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B站大up 巫师财经经历及部分内容抄袭自知乎匿名回答,及其可能代表的垂类内容媒介大规模迁徙?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jia-48-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知乎上水了好几年。

如果有朋友经常扫两眼我写的东西,就知道我不是一个专业写网络媒体文章的人。

  • 一个是有些问题分析,跳过的步骤太多,我自以为读者们都至少有证券从业资格的水准;
  • 另一个,我写作的时候错字挺多,而且很少有时间在讨论区互动;

但毕竟是深度知乎用户,所以我曾经很好奇内容领域真正能赚钱的人,和赚钱的逻辑是啥。

我司有兄弟部门,专业投资机构,曾经深入探讨过内容创业的市场。

最后的结果是,内容创业是一个永续型行业,且存在一直持续的套路。

如果你做煤炭生意,会有替代型技术让你彻底消失在资本市场的历史舞台;

如果你做餐饮生意,每一年,literally大众口味都在变,否则不会出现中国餐馆的平均生存周期只有500多天;

如果你做房地产生意,20年的经济周期可以搞得高手也在低谷翻车;

内容创业不是这样的,只要你掌握了核心“技术”,就可以一直赚钱。

1

大家可以从知乎内部看起,为什么“成长”营销号每年都能冒出来黑马?

因为大学就4年,毕业之后被社会一顿暴揍,你会立刻意识到这些成长“干货”在变化万千的社会和市场面前,就相当于拿了一个要你命3000去对付多国部队。

但是,每年也会有新增大学生,他们总有需求——不信你就看,每个学期开学季,成长类问题就会时不时窜上热榜。

如果你愿意打开,就发现,说来说去就那么点知识。2015年的自律文章,和2020年,几乎没有变化,但是换个马甲又是10k赞同。

每一年,只要你拥有过硬的编辑能力和引流手法,都可以再造一个10万粉丝的成长营销号。

在这里我并不想讨论内容是否有用,即使1%的人成长了,咱也不能说没用。

要说的是这类成长内容是解决人类焦虑和解决人类希望每天过得更好,一种有效的内容供给。

其实你要真是较真儿,Quora养活了多少初期知乎大V,套路都是一样的。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车轱辘“干货”来回说的知乎,发生在螃蟹、牛排、零食车轱辘评测的youtube,发生在车轱辘影评复读机的豆瓣。

It just keeps happening, and no one could stop it.

第一个结论,内容领域确实存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人类年龄在增长,有的人会放弃一类内容,有的人会想要某些内容。哪怕你复读,都有市场。

2

每一个不同的平台,跨平台搬运、跨形式搬运永远存在机会。

用知乎年头比较长的朋友,都会有印象“知乎大叔”事件。就是微博营销号通过搬运知乎的内容变成了200~300万粉丝。

首先我得说一下,不是说搬运了知乎内容,高赞回答你也能成为微博的大V。人家是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老营销号内容枯竭了,通过转发和点赞把一个定位比较新颖(虽然是搬运)的ID推成大号。

也是要花钱、花成本的。

顺带说一句,知乎上有一类教你做自媒体的文章非常火,动不动给你贴一个月入几万的截图。我谢谢他们,这行业我们尽调过,他们只告诉你这东西怎么排版、怎么写文章。他们绝对不会告诉你,怎么刷脸找大号推荐,也不会告诉你他们有专人真金白银发红包在各大群里求转发,他们更不会告诉你,你找一个微信好友顶格的人转发朋友圈要花几千块。

这句话到真是有点“资本永不眠”的味道。

微博转知乎实现了跨平台搬运,B站、抖音、快手也都有,永远存在机会。

我就说我熟悉的资本市场,炒冷饭是永远work的:

  • 广场协议已经说烂了,每一年都有更多的人知道美国虽然阴险但是日本人自己更是二球;
  • 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里说的那叫光辉战绩,在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知乎、公众号则被不停拉出来鞭尸;
  • 金融危机要是个人,每个细胞都被分析完毕了;
  • 徐翔的投资神话,每年都令人“震惊!!”;
  • 还有一些虽然营销号还没染指,但是我估计也快了,LTCM倒闭,KKR收购纳贝斯克,贾布斯,etc。

巫师财经的视频我看过,1分钟以后我就知道按照他的人设和他的内容输出手法,后面10几分钟会说什么,都是10年前早就在天涯、贴吧上讨论过无数遍的题目。当然,这不妨碍这类内容有市场。

资本市场神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很多操作手法又经常游走在灰色地带。只要你能编辑,只要你能写,这些屈指可数的冷饭,永远有“真香”的机会。

这类似于什么呢?三国演义大家都喜欢,书我是很喜欢的、连丽如老师讲的我也会听、老版三国电视剧特别香。说白了,时代在发展,形式在创新。只要内容的核心在那里(八卦、权谋、智斗、感情、etc),永远有新受众。

未来,三国要是做了VR沉浸式体验?也成

所以,从文字变图文、从图文变漫画、从漫画变视频,你挡不住那些先知先觉的人把老内容做形式的翻新。

内核没有版权,道义上说,你不能直接抄。

法律目前对直接文字搬运是有明确规定的,这也是为什么“知乎大叔”案子里,作者胜诉。没有实际作用但至少有判例。但是对于文字转视频,仍然没有明确说法,所以巫师财经这个事情,最后顶多是个不了了之。

我很悲观,但这是中国目前的商业事实。流量经济,原始积累总是这样。

3

无论是直接像素级搬运,还是直接用视频转化文字,问题都没有解。当你有了几百万粉丝的时候,总有充足的财力和手法去洗白,无论是买水军还是花钱。

我想说的是,知乎真的是今天互联网上难得的好社区。

以问题作为索引和导向,这让大数定律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一个具体问题,好的问题会被网友们顶到前排,这些答案反映了互联网多数人对于内容的喜好与共识。

作为纯粹的搬运者或者转化者,只需要把某些前排答案进行重新组织就可以了。

在内容创作领域,知乎作者的战斗力是最强的,说一个知乎养活了公众号、头条号、B站、微博的众多营销号毫不为过。

对于很多人其实不会突发奇想写一篇文章,也有些人不擅长写一篇带标题的文章,知乎通过问题的形式挖掘了这部分人的写作潜能。

整个社区的反馈机制也更多地以专业为首要指标,别看我被收录了很多文章,赞数也不少。但是我也知道,距离知乎的“专业”、“黄V”,差得太多了。

所以知乎这个社区目前遇到这样一个尴尬局面:

  • 能输出原创、硬核、专业内容的写手,知乎敢说第二其他平台也不怎么敢说第一;
  • 但是知乎的高质量内容一直被各种外平台营销号“摘桃子”;
  • 知乎希望利用这些作者变现,结果目前最能变现的,还是知乎上的“营销号”,而且还是跳脱MCN以外的方式。

知乎变现的尴尬之处就在于,大量能够输出专业内容的写作者,其实在知乎能够通过问答形式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但是高质量的内容距离高收益,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 他们不会在一个硬核的答案中穿插“看到这里如果觉得有用,可以点个赞防丢失”;
  • 他们没有专业的视频拍摄技能把自己的内容转化为流量更大的短视频;
  • 他们没有更多的心思去绕过MCN,写“野生软文”;

然后,他们的这些内容就被专门研究内容营销的人摘了桃子。

4

作为一直距离金融行业不远的人,我有的时候也想当一回“野生高管”(“野生国师”,hmm)

知乎这个社区最终的变现,如果按照金融学理论,还是和作者签订长期保底合同(比如按照字数),定期评级比较好,类似于传统媒体的作者和平台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平台如果作者长期拿不到正反馈,写作质量一定没法保持。新鲜、好奇、公益这种理由,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几年的跨度内坚持的。

如果按照每次的效果进行收益分配,放心,营销号们有一百万种方式out perform真正能够硬核输出的作者。

所以,“特约评论员”、“签约作者”,这种基于长期表现进行的分配方式,可能更适合知乎的输出特点。

金融学101,平台把专业作者当成资产,专业作者的特点是长期专业输出,所以负债端也应该是长期合同,而不是短期case by case的“品牌特邀”收益。

  • 让品牌一个一个案子去找人,找到的一定是那些擅长满足文章短期效果的人,而不一定是专业输出的人;
  • 签订长约固定输出某个领域大的内容,找到的一定是能够稳定写作相关内容的人,营销号可以一次out perform,但是你让他们连续写一年——没那个专业储备。

Duration match

以上

@周源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家哥的小黑屋”。我知道自己干不过营销号,所以多数内容都是时事点评,毕竟我是真的专业金融从业者。


user avatar   zheng-tian-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很多人没意识到在社交平台做干货内容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由于大部分人的精力和阅历有限,再怎么干的干货,除非走类似英语教学这样套路化的模式,否则不可能稳定持续地输出,很快会被掏空。

为了维持内容质量,做新选题时,必定会不停地充电和阅读,这样看来其实内容输出者本身的核心能力在于快速学习能力和分析框架,而不是相关知识,说白了自己也是现学现卖,甚至直接引用业内人士观点,一旦遇到粉丝中有资深人士就很容易被质疑。

以上两点对于个人自媒体尤为严重,所以哪怕是干货型自媒体大多定位在浅层次信息解读和搬运上,除非形成稳固的团队,或者走传统媒体媒体的老路,以第一手信息资源为己任,聘请专业人士撰稿,但这样的话自媒体就失去了意义。

在我看来,愈是把人设定位在干货型博主(尤其是妄图提供比较深度信息的那种),愈是容易被拿到放大镜下检视遭受质疑和嘲讽:首先因为人们对你的心里期待不一样,他们希望你持续、高质量、无误、深度、原创、免费地输出内容;其次还是三体那句话总“有比你更厉害的”,愈是深度信息疏漏、争议愈多,遇到更厉害的人出来挑一个错(而此人并不输出),你的形象就坍塌了,从学历到资历到身份,对你的质疑是指数级的。早期知乎不少干货大V殷鉴不远,后来渐渐失去干货输出氛围亦是如此(即便输出只能停留在绝对安全无误的基础内容和浅层次信息)。

在我看来,对比起那些纯水的鸡汤类和情感类自媒体,人们有点”宽小人,严君子”的意味。尤其是情感话题下,哪个博主不是翻来覆去那几句话,还不是点击率爆棚。一个270万粉丝的巫师财经,估计还不如30万粉丝的情感+美妆+鸡汤(简称情美鸡)博主过得爽,这也是自媒体的局限所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大众本身十分精明,那也不会有自媒体行业一说,今天仍然是传统媒体的天下。

你看,比起在投行工作的实际体验,有个投行男友是什么样的体验,播放率不也挺高吗

86万播放量,里面的哪句话,其他情感博主没说过?一摸一样的句子知乎我都见过好几次

投稿3天内,粉丝从200冲到了900,播放量4.3万,手机投稿,讲了5分钟的废话,输出偏激,豆瓣和朋友圈观点大综合,这连洗稿都算不上了吧,就是照稿念的。1200条评论,1700收藏,2000投币,5000点赞,评论区全都是附和,足以说明这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用户形象。

有人会去质疑他们到底是985毕业还是双非毕业吗,人们会质疑他们内容抄袭吗?

做自媒体牢牢记住: 硬干货万人骂,情美鸡赚大钱


user avatar   warmw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人可以持续输出《屠龙纲要》。


如果你看到了持续输出《屠龙纲要》的,

必然哪里有问题。

脑洞大如网络小说作者,也是灌水比情节多。


所以试图通过《屠龙纲要》卖订阅,本质上是行骗,这是坏。

试图通过订阅某个人学习《屠龙纲要》,本质上是被骗,这是蠢。



我说完了。


user avatar   zhi-ye-zi-xun-shi-jacky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批判的武器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我们在道德上声讨巫师财经UP主及其背后团队,或者类似他们这种从别处挖掘材料,直接抄袭或者洗稿的自媒体人的确会对他们造成一定困扰,但是并不会对其有严重打击。粉丝/读者/消费者 是健忘的!当初郭敬明出道时抄袭事件沸沸扬扬,丝毫也没影响他营登作家富豪榜,丝毫不影响他事业上的成功。

正如钱钟书说的,一个鸡蛋好吃,何必关心下这个蛋的母鸡怎样呢?读者,观众,粉丝也一样,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媒体视频,文章的内容。有没有抓住他们的眼球,有没有娱乐性,有没有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窥视欲。有没有让他们的情绪得到宣泄。至于内容的严谨性,客观性倒是次要的,毕竟,真正的讲理性,讲逻辑的理论很枯燥。大家刷公众号,刷短视频,上B站,看直播基本就图个乐子。刷知乎,B站本质是娱乐行为而不是学习行为,只不过大多数人往往会为稀释自己因虚度时间产生的负罪心理,把刷知乎,看B站等行为归属到学习行为中。

只要巫师在B站的视频还保持之前的水准,粉丝/观众 才不会纠结他的内容是涉嫌抄袭或洗稿。毕竟观众基本是白嫖的,毕竟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再说巫师财经近300W粉丝,要求大部分粉丝站在道德高地把UP主审判一批,然后取关现实吗?!你去饭店吃饭,饭菜好吃,你才不会关心厨师的人品怎样,做饭菜的手艺是否涉嫌抄袭之类的。自媒体领域,内容好就行,绝大部分观众才不会吃饱了撑管创作者洗稿,管创作者人品好不好呢。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再说文学内容领域的创作,如何判定抄袭,如何判定洗稿本就是一笔糊涂账。连法律也奈何不了,这些涉嫌洗稿,抄袭的自媒体作者。我们用道德声讨,除了过一下嘴瘾,并没多大用处。




  

相关话题

  哪些哔哩哔哩UP主是学霸? 
  bilibili和巴哈姆特动画疯哪个码率高? 
  b站有很多人在吹南街村,请问南街村的模式真的靠谱吗? 
  哔哩哔哩大会员值得购买吗? 
  有哪些句子一开口就知道是老二次元了? 
  关于b站up主《嘉然今天吃什么》为什么底下的评论阴阳怪气的看不懂?她有什么黑历史吗? 
  如果B站评选一个“百大贵物UP主”名单,哪些人可以入选? 
  如何评价 2020 年 7 月国产动画《凡人修仙传》? 
  如何看待B站最新版本的启动页面中2233娘(B站站娘)的消失? 
  为什么b站的皇汉越来越多?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大翠云号被印度在印度本土扣留?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韩国政府因《寄生虫》拨款改善半地下家庭?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