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但必须考虑先决条件。
如果单纯是普鲁士没有莱茵其他领土不变。而且莱茵也没有并入任何其他的邦,而是独立成了一个王国。普鲁士人会毫无扩张的兴趣。腓特烈二世曾经要求继任者尽可能改善普鲁士边界,改善其难以防御和不完善的现状。但腓特烈-威廉三世就要求继任者转而寻求普鲁士与奥地利的友好。
也就是说在腓特烈-威廉三世看来即使给了他一片不接壤的领土,普鲁士的政治版图也已经很完善了,不需要更多的扩张。
莱茵和普鲁士东部领土之间不接壤在霍亨索伦和容克贵族们看来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科隆人觉得柏林是外国。那勃兰登堡的老爷看来科隆也是外国。接不接壤无所谓。如果压根没有这片领土那就更好。
而且1848年革命还会加剧这种情绪。波茨坦的老爷们对着柏林咬牙切齿,但一想到莱茵那革命的烈火就觉得柏林人也没那么坏。就让那些老德意志人自己折腾吧。
但我们也得注意到德意志统一是一场浩浩荡荡的运动,普鲁士在其中起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很多时候它是开倒车的角色。
那么假如普鲁士成了德意志东北部一个保守的农业国。而莱茵反而出现了一个中等大小的邦会怎么样呢?
莱茵地区的国家肯定是信天主教的。但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之所以莱茵地区会出现中央党是因为普鲁士信新教。霍亨索伦人压力天主教会才逼着当地的教会行动起来和它的人民结合在一起。这才有了一个虽然保守但却总是和左翼党合作的天主教党。而假如莱茵出现一个天主教邦,那天主教党很可能就不存在了。
不过这并不妨碍1848年革命。1848年革命有几个核心,维也纳、柏林和法兰克福。但这三个核心并不是平等的。相反法兰克福是全德意志层面的核心,柏林和维也纳是普鲁士和奥地利革命的核心。
如果莱茵有了一个独立的邦它对法兰克福层面的革命是有好处的。我们知道普鲁士境内最先起来响应革命的就是莱茵。革命从巴登进入德意志然后席卷德意志各地。
而如果莱茵有一个独立的邦,它是很有可能倒向革命的。如果这个邦完全倒向革命那么西部就有了一个革命的坚强后盾。巴登、符腾堡和那些无法自存的小邦会倒向莱茵。法兰克福德意志国民大会所代表的全德意志的革命会变得巩固得多。
这样如果即使其他依然如故。莱茵、中部德意志、依然可能形成一种足以与奥地利、普鲁士对抗的力量。而且在维也纳和柏林失去控制的失去,在西部德意志能够建立起有效的政府和军队,那么巴伐利亚也是有可能倒向西方的,汉诺威也一样。
如果能把汉诺威和巴伐利亚以西完全组成一个民主的德意志国家,事实上就能实现第三条道路。维特尔斯巴赫立宪统治之下的老德意志。摆脱野蛮的普鲁士和虚弱的奥地利,建立起一个领土和西德差不多的德意志王国。
然后强调普鲁士和奥地利在血统上的斯拉夫化。接着工业革命的东风和瓦格纳的音乐。这个天主教的德意志王国很可能和普鲁士、奥地利三足鼎立。
这个国家在文化上亲西方,在经济上依赖北方的出海口。粮食则从普鲁士进口。容克贵族会很开心。而普鲁士会进一步强调自己的普鲁士性否认自己的德意志色彩,成为中欧东北部的一个地主支配的农业国。因为缺乏财源军事上也逐渐落后。
有趣的是奥地利会怎么样。普鲁士可以脱离德意志,但奥地利不行。1859年战争奥地利和法国开战的时候,德意志王国十有八九是法国的盟友。那时候奥地利恐怕还会损失它的领土。德国入侵奥地利可能导致普鲁士参战。可能形成法德撒丁对俄普奥三国的局面。
那时候一却都取决于战场上的胜负。如果奥地利战败,它可能完全崩溃。匈牙利独立、波希米亚独立奥地利并入德国。但如果奥地利胜利则有可能奥地利在巴伐利亚扩张领土。
当然这个假设还有很多其他的变数,比如波兰问题。如果普鲁士没有得到莱茵是因为它收复了失去的波兰领土。那普鲁士就可能成为一个波兰王国的缔造者。
同样的如果莱茵落入哈布斯堡之手,那也可能成为奥地利统一德意志的动力。但也要考虑到1848年革命的影响。
说到底之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想说德意志统一事业是多种势力基于各自的利益和诉求碰撞的结果。普鲁士并不是统一运动唯一的动力,小德意志和1871年的帝国也不是德意志统一运动最好的解决方案,相反它是统一运动和普鲁士彼此妥协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