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中“记载的方正、中轴对称的都城形制”似乎是指《周礼·考工记》?和东周考古材料比较的话,可以知道《考工记》匠人营国关于城市规划部分的文本性质不是对既有城市模式的记录,顶多是一份东周并未完全实现的理想规划,甚至不少人认为是按照西汉长安城的布局事实附会加工而成。相比之下《管子·乘马》所记载的内容与东周诸侯国都城布局更符合。
中国古代都城中最早到元大都的城市规划才真正贯彻了《周礼•考工记》营建都城的思想,之前的都没有。
如果不算考工记中提到的“九经九纬”、“面朝后市”、“左祖右社”之类,只以“方正、中轴对称的都城形制”为标准,最早的应该是隋大兴唐长安城。更早的都城一般都不是非常“方正”,或者有圆角、曲折边,或者整体形状不符合正方形或者长宽比较接近1的长方形。
如果标准只是纵贯全城的中轴线,长方形也算方正的话,最早的都城是东汉末至曹魏的邺北城。
为什么春秋战国都城形态各异?一是因为城市本身是动态发展的,考古发现的经常是各个时期的叠加状态或某一时期的废弃状态,很难知道原始蓝图或者关键节点上建设者的想法;二是可能因为当时并未对整个城市(含郭区)的形状有统一规划,只规划了城市的某些局部,其他功能区任其有机生长;三是从理论上西周比东周更有可能有一个等级化的固定模板,但由于政治上的分裂,即便曾有通制大概春秋中期以后也不再有约束力,即处于旧制破坏、新制尚未确立的时期。
西周的城尤其是西周晚期,目前发现的似乎以横长方形为主。如:
房山琉璃河遗址(燕都,5平方公里以上)中的董家林城址,东西800多米,南北残存残存300余米,始建于西周早期。
周原遗址(30平方公里)的凤雏城,约90万平方米,西周晚期。
洛阳韩旗周城,4平方公里,始建于西周晚期,汉魏洛阳城之下。
其他还有滕州薛国故城、襄阳楚王城、三门峡李家窑遗址(虢都上阳)等。曲阜鲁国故城可能也始建于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各城墙部位或有所不同)。因此这些城如果沿用到东周的话当然也不会是正方形的。
西周城址近方形的包括:
高青陈庄遗址(约9万平方米),城址始建于西周早期,边长180多米,城内面积不足4万平方米。有人认为是齐国早期都城。
荥阳娘娘寨遗址(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其中内城始建于西周晚期,面积14万平方米?(含城墙和城外环壕,只计城墙的话边长约200多米、面积约5万余平方米)。(外城始建于春秋,横长方形)
荥阳官庄遗址(130万平方米),其中小城始建于西周晚期,边长约190米,面积3.6万平方米左右。(大城始建年代稍晚,横长方形,31万平方米)
娘娘寨和官庄这两个遗址可能与虢国、郐国有关。
如果把视野扩大到东周诸侯国国都之外的地方城市,还能找到很多方形城址。
总之建成方形的城墙没有技术上的困难(最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淮阳平粮台、新密古城寨的城址就很方),但是方城围起来的区域只是城市的一小部分,性质和郭城不同,更像是保卫统治阶层所用的宫城或其他防御设施。全城都建成方形(并且有中轴线贯穿全城)是后起的观念。
不止春秋战国没有,秦汉魏晋南北朝都城也没有强求方正。一些城市是利用前代旧都,不易体现规划观念,但是新建的都城,如汉长安城和东魏邺南城,城墙非但没有保持方方正正的意思,反而故意做得比较曲折:
《三辅黄图》:“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
《邺都宫室志》邺都南城条引无名氏《邺中记》云: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高欢以北城窄隘,故令仆射高隆之更筑此城。掘得神龟,大踰方丈,其堵堞之状,咸以龟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