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远程办公给你带来过哪些「惊喜」? 第1页

  

user avatar   cody-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下大家的回答,都是因为这次疫情被迫在家SOHO,我倒是有点不一样,从15年开始,我就逐渐习惯了远程办公的情况...

原因其实也挺简单,我上上个东家,是一家在主要做跨境业务的金融机构,公司的总部在香港,大老板在某外资TOP银行做了18年,升到了华人职业的天花板后,然后跳槽过来,做了这么一档子事。所以,公司从一开始就是以香港为总部,兼容北京、深圳两地分公司的运作模式,我们当时开年会都是哗啦一股子人,从北京下深圳,然后香港的窜到深圳去开的年会,嗯,果然来了都是深圳人...

我当时主要在公司负责券商类业务,经纪业务线的运营,所以除了跟北京的开发、产品打交道外,也会跟深圳的客服、设计、销售,以及香港的资金、交易、领导部门打交道,作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兵,得益于运营工作对接的需求太过繁杂,反而有一段比较完整的线上办公项目管理经验,回过头在看,确实一段弥足珍贵的经历。

在我用过的线上办公软/硬件中,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吧,1、办公SAAS软件(比如企业微信、钉钉等)2、固定内线电话 3、会议室多人视频 4、企业邮箱。这里不谈工作心得,或者其他项目经历内容,单纯聊聊在使用这些工具中遇到的各种有意思的情况。

1、办公SAAS软件

这个比较简单,以IM、ERP、OA等一系列核心功能为主的办公软件。一般来说,大公司都会有自己研发的OA 系统,还有一些内网交流社区等等。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则较多选择市面上的免费办公软件。像企业微信、钉钉等。

在这些核心功能中,IM聊天(即时通讯)是必不可少的,相比微信的IM,企业微信的IM聊天,则重视反馈结果的及时性,最主要的体现,就是能够知道此条消息是否已读。我一直觉得发明这个功能的产品经理是个天才,拿捏老板的心态实在是太准了。

对于老板来说,一条消息能够知道你读没读实在太重要了,没读可能是工作疏忽,读了不回就是态度问题,作为员工往往也是鸭梨山大。不过这种场景也不是很多,更多的时候,是方便了自己,尤其在跟跨地区的业务同事沟通,有时候我要加急做一个图,就跟深圳的设计团队沟通,每次看到自己发送的信息显示“已读“,内心的焦虑感就会少很多,这方便是普通IM软件无法带来的体验。

如果,是否已读是企业办公IM核心的话,那么我感觉,企业办公在各方面的“性能”上,都要比普通IM高很多,举个简单的栗子,微信里面的消息撤回超过2分钟就不行了,而在企业微信里面则是24个小时,还有微信的文档PDF、WORD什么的,不能超过30M,两天后自动删除,而企业微信能够保存很久,文档上限也要高很多很多。所以这带来的容错空间就会很大很大,尤其是当你看你的消息还是未读状态的时候,悄悄撤回,神不知鬼不觉,真是美滋滋......(悄悄吐槽一句,其实我有时候不打开企业微信看消息,就通过锁屏界面的快捷消息偷偷看,这样可以一直显示未读,也感谢这些办公软件的产品大大给我们远程办公狗留下了一条生路 )

总的来说,像企业微信这样的企业办公软件,相比与微信的日常聊天软件,各方面都是根据工作的场合进行一些人性化的改造,如果说生活是随性而多变的,那么工作就是稳重而固定的。自然产品功能的核心诉求相比于微信的个人品牌理念,企业微信更在于团队协作的流畅和稳定产出。

2、固定内线电话+多人视频会议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虽然我的工作base北京,但是因为金融科技这类业务,既要隶属于互联网团队,也要隶属于金融团队,自然我的上司又有搞IT,也有搞金融的,经常动不动就深圳、北京、香港三方会议。

固网电话的好处不用多说,清晰快捷,语音清晰,每个工位自带一个四位数的固定电话号码,不过缺点也很明显,成本昂昂的贵。至于会议室的多人视频,貌似是买了一个独立的产品,每次进会议室开会,我都会仔细观察周遭风水,选择一个能够被看见,但是又不起眼的位置,尤其是跟大老板开会的时候......要说缺点也基本同上,成本继续昂昂的贵...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以上两个产品都挺不错的,很秀,但也没必要,毕竟大家不一定有我之前公司那么高频的远程办公需求,我观察的是,随着这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大肆发展,一般的免费会议系统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公司基本在线会议需求了,即便是最轻便的企业微信多人语音,也基本上可以应付大多数的场景,好吧,感谢时代的进步,让办公(007)无处不在....

不过可能需要注意的是,假设用微信开多人会议,你的头像也别太卡通了,尤其是在跟老板开会的时候,在一群在正儿八经的职业头像中,突然出现一个卡通doge狗头,场面实在太美,不敢想象...

3、企业邮箱

把企业邮箱单独拎出来说,是我越发的觉的,邮箱这个可以说是远古时期的互联网产品,之所以到今天依然没有被淘汰的重要原因,大概在于他在线上办公的场景里面,真的是最 official 的一种形态了。这点的体会在跟香港的同事沟通中,尤其深刻。或许因为香港的经济结构比较外资主导,而老外用邮箱沟通的习惯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印象中我有一次因为一个很紧急的事情,一阵微信消息发过去,狂Q一位香港的同事,指望他尽快配合我把事情处理了。然而,那位同事却回我,不好意思,Cody,你这边能把情况先用邮箱发过来吗?搞得我非常郁闷。

而且,我的另外一个同事,也是因为不习惯经常查看邮箱,而错漏了一个香港同事发过来的重要消息,关键这事还挺紧急。气的他发个朋友圈狂吐槽,下次紧急的事情拜托别只发邮箱了,直接打电话!打电话!打电话!

总而言之,我琢磨着,在这个信息流动频繁的时代,邮箱这种笨重的异步信息沟通工具还能稳坐线上办公一大类,主要就是邮件在大家的认知里面是接近于类似“合同”一样的工作内容交接,其属性比任何一种文档的正式级别都要高。当然,尤其是当工作中出现错误的时候,邮件作为证据来回溯原因(开始分锅)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存在。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像现在的主流办公软件,企业微信、钉钉、飞书等等,都会跟邮箱进行打通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总结:

最后,虽然我是个较长时间都适应了线上远程办公的小白领,但是跟这次因为疫情而被迫在家办公的各位知友还是有稍稍区别,主要还是即便工具再发达,家里和公司的环境还是很难改变的,工具归根到底只能提高效率,但是公司却能帮你分开工作和生活,在家里即便千好万好,却也很难进入那种在公司高度职业的状态...

比如,我现在写这个答案的时候,隔壁屋我爸妈已经在跟我亲戚朋友大呼小叫的打线上麻将了,我的内心已经饥渴难耐,准备面对疾风了!


user avatar   wu-jia-zheng-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远程办公初体验"惊喜"的价值约美元九千万。

话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个人位居亚洲营销物流中心总管,接了个项目在欧市(欧盟的前身),因为频繁出差而患有一搭机就流鼻血的症状,为了不失血只有远程办公。

当时的通讯器材只有Telex 电传打字机,telefax 传真机,脉冲电话线和初阶PC 台机,要远程办公只有利用时差:早上照样七点半本地上班,下午三点开始依欧洲时间做当地事务至午夜十二点。

对比当时竞争对手日本新力和东芝,南韩LG和现代,新加坡国有企业也蠢蠢欲动;

尤其各国大领导带队现场指挥因应,只有我蜗居本地弱势尽显。有见于此我所属的跨国集团主席急如坐针毯,我半年内勉强飞了两趟,仅仅做好布局,其他都是同侪们自动自发。

意外贏得了这项目,主因就是"影武者",没有主管在现场指导(或骚扰),反而同侪们的凝聚力更好,任何欧市应对和要请示我之前都已经自行"清晰消化",比起对手们七手八脚,其实营运上更省成本。

最终这历经三年的项目为集团盈利直接贡献了美元九千万税前净利,主席和执行长更公开表扬,个人最大收获就是从此一律远程办公,美其名叫无住所执行长,另一个说法叫流浪救火队。


user avatar   GreenFinch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相关话题

  哪些看似微小的科技进步大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如果可以移动办公,最需要被满足的是什么? 
  未来Facebook 50%的员工将永久远程办公,你怎样看待? 
  远程办公为什么不被公司普遍接受? 
  为何远程办公没能成为交通拥堵和地价高昂等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案? 
  远程办公给你带来过哪些「惊喜」? 
  微软允许员工永久在家办公,互联网行业距离全面远程办公还有多远,有哪些挑战? 
  远程办公给你带来过哪些「惊喜」? 
  为何远程办公没能成为交通拥堵和地价高昂等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案? 
  程序员这种职业理论上完全可以在家写程序,开会视频会议,为什么还要每天挤地铁去公司? 

前一个讨论
男友30岁了,还要去创业,怎么办?
下一个讨论
创业真的是学历越高越容易成功吗?





© 2024-06-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