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海上钢琴师》中 1900 不肯下船? 第1页

  

user avatar   zhao-ba-z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海上钢琴师》是我2022年看的第一个电影,我只能模糊的回忆大概15年前我第一次看《海上钢琴师》,当时被斗琴的段落震惊,然后有了一个新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把《The Crave》演奏下来,就像我2003年开始弹吉他最初的梦想是能弹《Hotel Carlifornia》,可是这一次看完《海上钢琴师》我的脑中一直盘旋着一个问题:1900为什么不下船?

1900在讲什么?

我大概有两三天的时间为这个问题持续的焦虑,我一开始认为1900代表的是美国梦,它符合移民潮的大背景,移民融入社会是非常艰难的,最后这个梦碎了,但是1900从来没踏上美国的土地,他是一个观望者,观望者不会跟梦本身一起覆灭,这说不通。

网上关于类似问题也有一些讨论,有人认为1900代表爵士乐,整个电影是一曲爵士乐历史的悲歌,隐喻了爵士乐从诞生到辉煌再到小众音乐。首先1900无师自通学会弹琴的时候弹的是莫扎特,后来jelly登船之后,1900才认识什么是爵士乐,斗琴三首曲子,1900只有第二首弹的是Jazz,而且是复制jelly的曲子,在其他段落中1900也演奏过不少曲子,但基本都不是典型的Jazz。而且:

关于爵士的具体问题后面会再讨论。

还有分析表示1900象征了20世纪,我觉得有些过于宽泛,至少从1900的年龄来看即便象征20世纪也只能象征到大概1950年左右,20世纪后一半总不能不过了吧。20世纪后半段有很多扭转乾坤的大事件,仅仅前半段的威力和影响来代表20世纪是远远不够的。


旧大陆与新大陆

从19世纪到20世纪,美国对欧洲的超越是全方位的。不只是工业上,世界的艺术中心也从欧陆转移到美国,1900代表的就是欧洲旧大陆的文化艺术传统,旧大陆本身就发生着剧变,艺术文化传统也面临困境,同时大量的移民迁往美国,但是他们是带有自身文化背景去融入美国的社会文化,而不是原封不动的保存旧大陆原有的文化艺术传统。

1900代表的文化艺术传统是飘在海上的,为什么是海上,因为文化脱离了人和土壤是空中楼阁,移民在漂向美利坚的路上满眼都是伟岸的自由女神,而忘记了那些伟大的文化传统,最后,随着欧洲被二战彻底打进泥潭,漂在海上的文化传统也随之烟消云散。


爵士乐就是美国

1900会弹钢琴是无师自通又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可以看一下这首曲子在原声大碟里面的名字:《A Mozart Reincarnated》,直译应该是:莫扎特转世。天生就会的为什么不是爵士乐啊,因为1900代表的是欧洲传统,当然是展现古典音乐的根了,而爵士乐其实在本片中是作为对立面出现的。

爵士乐大师Jelly代表了如日中天又狂妄自大的美国,他们在各个方面挑战着旧大陆,片中的钢琴battle就正如历史上欧陆与美国对于世界第一的争夺。看看上图中喷射的口水,这种对美国的讽刺体现在很多方面。片中乐队演出的部分都有一些贬低爵士乐的意思,在原著中独白很明确的表示乐队就是用来取乐,它一点都不严肃,反而电影中1900在很多非正式的场景中弹一些表达心境的曲子时,气氛是很严肃的,弹的曲子也都不是爵士乐。

几次的乐队演出都被1900打乱,首先这个乐队应该是爵士乐的big bang本来各个乐手在一首曲子中都有solo的部分,可以在整体框架内自由发挥,但是1900的solo完全打乱了整体的框架,这也是对爵士乐的不尊重。作者很聪明,把这种微妙的感觉掩盖在爵士乐的solo逻辑中,乍一看好像挺好玩,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

理解了1900代表旧欧洲的文化艺术传统就明白为什么要明确的强调Jelly的爵士乐诞生于新奥尔良的妓院,欧洲一向认为自己的文化艺术是鄙视链的顶端。20世纪初爵士乐传入英国是引起巨大争议的,人们要么爱得要死,要么恨得要死,本质上是一个文化制高点的争夺战。

我们来看看1900和Jelly都弹了什么?Jelly三首基本都可以算是爵士吧,而1900第一首弹的传统民歌,其实没有战斗的意思,他的意识在对战层面之上。第二首是临时复制了Jelly的曲子,我们套入欧洲和美国文化比较的逻辑可以看出来,1900表明你的确实不错,但是你会的我也会,没啥大不了。第三首俩人有一种在拼基本功和炫技的感觉,首先要说音乐的终点肯定不是炫技,但是对于艺术表达,尤其是电影这种视听语言媒介来说,炫技是最通俗最直接最易懂的一个方式,第三首表达的是美国不错,但是欧洲才是最牛逼的。你会的,我也会,你不会的,我还会。

斗琴中,旧欧洲战胜了新美国,但是现实中呢?至少作者展现出来的是深深的担忧。片中有一段用音乐描述人背后故事的段落,看起来都像是欧洲人。

和情人串通谋杀亲夫携款潜逃,当然这是1900的猜测,不过即便猜错,我们觉得真相和谋杀估计也相差不多。

无法忘记过去,是旧情人,还是旧文化,亦或是整个的旧时代?无法忘记过去并不致命,致命的是因为无法忘记过去而不去看未来。

遁入空门的妓女应该是什么?也许是爱了不该爱的,恨了不想恨的。

一个獐头鼠目想实现阶级跨越的人,1900说他眼里有美国,当然,他眼里不只有美国,我估计他也能为了荣华富贵出卖美国。回想一下,同样是三等舱乘客,小李子是啥形象?这里满是作者对在下坡路上加速的欧洲的惋惜和愤恨,那是一股行将就木的气息。

1900为什么没下船

1900在文化艺术上代表了欧洲的正统,这种原味的文化是属于旧时的欧洲的,但是面对美国整体超越欧洲的历史进程,它和1900都被放置在一个巨大的困局之中。

来自意大利的手风琴手,虽然怀念过去,但是他会听到来自大海的呼喊:人生无限!于是他可以去美国追寻新的生活。

1900和海是一体的他们都是文化艺术的代表,欧洲人民可以去美国追寻新的生活,同时发展出新的艺术文化,但1900作为根正苗红的欧洲正统他不可以。旧大陆的传统既不能在剧变的20世纪独善其身,也不会与新的美国文化融会贯通,它只能被整个时代和人民怀念或遗忘。

文化有区分阶级的功能。浸淫于上流社会的艺术是不能走向大众的,那意味着跌下神坛,或者变味为通俗和流行的文化。

录唱片赚钱可能也属于跌下神坛,所以1900本能一样的不能接受,而且完全不会去解释。

对于1900最后与Max的对话中,他自己解释自己为什么不下船时说因为陆地没有尽头,自己掌控不了等等。我一直觉得是不能仅看表面的,也不能用日常的逻辑来分析。

先捋捋时间,Max上船的时候很兴奋,船一开就晕船了,和1900一起钢琴华尔兹撞坏了玻璃,被船长罚铲煤,这时候两人第一次认识,1900说自己是27年没上岸,我们可以确定这是1927年。

在情节进行到1900要下船之前,Max描述画掉下来,说到7年后,说的是他上船7年后,那么1900要下船的时候应该是1934年左右。电影和原著戏剧剧本原中都出现了几个时间点,我们其实很容易忽视这些时间,但是作者又明明白白的用台词把时间强调出来,优秀的作品大都是文无闲笔的。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时间点跟欧美的大事件节点通常都是错开的,电影之中更是不提任何真实的事件,后面说到维吉尼亚号在战争中做医疗船,也绝对不提二战这俩字。有时候啊,应该提及一件事并且一直在提这件事和应该提及这件事却处处躲闪,这两种做法的深层意图是一样的,只是后者难以被察觉到。

1900说的无法掌控就是大萧条,大萧条产生的比较底层的原因是产能过剩,随后是失业率,以及其他的各种不平衡。资本主义每次的危机都跟产能过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再回来看1900自己给出的原因就会心里一亮。

1900说的一切原因核心意图是点明了资本主义与工业革命带来的诸多问题,有限的可控的物质带来无限的艺术的精神。快速的发展和欲望的溃堤超出了世界的承受能力。

根正苗红又浓眉大眼的欧洲正范儿的文化怎么可能登上这样一片土地,没有这种可能。它宁可死,或者说它只能死,作者不认同那种融合之后的文化。我们看看最后关于天堂配手臂的段落,原著里这样说:

除了黑色幽默还能想到什么?应该是无情的工业化,正统的欧洲的文化死去之后,声称继承她衣钵的美国产出的是一种工业化驴唇不对马嘴的版本,就像用两只右手一起弹钢琴一样,乍看没毛病,听起来一定不是味儿。

“兄弟,你屁股下面坐的是炸药。站起来吧。结束了,这次真的结束了。”这是原著的最后一行字,对于旧欧洲的逝去表达得更明显一些。这是一首欧洲从世界文化皇冠跌落的挽歌。


来自意大利的春秋笔法

电影版的《海上钢琴师》比原著戏剧剧本的内容多了很多,对比二者我们能发现托纳托雷很认同原著的主题和表达,因为戏剧剧本原著之中关键性的情节全部保留了,整体的表达意义也没变,但是电影情节有很多增加和修改,使得电影显得更加亲美了一些,看起来没有那么酸了,我猜测这些修改在使得电影版更加抒情以外则是导演对好莱坞一定程度的妥协。

首先,我推测原著中的Max应该是个欧洲人。

上图这种说法来说“美国,见得多了”,更像是个欧洲人说的。因为一个美国人如果说美国,他见得多了,会直接说我就在美国长大,而不会提坐车坐船的事。原著里,Max这个角色是欧洲人民中看懂了传统文化在变质和消亡的人,同时为整个作品提供一个视角,把所有观众带入一个欧洲的立场,一起感同身受这个悲伤的历史进程。

电影中很明确的说明了Max是个美国佬,这样一来,Max转而成了美国人中真正懂行识货的明眼人,他认同欧洲的旧传统和文化,但他想救也无能为力。他跟1900相识相知,见识了这一切,在结尾,小号成为整个文化的一个微小的传承和希望由乐器店老板交给Max,走向一个还残存希望的结局,美国人看到这里应该会会心一笑。 最后拿回小号表示欧美仍然一家亲,生活仍然有希望,艺术也有了延续,只是它已经赎过一次身了。

Max卖小号,1900在船上录唱片,在即将炸毁的船上放《Playing Love》,乐器店老板把小号还给Max,这些在原著里都没有。

原著中Max一直都是独白,后来下船以后是一个同事写信给他想借钱,信中提到了1900的事情,于是Max又去找1900,直到最后船一炸,故事就结束了。

当然,1900在录唱片时出现的那个姑娘,原著里也没有。这个角色的出现增加了浪漫气息,但会让一部分人误解1900想下船是因为爱情。1900肯定是喜欢她的,不然跑去亲她干嘛。但是1900对她喜欢的程度仅仅是想送她唱片而已.

当1900听到女孩在甲板上说出意大利手风琴手说的话时,他的表情变了,这是他想下船的真实原因。如果只是爱情,是不会在此处增加这一转折的,而且1900解释自己不下船是不愿面对无限的世界,这与手风琴手说的生命无限严丝合缝的对应起来。1900就算真爱上姑娘,那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爱,在Max劝1900下船时反复说了几次娶老婆生孩子买house的事,但每一次1900都表现得一脸茫然毫无反应,因为这些世俗他根本就没关心过。

所有增加的情节,要么更加浪漫通俗,要么更利于美国,甚至全球观众接受,我把这理解为导演托纳托雷对于好莱坞和全球市场一定程度的妥协。和原著那种悲凉伤痛的情绪相比,电影显然流行的可能性更大。

同时,这些新增情节也让原著的本来意义看起来不那么明显,像一首闻起来隐约有点酸酸的旧欧洲的挽歌,它那么伤感,又那么难以察觉具体是为什么而伤感。形成了一种类似春秋笔法的效果。这种创作也属于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假语存)的方式,作者把真正想要表达的事情隐藏在一个很浅显的故事情节和逻辑之中,但实际表达的根本不是,或不只是这个意思。真没想到意大利人也懂春秋笔法。

也许托纳托雷希望这层核心表达不要那么容易被看出来,即使观众不懂旧大陆的挽歌这个意象,但他们会为1900而伤感,只要你为1900难过,你就在怀念旧大陆,自觉或不自觉的为了旧大陆荣光的离去而发出一声叹息。也许这种伤感可以像祈祷一样把力量传递到每一个和托纳托雷与巴里科(原著作者)一样的人那里,抚慰他们的心灵。



       微信公众号:八周影记 知乎专栏:八周影记 新浪微博:赵周周周周周周周周 同步更新     




  

相关话题

  为什么美国电影在海斯法典的审查下仍能拍出那么多经典电影?而中国电影却在审查面前败下阵来? 
  电影里有哪些让你忘不了的经典台词? 
  哪部电影让你深受震撼? 
  《闻香识女人》中阿尔帕西诺开法拉利飙车被警察拦下,帕西诺说了一番话让警察态度大转变,这段话有什么深意? 
  有什么经典的香港电影深入人心的角色? 
  若《海上钢琴师》中最后是女孩来劝说1900下船,男主会下船?下船后是不是会如男二所述? 
  《海上钢琴师》为何经典? 
  哪部电影让你深受震撼? 
  中国有出现传达像《海上钢琴师》类似思想的优质电影吗? 
  《闻香识女人》中阿尔帕西诺开法拉利飙车被警察拦下,帕西诺说了一番话让警察态度大转变,这段话有什么深意? 

前一个讨论
例假期间跑步对身体是否有害?有哪些注意事项?
下一个讨论
跑步(慢跑)时如何控制呼吸节奏?有正确的呼吸方式吗?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