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摘几段文字
《吕氏春秋·慎大篇》说:“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淮南子·主术篇》说:“孔子足蹑郊菟。”菟是虎的意思,楚人方言,谓虎为菟:孔子一脚可以踢翻山野的老虎。(这比乔峰厉害多了。)
《琴操·孔子厄》写孔子被匡人所围,“数日不解,弟子皆有饥色。……孔子乃引琴而歌,音曲甚哀。有暴风击拒,军士僵仆,于是匡人乃知孔子圣人,瓦解而去”。孔子的琴音,竟能呼来暴风,驱散匡兵,似乎比诸葛亮“借东风”还要神效。
以上出自袁柯的《中国神话通论》,可见孔子的实力已经达到玄而通神的地步,相形之下,阿青面对三千越甲如若无人的战绩也不算什么了。
根据历史记载,孔子被围于匡是在公元前496年,年58,已然达到知天命的境界(表现为召唤风暴),离耳顺尚有几年。目前暂无证据表明孔子在58至60岁时的被围经历是促成其达到耳顺境的关键原因,不过自其63岁再次被围之后,天下就再也没有军队敢于将其围困。事实上,发生在公元前487与484年的吴鲁,齐鲁之战,仅凭借孔子弟子的参战,弱小的鲁国就能打败强大的齐吴两国,孔子本人的实力可见一斑。
当然,也有言论认为,孔子在62至63岁时两遇隐者,是其实力突破至耳顺境的关键所在。究竟事实如何,往事恢恢,已不得而知。
齐鲁之战后,孔子归隐鲁国,从事文献整理工作。一千多年后的宋朝,儒家传人黄裳亦从事此项工作,在考究过道教典籍后(其祖据说与孔子有过一段师徒关系),终于写下了影响了三个朝代的武林秘籍。
公元前482年,齐鲁之战两年后,孔子七十,有所悟,自此从心所欲,无敌于天下。其年吴晋会盟,越趁机袭吴,几取其国。有人说孔子在吴复国战中出手帮助了吴,打击了当时新近崛起的天才剑客阿青,迫使越王签订和平协议,吐出吴国国都。此战给越王打击极大,以至终孔子一生,其再也不敢起伐吴之意。
以上多出野史,不过鉴于一年后,田成取齐,为僭主,孔子斋戒沐浴三日(后世剑客西门吹雪亦学此),请缨伐之,鲁不许。可知其或素有帮助先前战争对手的喜好(公元前484年齐鲁发生过战争,而吴鲁于487年也发生过战争);加之黄池之会本是晋鲁二国组织,孔子或担有一定之促成责任,那么其于吴国危难时出手相助,也不无可能了。至于为何史书不载,大抵是因为汉武以后,侠以武犯禁,儒家为取得汉朝的正统地位,故意淡化其武者形象,便如文初所引孔子之事迹,也多出于杂家之手。呜呼,孰知千百年后,儒家竟因此一弱为不能缚鸡之辈。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一年后,越伐吴,四年,灭之。
此后便是阿青与三千越甲的故事了,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