大不小的吵闹和不快的女孩们又能欢聚,继续着那个美好的童话,继续着不醒的桃园梦。

固然,这样的世界很容易令受众愉悦,但是如果细究这个世界的内在运行逻辑,其实还是有很多灰色甚至黑色的部分的。巫女的威权统治、大妖怪的威仪和愚民政策维持着这个世界。恐吓是幻想乡这台机器运转的燃料,严格意义上的人类(灵梦、魔理沙、咲夜自然不能算这种人类)永远被置于体系的底层,被这一类恐吓所约束着。反抗的道路几乎被封死了——人变成妖怪是头等重罪。幻想乡的人类也就成了一个被锁死的阶层,上不去更出不去。

当然了,压迫并不明显,治理者们并不以折腾人间之里的居民为乐,人类被饲养得很好,而且可以享受超越任何农业社会居民的和谐安定的生活,但这个运行模式多少让人不大舒服。

@蓬莱山辉夜 在本问题下 @Usami Renko 的回答下打了一个比方,私以为这是一个很恰当的比方:

“和珅给灾民发了掺沙子的粥,顺先生瞧见了就写了个主人公用魔杖一变,der的沙子就成大白米的小说。我们都读的出来这顺先生心疼老百姓,不喜欢这掺了沙子的粥。但他没法,也不能要求他写出一部主人公revolution推翻当朝让老百姓安心劳作喝上大白粥的小说。”

zun觉得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不好(至少“没那么好”),也反感科学主义带来的弊端,于是他造出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幻想乡,但zun当然知道和珅发的下一碗粥里还会有沙子,也知道主人公变出来的白米不过上是沙子的变种,因此zun自己都未必忌讳以原创者的身份表现这个幻想乡的阴暗面,于是我们能在作品中看到易者的悲剧,能看到正邪的反抗。可是无论如何,zun是不可能去主动否定自己创造的桃花源的。我们也很难强求在特定环境中成长的他去否定这个桃花源。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zun对于种种“现代性”带来的异化的反抗,并不是反对“科技产品”。河童的科技产品在幻想乡中一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zun也许确实对科学存在着误解,有一些奇怪的,难以谈得上正确的看法,但他似乎也并不厌恶科学的发展。

谈到zun面对现代性和传统之间的冲突的态度,他可能已经通过人物设置抒发了一些看法了。举个例子,早苗是外界来的学生,接受过长时间的现代教育,在“现代化”氛围中浸泡了自己的整个学生时代,甚至她还是理科生(而且不很懂历史),甚至还是巨型机器人爱好者(《非想天则》说明了这一点),甚至可以在《茨歌仙》里向灵梦科普可控核聚变,我们看到的早苗简直可以做一个标准的“现代化”的接班人,但是她最终还是在幻想乡做了传统信仰的无怨无悔的捍卫者(连她在《风神录》中的出场BGM的名字都是《信仰是为了虚幻之人》),承担着巫女乃至“现人神”这两个与“现代性”完全相反的位置的责任。zun是想通过早苗表达传统对“现代性”的嘲弄还是“现代性”对传统的妥协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同样是理工科出身的zun肯定是希望传统的“信仰”在某个层面能击败出现了异化的“现代性”的。

此外,毋庸置疑,zun是反战的,《花映塚》足以证明这一点。这种反战思想也许还比较朴素,概括一下就是“打仗要死无辜的人,我觉得死人不好,所以我反对战争”,但是大方向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是zun值得尊敬的一点。

最后,我想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下面批评zun的有不少人。但是,批评zun的车万众难道就不是车万众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尊敬zun,因为他给每个车万众都留下了一个极其适宜二次创作的,自由、包容、开放,理论上来说可以无限扩展的世界,留下了完整的、有意思的一设,但是,zun自己也是人,神化制作人,觉得“神”批评不得的现象,这是要不得的。这样的批评并没有真正要否定zun,我们之所以感谢zun更大的原因,是因为他尽心尽力地收集各种材料制造出“东方Project”这张大量留白的画卷,在画卷之上,每个车万众都可以有自己理想中的的,也许未必和zun的想法完全相同的幻想乡。




  

相关话题

  明星有权利拒绝“被同人”吗? 
  如何看待b站用户calodie根据《后浪》二次创作的《前浪》? 
  不明白为什么LOFTER有些太太明明写得/画得不好(ooc的那种),却还是不能接受善意的提醒呢? 
  如何评价去年北林大育种的新品种紫薇被命名为「灵梦」这件事? 
  东方project中的少女们在平时和宴会上喝的都是什么酒? 
  东方project中有那些很伤感的故事? 
  为什么东方project,龙与地下城这样的“同人”世界能够取得“成功”,而国内的“九州”却“失败”(至少人气不高、普通读者缺少参与度)了呢?我们可以向东方等学到什么? 
  如何看待b站用户calodie根据《后浪》二次创作的《前浪》? 
  巅峰泰森能不能打过东方project所有一面boss? 
  东方绀珠传真剧情里,自机们到底吃没吃药? 

前一个讨论
全红总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2021年“八省联考”江苏省的成绩?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