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的哪些历史故事让你心酸? 第1页

  

user avatar   lyy58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61年的春天,毛泽东前往北京郊区的农田看一看那里小麦的长势。

那时我们国家还在困难时期,几十万老百姓吃不饱饭,毛泽东日夜着急,唯有看着这田间茁壮成长的小麦,他紧皱的眉头才有些舒展。

随同毛泽东的小护士小朱在一旁采了一把野菜,毛泽东好奇地询问她:"你采的是什么东西?"

小朱说:"苦苦菜呀!"

毛泽东站住了,他静静地看着这嫩绿的苦苦菜,叶子长长的,纹理清晰,边缘有着小小的锯齿。毛泽东怎会忘记这种菜呢?在井冈山、在长征的路上、在延安,他吃过很多苦苦菜。

苦苦菜不好吃,这种微苦的滋味,是和活命相关的复杂情感。当饥饿席卷着战争时期的村庄,苦苦菜能帮助乡亲和战士们熬过最难的岁月。

毛泽东说:"野菜可救过我们不少人哩!不能忘记它哟,不能忘本哩。"他转过头来对小朱说:"再多采一些拿回去给我吃!"

小朱和警卫员战士们怀着复杂的心情在田野里采了一大包苦苦菜,带进了中南海。厨师们看着这苦苦菜真有点棘手,他们不想毛主席再吃这么苦的野菜了,仔细用开水烫过之后,又加了不少调料,晚上就送到了毛泽东的餐桌上。

第二天一大早,卫士来找小朱,对她说:"主席说了,昨天的苦苦菜味道不对,苦苦菜不能那样吃,让你再去挖点回来。"

小朱疑惑道:"味道怎么不对了?"

"主席说了,他们当年吃苦苦菜,不用开水烫,一烫味道就变掉了。也不能放那么多调味料,只能用盐拌。"

小朱马上摇头:"那怎么吃,太苦了!"

小朱拗不过卫士,又去采了一些苦苦菜回来,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厨房做了一碗再简单不过的盐拌苦苦菜。

毛泽东让身边的年轻人都来尝尝这苦苦菜的味道,他说:"过去我们吃野菜,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打败了侵略我们的帝国主义。今天,我们能让困难挡住吗?"

说罢,毛泽东又夹了一大口苦苦菜送进嘴里。

民以食为天,毛泽东对食物不讲究,特别喜欢吃的菜不过红烧肉和辣椒,但他的心始终牵挂着老百姓的饭桌。

在他的饭桌上,总能诞生出让人不得不服的哲理,也有诸多感人的故事。

一碗黑豆,是毛泽东的心酸和坚韧

1947年4月末,毛泽东在靖边县东部的王家湾得到了野战部队在蟠龙战役之中大捷的消息,我们的将士们歼灭了胡宗南精锐部队6700多人,活捉167旅旅长李昆岗。

毛泽东精神振奋,对大家说:"我们就住在王家湾不走了,热热闹闹召开一个庆祝会。"

5月5日,庆祝大会在打谷场上召开,会场气氛热烈,群众们被战士们的节目逗得哈哈大笑,情绪澎湃。

演出结束之时天也快要黑了,毛泽东微笑着从会场回到了住处。警卫人员们已经将饭菜准备好了,合在一个碗里。毛泽东兴致正高,端起碗就往外面走,想要到院子里和大家一起吃饭。

而就在走到门口的一瞬间,毛泽东脸上胜利的微笑就消失了。

门口站着七、八个小孩子,都不过四、五岁的年纪,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全都可怜巴巴地盯着毛泽东手里的饭碗瞧。

毛泽东最看不得这些,他蹲下身子,一手端着碗,一手和孩子们打着手势,用湖南话让他们来吃饭。那些孩子们都不敢过去,怯生生看着毛泽东。

毛泽东又喊了几遍,一个看起来大一些的男孩壮着胆子走到了毛泽东面前,毛泽东半蹲半跪着给孩子喂饭。小孩子太饿了,饭到了嘴里,都没有嚼一嚼就咽了下去。

其他的孩子都眼巴巴看着,又羡慕又胆怯。警卫员们也赶紧将自己的饭碗端了出来,学毛泽东的样子给孩子们喂饭。

这时候一位村子里的老人正好路过,他觉得这事儿很不妥。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部队的战士们、干部们和老百姓一样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老百姓们还能熬过去,部队是要行军打仗的,吃不饱,在战场上可是要丢性命的。

老人家赶紧去找了这几个孩子的父母,要他们把自家的孩子领回家。不一会儿,孩子们的爹妈都来了,唤着孩子们的名字。孩子们难得能吃到一顿饱饭,哪愿意走,一个个都低着头抓紧时间再多吃两口。

爹妈们急了,抱起孩子,拖着孩子的胳膊就往回拉,孩子们心里委屈啊,嚎啕大哭起来,爹妈们还在和毛泽东道歉。毛泽东和警卫员们看着眼前的景象,心如刀绞。

那天晚上,毛泽东和警卫员们都没有吃好饭。

陕北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老乡们自己都吃不饱,省吃俭用支持同志们上前线打仗,却忍心让自家的孩子忍饥挨饿。

毛泽东对同志们说:"我们永远都不要忘记他们,永远都不能做对不起他们的事情。我们要让他们的孩子有衣服穿,有饭吃,有书读。我们革命的目的,其中重要的一条,那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要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从现在开始,为了孩子们生活下去,我们要节约每一粒粮食。"

毛泽东在王家湾50多天,吃的都是黑豆粥和糠皮,一天只吃两顿,不允许管理人员额外给他准备其他的饭菜。有时间,毛泽东就会自己拿着铁锹和菜篮子到窑洞后面的地里去挖野菜,他说这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毛泽东指挥战斗,几乎都是通宵办公,又吃不好,毛泽东的老厨师周少林生怕他身子垮了,就想办法弄来了一点小米,给毛泽东端上了一碗小米干饭。

毛泽东严肃地说:"大家都吃不上小米干饭,你给我弄一碗过来,叫我怎么吃,我能吃得下吗?我不吃,你拿走!"

周少林见毛泽东认真的样子,本来有不少事先想好说服毛泽东的话,现在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最后他只好把小米饭倒进大锅黑豆饭里面,让大家一起吃掉了。

黑豆难得吃还行,每天吃的话,肚子肯定会胀气。

一天,卫士们在毛泽东门前值班,不知谁放了一个屁,接连着其他的同志也开始放屁,惹得大家笑声不断。

毛泽东在窑洞里面听到了外面的笑声,于是走了出来,本来是要强调纪律,但在听到卫士们说这屁声是因为黑豆造成的,毛泽东沉默了一会儿。


他询问面前的年轻卫士们:"黑豆好吃吗?"

卫士们都不知怎么回答。黑豆肯定是不好吃的,但毛主席也在吃啊。他都不嫌弃,小同志们怎么好说不好吃呢?但也总不能说假话吧。于是大家伙都不说话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小同志忍不住又放了一个屁,毛泽东幽默道:"这是哪一位在说'不'呀!"

大家哄堂大笑,又有几位同志没忍得住,接连放了好几个屁。毛泽东也笑了,说:"唉呀!打雷了,打雷就要变天了,看来胡宗南的末日不远了!"

所有的困难和挫折,就在毛主席的几句玩笑话之中,烟消云散了。

一碗西红柿,是毛泽东的感恩和自信

美国友人斯诺来到红区采访毛泽东,毛泽东和周恩来为了找点好菜招待他,特地从东线指挥部捎来西红柿,炒了一盘西红柿炒辣椒。

斯诺一见西红柿满脸惊奇:"这里竟然有西红柿?"

身旁的卫士将这盘西红柿的由来告诉了斯诺,斯诺很感激。

毛泽东给斯诺夹了几块西红柿,对他说:"西红柿在这里不容易买到,非常新鲜,你应该多吃点。"

两人的话题便从这西红柿开始。

毛泽东嗜书如命,他从书中看到过西红柿的故事:西红柿原名叫"狼桃",因为枝叶的气味难闻,人们一直以为它含有剧毒。一位法国的画家对颜色鲜艳的西红柿着了迷,竟然愿意"试毒"。他穿上了入殓的衣服,死也不怕了,就是想要尝一尝西红柿的味道。没想到不仅没有被毒死,还发现了西红柿美味的秘密,让西红柿成为了风靡世界的蔬菜。

斯诺听了毛泽东的这番话,马上明白了毛泽东的意思,不禁大笑起来。

斯诺排除万难,冒着生命危险来到红区,不就像这位伟大的画家吗?

他笑着说:"我准备来红区的时候,听过白区的很多谣言。他们说红区是一片焦土,寸草不生。这里流行着天花、伤寒、霍乱和鼠疫,为此我还注射了许多预防的疫苗。"

毛泽东哈哈大笑:"蒋介石老兄,把我们说的比'狼桃'还要可怕啊!"

斯诺被毛泽东的风趣和乐观感染了。

当时,没有一位非共产党的观察者愿意来红区准确而真实地报道这里的情况。在重重谣言之下,红区像是一片谜团,也像是一片禁地。斯诺以自己的性命赌一次,为的就是让世人看清真相。

此时此刻,他不仅为自己正确的选择而庆幸,也为能和毛泽东这样的伟人成为至交而心潮澎湃。

毛泽东真诚地感激斯诺,对他道:"你将会和那位法国的画家一样,成为世界上传奇式的人物。"

图|1937年,毛泽东与斯诺夫人海伦·斯诺等外国友人在延安合影

毛泽东是不轻易请客的,若请客,必定是欢喜事。若是为公务,干部们来中南海商谈,最多也就是一碗挂面。

上世纪60年代初,陶铸从广州来北京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工作谈完之后也到了饭点,毛泽东毫不客气地对陶铸说:"对不起,我这里不管饭,因为粮票是定量的。"

毛泽东是真不管饭,周恩来也就请过一次。1962年,周恩来请张爱萍、钱三强、王淦昌和邓稼先等研制"两弹"的专家同志们来开会,会后周恩来说请吃饭,还是"高规格"的宴客,其实也就是点油饼和砂锅丸子。

共产党的挚友,本就不该是"酒肉朋友"。像斯诺这样的学者,因为受到中国革命的感召而赶赴红色根据地,他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我热爱中国",并且留下遗嘱把自己的一半骨灰埋在中国。

从井冈山到延安,从延安到西柏坡,从西柏坡到北京……我们的领导人,一直高举着艰苦奋斗的旗帜,这面旗帜,吓退了意志不坚定者,却为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友谊和最坚定的同志们。

一双竹筷,是毛泽东的清贫和安乐

1949年9月,毛泽东刚刚入住北平,吃穿都还是战争年代的规格,只是应酬越来越多,时常要陪客人吃饭。

有一天,毛泽东让卫士们准备准备,他要在家中招待国民党起义将领,中午就直接在家中吃饭了。

毛泽东很少留客人在家中吃饭,也很少专门叮嘱身边的工作人员仔细招待,卫士们自然重视起来。

厨房里多加了几个菜,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想到毛主席家中的竹筷子已经用了好久了,因为霉变都有些发黑,洗也洗不干净。他让卫士们去招待科借一些好的餐具来,生怕给国民党的的老将领们"看了笑话"。

不一会,招待科的新碗和象牙筷子就送了过来。

吃饭前,毛泽东突然一个人来到了餐厅,颇有点提前检查的意思。

餐厅里井井有条,毛泽东很是满意,但一看到桌上的象牙筷子时,他脸色一沉,严肃批评:"谁让你们摆象牙筷子的?赶紧给我拿下去。"

毛泽东不等身边的卫士解释,气得拂袖而去,工作人员赶紧换上了毛泽东家的旧碗筷。

宴席结束后,毛泽东对他们重申:"今后不管家里来了谁,都不许摆阔气,不许大吃大喝,从今以后,无论是待客还是自家吃饭,都只允许用竹筷子。"

毛泽东对竹筷子,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前往苏联访问,他乘坐的专列驶过了苏联境内第一站之后,便是吃饭的时间。

毛泽东对卫士李家骥说:"我们要吃洋饭了。"

当苏联的厨师将饭菜都准备好,李家骥将特地为毛泽东准备的竹筷子递给了他。

毛泽东一手拿着西餐刀,一手拿着筷子,对身边随行的陈伯达说:"你说哪种好啊?"

陈伯达刚往嘴里塞了一块肉,含含糊糊回答:"筷……筷子好!"

毛泽东笑了笑:"我认为也是筷子好啊!第一,经济,不用多少钱就可以买到,不愿意买的话,用一根树枝或者一根竹子削一下就能用了,一双筷子,反映了中华民族节俭的精神。第二,大众化,中国老百姓都用它。富人们不用,他们用的是象牙筷子,和我们说的有区别。第三,轻便好带,不怕丢失,也不用防盗。"

毛泽东的一番言论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一双简简单单的竹筷子,家家户户都在用,到底是什么,让某些人一定要换上象牙的筷子呢?

是为了彰显财富和地位吗?是为了彰显阶层比人高一级吗?是为了让别人都看到,还是在麻痹自己?这一双洁白的筷子,横在了他们和老百姓之间,从此阻碍了视听,变得自以为是,变得俗不可耐。

一辈子不甘做"俗人之举"的毛泽东,就爱用这平凡的竹筷子,在餐桌上拿起了它,就好像和天下老百姓同席而坐一样……

一枚烤芋头,是毛泽东的自律和辛劳

陈代增曾是毛泽东的厨师,他在北京饭店学到了一手好本事,被选拔到毛泽东身边为他做饭。

光荣是光荣,但这好手艺,在他老人家那里根本用不上。

毛泽东非常自律,特别是在"吃"这一方面,燕窝、鱼翅、鲍鱼他根本吃不来,平时饭桌上就是两个热菜、两小碟凉菜(一般是辣椒和霉豆腐),再加一碗普通的汤,也喜欢吃野菜,偏爱粗粮。

若是家里吃鸡,鸡胸脯肉给家人做着吃,鸡大腿做辣子鸡丁,鸡骨头架子熬完汤之后,会和鱼刺之类的放在一起,倒进铁丝网里面,放进中南海水池里面钓鱼,半天就有一堆小虾小鱼,这些又可以给主席弄一道菜了。

除非家中有客人,毛泽东大多是一个人吃饭,有时在书房,有的时候在卧室。

毛泽东吃饭手不离卷,眼睛是炯炯有神的,但手和口的动作是机械的,一般只吃面前的那盘菜,需要身旁的卫士给他换一换菜,他才会吃另一盘子里的菜。

四菜一汤,对毛泽东来说已经是高规格了,有的时候,他一碗面条就糊弄过去,忙的时候用一只茶缸在电炉上煮一缸麦片粥,就着秘书叶子龙做的霉豆腐喝一喝,就算是一顿饭了。

当毛泽东的脑子消耗过度了,饥饿感非常强烈的时候,他才会对自己的下一顿饭提出一点要求:"来碗红烧肉吧!肥点的,补补脑子。"

毛泽东喜欢喝龙井茶,到了中南海之后,一天要换两次新茶。卫士封耀松刚到毛泽东身边工作的时候,发现毛泽东不仅爱喝茶,茶喝完之后还会把茶叶捞出来嚼一嚼吃下去。

封耀松看得目瞪口呆,拿着空茶杯去问卫士长李银桥:"主席吃茶叶了,是不是嫌弃茶水不够浓啊?"李银桥根本没当回事:"吃茶叶怎么了?在陕北就吃,既能提神,又不浪费。"

即便告别了行军打仗的艰苦生活,毛泽东的饮食依旧保持着节俭。他的卫士们和周围人说起主席的吃穿住行,很多人都不相信。

有一次,毛泽东为了工作三天三夜没有好好睡一觉,吃饭也是随便吃些应付过去。卫士们都很着急,李银桥走了一圈又一圈,但没有一个敢打扰毛泽东的工作。

深夜,毛泽东许是太累了,仰起头眯起眼睛,用手揉了揉头部。封耀松赶紧上前对他说:"主席,您已经很久没有吃饭了,给您搞点来吧!"

毛泽东眼里布满了血丝,他看了看封耀松,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不用搞了,你给我烤几个芋头来就行了。"

封耀松一个人去厨房找了芋头来烤,厨房的师傅听到声响,走出来一看就冒火了:"你这是胡闹!主席一天都没有吃饭了,你就给烤几个芋头?"

封耀松只得苦笑:"主席就让我烤两个芋头么!你不胡闹,你做饭你送去!"

师傅也语塞了,只得不停叹气,他也不敢在这个时候惹主席生气。


封耀松烤好了6个小芋头,毛泽东已经靠着床上的靠垫睡着了,手上还拿着文件和笔。封耀松舍不得叫醒他,就把芋头放在暖气上,轻手轻脚出去了。

十几分钟之后,封耀松听到毛泽东咳嗽的声音,知晓他已经醒了。他捧着碟子走过去,对毛泽东小声说:"主席,芋头已经烤好了。"

毛泽东放下纸笔,坐到办公桌前,拿起一个芋头认真地剥皮。这个时候,他还摇了摇身子,颇有兴致地念起了从前写的一首诗:"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封耀松朝窗外看去,天果然已经快要亮了。封耀松看毛泽东一边吃着一边含含糊糊念诗,自得其乐的样子,便悄悄走出了屋子,在门外面静静等候着。

过了一会儿,房间里传来毛泽东的呼噜声。封耀松走进去,看见他老人家头歪在肩膀上已经睡着了,碟子里面只剩下了一个芋头。

封耀松走近了想要拿走碟子,这才发现主席的手上拿着半个芋头,还有半个就含在嘴边。

他太累了,就这样一边吃着,一边睡着了。

封耀松鼻子一酸,眼睛就模糊了。他放下碟子,想要轻轻地将毛泽东嘴边的芋头拿下来,只是拿出来的一瞬间,毛泽东还是惊醒了。

毛泽东有起床气,睁开眼就发了脾气:"怎么回事?"

封耀松哭了,手里捧着那半个芋头,就喊了声"主席",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毛泽东以为是吓到了年轻人,他叹了口气,有点自责:"唉,不该对你发火的。"

封耀松忙解释:"不不,主席,你是因为您……这芋头是从您嘴里抠出来的,您必须睡觉了,必须休息了,我求求您了。"

毛泽东笑了笑,用手指在头上画了两个圈:"天翻地覆,天翻地覆啰!"

他最终还是答应封耀松好好去睡了一觉。

我们提到毛泽东,在脑海中的形象,总是他站在井冈山上的正气凛然,坐在延安窑洞中的从容不迫,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气宇轩昂……

而在历史尘封的角落,毛泽东日常的每一天,从一张四四方方的饭桌上,我们总能看到人性的光辉,找到毛泽东为什么能走进人民心中原因。

伟人不是一场胜仗成就的,他们的一生,也不仅仅是为了一瞬间的辉煌。那是日日夜夜,点点滴滴的坚持和自律,是字字句句的温暖和鞭策,是平常的一粥一饭,也是平凡的人间真情。


user avatar   fei-ye-10-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马伯庸作品《显微镜下的大明》里记载一个故事,每次读来都让人心酸,在封建的滚滚车轮下,人命真的一文不值。

人们总习惯性关注那些帝王将相,但裹挟在历史巨浪中的小人物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都公谭纂》里记载了一个司法故事,至今读之,仍叫人心惊。

正统年间,北京有个忠勇前卫的百户,叫杨安。杨安的老婆姓岳,长得很漂亮。有一个锦衣卫校尉垂涎她的美色,想要侵犯,结果没能得逞。半年以后,杨安染疾而死,怀恨在心的校尉跳出来,指控岳氏谋杀亲夫。他有鼻子有眼地编造说,岳氏早和她的女婿邱永有染,杨安得病之后,这一对奸夫淫妇通过邻居郝氏找来术士沈荣,把符纸烧成灰混入汤药中,害死了杨安。

按《大明律》,妻妾谋杀亲夫,要判斩决;如果杀人动机是与人通奸的话,则会被判处凌迟之刑,奸夫一并处斩。比如说湖南曾经有个案子,有一对兄弟袁应春、袁应节,弟弟袁应节和大嫂丘氏通奸,被袁应春撞破了。丘氏大怒,把袁应春灌醉杀死,烧屋掩盖罪行。后来东窗事发,丘氏被判凌迟,袁应节虽然没参与犯罪,但也以奸夫罪名被砍了脑袋……

可见在大明,“伙同奸夫谋杀亲夫”是至为严重的大案。锦衣卫校尉诬告这个罪名,可谓阴毒到了极点,直接要人绝户。

此案事涉人命,顺天府第一时间将岳氏、邱永、郝氏、沈荣四人收押。四个人在牢狱里自然大叫冤屈,可官府偏信了校尉的证词,动了刑,将四人屈打成招。

依律这几人都要判死刑,不过大明对死刑案一向很重视。顺天府虽然受理此案,但无权裁定,得把人犯以及卷宗移交中枢,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轮覆审。三个部门一致同意了,再请皇帝来勾决。有了刑科奉旨签发的驾帖,才能执行死刑。

杨安这个案子,先被移交给都察院,御史覆审之后,认定死刑得当,又交给刑部,也是同样意见。可到了大理寺这儿,却卡住了。

也算岳氏等人运气好,这一年大理寺的主官叫薛瑄。薛瑄这个人来头不小,他上承朱子理学,号称“开明初道学之基”,所开创的河东学派,后来甚至发展到可以与阳明学并称“有明两文脉”。

除了学问,薛瑄做官也颇有手段,以光明俊伟著称。他曾只身前往湖广银场,硬是把当地弊案荡涤一空。总之,这是个正直、靠谱而且颇有手段的官员。

在正统六年(1441年),薛瑄被任命为大理寺少卿,正好接到了杨安案的覆审。他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仔细研究了顺天府的审问卷宗,发现岳氏的供词前后不一,也和其他人的供词细节对不上。薛瑄一看就明白了,这显然是屈打成招啊。

大理寺号称慎刑,职责就是要对刑部的判决进行审查,如果有“情词不明或失出入者”,有权驳回刑部要求再议。于是薛瑄立刻将此案驳回,让刑部再琢磨琢磨。刑部很快发回,说覆审没问题。薛瑄一看,不行,又一次驳回,赫然形成了拉锯战。

刑部还没说什么,都察院可不高兴了。这个案子,刑部和都察院都已批准了,你们大理寺不批,那就是说我们两部工作没做好呗?为了这事,都御史王文跑到大理寺拍了好几次桌子,薛瑄却岿然不动,驳回如旧。

王文这么动怒,是有原因的。

当时权倾朝野的,是大明第一位权宦王振。薛瑄刚就任大理寺少卿时,王振想拉拢他,给他送了贺礼,结果被谢绝。杨士奇劝薛瑄好歹登门拜谢。薛瑄眼皮一翻:“我是朝廷授予的官职,谢私人算什么道理?不去!”甚至上朝的时候,别人看见王振都行跪拜礼,薛瑄拱拱手,就走过去了。

都御史王文一直和王振走得很近,从他看来,薛瑄卡这个案子就是为难自己,为难自己显然就是打王公公的脸啊。再者说,这件案子的首告是锦衣卫的校尉,而锦衣卫的头头马顺也是王振的人。薛瑄说这案子有问题,那就是说锦衣卫校尉不靠谱,锦衣卫校尉不靠谱,那自然是说马顺管理不利,也是扫王公公的面子。

说薛瑄有意针对王振,不至于;但说他不肯和阉党沆瀣一气,倒有可能。

反正他连王振都不甩,更不会怕王文。任凭对方如何拍桌子,薛瑄一支大笔,就是不落下去批准。案子陷入僵局。

大理寺一部独扛刑部和都察院的压力,时间久了,也颇有吃力。薛瑄有一个手下的评事,叫张柷,一看这么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出了一条妙计。

张柷说在宣德年间曾经有一个死刑案,也是大理寺和刑部打拉锯战,谁也不肯松口,最后干脆请出皇上来裁定,结束两部争端。薛瑄觉得不错,立刻上奏正统帝,说这个案子有疑难决,三司意见不同,请皇上您睿断定夺。

正统皇帝一点都不傻。你们底下都弄不清楚的案子,朕怎么“睿断”啊?你们这是把决策责任的大锅甩给朕啊?于是他一脚把锅又踢下去了:“着都察院老成御史一员,体访得实来说。”

朕可不下结论,你们派人去查吧,查明白再上奏。

于是都察院派了一个叫潘洪的御史,重新去查杨安案。潘洪应该和都御史王文不是一路,居然很认真地做了调查。这位“明朝柯南”仔细比对犯人供词,又左邻右舍打听了一圈,还把经手医师找来细细询问,最后得出结论:杨安半年前得了泻痢,久病不愈,就吩咐岳氏通过邻居郝氏找来术士沈荣,在家里作法驱逐邪魔。半年之后,杨安病死。锦衣卫校尉所说通奸、谋害之事,纯属捏造。

潘洪把报告递交朝廷。正统帝一看,事实简单清楚,证据确凿,没有可疑之处,就下旨说既然是冤枉的,就都放了吧。

为这么一件小事,还得劳动皇上下两道旨意,下面都这么办事,皇上还有时间干别的吗?正统帝不大高兴,说这案子最初是谁审的?刑部是吧?经手官员罚俸三个月。

刑部很委屈,说都察院在覆审时是下属的四川道负责审犯人——这个“四川道”只是机构名,不是只负责四川的案子。我们没查明真相,他们也没有啊,要罚大家一起罚。都察院一听,好,这案子首告是谁来着?锦衣卫的校尉,都是他惹出来的事,锦衣卫也得罚。

三四个部门互相攀咬,咬出长长一串责任人来。正统帝觉得这事打击面有点广,把话吞回去了,全数宽宥。

本来到这里,杨安案就算是完满大结局了,可突然平地里又起了一阵大波澜。

锦衣卫指挥使马顺觉得自己真是躺着中枪,明明什么坏事没做,却被牵连进这个案子,还差点被皇上罚了俸禄。

尤其这事还是自己的仇家薛瑄搞的,马顺就更气不过了。

就在前不久,锦衣卫爆出过一件丑闻。有个指挥去世,留下一妻一妾。王振有个干儿子叫王山,在锦衣卫供职。王山想把这个指挥的小妾娶回去,可按礼法,得指挥的正妻贺氏同意才行。贺氏说老公去世不满三年,你孝未服满就想改嫁?不许。这个妾在王山挑唆之下,诬告贺氏用巫术咒死了自己老公——和杨安案如出一辙。

王山是王振的干儿子,这种事打点起来轻而易举,直接把贺氏送进了都察院,很快就审出一个死罪。到了大理寺这儿覆审,薛瑄果然又给拦下来了,认为此案荒唐,予以驳回,还弹劾那些监察御史渎职,搞得都察院和锦衣卫特别被动。

这该死的薛瑄,如今还想再玩一次?

马顺越想越气,派人把那个校尉抓过来,一顿鞭子狠抽。校尉知道,自己若坦白诬告,只怕死无葬身之地,便死死咬住潘洪,说他奏事不实。

马顺一听,意识到这是个打击薛瑄的好机会。他是王振的党羽,稍一运作,就可以把潘洪打成欺君罔上之罪,远远发配到了大同威远卫。然后他又把岳氏等四人拽到午门之外,狠狠拷打。一边打一边审,硬是让他们四人第二次被迫认罪。

得了四人供词,马顺算是拿到了实锤,大理寺这是集体枉法啊。王振一党趁机动手。不到一日,薛瑄、张柷与右少卿顾惟敬、贺祖嗣、寺副费敬、周观等皆被拿下,整个大理寺的高级官员几乎全军覆没。他们被关在都察院台狱之中,由都御史王文负责审问。王文得意扬扬地下令鞭笞这些对头,好好报一下自己受辱之仇。

刑讯之下,饶是大理寺的官员也扛不住。最后被王文审出一个特别荒谬的结果:术士沈荣,是苏州府常熟县人,而顾惟敬、周观、张柷这几个官员也都是苏州人,为了包庇同乡,不惜作弊云云。

皇上一听还有这事,大怒,让锦衣卫把他们分别关押,单独受审。可怜这批大理寺官员才离狼穴,又入虎口。马顺对付他们,比王文更有办法,一边打一边让他们招出更多的人,株连甚广。

最无辜的一个,是大理寺的司丞仰瞻。他当时甚至不在京城,而是去淮上视察当地蝗灾。同僚周观被马顺打得实在挨不过了,把仰瞻也供了出来,说他也是苏州人。可怜仰司丞本来正忙着考察,突然被莫名其妙提回京城,直接下狱,严刑拷打。他熬不过去,只得莫名其妙地招供。

锦衣卫拿到这些供词,交给刑部议罪。刑部战战兢兢,哪里敢不从,很快拿出了判决:岳氏、邱永凌迟处死;郝氏、沈荣绞罪。仰瞻充军去大同,和潘洪一样,顾惟敬等官员连降三级。

至于薛瑄,同样问了死罪,秋后开斩。

薛瑄到底是一代宗师,气定神闲,在监狱里慢慢读着《易经》,被赶去探监的同僚称为“铁汉”。等到了午门会审时,他还有余力把主审官王文骂得无言以对。

整个朝廷,都被薛瑄的遭遇震动了。

马、王二人的作为,实在已过了官场的底线。原本观望的官员们,纷纷设法营救。在临近行刑之时,王振家的老仆人,做着饭忽然哭了。王振问他为啥,老仆人说:“闻今日薛夫子将刑也。”

王振有点发怵,自家仆人都这样,外头舆论的态度不问可知。他是第一代权宦,经验不足,不敢犯众怒,便约束手下,没有继续追杀。这边态度消极,那边兵部侍郎王伟等人频频上书鸣不平,薛瑄自己也上书自辩。

双方一退一进。最后,薛瑄的死刑,在覆审时被驳回。他本身削官为民,回了老家。

至于其他被连累的倒霉官员,就不知下场如何了。

最可怜的,是那四个无辜百姓。他们平白蒙受冤屈不说,眼看碰到几个靠谱官员,可以脱罪回家,却因为朝廷斗争,重新堕入地狱,在极度痛苦和恐惧中死去。时人记录此案的笔记,多津津乐道于薛瑄与王振的斗争,却对这四个人鲜有关注。他们说过什么,他们想过什么,他们被拷打时有无求饶,临死前是什么表情,连一句控诉或呐喊都没有记载。仿佛这些人只是引发大案的若干棋子,仿佛这起案子,跟这些不幸的人已经无关。

土木堡之后,景泰即位。愤怒的朝臣们要求清算王振的罪孽,在午门将马顺活活打死,让他成为锦衣卫历史上唯一被殴打至死的指挥使。王振的干儿子王山,很快也完蛋了。

薛瑄很快被起用,先任南京大理丞,然后转北京少卿。

但讽刺的是,他却不如当年的仇人王文混得好。王文紧抱景泰大腿,坚决反对把英宗接回来,很快以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创了二品大臣入阁的记录。

薛瑄、王文两个人,在景泰年还交过一次手。景泰四年(1453年),苏州发生饥民抢粮事件。王文受命弹压,一口气抄了五百多户,抓了两百多人,统统以谋反罪名押解京城问斩。薛瑄又一次站出来,为这些人鸣冤。

王文无奈地表示“此老倔强犹昔”,只好惩处了为首的三四人,其他人都放了。

夺门之变发生之后,朝局又一次大地震。英宗复位,着手清洗旧臣。王文被诬谋反,和于谦一并处斩。

于谦之冤,天下为之不平,而王文之冤呢?

“文之死,人皆知其诬。以素刻忮,且迎驾、复储之议不惬舆论,故冤死而民不思。”

“冤死而民不思”意思是老百姓知道你是冤枉的,可是一点都不同情。王文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可实在是太讽刺了。

更讽刺的是,诛杀王文的圣旨,正是薛瑄亲自送过去的。其实薛瑄这时候并未挟私报复,反而极力营救,为此事也恶了皇帝,很快就告老还乡了。

不知道他们两个面对面会说些什么,会不会谈起许多年前,那四个无辜的冤魂。


推荐马伯庸作品《四海鲸骑》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已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所冷清的小院,身边没有亲人。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10岁,极为聪明。一日孩子来玩,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她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


子曰: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理者也。是故无专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幼从父兄,既嫁从夫,死从子,言无再醮之端,教令不出于闺门,事在供酒食而已,无阃外之非义也,不越境而奔丧,事无擅为,行无独成,参知而后动,可验而后言,昼不游庭,夜行以火,所以效疋妇之德也。


比压迫女性更恐怖的就是,女性自己都认同这种压迫


user avatar   kong-bai-95-34-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小的时候只知道尼采是个哲学家。

后来发现他还是微观心理学开创者、历史上最强的古修辞学家。

再后来发现他除了经济学之外均有涉猎,而且年仅24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很小的时候只知道马克思是个哲学家。

后来发现他还是第一国际领袖、历史上最强的历史学家。

再后来发现他除了心理学之外均有涉猎,同样年仅24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很小的时候只知道恩格斯是个哲学家。

后来发现他还是女权主义开创者。

再后来发现他在当年属于全球顶级富豪,却为了无产阶级的幸福奋斗终生。

再再后来发现他奉行不婚主义这种顶级女权价值观,并且跟一对双胞胎姐妹同居共度了一生。。。


很小的时候只知道列宁是个革命家。

后来发现他更突出的是理论家,共有著作2600万字。

再后来发现他的革命成功才真正奠定了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并且奠定了我们未来的发展思路。


很小的时候只知道切格瓦拉是个很帅的印在衣服上的性感大叔

后来发现他是个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顶级战士

再后来发现他带着80多个人挤上一条荷载11人的小破船去推翻古巴军政府,登陆后三天就死剩12个人,然后这7个人最后居然真的把古巴军政府推翻了。。。



最后。。。

以前知道毛主席跟我差距大的无法跨越,我真的知道

但这件事让我把这个认识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毛主席24岁的时候。。。靠嘴,就缴械了3000北洋馈军。。。

我活几辈子也没信心能靠嘴把3000士兵缴械。。。


user avatar   miji10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关于19世纪的西班牙的书,我看过不少,几乎全部是英文或西班牙文的,列举一些:

Spain, 1833-2002: People and State,by Mary Vincent这本讲了西班牙从1833年费尔南多七世去世后,围绕王位继承爆发的第一次卡洛斯战争到2002年的历史。

The End of the Spanish Empire, 1898-1923,by Sebastian Balfour这本讲了西班牙从1898年美西战争惨败到1923年里维拉借助里夫战争前期西班牙的惨败建立军人政权的历史,并且详细阐述了西班牙帝国终结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根源。

The Peninsular War: A New History,by Charles Esdaile这本是维多利亚时代西班牙的前传,讲了半岛战争及其前后的西班牙,既有各次战役和游击战,也有对于这一时期西班牙社会、经济的描写。

A Military History of Modern Spain: From the Napoleonic Era to the International War on Terror,by Wayne H. Bowen,这本书讲了西班牙从拿破仑时代到反恐战争的军事史,其中对三次卡洛斯战争和西班牙的军事改革的描写十分详细。

Bourbon Spain,by John Lynch,这本是讲波旁王朝西班牙从1700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到1808年半岛战争开始时的历史,虽然不是维多利亚时代,但是讲西班牙波旁改革时期的变革非常详细,我超级喜欢这本书,所以推荐一下。

Imagining Spain : historical myth & national identity, by Henry Kamen,这本书讲了西班牙从19世纪开始塑造民族认同的历史。

The Origins of Military Power in Spain 1800-1854,by E. Christiansen,这本书讲了拿破仑战争前到1854年自由派军事政变前,西班牙军事的发展史及其对政治的影响。

找到出处的先想起这么多,别的以后再补充


user avatar   peng-zhan-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9月21日,美国总统拜登在和英国首相约翰逊的会面中,突然毫无预兆的要求记者清场,而在那段现场的视频中,似乎有一记者问了一句:“Did he shit?”(“他是不是拉了?”),而旁边的另一位记者回道:"I have no idea,hope the microphone got it。"(“我也不知道,但愿麦克录到了。”)

这段视频流出之后,全世界的舆论场都炸了锅,人们纷纷怀疑,已经是80高龄的拜登,是否在这样严肃的场合,一个不小心,拉在了裤子里,所以才会突然要求清场,而现场的记者是闻到了味道或者听到了声音,才会有此一问。

这个看似荒谬的猜测,却意外的流传极广,以至于向来标榜言论自由的外网都开始大量封杀此类帖文,而美国官方也很快出来辟谣说清场跟总统拜登的身体情况无关,只是出于政治和外交因素,两位领导人必须密谈。

但网民们可不管这么多,美国政府越是删帖和澄清,他们就越是对拜登的“脱粪”深信不疑,传言越传越是有板有眼,之前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那句“祝他身体健康”也被拉出来反复分析,进一步佐证了拜登的“失禁症状”。

这个曾经代表着“战无不胜,众望所归”的超级大国和世界第一强国,居然以如此不体面的方式迎来了舆论的毁灭性打击,这让许多美国的敌人和反对者都大为诧异。

然而,冷静下来思考,我们会发现,这其中疑点颇多,因为在那段广为流传的视频中,第一位记者在提出疑似脱粪的疑问之后,另一位记者给她的回复是“我希望麦克风录了下来”,如果真的是拉裤子这种事情,被麦克风录下来的可能性实在太小,还不如说希望摄像头拍到了。

即便退一万步,认定确实是拜登没有控制住大小便,但其实他作为一个80岁的老人,出现这种情况也并不稀奇,衰老并不是罪恶,也不至于为此如此残酷的嘲笑一位老人。

因此,拜登如今的被群嘲,可以说只是美国国力衰退的一个缩影,无论拜登是否真的大小便失禁,但他作为美国总统,领导着这个衰退的美国一路火花带闪电的跌下了神坛,曾经的荣耀必然会一道一道全部化作孽力反馈回他的身上。

简而言之就是,如果美国今日没有从阿富汗撤军,新冠也已经完全被控制,那么拜登就是拉的到处都是,也依然会有人跪舔说他这就像廉颇“一饭三遗矢”,是有大将之风,可当美国撤出阿富汗,新冠病死七十万之后,哪怕他这位总统日日正襟危坐,我们也总会怀疑,他屁股底下,是不是粘着什么不雅的东西。​

这,就是今日的世界,就是美国从“谁也打不过”到“谁也打不过”之后,所必须要面对的残酷现实啊。




  

相关话题

  历史上有哪些让人气愤的暴民的出现? 
  如何评价北齐神武明皇后娄昭君? 
  近代以来,中国有没有名震世界的名将? 
  为什么蜀国不重用马超?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失踪案? 
  如何评价郑成功? 
  仅从文学角度看,刘邦的《大风歌》水平怎样? 
  上甘岭战役惨烈到什么程度? 
  外国历史上发生过哪些残忍的暴行? 
  如果秦国没有灭周,嬴政统一六国而虚尊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周天子能传承至今万世一系吗? 

前一个讨论
守望先锋各个位置打的不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阳痿的感受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 2024-05-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