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在《甄嬛传》里,你不喜欢甄嬛的哪些地方? 第1页

  

user avatar   zhenqi20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她做人不够狠。

浣碧从小跟着甄嬛,难道甄嬛看不出来这个熊妹妹是什么人?在她第一次穿红着绿勾搭皇帝的时候就该拉出来唠唠。该相认就相认。反正当时还没认识果郡王,认她当义妹,许配给卫临当正妻,赶紧送出宫去,少让她惹祸不挺好的吗?


浣碧不算啥,毕竟亲妹妹。

但是安陵容算什么?

我最讨厌那些质疑甄嬛对安陵容态度的人。你安陵容和人家才认识多久,性格本身也不对路。人家不把你当亲闺蜜不是正常的吗?人家害过你吗?想得宠是你自己上赶着的,人家帮你一把,还怨人家“施舍冷饭”?

要我说,甄嬛回宫后,看天象的人说安陵容不祥时,甄嬛就该拿出来舒痕胶,让皇帝治她个罪,再无声无息地了结了她,眉庄就不会枉死了。



另外,甄嬛的“实初哥哥”也不是我喜欢的。我知道她第一时间就拒绝了温实初,但是动不动就泫然欲泣地求助,我就保留意见了。

其实她知道温实初对她的感情有多深。哪怕她表面上用利益笼络温实初,温实初也会帮她。比如,换了我是甄嬛,就会和温实初说,你我既无夫妻缘分,不如成全了彼此的荣华富贵,你保我一条性命,我让你在太医院有出头之日。这样起码我问心无愧。

只不过甄嬛不会那样做的,她很清楚她的红着眼圈那个样子更能让温实初对她死心塌地。


不喜欢但是我也不想批判,毕竟宫中随时可能丢掉性命,为了保命这么做,我也不想站着说话不腰疼。


至于“给皇帝戴绿帽子”,放在古代是大逆不道,但在我看来就是一报还一报。特么的我怀孕时候说禁足就禁足,闺蜜也为此死了。我爹效忠你一辈子,说流放就流放。还“莞莞类卿”,想离婚也离不了,我还你一顶绿帽子就笑纳吧。

杀死皇帝么,“别人死”和“我死、我孩子死、我全家完蛋”之间,任何人都会选前者。谁也别圣母。


别的方面我觉得甄嬛没什么毛病。别人欺负到头上了就应该反击。你已经顶着纯元脸出现了,再当白莲花,也就是傅如吟的下场。


user avatar   lynnet-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高赞答案 @Wanda 讲得不错,但还是有点问题。

读完这个回答,本来以为用错误的方法得到正确的批评只存在大众和诗人之间。但是现在发现原来也存在于学院派和民间写作者之间

首先共识是浅浅的诗歌很垃圾。这点毫无问题,但是因为所用方法的不同,大家都觉得对方是傻*。

答主算是很精准说出了大众与诗人之间的分歧所在。但是不自觉用了学院派的方法批判口语诗。

答主肯定是认同我们批判某个东西,首先要理解它是怎么想的这一点。但是答主后半部分却开始用学院派的东西来批判浅浅诗歌的口语化倾向或者叫民间写作倾向。虽然浅浅肯定不能算正经民间写作者,而且甚至连自觉的写作者都不一定算得上。但是她的这些倾向很明显就是受口语诗的影响,所以如果答主认同这一点,并作为立论基础,就应该用口语诗的逻辑来批判,否则就是文章逻辑的不自洽。

答主说现代诗歌追求超语言的东西,对吗?对于现代主义诗歌,自波德莱尔起,都是没问题的。

但是口语诗这里,就不全对了。口语诗追求超越,但追求的是在于语言内部对语义的超越。它的基础自然是对前代诗歌的批判(辩证法意义)。

现代主义诗歌超越语言,是怎么超越的呢?最后我们看到的结果是“真理”,也就是不管诗歌本身包含了真理还是暗合了真理(答主应该很了解西方文论,就不赘诉),最终要达到某种终极意义,这个东西存在于诗歌之外。这和西方人的基督信仰与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有关,这就是知识社会学的范畴了。

但是真理本身还是一个宣称,某种程度上宣称就是语言,所以现代主义超越语言但是最终回到语言(甚至没有超越语义),这是一个悖论。

杨黎认为语言不可超越,因为诗歌就其本质来说就是语言。我们要做的是超越语义,就是超越语言的能指,最终达到语言的能指。

废话主义是代表,代表了口语诗倾向的最纯粹最激进的形式。

具体如何超越的,就不赘诉了。

简单来说,口语诗不关心真理宣称,只关心语言的超语义部分和具体经验(而非抽象经验与真理)。

所以口语诗人认为浅浅的诗歌垃圾,是因为在语言上就不好,在具体经验上也不深刻。

当然答主你应该也很了解口语诗,可能只是立场上相信文学要达到真理。

答主的回答逻辑通畅,文笔优美 例证丰富,是未来的学术之星。

浅浅的诗,就主要作品来看,比余秀华,许立志要差一些。通俗来说,算是中国三流以下的诗人。

语言上稍显稚嫩,对经验的切入太过肤浅,都是问题。

而且好像也没形成自己的风格,感觉就像对各种诗歌风格的模仿,然后模仿了口语诗就不幸被骂上了热搜。

------------------分割线-----------------------------

其实简单点说这是一件很魔幻的事,网友终于不再像十几年前那样用一套错误的批判方法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次,他们居然用错误的批判方法得出了一个形式正确的答案。就好像你在一个有强迫症的程序猿面前一顿乱敲键盘,结果敲出了一段可以运行的代码。作为诗人,我和我的朋友们现在的心情就像这个程序猿一样糙蛋。

用故事来说,假设豆花自古以来就是甜的,大家从小吃到大,从没有吃过咸豆花。然后有一天A经过潜心研究,认为咸豆花有搞头,就搞了,他们觉得味道居然意外的甜美。然后在一个小圈子里吃。

过了一阵子,有一个刚学做菜女孩B,看到了一些人的咸豆花,虽然吃了一些说不上来它为什么好吃(她也说不上来为什么甜豆花好吃),但是开始做了。它没有得到A他们配方的精髓,只知道要加盐,所以做出来的味道没有多好吃。

然后B的咸豆花被一些人知道了,他们觉得咸豆花就是黑暗料理,说B根本不会做菜,做的肯定是黑暗料理。有一些人尝了尝,发现的确不好吃。另一部分听说不好吃,就跟着说不好吃。

这其实就是浅浅事件的寓言版。A是口语诗歌的开创者们,是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参与者们。甜豆花是原来的诗歌,就像发展出咸豆花一样,第三代诗歌运动发展在批判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发展了口语诗。糖和盐,其实就是两种诗意的发生方式,它们完全不同,就像糖与盐赋予了豆花完全不同的滋味,两类诗歌也有完全不同的感觉。而他们的相同点只有豆花,在诗歌里面,我们叫他诗意。

B就是浅浅,所有人都知道B做的饭很难吃,就像所有人都知道浅浅的诗写的很难,但是逻辑是不一样的。一部分认为B做的很难吃是因为他们认为豆花只能是甜的,咸豆花就是黑暗料理,而另一部分认为B做的难吃,是因为她调料放的有问题,没有合适的比例,因为这些人自己会做咸豆花。大众往往都是前者,他们在语文教育中接受的对于诗歌的定义,就像豆花只能是甜的这种想法一样成为了他们的思想钢印。只是他们不知道,这些定义早就被最新的诗歌写作者所颠覆了。

甜党和咸党不分伯仲。而大众站队往往相当整齐,这才是我们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大家都接受了语文教育,我们早已被唐诗宋词教给我们的东西固化了认知,或者是被某些名气大的吓死人的外国诗人,或者是深受文青喜爱的大众出版诗歌固化了认知。

但是问题更关键的是,告诉你诗歌要想象丰富,要押韵,要文笔优美这些你容易接受,因为他们是形式简单的断言。而告诉你诗歌可以追求超越语义,诗歌诗化生活经验,你就不容易接受,一来这些东西与你固有的认知相冲突,二来不是简单明了的断言。并且最可怕的是,我们会用自己的人知不断的塞选自己认为是诗歌的诗(虽然大部分大部分时间都不读),于是你神奇的发现,我的观点没有问题,因为没有反例。

咸党永远无法说服甜党,口语诗永远无法被作为浪漫主义信徒的大众接受。




  

相关话题

  如果从《甄嬛传》中选一个人当老公,皇上、果郡王、温实初你会选择谁? 
  为什么《甄嬛传》中皇上接受不了甄嬛穿了纯元皇后的故衣? 
  如果甄嬛与眉庄说安陵容心狠的时候,安陵容听到后不是黯然离开,而是推门进去了,会怎么发展? 
  《甄嬛传》沈眉庄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肯原谅皇上? 
  甄嬛有孕被华妃罚跪,皇上不在宫里,太后为什么不及时阻止? 
  《甄嬛传》中安陵容有没有想过害死甄嬛? 
  我妈评价「甄嬛不守妇道」,我应该如何反驳? 
  甄嬛传里皇上怎么不一夜睡三个以上的嫔妃? 
  如果宁贵人喂下的毒药让皇上穿越回了第一次甄嬛选秀的时候,皇上会怎么做? 
  其实看《甄嬛传》那么久,我一直不能理解,甄嬛为什么要选择回宫? 

前一个讨论
你见过的“傻姑娘”有多傻?
下一个讨论
考研买个平板会方便些吗?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