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艺术首先应该让人看懂,多数人理解不了的艺术毫无价值”这一观点?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以,喊麦的价值吊打贝多芬的交响乐?

所以,社会摇的价值远高于芭蕾舞?

反驳这句话,其实问一个问题就够了:你认为欣赏艺术是不是一件有门槛的事情?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这个问题不需要反驳,既然设定了艺术需要门槛,那么自然欣赏越高层次的艺术,就需要越高的门槛,很多东西也就不可能为普通人所理解。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等于承认艺术教育没有任何价值,以及一个学习音乐几十年的人与一个从学习过音乐的人,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是完全一样的——你觉得这可能吗?


user avatar   li-mei-li-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观点前后两段都是错的。

前半句“艺术首先应该让人看懂”:艺术创作不应该首先考虑是否能被所有人或大多数人看懂。这种顾虑本身禁锢了创作自由。

后半句“多数人理解不了的艺术毫无价值”:一件作品是否能被多数人理解,跟其艺术价值高低毫无关系。就好比说所有人都能吃能消化的婴儿食品,价值并不比牙口不好就不太方便吃的牛扒要高或者低,因为是否容易咀嚼和消化跟价值没关系(除非你是只需要容易消化的营养的婴儿)。

看懂并不是艺术欣赏的最终目的!审美的角度来说,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其中很多反而是挑战观众的原有思维和观点,激发观众的想象,给予观众情感和审美上的冲击的。看懂和理解艺术诉诸于理性,对于了解艺术作品很重要,但跟艺术欣赏和审美是两码事。欣赏一件艺术作品真正的闪光点是诉诸于感性的审美直观,看到作品那一瞬间带给你的直观感受,无论是被感动,被震撼,勾起情感回忆,抑或是困惑,厌恶,恐惧,这些才是艺术作品“活过来”真正与观众“交流”的地方。


user avatar   li-xin-35-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客气地说,我能够欣赏大多数近现代与现代的艺术作品,我每次踏进广东美术馆都能轻易地识别到那些目前还不甚出名的艺术家在干些什么,他们学了谁,他们埋下了什么样的伏笔。一般意义上,这种作品是会被归结于“大多数人看不懂的”,但是很有趣的是,这些作品的绝大多数观众(那些少部分的大多数)一般不会这样认为。相较于网民,会主动规律地去美术馆的观众自然是少数,但是在这些少数(这些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对象)人眼里,这些作品未免不是易懂的。

非常不幸的是,我基本上没有办法品评古典艺术的好坏,尤其是拜占庭的马赛克画,我完全领悟不到它的艺术性。但是这些作品在很多时候都是面向人间而非观众的,这意味着这些作品起码在那个年代是最大众,最易懂,最富有教育意义的东西。而然这不代表在现在这个社会有几个人能够完全领略这些教堂的装饰艺术,我猜想,就算是所谓人均985的知乎,看着查士丁尼大帝的马赛克图,也没几个人知道它的艺术性在哪里。

因此,我们仔细去剖析这句话的背景,你可以读出对所谓知识分子的歧视,对大众趣味的呼吁,以及某些糟糕的政治争斗,但是对于我来说,这句话最大的危害在于傲慢,与之对应的话就像是:“数学首先应该让人看懂,让人看不懂的数学没有毫无价值。”人们为什么敢于向艺术亮出刀,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这些看上去幼儿涂鸦一样的东西,但是遗憾的是,有些时候,说实话,你真的完成不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下次你家装修刷墙的时候,你可以试一试罗斯科那样的方式刷一刷,相信我,你假如尝试了,你就会理解更多。


user avatar   zhao-gang-53-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放一张图片。

我认为大多数指责题主“不懂艺术”的人就是这个跪着拍摄眼镜的人。

标榜自己懂艺术史,只是知识面匮乏和逻辑残缺的表现。一般人即使不知道“车库里的隐形喷火龙”也该听说过“皇帝的新装”。很明显许多人对于一个童话故事都没听懂,没想透。仅仅为了自己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就以为自己有什么了不得的知识。

有没有人想过一个问题:作为故事里的皇帝,要如何去分辨大人和孩子究竟谁的话是真的?最基本的,找一帮人,不告诉他们关于新装的故事,不让裁缝跟他们说一个字,让他们来看新装,总不可能所有人都是笨蛋吧,如果所有人都达不到看见新装所需要的聪明程度,那皇帝穿着新装和裸奔又有什么区别?

以上方法被称为“盲法”,“盲法”是一切医药研发必须经过的测试环节,也被广泛应用于酒,音响之类的产品测试。最关键的一点是:盲法也帮助科学界戳破了无数灵媒占星家之类骗子的把戏。

现在居然有人告诉我随机选出来的人没有资格去看皇帝的新装,必须经过裁缝师傅的深度催眠,灌饱了迷魂汤,才能参与皇帝新装的测评。


user avatar   zhuangze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鲁迅曰过:

新主义宣传者是放火人么,也须别人有精神的燃料,才会着火;是弹琴人么,别人的心上也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么,别人也必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

这段话阐明了共鸣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换言之,如果心中毫无艺术的地位,也从不尊重艺术作品,共鸣是难以达成的。

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此话不假,但须明白并非人人都生活在当代。今天,时空复杂性之高前所未有,正如我们很难让老年人理解网络梗的意义,我们又何以自诩看不懂的艺术是脱离生活的呢?

诚然,目前确实存在不少囿于艺术世界内部的,固步自封的作品和实践,但那些被奉为经典的当代作品也不尝不是更广泛的生活和社会的反映,即是说,在我们武断拒绝某些看不懂的艺术前,务必检点自身是否同样作了井底之蛙。

可以得到共识的是,艺术是一种语言,或是一种信息的媒介。既然作为语言,必有南腔北调之分别,然以语音语调之别就拒绝某些作品,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这些音调本就是生发于具体生活之中的。如各地方言值得保护继承,各类艺术语言同理。

想必问题之关键已然明了。如若承认艺术源于生活,必应抛弃以我为中心的观念,否则即是双标。若言及艺术,必称看不懂,脱离生活,还烦请自省是否将他人生活排除生活概念之外。

以上。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并非如此,少数有钱人能看懂并且出钱的艺术也有价值。

所以,不是

而是

.


user avatar   sa-sa-li-an-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完全取决所有人的审美水平,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的人,既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当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水平的前提时,也就无所谓是否要纠结看懂或看不懂了,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艺术本身没有什么特定的答案,而是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不是刻意追求能否让人看懂,而是要追求人们是否会在欣赏你作品时产生共鸣和情感回应。甚至是情感升华。毕竟,艺术并不是哗众取宠和炫技,而是追求情感上的共鸣以及第一印象的心领神会。并非要绝对的区分失败或成功。只要能引起情感共鸣,那就是成功了。

上述是艺术作品传播的基本原理,下一个就是要分阶级,艺术也是分无产阶级们的艺术和小资产阶级和带土豪的艺术。无产阶级追求张力,热血,朝气和积极的艺术创作情感,而小资产阶级则是追求单纯的逼格和优越感。价值取向不同,所产生的艺术意境也会不同。


当然,如果没有基础的审美能力,无论是给你看无产阶级的艺术还是资产阶级的艺术,都是对牛弹琴。庸俗化的审美追求,自然也就欣赏庸俗,俗不可耐的东西了。比如土味段子大众都能看懂,但是你能说土味段子是艺术吗,甚至连家长里短,锅碗瓢盆都算不上,仅仅是庸俗,把人们毫无涵养的一面展现出了是放大庸俗,这种审美是要不得的,当一个看惯了无营养肥皂剧的人,你给他看肖申克的救赎或者看卖花的女郎,他会犯困,不是因为后者不如前者,而是单纯的他理解不上去而已,境界不到家。比如让子弹飞这部相对于其他意识流的电影已经是再直白不过的了,等于是姜文就差掰开了揉碎了给你讲了,但是当初依然很多人觉得姜文不讲人话,为何?因为当初的观众习惯了庸俗甚至无脑粗暴的影视作品的轰炸,所以姜文的作品他们会一头雾水。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数人理解不了的艺术,有价值,但价值非常有限。不是低,是有限。它的价值由那个小圈子里的人定,小圈子说好,那就好,说多好,那就是多好,但是跟咱没关系

你有你的小圈子,我有我的小圈子,我们都有各自视若珍宝的东西,我觉得它贼好,但它对你毫无价值,你不懂,也不想懂,就算想懂一时半会儿也懂不了,其实无所谓,不懂完全不影响你的生活,只要我和我这个小圈子觉得它有价值,那它的价值就达到了,就是取悦这个小圈子。

但有些东西不是这样。有些东西大家都懂,一看就懂。除了故意假装不懂的人,和故意曲解意思的人以外,所有人要么没接触过,要么就是懂。这种东西你无法回避,你不去关心它,它就来关心你了。

这种东西,才是真正有能量的。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个词叫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观点大概就是粗糙的利己主义者吧。


说白了这种言论的本质就是说,我没法理解的的东西没有价值,但是他会发现,好像这样说太糙了,就只好说,多数人理解不了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


如果他不是大多数呢?没关系,这种定语是很容易找的。譬如说中国人理解不了的东西毫无价值,男人理解不了的东西毫无价值,不能自然习得的东西毫无价值,只有少数人能做到的事情毫无价值……



至于如何看待,这有什么好看待的。知识不因为懂的人少而无用,黄金不因为拥有的人少而掉价,


user avatar   Padmasambhav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女人会不会出轨,主要考虑几个方面:

1)有没有男人来撩;

2)有没有未满足的生理欲望;

3)出轨的风险与利益权衡。

所以,性格的内向和外向与出轨本身没有关系,但是:

外向的性格,更加容易满足第一个条件,就是吸引男人来撩。

因此,在封建社会,我们把性格外向的女人戴了几顶帽子,例如:

水性杨花、招蜂引蝶等。

---

对于女人来说,年龄是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四十几岁的女人容易遇见的几个问题:

1)性需求的波动比较大,这个年龄的女人是个宝藏,就看男性是否懂得开发了;

2)被生活琐事牵绊,更加需要倾诉;

3)更加理性,对两性情感的需求程度降低,夫妻关系的衍生物太多,出轨的风险与成本太大。

推荐阅读:

21种出轨模式,你玩的是哪出?

预防出轨之“夫妻之爱——你要大声的告诉对方!”

出轨的动力分析:她为什么出轨?




     

相关话题

  有什么讲祖国的令人热血沸腾的句子? 
  高考落榜姑娘写小说一部卖 47 万元,怎样能提高写作能力?小说出版有哪些渠道,需要注意什么? 
  如何评价韩寒说「30 岁开始读书有点晚了」? 
  德云社将在本家天津市内几区及滨海新区开设多家分社,你对德云社有哪些新期待? 
  为什么『雨中女郎』这幅画会使一些人有恐惧感? 
  为什么电影里的特工动不动就是中情局的? 
  派人守开山岛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什么名能拯救郝这个姓? 
  如何看待东北二人转这门艺术? 
  《你好,李焕英》宣布全球上映,配上外文字幕,外国观众会喜欢吗? 

前一个讨论
现在为什么考公务员的人那么多?
下一个讨论
现在小米平板5出来了,感觉无脑吹matepad的人越来越多了,真的有啥好的?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