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黄巢军「舂磨砦」将人活生生碾碎作军粮,是否属实? 第1页

     

user avatar   yu-huan-80-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天我刷知乎,看到推送泪痕大师答文,心中一惊:不知道是什么状况,大师要跟大家讲“史料”了?

这。。。难道“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我定睛一看,“义正言辞”的泪痕大师居然是打着“尊重史料”、“史官之节操”的旗号,在玩反讽。

看来当初某些大V全文脱离史料,或者断章取义,套用泪痕大师的经典理论解读出各种神论来调侃大师的事,泪痕大师是记在心里了,决定要反击一把,虽然晚了很久(有一年多了吧?)。

切题

其实题主在题干中已经分析的很清楚:

“数百巨碓”哪来的?

为什么要制作这么复杂的工具?

磨碎的人肉混杂屎尿,谁愿意吃这种混合物?

所以,否定这种荒诞的史料记载,哪怕是正史记载,根本不需要很专业的历史功底,因为“笨猪都不信”。

泪痕大师搬出“笨猪都不信”的正史荒诞记载来反讽,实在是。。。因为凭自己能力,也找不到难度更高的正史荒诞记载,毕竟大师也不懂历代制度,时间不会算,地理又抓瞎,也就拿这种水平的史料玩反讽来装点门面了。

我还是说点正事,教大家如何分析史料。

史书上有荒诞的记载,有错误的记载,否定难度也是不同的。泪痕大师只有最底层(外行人)的功力。

我打个比方说说。

  • 低级难度

本题的吃人肉问题。各朝太祖降生人间,天生异象等事。例如泪粉津津乐道的,刘邦老娘和龙的故事。

——这种级别的荒诞记载,确实不需要有史学功底,但凡有点生活常识,有现代科学观念就能知道是荒诞不经的记载了。

再者大家也都知道古代皇帝讲究“君权神授”,“受命于天”,所以,搞点异象,奇闻,后人看看而已,谁要当真的,那就是连笨猪都不如了。

我确信,大师在这个难度层面,确实可以360°无死角吊打各路连笨猪都不如的蠢材。


  • 中级难度

例如时间,地理,官职错误。

打个比方,说个经典的地理问题,《华阳国志》说马超“马超骠骑将军,领凉州刺史,封斄乡侯,北督临沮”。

临沮在荆州,刘备在益州,所以马超去临沮的话,是往东走,“北督”的“北”就是矛盾,是方向“北”错了,还是“临沮”有问题,历来就是大家研究、考证的方向。


再说一个官职错误。

例如《夏侯惇传》记载夏侯惇被叛军劫持,韩浩就去痛骂叛军,说辞是: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

懂官职的的人 ,就知道这里的“大将军”是错的,因为此时的夏侯惇是东郡太守,(顶多)兼折冲校尉,绝没有做到朝廷的大将军,所以这里的“军”字是多余的。

不懂官职的人,才会去宣传:夏侯惇在东郡时就做了大将军的!

若要告诉“不懂官职的人”,这个“军”字是多余的,可能会碰到他倒地碰瓷的状况,满地打滚高喊:大家来看啊!有人否定史书原文啊!

其实到底是谁不懂?不用我多说了吧。


在我印象中,泪痕大师的考证功力是达不到中级难度的,用他的话来说,研究这种难度的史料,是在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

以我的理解,这大概是大师的不屑:对于超出低级难度的史料,就根本不屑研究了。

因此下文的“高级难度”可能对于大师及某些徒众属于完全看不懂的,请泪粉到此结束阅读吧,毕竟能读到这里,我已经很感谢你们了。


  • 高级难度

史书中的各种曲笔、混乱、以讹传讹等记载等。

曲笔如陈寿写“曹髦之死”,他先写“卒”,后用司马昭等人的奏章、郭太后的诏书来“还原”事实。因为他身处晋世,是不可能秉笔直书的,所以他以这种曲笔来描写“曹髦之死”,懂的人自然懂。

同样的,陈寿写“甄后之死”,就敢明白写“赐死”,因为他不是魏人啊!魏国已经灭亡了啊!而我们通过裴注看到魏国史家在《魏书》上写“甄后之死”,就写成“无疾而终”,因为王沈这些人是魏人。

裴松之对此,还怒喷魏国史家“崇饰虚文乃至于是”,其实我们这些后人,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理解史家写书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学裴松之喷人。


混乱记载如《武帝纪》中的刘辟“复活”事,《先主传》中建安元年一连串错误:刘备提前拿镇东将军,提前杀杨奉,关羽莫名其妙在吕布治时占下邳。

这些混乱、错误记载的本源,要么是陈寿写错,要么是后人抄错,后世史家会综合其他人的传记记载来还原历史事件,这是一个复杂论证的过程。

为了防止智障们拿这些错误记载来胡乱解读,曲解历史,史学前辈们发明了“史料从众”,“孤证不立”的规则。

对这两条规则,我,本民科在此强调一遍:

史料从众,是说N(N≥3)条记载发生矛盾,在解读时,最好选择多条记载,

我也不是说,选择少数就不行,而是希望,选择少数记载的人,别忘了自身存在的“劣势”,而不能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就一定是对的。

同样的,孤证不立,我的解读是:当某条史料只在某一本书中记载了,如果跟其他史料发生冲突,那么,孤证不立就生效了。

同样的,当这条孤证与其他史料并不发生冲突时,这套孤证仍然是可以用的。

我还是那句话,用是可以,别忘了“孤证劣势”,别信誓旦旦坚持就是对的就行。


就说这么多吧。


user avatar   miao-ban-x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文人写的东西,尤其是写失败者的文字,不能全信。

吃人这事儿,肯定是有,但是有没有这么耸人听闻,丧尽天良,恐怖可悲就不一定了。我倾向于还是逻辑分析,黄巢军这种流动作战的部队,辎重都不一定敢带多少,畜力都是极有限的,何况还要草料,大部分的军器粮食都靠人背的,带着几百个大石头碾子?刘邓挺进大别山的时候连炮这种命根子都带不走,黄巢军吃饱了撑的带着几千斤的大石头行军啊?还是说每到一个地方现开山凿石磨碾子再吃饭?累不累呀??

再说了,人磨碎了那玩意能吃吗?能好吃吗??就算是纯肉和骨头磨一起,那咽都咽不下去!又不是现代的精磨机,能磨成骨粉,大石头磨出来的都是碎骨头渣子,咽下去肠道都给你划破了!再说还有内脏,毛发,血,粪便,分泌物什么的,再有得病死得,哎哟,这磨出来的还不如观音土卫生呢,军队吃这个,三天就得减员一半,一个月基本就死干净!

文人呢,笔下春秋,什么都敢写,尤其是泼脏水扣屎盆子的时候,更别提抹黑死人了。但是未必经得起推敲,包括张献忠,屠杀四川人民,绝逼是清人干得最多。


user avatar   zhi-he-yo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重制版===========

黄巢军是否有过虐杀行为吃人行为暂且不论,单纯拿这段“历史记载”来说,百分之百是编造的,理由如下:

其一,民间流传一句老话,“贼过如梳,兵过如篦”,意思是,贼兵抢掠过后尚且能剩点,大兵过境则是渣都不会留下来。

黄巢的部队在那时,规模上已经是“兵”的级别。如果军队缺粮必须向民间“征集”,有理由相信在“征粮”的过程中完全能够做到一粒豆子都不会给平民留下来。这种程度的抢掠过后,军队驻扎地附近方圆数十里基本上不可能还有什么平民,有能力的跑路或者投军,没能力的断粮后三五天就饿死了。

能够“日数千人”的抓平民,必然说明此前军队没有大范围征(qiang)收(lue)过粮食,也就是说军队不太缺粮,老百姓吃土真的活不了,这个是客观规律。

其二,凡是“流民军”,其主要成员就是为了吃饱肚子的贫民。这种军队的组织度和训练都不太高,遇上挫折很容易一哄而散。历史上,造反的义军必定有一小部分是经过准军事训练,且有一定政治诉求的“精兵”,否则根本无力与官军正面抗衡。典型的例子就是太平天国起义的“两广老兄弟”,都是土客之争中打出来的凶悍民兵,他们才是前期势如破竹的核心力量。

然而再精锐的部队也怕饿肚子,再高明的指挥官也怕军粮不足。引用一段小说家言:

却说曹兵十七万,日费粮食浩大,诸郡又荒旱,接济不及。操催军速战,李丰等闭门不出。操军相拒月余,粮食将尽,致书于孙策,借得粮米十万斛,不敷支散。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人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解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垕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

即使治军强如魏王,即使有丞相的名义,“兵多粮少”也会“无不嗟怨”。注意,这还不是断粮,而是缺粮,士兵不是没得吃,而是吃的少了点。能让士兵饿着肚子依然满怀斗志作战的军队,只有在近代民族主义教育兴起后才能诞生,而且只可能存在于极少数拥有强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军队中,古典军队不可能拥有如此高昂的士气。

就算你能把黄巢描写为怪物,他手底下的几十万人,总不能个个都是妖孽吧,他们也要吃饭,也会恐惧,也有喜怒哀乐。作为一支农民义军,缺粮之后正常的反应是什么呢?一个字,走。集合精壮人马,往“可能有粮食”的城镇进发,必要时抛弃老弱也在所不惜,这本来就是流民军常见的作战方略。如果黄巢军真的缺粮缺到开始大规模吃人的程度,我觉得,他们肯定不会“为持久之计”,要么溃散投降,要么就该大范围转进了

什么军队可能系统化的吃人?被围城的时候,四下无路可走,而且城外的敌军根本不打算留俘虏一条生路,处于绝境的军队,才有可能依靠人肉充饥而依然保持建制。除此之外,缺粮缺到这份上的古典军队,应该是不存在的。

史书中记载这几段的时候多半是没有职业军人提供建议,否则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这么写,因为这样的记述,濒临断粮时依然能“为持久之计”的军队,其狂热程度已经远超那个时代的极限

其三,作为军粮置办机构,舂磨寨也是不合格的。

让我们还原一下场景:黄巢军“为巨碓数百”,把人碾成糊糊,分配给几十万已经丧失了人性的士兵。请问,该如何分发?

简单计算可知,一处“巨碓”要对应上千名士兵,而“巨碓”加工出来的是粘稠的流体混杂着大量难以粉碎的骨骼碎片。你是让军粮官用瓦罐装了再一人一人分吗?在军营里,找得到那么多瓦罐吗?

或许在作者看来,黄巢军士兵像围着猎物的野兽一样,到了饭点,成百上千人涌向石碓争抢一口血肉。这又是没带过兵的文人说的蠢话。十个人抢一桶饭,每个人多舀一点,力弱的一两人什么都捞不到,哀求前面的老兵分一勺倒还能对付。上千人涌向一处石碓,挤在前面身强力壮的士兵稍微多抢一点,排在最后面的一二百人就没得吃。这是一二百名士卒啊,是有组织的啊,他们手中有刀枪啊。如此混乱的军粮分派,黄巢军居然没有内讧也是个奇迹。

“乃办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的描述,看着很有气势,如果是野兽倒还有可能。但对于一支军队而言,如此混乱的场景,不战自溃。

其四,这种“军粮”本身就有缺陷,难以携带,不易保存。

如前文所述,军队缺粮时就该考虑转进他处,军粮在制作过程中肯定要考虑这种需求。陕西人的锅盔,块头大,绳子一串就能背着走,没有水分不易腐败,抗饿,这才是正经的军粮。反观史书所述的人肉糊糊:

流体,充斥着骨头渣子,与粪便毛发血液混杂极易腐败……

我要是黄巢我先把提出这主意的参谋给碾成人肉糊糊,军队哪能吃这玩意儿?真要置办出来,分配到士兵手上恐怕就开始发臭了,打半天仗罐子打碎就流一地了。我费那么大劲,就做出来保质期半天的军粮,闲着没事哪?

其五,文中描述的加工过程也是存疑的。

且不说军队怎么有闲暇时间去深山采集巨大石料制作“巨碓数百”,就说“糜骨皮于臼”的加工过程,本身就有点儿匪夷所思。

现在资讯发达,请自行去天猫搜索“食品粉碎机”或者“厨房粉碎机”,为避免影响销量这里就不放图了。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这些粉碎机一个个都膀大腰圆结构扎实,看着就很可靠的样子,而且全是电动的,没听说有哪款产品全天然到人力碾碎骨头。黄巢的时代,长官发出指令,要士兵把人骨碾成碎末,而且还得一天碾十几个,没引发兵变就算好的了。

下次吃蹄髈时各位可以自己试试,烧烂了的猪骨有那么容易碾碎吗?


综上,我们已经从五个不同方面论证了史料中“舂磨砦”相关记载的不科学性,那么这样一则谣言,是否有其事实根源呢?当然也是有可能的。

一、军队征粮,大掠四方,藏匿粮食的杀无赦,驻军方圆百里民众逃亡一空,这种事应该是有的。

二、农民军酷刑折磨士绅,以舂磨碾杀活人,这种事可能有。

三、心理变态的少部分人,烧割死尸充饥,并大肆吹嘘,也是可能发生的。

综合以上三点,缺乏农业生产经验,也没有军事背景的文人,稍加“合理想象”,编造出“舂磨砦”,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以下为原版,喝高了写的,比较乱,内容和上面差不多=============

作为造谣专家,教你怎样制造一款有机会流芳百世的谣言:

第一,谣言必须要有足够鲜明的立场,这样才会找到支持者;

围陈郡三日……其流毒若是

第二,谣言的大部分情节,特别是背景故事,必须经得起考验;

关东仍岁无耕稼,人俄倚墙壁间

第三,谣言的核心部分,即虚假信息,必须要有足够的感官冲击力,要让受众能够震惊之余放弃思考;

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

我倒不是直接说,这就是谣言,而是说,如果我要造一个“黄巢军极端残暴”的谣言,我就会这么说。

然而这种谣言的破绽是什么呢?是“关注点”的问题。一般人写东西,特别是这种个人观感,是情绪浓厚的,是带着“中心思想”的。这几段史书,骨子里就透着一种“黄巢军惨无人道”的情绪,降低了可信度,总让人有“为黑而黑”的感觉。

当然我们知道,人类的黑暗深不见底,再“黑”的历史,也有可能发生。这一段是属于“为黑而黑”呢,还是偏向于真实的黑历史呢,这时候就要自然科学上场了。

在我看来,至少文中的描述是不可信的。记述者很显然没有军旅生活经验,他们忽视了“制作军粮”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保质

军队在缺粮的时候是绝对不能久坐一地的,今天没粮明天还是没粮,挖地三尺都找不到粮食,饥兵随时可能哗变。所以,作为指挥官,在军粮紧张时,必然要带领军队流动作战,收刮尽可能广泛的地域的可吃之物。这时候“积攒”的军粮就要精打细算细水长流,就算开始饿死人都要留着一部分给精锐士卒“饱餐一顿背水一战”,不然军队说散就散。

这就是为什么各地的肉食军粮无一例外都是熏肉的缘故:质地坚硬,绳子一捆就能提着走,不会因为袋子破个洞就流一地,不易腐败,保质期长。总之,便于长期储存,流动作战。

然而文中的“生纳人于碎之”工艺,加工出来的是什么?浓稠的液体!人体含水量超过60%,这么直接连皮带骨一通乱捣,出来的必然是肉糊!且不说这种糊糊的口感如何,是否会导致本来就低落的士气直接崩溃,单纯就想问问这玩意儿你要怎么携带?明天要行军三十里,路上就吃人肉糊糊,军需官用手兜着几千斤糊糊跟着走?

另一个问题是,怎么分发?几万人的口粮,总不能像猪吃食似的挤在几口舂磨前抢着吃。这样操作,不需要敌人,自己人就能够为谁先谁后打的头破血流。这样来看,军需官还得把人肉汤装进瓦罐里分配给士兵。嗯,黄巢军还挺奢侈的啊,吃饭有碗有瓦罐,你信吗?

好,或许会有人说,就是现杀现吃,随杀随吃,不放过夜。

想一想,几十万大军,今天抓到人了吃顿饱的,明天没抓到就饿肚子,饿一天了后天还得想办法抓人来吃,抓不到继续饿。你真当现实中的士兵是永远不会造反的虚拟小人儿?这是渔猎时期的生活方式,你让原始人这么做或许还有人能忍受,在农耕时代玩这套,士兵当即就能把你煮了吃了然后一哄而散。

所以基本可以确定了,编造这段记述的,不仅没亲眼见过,甚至可能从来就没进过厨房,更涉足过兵事,没见过军需官怎么干活,仅仅是远远的见过佃户舂米,或许也想象过把活人丢进去舂碎的酷刑,两相凑合,这么个拙劣的谣言,就登记在册了。后续一代代人,或者自己也没细想,或者根本没有相关经验看不出来,或者看出来了但出于“政治正确”没有提出来。总之,这一段话是流传下来了,说不定还真有人相信。


现在是福利时间,如果由我来编制谣言,我这么修改:


黄巢军的食人行径,冷酷而富有效率。他们的后勤部门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单位,被当成食物的人即将面临的是三道关卡:

第一关,士兵把抓来的受害者,不分老幼,统统剖腹挖心,除去内脏,受害者在极端的痛苦中流血而死。

第二关,负责将尸体运走,剥去衣物,剔去毛发,架在柴堆上熏烤至干瘪。

第三关,将烧烤为皱缩的尸体分解成熏肉块,移交军需后勤部门,进一步加工成肉干。

这么做,比“将人活生生碾碎作为军粮”,可信度高多了


user avatar   shen-peng-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相信黄巢大石碾子碎骨杀人做军粮的,大概都没亲手做过饭,没见过杀猪,没宰过鸡鸭鱼,没感受过怎么从动物身上取肉。

在我小时候,大约90年代初期,肉食是比较珍贵的,一般小孩子也有机会参与屠宰,学一学怎么制作、保存肉食。简单讲,一头猪,你是不能捣碎了吃的,那是糟蹋玩意儿,暴殄天物。动物身上大半都是水,血液、淋巴液、尿液,都是水,你杀猪不布置好现场,能弄你一地臭水。动物血有很浓烈的腥味儿,不说屎尿,不放血的肉不但保存不了,而且你一口都吃不下去,更别提缺少调料的古代了。

我小时候帮大人杀猪,先要点红放血,血哗哗流一大桶,不能浪费,得做成猪血豆腐,炒菜吃。然后用开水烫毛,洗干净,再开膛破肚。猪的脑袋,内脏,尾巴一个都不能丢,大肠灌洗后晾起来备用,猪肺得放在水里泡一整天。猪头用沥青或松脂去毛,砍开脑壳,取出猪脑下酒,剩下的不容易腐朽,码上盐腌制起来。猪肉大部分不是当场吃,而是做成腌肉、风干肉、熏肉和灌肠,挂在栅栏上,能够一直吃到四五月份。

你要知道,上世纪90年代的农民对食物尚且如此珍惜,一片猪脂肪都得拿去熬油炒青菜,黄巢什么天顶星军队,居然对肉食如此奢侈?还用上百个石头绞肉机绞肉?绞成肉糊糊,屎尿血全在里面,湿淋淋黏糊糊臭烘烘,你确定这玩意儿吃的下去?这玩意儿能够保存超过半天?你数十万大军怎么携带?那时候有康师傅的真空包装袋吗?

农耕社会,肉食是金贵的,我犹然记得自己宰杀一只鸡的时候,曾犹豫到底要不要丢掉鸡肠子,要不要切掉鸡屁股?我可能厨艺不太好,但我绝逼不会把一只鸡连着鸡血屎尿捣成糊糊拌饭吃。

历代统治者和狗腿子文人群体,为了抹黑农民起义军大多不择手段,把黄巢李自成张献忠讲成不合逻辑的妖魔鬼怪是他们的惯用把戏。

远的不说,近的请看美国人斯诺写的《西行漫记》,斯诺没看到红军之前,也听国民党的宣传喉舌把红军描绘成吃人的妖魔,红头发绿眼睛,无恶不作。然而后来斯诺眼见为实,发现吃人不吐骨头的明明是那些残暴的地主还乡团,是那些表面看起来温文尔雅的大人先生们。

兄弟们,黄巢是要打仗的,打仗的军队,讲究一个粮食易保存,易运送,随地可就餐。他的环境,也不容许他没事去造几百个巨型捣肉机,天天研究怎么玩屎尿血骨头渣子拌饭,他有这工程技术,为啥不去造巨石加农炮轰死那些唐军和节度使?

古人生产力低下,物质贫乏,他们比我们更懂得珍惜食物,如果真要吃人,那肯定也是高效、简洁、环保、“多快好省”地吃人。放血,开膛,腌制,烟熏,风干是制作任何易保存易运输携带肉食的必然手段。

像捣屎肉醬那么搞,士兵们也不会干的,跟你是来打仗吃饭讨活路的,不是来捣屎吃屎的。


user avatar   hongchamoshum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何不食肉糜”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把活人连骨碾碎了就能吃了。


咱们来比较一下两种屠宰流程,这里不说人了,且说牲口,一般的流程就是这几步——

点红放血→开膛破肚去脏器→剥皮剔骨取肉


回头来看史书记载的黄巢是怎么杀人取肉的——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黄巢传》:“贼围陈郡三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俄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下》:“楷击陈州败死,巢自围之,略邓、许、孟、洛,东入徐、衮数十州。人大饥,倚死城堑,贼俘以食,日数千人,乃办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
《资治通鉴•第二二五卷》:“巢益怒,营于州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衮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注意几点,

1、捣的是活人,不存在开膛破肚取内脏的流程(废话,屠宰进行到这一步马上就能取肉了,还捣个P啊)

2、大活人捣碎了之后连骨头一起吃,可见这骨头是捣的非常之碎的,至少骨粉级别(除非叛军牙口特别好)


第一我们谈谈石臼功率问题。

高票答案里有一位“冷兵器专家”说他老家的石臼,“别说捣人,捣马都够了

嗯,好像捣死个人是问题不大?——那么你们猜猜把骨头全捣碎了,捣到能吃的程度,大概需要捣多少下?

咱家除了臼蒜,没用过石臼捣什么带骨头的食材,顶多也就是做饭的时候用粉碎机打过鸡骨鱼骨什么的,每次都打的地动山摇、响声震天,就这样还免不了有骨头碎渣。

我非常好奇——黄巢发明了什么天顶星科技,做出的高功率石臼能做到把人捣碎了吃骨头不噎着?


第二我们谈谈屠宰效率问题。

结合上述史料,我们可以知道两点:1、用于取肉的巨碓数百;2、每日食人数千。一个简单的乘除法,一台巨碓一天屠宰的数量大约有十来个人。

上面说了,天顶星科技的杀人石臼功率极大,我估摸着一个人操作肯定不行,拿宋代的人力投石机来说,最小的40人操作小炮,大约能把重两斤的石头打出五十步。

凡一炮,四十人拽,一人定放。放五十步外,石重二斤。——《武经总要》

我们假设天顶星科技,一台杀人石臼只用十分之一的人力,4人小组一天能捣碎十来个人。

然而农村杀猪匠,4人小组在年关一天最多能杀二十几头猪……

——怎么办大王?好像您的天顶星石臼耗费人工不划算啊?


第三我们谈谈工具问题。

上面说了,这么大的石臼,工程量比一般攻城用的冲车投石机只多不少。那么大可想象一下:黄巢军在围城之时,同时开工建造几百台杀人石臼,那是多么壮观的场面!

——等等,大王,你有这闲工夫直接造攻城车不好吗?


最后还是回到卫生问题。

连高票答案里的“冷兵器专家”显然都意识到了,如史书所述的“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显然存在巨大的卫生隐患——黄巢叛军估计连人都没吃完,就全体大疫了——于是,专家解释说,“史料省略了中间的处理流程”,并且加入了一个臼人前先开膛破肚取脏器的流程——

史料没有记载贼人是怎么处理的,”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之间的处理工艺,以及怎么吃法,都一起被省略了(“乃办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生投于碓,并骨食之”的情况都一样)——我想没有人会把这些记载理解成碎之之后就直接吃了吧?“碎之”和“合骨而食”之间,必然是有处理的,但这些处理以及如何食用的信息,没有被列入记载范畴——古人史书讲究精练,这些我们都知道的常规常识确实完全没必要去做精确记载。
故即便从史料本身看,也只说了贼人甚至直接把活人放进捣臼里去捣——这个就容易理解了,贼人没人性,他们省略了杀人这个程序,无视活人被臼死的痛苦,直接把活人丢进去捣死——然后糜骨皮于臼,再合骨而食、并骨食之——这里是推不出题主的疑惑的,哪怕直译,我们也只能得到臼死活人,连骨头捣碎,然后连骨带皮被吃了这样的描述——处理过程及食用方法一概被省略了——古人要说的是贼人的残忍,不是写食单,所以不需要写这些。而从常识和生活范畴上看,这些必要的食物处理大家也肯定都知道。而从史书的体例出发,这些大家都知道的常规生活内容,不是史书应该写的。
……
在这个过程中,贼人完全可以从容处理你觉得匪夷所思的问题—最简单的处理其实只要两刀:胸膈处一刀、骨盆处一刀,脏器就完全不会进入臼内。复杂的也就是一刀开膛,然后把脏器全撸出来,很容易处理——如果你见过农村杀猪或者牲畜,或者肉联厂的处理,就知道这真不复杂

我们回忆一下屠宰的流程哈——点红放血→开膛破肚去脏器→剥皮剔骨取肉

——我TM用刀都到第二步了,就差取肉了,你让我放回去石臼捣碎?!有病吧?!


user avatar   xi-nan-da-hu-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吃人的方式有很多,我收集过历史上奇奇怪怪的各种吃人方式,有一些是如实记载,有一些很明显充满着夸张和道听途说。

一、想肉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军嗜食人,以小儿为上,妇女次之,男子又次之。或使坐两缸间,外逼以火,或於铁架上生炙。或其手足,先用沸汤浇泼,却以竹帚刷去苦皮。或乘夹袋中,入巨锅活煮。或男子则止断其双腿,妇女则特剜其两乳,酷毒万状,不可具言。总名曰“想肉”,以为食之而使人想之也。

二、水银和煎

《朝野佥载》:武后时,杭州临安尉薛震,好食人肉。有债主及奴诣临安,止於客舍,饮之醉,并杀之,水银和煎,并骨销尽。后又欲食其妇,妇知之,跃墙而遁,以告县令。令诘之,具得其情,申州录事奏,奉搬杖一百而死。

三、两脚羊

《鸡肋编》:自靖康丙午岁,金狄乱华,盗贼之兵以至居民更互相食,全躯暴以为腊。登州范温,率忠义之人,泛海到钱唐。有持至行在犹争者,老瘦男子,庾词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之不美羹。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

四、人油炸井底泥

《纪事录》“甲辰年”条:安丰被张氏围,城中饥甚,人相杀食。有尸埋于地而腐者,亦掘而食之,或以井底泥为丸,用人油炸而食之。

《纪事录》“洪武二年”:是月,整兵再攻之,城在山上,坚拒不克。城中水谷俱绝,互相杀食,饲马以松柏屑,人以黄泥细者,以人油炸而食之。至八月十五日,达令各卫将士上下穿地道以攻之,城中不觉,师道方力战间,城中地透军出,遂克之。羁其守将,屠其男子,纵掠妇女,擒师道,于一百八渡斩之。

五、竭泽而渔式吃人

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上》: 汝宁盗韩山童男陷汴梁。僭称帝。改韩为姓。国号宋。改元龙凤。分兵攻掠。其下有刘太保者。每陷一城。以人为粮食。人既尽。复陷一处。故其所过。赤地千里。大抵山东河北山西两淮悉为残破。

吴志淳《儿牧牛诗》:牛不耕田禀无粟,淮上三年食人肉。

六、人肉烧烤

《高丽史》:十一月乙丑,贼先锋至兴义驿。丙寅,王及公主奉太后南狩临津。…………王驻驾江岸,顾瞻山河,谓松寿、穑曰:如此风景,卿等正宜联句。辛未,雨雪,驾次利川县。御衣濕冻,燎薪自温。是日,贼陷京城,留屯数月,杀牛马张皮为城,灌水成冰,人不得缘上,又屠炙男女,或燔孕妇乳为食,以恣残虐

七、人肉菜市场

《枣林杂俎》:万历丁巳、戊午,山东洊饥,人相食。莱州市人肉,惨不忍述。有中州人兄弟并无子,来买妾,或以姑嫂欺之。夜宿,兄得其姑,状极诚朴,告曰:「尔弟为我嫂釜中羹矣。」兄亟趋视,炕下之首俨然。骇而走诉县官,抵嫂罪,携姑以行。

《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印度剖心挖肝为食,在某个村庄,人肉竟临街叫卖。

在我看来,黄巢军的所谓「舂磨砦」和上文提到的「人油炸井底泥」「水银和煎」相似,也别说古代吃人有没有这么有想象力,只说吃骨头、吃泥巴、吃水银等等作死的操作,人肉还没吃到,自己肯定是先挂了……

中国古代文人,为了污蔑他人,无所不用其极,连常识都不要了……


user avatar   jax-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黄巢战略退出长安,转运了各仓粮食,比如东渭仓中江淮四十万石糙米,唐军未能及时袭取,并且唐军进入长安后烧杀劫掠数日,未能对黄巢追击,导致黄巢十分从容,较之官军不太可能缺粮。

《新唐书·卷189》记载黄巢打陈州之战前“乃起八仙营于州左,僭象宫阙,列百官曹署,储粮为持久计”,《旧五代史·卷14》记载“储蓄山峙”,《旧唐书·唐僖宗记》记载“尚让屯太康,黄邺屯西华,稍有储粟”,结合上条证据,证明黄巢拥有相当数量的粮食储备。

《旧唐书·唐僖宗本纪》记载“己巳沙陀渡汴河趋封丘黄巢兄弟悉拒战李克用击败之获所俘五万牛马万余并伪乘舆、法物、符印、宝货、戎仗等三万计得巢幼子年六岁”,也就是黄巢兵败后还有牛马万余,那就断没有吃人的道理。

还有一个常识就是,既然缺粮到吃人的地步,那何必搞那么多巨舂磨,直接割肉就完事了。

还有一个常识就是,黄巢是围城不是被围,顶着缺粮到吃人的惊人损耗在那待着,不符合情理。他率领的军队也不是百战之师尤里精锐,而是携带家眷兵农混杂的乌合之众,指望这些人陪你吃着人围城三百多天,需要很大的精神鼓舞,以黄巢军队的政治文明建设来说,不太可能。

古代消息闭塞,贵族、百姓之间对立太深,二十四史说上去浪漫自由田园牧歌,其实黑暗吃人等级分明,史书统统将反抗者称为贼寇,咬牙切齿,必欲在书中极尽抹黑之能事,历代正史为政治宣传大抵承袭,宣扬利用封建统治的价值观,将百姓起义称之为变乱。而百姓起义反抗时也必定杀人抄家,“天街踏遍公卿骨”“巨室大族流连沟壑”。

这样仇恨的双方,记载对方的历史,那是大抵带着有色眼镜的。

“黄巢来了,就要吃人,皇上的暴政还算不得可怕呢,你们怎么好不听我们的话呢?”


user avatar   huang-se-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写历史的八成是克苏鲁的崇拜者


user avatar   qing-hui-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苏……苏星河???

这么说《天龙八部》中苏星河的原型找到了?时间似乎也对的上,苏轼生于1037年,萧峰差不多是1060年。

苏星河是函谷八友的老师,然后苏轼门下有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叫苏门六君子。再加上他的弟弟苏辙,再加个西湖名妓王朝云,可以凑够八个人 。这么说石清露还与苏星河有一段不可描述之事,这个伏笔真是太强了。

苏轼是当年嘉祐二年龙虎榜中的进士,这么说丁春秋也是同年的,考虑到和苏星河处于敌对的势力,所以这个人要么是章惇,要么是吕惠卿。吕惠卿这么多年来也是被黑惨了,这么一看天龙八部真是一部政治讽刺巨作啊。

这样一来,无崖子的身份无疑就是欧阳修。

无崖子的师傅是逍遥子,这么说逍遥子应该是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那个。所以无崖子的同学还是比较多的,比如韩琦、富弼、范仲淹、王安石之类的,然而因为王安石的关系,韩琦富弼范仲淹欧阳修后来都不怎么得志,所以流落江湖也是有可能的。

这样其实又解开了一个千古谜案,话说当年欧阳修写了一首词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明显写的是一个怨妇,这个怨妇看来就是天山童姥无疑了,还水精双枕,啧啧,这么说来欧阳修的确可以的呀。

考虑到李元昊有个儿子因为练气功失败吃不下饭饿死了,这和后来虚竹选驸马时那帮人练功之后的怂样差不多,也就是说晏殊的确在西夏收了弟子。而李元昊攻打宋国的时候,晏殊也的确通过撤消监军、训练弓手、追回物资等手段。不过现在一想,这些事根本不可能起作用嘛,最可能的就是晏殊直接跑到西夏王宫,然后收了西夏王室为弟子,因此西夏才退的兵。

(所以说果然大家都喜欢看这种一本道理的分析吗,那就补上李秋水吧)

晏殊去西夏的时时候想必也带上了欧阳修,考虑到李元昊这人曾经夺取过自己的儿媳为老婆,所以他老婆肯定独守闺房空寂寞。而且李元昊似乎并没有什么有名的女儿,所以李秋水并不是西夏王室,而是李元昊的皇后没藏黑云。她在1047年生下了李谅祚,李元昊于1048年去世,如果说李谅祚其实是欧阳修的儿子,那么这个巧合也就说得通了!!!

而野史疯传没藏黑云与李守贵私通,呵呵,欧阳修化名李守贵和没藏黑云私通,骗得了别人难道还骗得了我么?

然后最重要的,没藏黑云的侄女是李谅祚的皇后,所以李秋水根本就没有什么小表妹,那根本就是她的小侄女,想不到欧阳修也精通炼铜呢。

而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李秋水姐妹斗不过一个天山童姥,因为后来没藏氏被李谅祚灭族了。


user avatar   qiao-la-jue-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苏……苏星河???

这么说《天龙八部》中苏星河的原型找到了?时间似乎也对的上,苏轼生于1037年,萧峰差不多是1060年。

苏星河是函谷八友的老师,然后苏轼门下有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叫苏门六君子。再加上他的弟弟苏辙,再加个西湖名妓王朝云,可以凑够八个人 。这么说石清露还与苏星河有一段不可描述之事,这个伏笔真是太强了。

苏轼是当年嘉祐二年龙虎榜中的进士,这么说丁春秋也是同年的,考虑到和苏星河处于敌对的势力,所以这个人要么是章惇,要么是吕惠卿。吕惠卿这么多年来也是被黑惨了,这么一看天龙八部真是一部政治讽刺巨作啊。

这样一来,无崖子的身份无疑就是欧阳修。

无崖子的师傅是逍遥子,这么说逍遥子应该是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那个。所以无崖子的同学还是比较多的,比如韩琦、富弼、范仲淹、王安石之类的,然而因为王安石的关系,韩琦富弼范仲淹欧阳修后来都不怎么得志,所以流落江湖也是有可能的。

这样其实又解开了一个千古谜案,话说当年欧阳修写了一首词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明显写的是一个怨妇,这个怨妇看来就是天山童姥无疑了,还水精双枕,啧啧,这么说来欧阳修的确可以的呀。

考虑到李元昊有个儿子因为练气功失败吃不下饭饿死了,这和后来虚竹选驸马时那帮人练功之后的怂样差不多,也就是说晏殊的确在西夏收了弟子。而李元昊攻打宋国的时候,晏殊也的确通过撤消监军、训练弓手、追回物资等手段。不过现在一想,这些事根本不可能起作用嘛,最可能的就是晏殊直接跑到西夏王宫,然后收了西夏王室为弟子,因此西夏才退的兵。

(所以说果然大家都喜欢看这种一本道理的分析吗,那就补上李秋水吧)

晏殊去西夏的时时候想必也带上了欧阳修,考虑到李元昊这人曾经夺取过自己的儿媳为老婆,所以他老婆肯定独守闺房空寂寞。而且李元昊似乎并没有什么有名的女儿,所以李秋水并不是西夏王室,而是李元昊的皇后没藏黑云。她在1047年生下了李谅祚,李元昊于1048年去世,如果说李谅祚其实是欧阳修的儿子,那么这个巧合也就说得通了!!!

而野史疯传没藏黑云与李守贵私通,呵呵,欧阳修化名李守贵和没藏黑云私通,骗得了别人难道还骗得了我么?

然后最重要的,没藏黑云的侄女是李谅祚的皇后,所以李秋水根本就没有什么小表妹,那根本就是她的小侄女,想不到欧阳修也精通炼铜呢。

而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李秋水姐妹斗不过一个天山童姥,因为后来没藏氏被李谅祚灭族了。




     

相关话题

  柴宗训是赵匡胤杀的吗? 
  吴三桂麾下的关宁军将领士兵都是怎么想的?他们全都就心甘情愿地给是自己世仇的满清卖命屠杀汉族同胞吗? 
  为什么很少见到汉服爱好者出更中下阶层的服饰? 
  如果清朝是汉族君主,但是其他情况和历史上的清朝一样,那么晚清能实行君主立宪吗? 
  为什么唐朝诗人有以汉代唐的习惯? 
  明朝和清朝漕帮对于海运的影响真的如网上所说的那样恶劣吗? 
  古代皇位、王位一旦出现兄弟相承的情况,尴尬的寡嫂们在小叔子的宫廷里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李定国能在短时间内“两蹶名王,震动天下”,而后期却逐渐败退,最终兵败磨盘山,仅仅是孙可望叛变这么简单? 
  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是什么? 
  古代的食用油是不是很稀罕?那他们是怎么吃得起油条的?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广州某中学禁止学生过圣诞节?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川普上台后,美国就业率大幅提高?





© 2024-11-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