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让很多知名影评人来参与电影拍摄,是否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国内电影水平? 第1页

  

user avatar   guo-lian-k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事儿其实在电影史上不是没有先例,就拿现在的世界电影来说,常年入围戛纳电影节的小·克莱伯·门多萨(代表作《巴克劳》、《水瓶座》),还有拍出了《踏血寻梅》的翁子光,最早都是影评人出身。


但如果要说影评人转型导演最成功的的,肯定就要数法国新浪潮的五虎将了,他们不仅转型导演极为成功,法国新浪潮对于世界电影史的发展,甚至是现今视频创作者的拍摄剪辑思路都有着莫大的启发。


做了个视频,简单讲述了下我自己的观点。


https://www.zhihu.com/video/1238556089626386432


对于长期泡B站的你们来讲,一定对于这样的




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剪辑方式并不陌生。

那我们换个思路,如果是这样的呢?






以上的这些剪辑手法,都可以统称为跳切


套用电影书籍中的理论,跳切是打破时空和动作连续性要求,以较大幅度的跳跃式镜头组接,突出必要内容,特有的一种剪辑手法。


简单地说,一件事情的完成逻辑本应是ABCDEF,省去中间步骤,只呈现ADF,就是跳切。







而刚刚你们看到的那个黑白电影片段,是来自一部距今整整60年的法国电影,《精疲力尽》。那也是跳切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眼前。





那么,一部60年前的老电影,是如何影响现今的视频创作者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懂,电影视听语言是如何发展的。


作为第七艺术,电影的历史到现在也不过125年,即便是往前追溯到爱迪生发明摄影术,也超不过130年。


那么,最早期的电影是什么样的呢?





固定机位,中景镜头,普通场景之间需要严格按照发生顺序转换。简单来说,早期的电影就像是舞台剧的转录,我们现今所见的一切电影语言都还未被发明出来。

直到1903年的《火车大劫案》,导演埃德温·鲍特在这部电影中奠定了一个沿袭至今的电影语法——蒙太奇,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剪辑。





他将不在一个空间的,但又同时发生的事情相互交叉的剪辑在一起,向全世界证明,即便不加解释,观众也可以在脑中自行将这些画面构成连贯的逻辑。这种技法被称为交叉剪辑。


备受影迷追捧的诺兰就是交叉剪辑的忠实拥趸,在《敦刻尔克》中,他将时间尺度不同的三个空间剪辑在一起,完美的将一周、一天、一小时的三条故事线糅杂起来,把交叉剪辑玩出了花





看,每一个现在被发扬光大的电影技巧,都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每一个被我们日常化,默认化的电影、视频语言,在被创立时都是伟大的创举。

我们还是说回跳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在法国,电影工业已经日趋成熟。不过,二战的打响打乱了这一切。1946年时任法国总理布卢姆为了还清二战时欠美国的高额债务,签订了《布卢姆-伯恩斯协定》





全面打开好莱坞电影的引进,使得当时好莱坞大片在法国院线的票房占比达到了7成以上。

被抢了蛋糕的法国电影人为了争夺回自己的本土市场,2年后逼迫政府废除了协定,与此同时为了对抗当时已经进入大制片厂制度的好莱坞大片,法国电影开始走向了精致化和大片场化的倾向。





什么是精致化和大片场化呢?追求巨大的摄影棚,精致的服化道,巨星演员坐镇,大IP古典名著改编的剧本。最关键的,是电影技巧上面的“标准化”和“流程化”。

那时候的电影技法已经有了一套被称之为“正确的”的剪辑理论。


比如在1956年版本的《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拯救完艾斯米兰达之后的那场戏,卡西莫多用小刀割开艾斯米兰达手上的绳索,就需要在中间拍出一个刀是从哪里、怎么拿到的补充镜头。





这样的拍法无疑是冗余,无聊的,但当时的电影人,为了稳定的产出质量和票房,几乎无一例外的选择了遵循这套理论。

所以,当一个29岁的年轻人,在影片中运用了这样的剪辑方法,




无疑是打破了被所有人墨守的成规。



这个年轻人叫让·吕克·戈达尔





说来也有意思,跳切的发明也算是一件趣事,由于是新人导演拉不到投资,戈达尔拍摄《精疲力竭》时候的预算只有40万法郎,底片长度也只有正常影片的一半,跳切只是他用来对付这种窘境的办法。


也就是这样的巧合,成为了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影像革命“法国新浪潮”的标志。





新浪潮运动始于在二战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影迷,他们对彼时流水线化生产的法国影片嗤之以鼻。在他们中间,以杂志《电影手册》的五位影评人最为激进





戈达尔也是其中一员,他们大骂毫无创新,遵规守矩的精致影像,推崇真正有“作者”创新思维的导演,包括希区柯克,和拍出了《公民凯恩》的奥逊·威尔斯。







到了50年代末,这些之前只会操舞笔杆子的“影评人”,自己拿起了摄影机,用极低的成本,轻便的设备,走上巴黎街头,用最原始也是最轻盈的方法,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





为什么叫新浪潮?就是因为这些年轻电影人所拍摄出来的影片拥有不羁的样貌,就像绝无定型,也不修边幅的浪潮一样,向那些陈旧的、死板的、无聊的“老”电影发起冲击。

这无疑是电影史上最炙热,最激动人心的一个时期。





《精疲力竭》虽不是最早诞生的新浪潮电影,但绝对是最能概括新浪潮思想的一部电影。





影片一开头就显得让人摸不到头脑,在一段混乱的剪辑之后,主角米歇尔偷了一辆福特轿车开往巴黎,随后用大段的车内视角展现了米歇尔的自言自语,声音和画面也不遵循同步原则





然后米歇尔遭到警察的追捕,几个镜头之后,他枪杀了警察,紧接着逃亡。





这也便是新浪潮的一大特点,角色的塑造经常出现无因果的行为,完全的随性,和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四百击》中那个著名的海滩跟拍,推焦最后定格在安托万迷茫的脸上,就是最好的例子。





回到我们视频开头的那个问题,一部60年前的老电影,是如何影响现今的视频创作者的呢?


当然了,我相信不会所有人都是看了戈达尔的电影,才有了现在这些剪辑灵感的,但戈达尔的创举无疑影响了后代的电影人,



后代的电影人又影响了更多的电影人




当这样的剪辑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升级,发扬,成为了一种默认的,我们习以为常的剪辑技巧。


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炫酷,却又感觉好像没什么问题的剪辑。





最重要的是,像我们这样的视频创作者,就和1960年的戈达尔一样,充满着创作的热情,但又没有那么昂贵的设备以及人工去支撑自己的想法,在剪辑上的小心思,就是一种“土法炼钢”一样的,提升自己视频质感的举措。

每一个领域都会有不断打破规则的人,他们所做出来的作品或许当时不被大众理解。









但也就是这些不愿墨守成规的人,哺育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创作者,最后触及到我们这些视频创作者。





当然,还有屏幕前的你。

新浪潮的故事还没讲完,特吕弗在拍出了《祖与占》之后顺应了大片场的诱惑,他的倒戈也让戈达尔和他彻底决裂





李维特拍起了更鲜有人关注的超级长片





而五人里面年纪最大,拍摄处女作最晚的侯麦,在1980年代用中产阶级虚无的爱情观,到达了自己创作生涯的最巅峰。




戈达尔呢?



他在1968年之后彻底与曾经的自己“闹掰”了,不止一次的说《精疲力竭》是他最差的作品,走向了更加极端的电影语言革命,到了90岁的高龄,还在前年拍出了新作《影像之书》,在这部电影中拼凑了上百部电影、书籍、真实新闻报道等的影像、文字资料,阐述着自己对于“影响和语言”的思考。





你问我能看懂吗?


当然不能。


但我想,这时的戈达尔或许就像125年前的卢米埃尔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完成着对于影像的革命,或许后世的创作者就能在其中提炼出精髓,将其变成被大众所接受的事物。




回到当下,我在撰写这篇稿子的4月8日的前一天晚上,已经90岁高龄的戈达尔在Ins上进行了一场直播,已经有十几年没有过公开露面的老头,透过小小的iPhone前置镜头,和全世界问好。




那些只在电影史书中读到过他的名字的年轻影迷,涌入直播间,以各种语言、方式和他进行交流,同框截图留念。





在他身后摆着的,是新片的剧本材料,90岁的他依旧还在不停的创作。

环顾四周,与他同时代涌现的新浪潮同僚们都已凋零


只剩下这个头发稀疏的老头子,用举重若轻但又排山倒海的意念


孤独的在日内瓦思考着电影的未来。




如果喜欢本期视频和文章,点赞,或分享给你的朋友都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谢谢。


user avatar   zhijiangc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

比如你乎著名影评人、最高指导者黄继新同志的亲密战友罗登带导演所拍摄的《断片之险途夺宝》。

“所有批评不得的东西,我都不敢看”警告.jpg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叫信息不对称,一个叫考核时间短。

首先信息不对称是最严重的原因,你说的对,学历高的人不一定能力强,学历低的人也不一定能力差,但问题是强不强弱不弱,不是你自己说了算,别人怎么知道的?脑门上又没刻着字,刻的字也可能是你自己刻的……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公认的显性信息来辅助判断学历就是最明显的东西。你会发现同样学历的人,大家也更加注重你的学校好不好?你的英语你的证书……越是显性,越是有公认标准,越是客观可以衡量的东西,大家越在意。

其次,考核的时间很短。一个人去找一个工作,也就出事,面试几次见下来面谈的时间。一个人真正的能力,必须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慢慢的看出来。但找工作的过程容不得给你很多时间,慢慢的观察,你总不能先让你干个一年半载,然后再决定要不要你吧。所以在面试这种很短时间接触就需要做决定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有客观标准可循的东西作为决策辅助。

而事实上就算是要了,你也会设置三个月到6个月的试用期,本身就是弥补上述问题的。但这是建立在我先要你,我才有权利让你在这儿试用给我看,而不能用三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作为面试期来考核你。那这对应聘者也是不公平的。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赵婷凭借《无依之地》获得金球奖最佳导演? 
  如何评价电影《胖子行动队》? 
  如何看待贾樟柯「不赞同演艺人员实行持证上岗」,认为艺术创作应该不拘一格? 
  拍科幻电影很难吗,为什么其他国家很少拍,大部分都是美国人在拍? 
  电影《1917》里的一镜到底是怎么实现的? 
  蜘蛛侠的三代电影客观来说哪一代拍得更好一些? 
  如何评价《北辙南辕》编剧回应剧情悬浮「这就是我的地气,我的生活」?反映了什么问题? 
  张艺谋的新片《悬崖之上》有没有冲奥的水准?明年能否代表中国电影冲奥? 
  如何看待《红海行动》将代表中国香港角逐 2018 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张译凭借电影 《悬崖之上》中的表演获得第 34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你怎么看?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英语老师要起诉美国并索赔新冠疫情损失,家门却被泼红漆事件?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外蒙古(今蒙古国)?





© 2024-05-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