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电视上在播放上海百年老字号的纪录片,我看到了里面的一句台词:“子袭父业是每一个传统作坊不可言说的规则。”突发奇想的问我父亲:“咱们家祖上有没有什么世代相传的职业?”
我爹吸了一口手中的玉溪,略一沉思,吐了个烟圈,缓缓的告诉我:“我爷爷,也就是你太爷爷,解放前是村里的粪霸,管着两个队的茅厕,你爷爷解放后给生产队里挑粪,一直到我小时候也是,所以咱们应该是祖传挑粪的。”
那一刻,我仿佛感觉自己一瞬间从刹帝利掉落到成了达利特(印度种姓)。关注我的读者应该知道,我无论是少年扬名还是青年装逼,都曾与粪瓢有过不解之缘。
(详情在下面)
也许这可能是潜移默化一种天赋?
所以看到题主这个题目,我觉得我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来向大家讲述旱厕这种当年农业文明里的“引擎”是如何发动的。可惜知乎没有掏粪专业的认证,不然我这个回答也许还能得到某些少年鲜肉乐团赠送的专业徽章。
旱厕并非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仅仅挖掘一个深坑。实际上还讲究一个光滑的坡道连接一个深邃的蓄坑。如下图
黑色部分即为旱厕的主要结构。我们可以按照作用的不同将其分为坑口,滑道,和蓄坑三个部分。
如今的滑道一般由水泥制成,以前没有水泥时,则会在滑道底部铺上碎瓷片,制造一个光滑的截面,这样当题主在坑口方便后,产物奥利给会在重力和尿液的冲击下作用下滑进蓄坑。
蓄坑一方面可以累积奥利给,一边又可以发酵。十几年前新农村建设时,很多人家的蓄坑都直接改造成了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直接被用作生活燃料。
当蓄坑的奥利给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轮到我们达利特人出场了。粪瓢这种工具结构很简单,一般由一根长杆绑上一个废弃的碗组成。
这里值得一提的时,在华北地区的广大农村,有不少当年侵华日军遗失的钢盔,被当地老乡焊接上把手装上长柄,成为最高级军用级粪瓢,不仅一瓢能掏七八斤,而且质量有保障,历久弥新,至今仍在许多博物馆里诉说着这种军改民的生产活动。(上面回答里又有详情)
掏粪人用粪瓢将蓄积的奥利给掏干净,盛在木桶里,挑到田间地头。与土壤混合制成粪堆,进一步发酵之后,便是优质的肥料,成为农业生产里举足轻重的战略性资源。(也成为诱惑很多不知情者翻车的阴沟)
而旱厕,自然就以新的清白之躯,秉着“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态度,静候下一波“卸货人”。
让我想起西藏寺里的那个茅厕。是不是布达拉宫啊不记得了。
那个茅厕下面就是百米高的悬崖。拉的屎直接飞流直下三千尺。真•露天厕所,屁股蹲下去真的是露天的。
那个茅厕的shi几百年了都没人清理过,但是暂时还不会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