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理解现在是华语乐坛最悲哀的时候? 第1页

  

user avatar   yuxi-84-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止华语乐坛。

华语所有坛几乎都在比较悲哀的时候。

原来资本并未进驻文化娱乐的时候,

这个市场是凭本事吃饭的。

有人捧你,

底线至少是你得有本事。

后来资本进驻了市场。


在商业资本运作上。

资本特别痛恨一个词儿。

叫“不可替代性”。

通俗的讲就是没你这事儿就干不了 。

越是低门槛易复制易批量的东西,

越是是商业喜欢的。

(很多人不懂,说培养不可替代性不是“护城河”嘛?不是优势嘛?你到底懂不懂商业,

这么说吧,“不可替代”的东西如果是体系,技术,模式。这样的死物,那绝对是护城河,

但如果你的“不可替代性”是“人” 。那正相反,那就叫不稳定因素。

创业也一样,多少公司都死在了团队分歧上。

杠就是您对 )


有大本事的人,

都有不可代替性。

不好控制,控制不了。

也爱谈条件。

后来那些钱串子终于转过来了弯儿,

那我为什么不捧我容易控制的呢?

不需要你有能力,你能火全靠我捧,

没观众我就买观众,带节奏,做数据。

你除了出张脸,还不是原装的,

你完全没有谈条件的能力。

我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这钱来的不香吗?

另外插句题外话,

作为文娱行业从业者多年,

我见过太多他们的真实嘴脸。

几乎所有商业资本对于艺术类的态度都是轻蔑的。

所有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

甚至我认识的某大佬都放出风去,

说你越厉害越有才华我越不用你!

就用听话的!

甚至这个风气不但是在娱乐圈,

甚至都蔓延到了整个艺术圈。

冯小刚在《私人定制》

里借着讽刺盲目追求的高雅的同时,

也有句台词点了一下

“坚持审丑,坚持莫名其妙”

就是对这个环境最好的写照。

他们不但不想启用有才华的人,如果发现天才还会联合起来剿杀,之前的实力天王例如周杰伦这一代,影响力太深太强无法撼动。所以除了等待80,90的人热情不再记忆不再,他们也无计可施。

但是新人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久而久之,当能考一百分的人死光了,

能打60分的人就是状元。


很多人愿意横向对比国内和日韩甚至美国。

可能会反驳说,资本主义明明都是资本控制娱乐,为什么还能佳作辈出。

我想说短期内是很难对比的,不具备可比性。

我国的娱乐产业发展起步晚得太多太多。

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体系来。

这些“文化输出大国”之前经历过的试错时期和完善体系的建立和各种工会制度等等,

我们没有经历就直接进入了爆发期。

所以我们把娱乐业直接交给市场经济是危险的

要不是国家现在大力整治,拨乱反正。

资金扶持优秀项目,限制薪酬。

鼓励优秀人才创作。

否则这个市场会更乱更畸形。


最后说两句个人经验感受,

很多人认为,

商业越发展,社会越发达,

艺术领域就应该越繁盛。

其实现实往往是正相反的,

艺术和商业,

本质是完全相悖的内核。

好的艺术和好的商业,

成就这二者的因素骨子里就水火不容。

所以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函数关系。

所以但凡你看到的成功的“商业艺术”产物。

都是双方各退了一步的产物。

或者就是艺术退了好几步的产物,

再要么就是“没有艺术”的产物。

这一切还有一部分得益于我国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系统对“美商”的完全不重视,导致几乎中国几乎百分之百的孩子,只能自发培养审美意识。(并不是有美术课,就叫培养审美,这么说吧,培养建立审美一点也不比考大学简单)

真正有独立审美意识的,更是少数。

所以这一切给了这些寄生虫最好的温床。


最后我想说,

虽然我们的国家在文化审核上时常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我觉得在中国做文艺还是有希望的,

因为我们的市场毕竟还可以被调控,

国家干涉审美的品味,

有时候可能是有点“土”

但是不坏,都是正面积极的东西,

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去进步。

有国家作为壁垒。

至少不会完全落入资本的手里,不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塑造价值观和审美观。

我相信这一切乱像,都是暂时的。

主要也是因为就算我不相信我也没有办法改变。


user avatar   guo-jia-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题主,包括很多对音乐没多关注或者视野狭窄的人换言之大多数人眼里,都有这个观点。我不想讨伐鄙视他们,我只想讨论这个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以美国而言,60年代以前,有个问题就是三大人群口味隔离,黑人,大都市白人,乡下南方白人。当然还有墨墨们,当时也不是市场主力,不提。60年代后,有个口味的大融合现象,加上种种原因,一个音乐产业黄金年代兴起

80年代后呢市场越来越大,可以容纳更多的类型了,则有个口味的大分化现象,各个族群口味再次大分化,各自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这就导致很多音乐人,即使有60-70的水准能力,也很难获得那样的成功。

能获得跨族群成功的,好像也就90年代一些dance pop,当代soul、当代rnb,新千年后嘻哈?

对于中国,也可以类比。中国的90年代是个跨族群大融合口味的黄金年代,所以好作品好艺人确实很多,而且能在各个阶层流传开来。

那个时代,市场相对统一,你可以既喜欢任贤齐,又喜欢齐秦李宗盛罗大佑;王菲的不那么流行的浮躁、寓言、只爱陌生人,都卖百万张正版,盗版不知道卖了多少;城乡北上广都可以在听郑钧、唐朝、黑豹、何勇、老狼、高晓松;我一个十八线小县城(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县)的音像店都在卖中国火乃至苍蝇、无聊军队、陈升、胡吗个、鲍家街。

这时候随着时代进步,就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小众音乐出现,进入大分化时代。大分化有啥特征呢?北京新声一代,基本走不出北京,早期许巍全高校都在学着弹,但蓝莲花才传到小县城。而刀郎的二零零二年第一场雪,引发了当年的大论战。韩流来袭,引发大论战。

后面都已经不论战了,各听各的。

北上广等大城市市民、学生;小城市居民、学生;外来务工者和乡下。三个市场开始割裂了。


而新千年的唱片工业体系大崩溃来了。


欧美底子厚,冲击也到14年才触底反弹(单论美国,一些数据是12年开始反弹)。

RIAA报告: riaa.com/wp-content/upl

IFPI 报告 State of the industry

中国呢,本来底子薄,本来就要从大融合走向大分化,结果piaji一下,整个行业垮了。

本来底子就薄,市场还一分为三了(后面持续分化,都成n个互相不往来的市场了),同时tmd唱片公司崩溃了做音乐都收不到钱了…

大众市场,选秀歌手、网络歌手各自占一块空间;地下音乐这边,因为更穷了,没法打磨大编制精细配器,就都去搞省钱的新金、后朋、民谣去了,爱好者互相也看不上;最惨的是有理想的做流行音乐那些人:两头不沾…

整体而言,个人感觉05-15年是中国通俗音乐市场的黑暗10年。

其中08-13尤其萎靡不振。周杰伦的06年依然范特西基本上可以算作实体唱片时代最后的辉煌了吧。05二届超女则是这个黑暗年代的揭幕式。

连薛之谦,都是05年出道后混不下去了,开火锅店养自己的音乐梦。他啥时候复苏的呢:恰好是15年。演员、绅士。

看几个数据:(已经包含数字媒体收入)

  • 2005年 大陆唱片工业销量119百万 世界27位,略高于台湾 香港
  • 2009年 大陆跌到只剩28.8百万 世界39位,比台湾香港少近一半 10年还不到台湾的一半(23百万vs56百万)
  • 14年回升到105百万 台湾还在基本原地
  • 17年回升到292百万,已经进入全球第十大音乐市场。
  • 18年数据(就是19年报告)是第7大音乐市场,具体数额要付费才能看没看到。但全球回暖,17年的第七有437百万,中国18年肯定超过这个数字。

所以15年才逐渐看到触底反弹的迹象,差不多这两年才真正开始反弹起来。

然后中国也恰好是03-04年才刚刚要进入类似美国的大分流时代啊。

这就导致,其实这十年,其实也还在默默的百花齐放,但是纷纷快饿死,不得不转行。而主流市场也缺乏统治力重量级艺人、作品的现象。

其实这就是个数学题,10年,整个中国卖23百万美元一年,也就是16100万,一个音乐人,一年挣20万不算多吧,这个市场,最多能容纳800个人能基本生活(包含艺人乐手制作人经纪人企宣发行所有岗位哦)。

这还没算头部艺人拿走一半的情况......

可以说,08-13年,真的中国的乐坛就在用爱发电。


这几年的反弹号角,是从音乐综艺开始的。2012年,中国好声音。2013年,我是歌手。回忆一下,那时候大家翻唱的作品,都是创作于什么时代?

反弹的第一弹,其实来自民谣。穷酸的民谣。15年,马頔、宋东野、赵雷。大家现在瞧不起人家,别忘了是他们带动了整个音乐行业的复兴。

大家想想,为啥民谣第一个复兴?很简单啊,人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词曲弹唱全自己来,演出也不跟别人分钱…

所以他们创作活力保持的最好啊……


所以,说05-15这十年,是华语乐坛最悲哀的时候,是没错的。

各位深度乐迷们,你们鄙视着普通群众这个看法时候,掐指算算,你们认为牛逼的音乐人,有多少是05年之前就已经出道、成名的,有多少是15年之后出道成名的?

黑暗十年中,又有多少你们推崇的艺人,是08-13这 至暗5年中出道成名的?

而这些05-15十年的有价值艺人,有多少是上个十年地下锤炼的延伸?比如万青,10年发的专辑吧好像,但90年代成立,02年改名万青,07年看他们现场,基本上出名几首就已经很成熟了。



但,2019年12月25日的今天。已经不是最悲哀的时候了。可是今天的市场,又是已经一个大分化的市场,割裂的市场,所以如果你只看最流行那一角,就太一叶障目了。

大分化的市场里面,因为没有天王天后领军人物,就会显得好像依然在黑暗时代。其实,已经走出来好几年了。而大分化时代,乐迷之间的割裂也更加严重,不同圈层之间很难共享相同喜爱的音乐,身边更少遇到相同爱好的人,所以更加难以意识到现在已经复苏。

换个圈子,就会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可大众的认知有延续性,很正常啊,要落后10年才能感觉到吧。也就是说,2025年时候,大家会重新觉得华语乐坛又活了。


--

题外话说下台湾。台湾的话,口味大分化感觉来得比较早,2000年时候,就已经在大分化。除了周杰伦,传统主流艺人反而在淡出,而个性化细分市场艺人层出不穷。五月天、苏打绿;张悬、杨乃文、陈珊妮、雷光夏、黄小桢;更早的的万芳、 MC Hotdog、陈升、伍佰;甜梅号、坏女儿、Nipples、Tizzy Bac、自然卷、旺福、熊宝贝、薄荷叶;交工乐队、林生祥;闪灵,六翼天使。

所以唱片工业坍塌之时,他们的基础其实比大陆夯的好,大分化已经完成了。所以忍的下去过得下去,坚持得到今天。在唱片工业崩溃的十年里依然可以维持着相对稳定的输出。

而台湾政府的鼓励金扶持计划,也带来了这一波新的台湾乐队复兴。


关于国内的数据,数据可信度和统计口径各异,没有啥证明性比较强的数据,姑且看看这个


这个包含了卖乐器耳机音箱和KTV的,其中所谓核心层,大概在20%出头的样子。

而增长最快的是数字音乐。17年IFPI的数据,中国的市场组成是:3%的实体音乐,90%的数字音乐,7%的现场演出授权费。

另外一个数据看过就找不到了,大概是接近3成的现场演出票房(注意IFPI是算的演出授权费),7成的数字音乐,还有一丁点实体唱片。

数字音乐占比如此高。那么数字音乐啥时候才开始赚钱的,就知道新千年到15年大力正版化之前,这十年音乐人是怎么熬过来的了。

这是数字音乐的图:

14年将近500亿。

10年时候有个报告,

截至2010年年底,获得网络音乐业务经营资格的企业有351家。2010年,我国网络音乐总体市场规模已达23亿元(以服务提供商总收入计。无线音乐市场规模达20.2亿元(以服务提供商总收入计),较2009年增长9.8%,在网络音乐总体规模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87.8%,是支撑和推动网络音乐市场发展的中坚力量。2010年电信运营商通过无线音乐获得了279亿元的收入

那个时代主要靠彩铃,彩铃根本收入没有共享给音乐人,是门强盗生意。

———

为什么是13-15年开始回暖呢?

首先有个概念啊,大河没水小河干。一个主流都活不下去的国家,是养不起足够多的支流的。何况大分化时代,用户群被进一步撕裂隔绝。

每个支流,都需要大量有付费习惯的用户去养。

12年中国好声音开播,13年我是歌手,这俩节目其实在重塑一个“正常”的音乐口味而不是垃圾快餐方面其实相当的正面,大家不要喷就会飙高音什么的,事实上这俩节目让流行音乐重回大众视野,重新获得大众关注讨论,起了很大作用。

14年的现象级单曲小苹果,把翻拍舞蹈这条路打开了。

14年吴亦凡鹿晗解约回国发展,算开启了国内饭圈之路。之前选秀歌手也有粉丝,但没这么狂热吧。

流媒体正版化,我印象中16年左右大规模开始的吧,这个也解决了大量音乐公司的吃上饭问题。

音乐节开始赚钱:13-14开始,音乐节迎来井喷式发展。

这一切也都在培养新的观众群体出来。


user avatar   baoda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我回答过这个问题,贴了30多首歌去谈最近的这十年。其中纯粹风格的流行音乐没有特别谈,因为确实上,这个风格从风格的边际和演进上并没有走太多,也不是当下的主流。


我之所以会在知乎评价许嵩,就是因为在这个答案下面,有几位许嵩的粉丝希望让我分析一下许嵩的音乐。我在评论里面分析说一般,他们希望我仔细说说,或者仔细听听。

然后我仔细听了,也仔细说了,最后结果你们也看见了。

在这个答案下面, @郭佳 已经说的相对完整了,我来根据我这半年在知乎看到的现象谈谈体会。

(一)眼界狭窄

从题主的这段话来说

没错,奶茶伦、林俊杰、王力宏等老一代音乐人早已经过了高产期,相比于2010年前神仙打架的局面,现在的乐坛尤其显得落寞。在这个流量小生屠榜的年代,用心写歌的人越来越少,耐听的作品更是寥寥无几。我的歌单除了周林王,其他依旧停留在06年之前。这就是悲哀。

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题主是一个在听歌方面封闭的人,他以这样封闭的眼界去给当下的华语乐坛下价值判断,最后有了这样的结果。如果我们把这位题主称作“上个时代的华语流行音乐听众”,那么这样的听众是孤例么?

显然不是。

比如许嵩的歌迷在评价许嵩的时候,经常会谈到一个观点:

我简单总结一下,叫世界在退步,许嵩在进步。或者说,垃圾歌手越来越多,但是许嵩在认真的做音乐。

这个观点很显然是很可笑的。无论是郭佳的答案还是我贴在前面的那个答案都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这种观点和本题的题主一样,都是封闭的在看音乐。因为从根源上讲,所接触的音乐的风格,范围,都在一个很小的集合内。

客观说,每个时代的大部分听众都是眼界狭窄的。但是互联网因为给了每个人说话和表达的权利,眼界狭窄的声音被放大了。在以前,发表音乐评论的大部分是对音乐相对专业的人,你所能听到的声音是自上而下传播的。我小时候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听音乐,所以我很早就意识到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和走出自己听音乐的舒适区这件事儿,但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让他们去看到真话,成本比我当年高多了。

眼界狭窄会造成很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会造成基本概念的认知错误

(二)认知错误

比如在谈及华晨宇的音乐的时候。

有人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我当时就???

华晨宇,实验?

实验音乐是一个特殊的风格。如果你有时间,可以看看,了解一下,什么是艺术里的实验。

我在这篇文章里面简单提了一个实验音乐的大师。Karlheinz Stockhausen。

我把那段贴在这里:

————————引用分割线————————

我在他的百度百科里面摘录了一段,来表明他在20世纪50年代,立体声录音发明之前的前卫性。

(20世纪五十年代)他的一系列《钢琴作品》,将整体序列(就是将音乐的一切要素按照序列规则安排创作的作品)音乐推向顶峰。同时,他用一部为三个管弦乐队创作的大型作品《群》表明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态度。他并不只是微观地观察音乐,而是将音乐的组织看做庞大的集群。序列原则同样适用于对音响集群的安排。《群》这部作品由三支管弦乐队同时演奏,需要三个指挥分别指导每组乐队。观众被安排在三支管弦乐队的中间,声音集群就在观众的四周产生微妙的传递和交迭。这无疑是属于电子音乐创作的原则。必须注意的是,那个时代,立体声还处于初级阶段,环绕技术以及5.1声道概念还远远没有诞生。施托克豪森的观念无疑是相当前卫的。

这就是文中所提到的作品,由三只交响乐队演奏的,观众坐在中间听的《群》

斯托克豪森的尝试尝试是非常有价值,并且具有启发性的,艺术史上也固然留下了他的名字。但是在立体声作品的演绎上,显然有更为认知的环绕音音乐被记录了下来。

————————引用分割线————————

实验音乐是一个非常严肃地领域,所谓实验,那必须得是做前人未到达的领域,做前人未做的事情,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或者在一种长时间被忽略的形式上做出重大的表达突破。实验音乐是很难被理解的,不仅仅是因为难听,挑战听众的听觉习惯。而是在于你必须得熟悉音乐史,甚至艺术史才能去判断这个实验是否有价值,是否做得好。

实验音乐门槛是非常高的,但是其实很多人认为华晨宇做的东西就已经是实验音乐了。我们不在这里展开讲实验音乐,因为大部分太难听了,我们只在这里说说这个现象——对实验音乐概念的错误认知。

当我们面对一个陌生的名词的时候,经常会以自己的理解去对概念进行拼装。举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有一个音乐风格叫做Brit-Pop,字面翻译叫做“英国流行”,其实正经的翻译应该叫做“英式摇滚”

就好像华晨宇觉得他们没听过的东西,或者说其他流行歌手做的东西,甚至有点难听的东西,就叫“实验音乐”了。

我以前一直好奇很多歌迷是从哪儿来的自信解释这些专业的名词,又拜托许嵩,让我认识到了一二,有一个问题。

下面的最高赞回答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该有的专业水平许嵩当然有。我已经在这件事儿上说了狠多了,知乎上被许嵩歌迷点反对肯定都过千了,但是还是有很多歌迷觉得我说的不是许嵩的专业问题。

比如在这个回答里

我说了许嵩自己去做混音和Mastering,这事儿是一个不专业的行为,这张的Mastering做的并不好,但是还会有歌迷去说:

我坚持认为我在这件事儿上谈的是专业问题。如果歌迷不觉得专业问题是问题的话,我其实也没什么好说服这些歌迷的。

我同样谈过许嵩在《寻宝游戏》里面的一首歌,九月清晨的编曲问题。

我在一次知乎快闪课堂线下分享,问下面有没有许嵩的歌迷。下面零零星星的有人举手,我借着我拿20多万的监听设备,放了这首歌,给他们讲了许嵩这首歌的问题。

这首歌的小号是合成器弹的,不是真人吹的。如果在这首歌里面希望让小号带来Chet Baker一般的浪漫感,需要让合成器弹的小号听起来像人吹的。那么,人吹的小号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有强弱,比如我们可以听听Chet Baker的这段小号的演奏。可以明显地听出来强弱。

用合成器弹出来的小号,是完全可以在后期用鼠标划线的方式去体现出这种强弱的。通俗理解,让该强的地方声音大一点,让该弱的地方声音小一点,这样就会显得自然多了。做得越细,越自然,很显然,在这首歌里,我认为许嵩的处理是不到位的。

其次,要有气口。气口就是换气的地方,在这首歌的最后的副歌部分,小号是一直在演奏的,但是大概是因为许嵩缺乏对小号的认识,没有给小号留足够的气口,这样一听,就好像演奏小号的人要憋死了,十分不自然。

最后,如果你既懒得用鼠标画,也不想把气口加上,那么最好的方式是把小号的这轨声音变小,不要和人声抢,这样作为听众,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概率会小一些。

回到我们这段开始所说的认知问题。当我看到会有人说“该有的专业水平老许都有”的时候,我内心中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对于许嵩的歌迷来说,该有的专业水平是什么?是不是说所有的专业水平只要掌握到许嵩的程度就够了。另外一个是,许嵩不掌握的专业水平,就都是不必要的。

我不知道的尝试就是实验,我没做过的风格就是突破,对自己有要求就叫进步,从这个角度看,确实挺悲哀的。

(三)如何走出来

上周和某著名音乐人聊天,他问我,你怎么有空天天和许嵩歌迷吵架呢?

我说,你离他们太远了,我也曾经离他们太远了。我们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在有限的时间里把精力投入到什么事情里去。一下子五年十年,我们对自己的事情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还差什么,但是我们根本不了解身边的世界了。

所以深入他们的过程是了解世界的过程。你看到的许嵩歌迷,华晨宇歌迷,每一个被称作脑残粉的人,看看他们的经历,他们关注的问题,你都可以了解到背后他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状况下了解音乐,又被什么东西限制住。

对于愿意了解外面的世界,但是没有机会知道这些话的歌迷,去告诉他们外面有更大的音乐世界,带他们进入更广阔的世界,在我看是一件善事。而对于一上来就问,你是谁,你干什么的,你凭什么,老子乐意的人,我只能也拿他们开开心,也就是你们看的,晒出来玩玩儿。

这位著名音乐人听了我的话说,我应该反思自己,你比我更爱他们,其实我从心底是看不起他们的。

是,我做音乐行业十五年了。又在互联网音乐行业,这波孩子是我和我的同行们,利用他们的无知一点点喂破音乐长大的。成了今天这样,我们也有责任,一个人改变不了一代人,但是做,总比不做好。

所以,如何走出来。

走出来是宿命,走不出来也是宿命。我今天在这个行业里做的每一件事儿,包括在知乎说这些话,在我看,都是宿命。


user avatar   huang-chun-cheng-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觉得是这样。

只是大家在大型怀旧而已。


苏打绿《冬 未了》专不优秀吗?

张惠妹《阿密特2》专不优秀吗?

林忆莲《盖亚》专不优秀吗?

蔡依林《ugly beauty》专不优秀吗?

邓紫棋《新的心跳》专不优秀吗?

张悬《神的游戏》专不优秀吗?

杨乃文《离心力》专不优秀吗?

草东没有派对《丑奴儿》专不优秀吗?

就算你觉得华晨宇周深霍尊梁博这些新生代歌手你都觉得存在争议不愿认可,那至少我在上面这随便列的一些专辑优秀程度都绝不会低于06年前那一阵的能定义为优秀的作品,而这些专辑全部都是2010年之后发的,甚至相当一部分是2015年之后发行,哪里算是悲哀呢。


优秀的作品就在那里,你却将其拒之门外,把06年之前的作品强行拿出来怀旧同时一刀切的顺手批判这些优秀作品,这才是悲哀。


user avatar   quan-quan-o-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一个我刷到觉得还挺玩的视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https://www.zhihu.com/video/1233450698647379968

————


我又来更新啦!!!还是知乎和b站看着舒服啊,抖音上普遍十一二三的小朋友啊颠倒黑白的

杨坤为什么会在直播里生气到骂人?

他所生气并非是大家让他唱惊雷

我们也不说杨坤在音乐上的负面信息,我认为他是有资格去批评这种“音乐”

他生气是因为听众对音乐的审美和认知简直让人失望,让人堪忧,如果大家普遍认为音乐是配着伴奏读个大长段就是音乐的话,未来的歌唱比赛是不是就是大家坐着对着麦克风一个劲的喊词??

“忆当年我夺山河,一把钢刀斗群魔”

“我喝了多少浓烈的酒爱了负心的狗”

????是这样吗?

把抖音和微博的乐盲滞胀的嘴都堵上,我想要有质量合格的音乐

————



更新一下,建议大家千万不要随意去微博发表言论…

…我又更新了,我被微博的无知网民气到了

连嘻哈音乐和喊麦都分不清??拿着野狼disco说是喊麦,如果以后大家都分不清,中国有喊麦这节目是不是不久就要开播了???

如果我没音讯了,大概是被气死的。


原答案:

吃了杨坤diss惊雷的瓜后,先是感叹网民的“风趣”,后是叹息现在听众对音乐的审美,或者是,听众到底知不知道什么是音乐?(提示一下,之前是大众,已修改听众。)

喊麦,社会摇,现代“文艺复兴”的一种方式

多被大家群嘲,看笑话,图一乐呵

喊麦是音乐吗??答案当然不是,哪些出名的喊麦的人,有几个真正意义上写过歌曲,编过曲子,学过乐理??

这一次的吃瓜,让我深刻理解到了华语乐坛“乐盲”“自以为是者”的众多,原来在他们眼里喊麦是一种音乐,甚至被评为好的音乐,我曾经以为只是看耍猴,没想到真有猴子把自己当人的。

对于专业歌手对惊雷的批评,网民认为是一种无脑的批判。

东北话的嘻哈音乐野狼disco被贬为喊麦,与喊麦相提并论。

虽然京剧严格的来说不属于音乐,但他是否是中国的国粹?中国的文化?网民对此的评价大概是认为喊麦是中国的文化吧 (掏刀)

惊雷原创回怼 https://www.zhihu.com/video/1232425609872887808

一个连歌手都不算的个网红吧,居然飘飘然地说,音乐不分高低,惊雷比杨坤的每一首歌都火。

明明是挺有趣的吃瓜,实在是越想越气,我想杨坤也不希望因为这个事话题被吵了起来,甚至一个咖都没有的网络喊麦人士跑到杨坤超话下面,我可以理解为挑衅蹭热度。

以及音乐不分高低,竟被网民拿出去当成一个“真理”

看来惊雷可以和莫扎特的音乐媲美了…

又让我想起来了,让杰伦唱学猫叫一样

太不尊重歌手和音乐了

可能未来多少年里榜单的音乐是不是只有裁缝和口水歌了??

我不是专业学习音乐的人,我只是爱听歌,如果让我对音乐评价我一句专业词语也说不出来,但自我认为,我对音乐的审美起码不在低俗及以下

——————

其实并非只是批评喊麦罢了,借着这么一件事而理解这个问题问的东西。

流量音乐,口水歌曲,拼拼凑凑的抄袭歌曲,还有一些被传唱的洗脑神曲。但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大家对这个记忆完全是有限的。过了时间,又会被覆盖。

为什么众多人出来批评喊麦,你要知道这是有一个导火索的,像无名小卒去引发某某流量歌曲的风向还是很难的。杨坤在直播间里对刷惊雷人的回复,也从没想过几句话热度持续一整天多。

如果只是重读音上的诗朗诵加上伴奏就称为歌曲甚至流行起来…不用说流量歌曲和抄袭歌曲了(毕竟还有很多人说:抄袭怎么了,你抄一个?你行你上),我就写个词语都不用学习乐理知识就能进音乐圈了?

——

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还可以~关注公众号:替月亮关灯o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以前是在网站听歌

现在是在app听歌

app本身是种很封闭的制度,对于不是apper的人,没有推广能力。

另外,所有的受,本身是苦。

所以喜新厌旧的浪潮每几年就会卷一波。

短视频的信息量很少,只是刺激潜在爽点的能力比较强。本质类似一撸解千愁。实际上,没屁用。

浪潮卷来卷去,以后还是会回到情感共鸣和学习新知识上来的。

吃(学)东西和找异性毕竟是欲界生物的来处。


user avatar   li-an-s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流量小生屠榜,就是资本喂你屎吃,如果你非要去看,那就是主动吃屎了。

人民群众的耳朵是毒辣的。

我开车的时候,就打开抖音神曲听,大众喜欢的音乐就是好。

2018年有人跟我说,现在音乐好无聊。

我说,《沙漠骆驼》曲风是西部风情,聊了一个冒险的事。

《一百万个可能》说的是勇敢战胜寒夜,曲风带着西方教会音乐的感觉。

《我们不一样》现在已经输出到东南亚,你去泰国什么地方,街头艺人上一首是《加州旅馆》,下一首就给你唱《我们不一样》,这是自古以来年轻人的呐喊——“天生我材必有用”。

《隔壁的泰山》和《纸短情长》是情歌,风格也完全不一样。前者唱起来挺搞笑,后者是抒情的风格。《纸短情长》这个标题,还被官媒引用。

我们听的歌,是流行歌。像《十年》这种歌,先得流行,才能看10年后能不能成为经典。

打开抖音神曲歌单,试试你的眼光。


user avatar   libiub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user avatar   yu-hua-xia-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wait...這個地方不是割讓給蘇聯了嗎?現在屬於俄羅斯啊。

說話確實硬氣,一般來說俄羅斯也不會去打芬蘭,但是上趕著當小醜這不好吧...

還有,蘇芬戰爭主力不是烏克蘭人?

不會忘了和蘇聯簽的協議內容了吧?主動撕毀協議,美國也不會當你是正常人啊...要是俄羅斯先背刺也就算了,主動搞事情是瘋了?就不能悶聲發大財?

當領導人不用學歷史和地理?




  

相关话题

  哪些学校的校歌很好听? 
  陈奕迅的《浮夸》和林志炫的《浮夸》分别表达了什么感情? 
  你听到过的「最离谱」的歌词是什么? 
  音乐的欣赏水平是在不断下降吗? 
  张碧晨为什么远走生娃? 
  流行乐坛有没有哪些歌手的哪些歌由于难度过高无人翻唱? 
  如何评价沙漠骆驼这首歌? 
  如何看待「花儿乐队」发布重组新歌《最近的距离》? 
  如何评价李玉刚的《刚好遇见你》? 
  如何评价朴树?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要把程序写死?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文章《当公务员救不了日本,失望的东京大学毕业生正在抛下中央政府》?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