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已经上了各种热搜了。
赚钱效应传播,新韭菜入场,老韭菜加大投入,赚钱效应进一步传播,赚钱的神话开始蔓延,新一代股神马上开始出现
唯一问题就是涨的有点快,一晃眼就3300了,再涨4000点了怎么办?
不管怎么说,A股真是投资天堂,只要赚钱效应出来,总会有不怕死的进场抬轿子。
友情提示:估值水平看,目前A股相对估值水平已经超过历史均值了,逼近一倍标准差也就是最近几天的事。这个位置长期持股收益率已经很一般了,
现在作为没入场的吃瓜群众,要么一把梭哈越涨越减,要么打定主意再怎么涨打死不进,哪怕你身边一个个人都靠股市财务自由也千万别眼红。
首鼠两端必死无疑,什么拿一点先试试,什么开始打死不进场,一看身边人发财了再进场,都是必死无疑
当然是牛市,只是监管层未必喜闻乐见。
这是今年以来上证指数
这是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
叠加一下看得清楚一点
知道为啥监管层拼命IPO(注册制落地,A股总市值创历史新高),还是压不住暴涨了么?
美元流动性溢出效应了解一下;外资牛了解一下。(顺便猜猜看这一轮谁赚得最多?)
外围环境糟糕到一塌糊涂。
内部资金面不断收紧。
平均市盈率,平均市净率干上了天。
只怕是,看他起朱楼,看他宴宾客,看他楼塌了。
当后知后觉的知乎用户都开始讨论牛市的可能性时,韭菜也就长的差不多了,该噶了。
中国作为最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一个还没有搞零利率乃至负利率的国家,当下正有大批流资涌入,也就是所谓的“外资配股情绪高涨”,所以现在券商股跟打了鸡血似的。
不过众所周知,情绪越饱满,持续性越差,外资进场显然不是为了给大家发工资,它们也要吃饭。
国家放水是不假,但放水怎么可能往股市里放?心里有点币数好不好?你一个韭菜市,一不能置换坏账,二不能促进实体流动,三不能增加就业,放水那是政治任务,是要服务政治大局的,我往你股市里放水干嘛?
要放水我去贵州造奇观不香吗。
国家队进场也是要保值增值的。
综上所述,牛市牛市,牛甚鸟市?把钱拿稳,拿去买点吃喝玩乐的东西,促进下消费吧。
牛市啊。
不然呢?
熊市?
成交量都那个德行了,说熊市也说不出口啊。
不是牛市还能是啥。
这问题问的也没意义。
现在不是讨论是不是牛市了。
是要讨论究竟高点会在哪?
3月A股遭遇疫情打到2600点,
4个月涨了700点,到3300点。
按这个速度,到年底都能上4000点了。
我之前在别的回答里已经说过。
提升消费力,解决经济困顿的其中一个办法就是拉股市。
拉股市可以救活企业,救活散户,促进消费力提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至少不会给经济带来害处。
nc们会说,股市崩了咋滴咋滴。
总共才3000多点。
你往哪崩?
再差能差到什么样。
再说了,股市崩了谁有好处?
没有!
既然股市崩了对各方都没好处,那为啥要让它崩呢。。
唱衰股市的人是不是很魔幻主义。
所以现在的看股市不是向下看了。
往下看没意义了。
回不去2900了。
只能往上看。
高点在哪。
究竟下一个平台震荡在哪个区间。
这才是要关心,要思考的。
目前已经拉到3300以上。
傻子也知道要调整,但单日调整是没参考意义的。
因为一天是消化不了大量获利盘解套盘的出逃。
虽然有大量资金涌入。
但究竟谁更强,目前看不清楚。
只能等市场自己走出一个新区间。然后在新的区间盘整后再判断新高点。
所以能做的就是拿好从低位上来的筹码。
不要轻易调仓。
低位的筹码就算你没怎么涨也有10个点涨幅了。
可以放出去1-2层。
做低了成本,手握部分资金,等大盘走新的区间震荡,再去选择标的。
还是要选择市场主流方向。
毕竟头部资金还是在主流板块里。
目前要判断的不是牛不牛市了,各位。
要做的是究竟这一波行情会走向什么样的新高点。
今天的点位绝不会是最高点了。
高点还在上面,往上看吧。
新更
评论区很多一看就不懂股市也不炒股的瞎杠个啥。
怎么看着最近广大股民吃肉很酸是吗?
犯红眼病?
还想着资产减半。。。。
看看指数是3300,不是5300.
等到5300再来说崩盘不崩盘这个问题。
单日成交量已经到1.2万亿了。
牛市不牛市的重要标准就是成交量。
15年5000点的时候上证单日也就万亿。
大部分的时候也就5000-8000亿左右
现在单日成交量已经是15年牛市的水准了。
这个已经不用再讨论了。
还在讨论这种问题的都是不炒股的。
不炒股的别来bb了,bb个啥。
还有说什么谁来接盘的。
谁接盘跟你无关。
政策市考虑的是政策的变化。
07年要不是zjh半夜鸡叫,指数还真可能去万点。
15年要不是强拆配资,5100点绝不是顶点。
哪一次牛市不是政策给改变的。
所以别操什么谁接盘的心,敢入市的都是敢来接盘的。
还有股市好了,企业就好了,头部企业好了,围绕这个头部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都会受益。
股市好了,大量以往的套牢盘就解套了,还有很多股民都有获利盘了。
这些资金都会有套现需求,进而会促进社会消费。
这都是历次牛市的主要特征。
之所以以前打压股市,是因为牛的太快太猛。
造成社会浮躁,影响工作效率。
进而让zf担忧社会稳定。
但现在主体经济面不乐观,消费力不振。
不一定说要拉个大牛市。
但一定的拉抬股市,鼓励金融发展,是有益当下社会经济的。
我不是说指数一定会去哪个高位。
但目前的指数点位不算高。
真的还不高。
7月创业板新规落地,上证指数改算法编制。
理论上指数是一定还要往上的。
但不是所有的个股都会一起飞。
分化,28结构是必然的。
与其花精力质疑是不是牛市,会不会崩盘。
不如好好去研究下各类etf,个股。
抓住这轮行情的机遇,改善下自己的生活和消费力。
现在机会就在眼前给你摆着,你不去抓还在那bb来bb去的。
只有一个词送给这些人。
卢瑟!
蛮看多A股的。虽然持有的相关基金最近几个月已经有了近20%的收益,还是决定长期持有。
主要原因是全球货币现在正在一个暴增的阶段,但是由于这些钱很难直接流入消费市场,只能往金融市场跑。
这个时候,乃至于接下来10年,全球的资本能往哪里去?能有多少选择?可以自己猜想一下。
爆炒股市只是加速。
美国经济大萧条就是源于股市崩溃。
经济大萧条之前美国贫富差距到达极值,普罗大众分配太少,市场已经面临崩溃,股市又吸干了民众最后一点积蓄,随着股市崩溃 灰飞烟灭 。然后市场彻底没有了资金,老百姓再也没有一分钱消费,市场崩溃,工厂倒闭,大规模失业开始。经济大萧条来袭。
现在还要割非菜吗?很多人几个月没有收入,市场都这样了。炒作股市目的何在?
令人深思。
是想发钱?我觉得这不符合他们的套路。还是想搞聚拢财富再分配?还是只是非菜?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人性不变,历史总是在重复自己,15年亏了N万的同学得长点记性,不要想象的太美好,现实不仅不美好,而且可能是很丑陋。
看到很多跳大神的分析,我都笑了~
本人就说一点:牛市并不代表你会赚钱!
绝大多数普通散户压根没有持股能力,东西乱窜,瞎追热点,!
牛市?这个要看怎么定义,你翻翻市值500亿以上的股票,大多数走势几年来丝毫不差!哪怕你是从2015年5000点买的,现在翻倍不止!
股市是个好市场,不同意纯投机市场(外汇、期货),股市第一重要是选股,第二重要是运气,第三重要是买点,第四重要是卖点。往返重复,仅此而已!
大盘能上涨到哪里,我就不瞎分析了,下面就放上4月14日的文章链接,我明确说了,最保守的抄底时机已经到来!,
大家还是会问!这次到底是不是牛市到来了?
答:鸡犬升天那真不是牛市!真正的牛市该如美国股市,从头到尾都是冰火两重天!垃圾股退市不断,龙头股新高不断!这才叫牛市!
鸡犬升天的行情是不正常的!必然要回归理性!
再说股民这一头!很多人来股市的那一天就天然认为【股市是一个一夜暴富的地方】!这个思维谬之千里!
还有很多跳大神,整天说盯盘、分析、庄家、主力!那都特么扯蛋!甚至有些还好几个显示器!真是笑死了。
就这样吧,懂老W的人自然会找我侃大山,吹吹牛!
江湖风雨,愿你随波逐流!乘风波浪~!
等富士X80。
人的睡眠偏好被称为“睡眠类型”或“时型”(chronotype),具体分为早睡早起的“清晨型’(morningness),晚睡晚起的“夜晚型”(eveningness)和不早不晚的中间型,中间型占的比例可能最多,而睡眠类型一般相信是先天性加上后天环境的影响。 一般以11点睡眠为中间型的分界,题主想比较的10pm – 6am的睡眠模式属于早晨型,而2am – 10am睡眠模式属于夜晚型。
我们大脑中的下丘脑维持着人体的总生物钟,称为视交叉上核(SCN)。而人体大部分细胞器官都维持各自的子生物钟(peripheral clock)。 SCN从瞳孔接收光信息,维持大概24小时的昼夜节律,SCN通过神经系统(自主神经,autonomic nerve),荷尔蒙系统(下丘脑-垂体,hypothalamo-pituitary)等的信号(例如乙酰胆碱、褪黑素、皮质醇等)跟其他细胞器官的子生物钟沟通和同步。总生物钟SCN主要通过光线作出反应,细胞器官的子生物钟主要通过饮食和身体运动调整。 饮食包括食物质量、食物的卡路里和进食时间等都在影响子生物钟,这些饮食和运动因素称为“授时因子”(zeitgebers)。授时因子会推迟或加快大脑总生物钟的时间,生物钟的时差称为“相位偏差”(phase-shift)。所以总生物钟接收光信号后,会影响身体细胞器官的功能,而细胞器官则对进食和运动作出反应,影响大脑的总生物钟。 所以我们晚间的光线,进食时间和运动时间等,都是影响我们生物钟的“睡眠类型”的环境因素。
习惯了晚睡晚起的人都会觉得自己是夜猫子,一定是夜晚型的,相反习惯了早睡早起的一般都觉得自己是早晨型的,但其实有更科学的方法分析诊断究竟个人属于哪一个睡眠类型的:问卷方法或DLMO测试方法。问卷方法顾名思义是通过回答问卷得出量表分数,两个公认比较准确的问卷量表是“慕尼黑时型问卷.” (MCTQ) 和清晨型-夜晚型量表(MEQ),两者都有一定的准确度,但公认最准确达到是“褪黑素昼夜节律时间”(DLMO),原理是人的内源褪黑素在准备入睡前会增加分泌,DLMO是通过晚上到早上收集尿液或唾液化验评估褪黑素在不同时点分泌的状况以作出最准确的判断。有研究比对了MCTQ和MEQ跟DLMO的差异,[1]发现偏差还挺大,所以就算较为科学认可的问卷都不能准确反映人体真正的睡眠类型,我们自己猜可能就更大偏差了,也许我们不应该过早给自己下定论,自己一定就是夜晚型一定需要晚睡。光线压抑褪黑素的分泌,推迟正常睡眠时间,造成人为的“晚间型”睡眠模式,对健康造成隐患。[2]
大量研究比较过夜晚型和早晨型人群的代谢性指标发现夜晚型的人出现各种代谢性疾病更多,2015年的对照组研究,[3] 韩国的研究人员把1620名年龄在47-59岁的人群样本归类为早晨型(29.6%),夜晚型(5.9%)和不早睡也不晚睡的中间型(64.5%)。研究发现只有夜晚型的人群跟更高的代谢性疾病有关,特别是男性,夜晚型的男性患上糖尿病的风险是298%,肌肉缺乏症的风险是389%,而女性出现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也高达222%。
研究也发现夜晚型人群更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2013年日本的一项对照组研究,[4]比对了早晨型和夜晚型的糖尿病受试者,发现夜晚型的受试者,反映中期血糖水平的HbA1c和LDL水平更高,更难控制血糖水平。
夜晚型也跟精神健康有关联性,2019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多家大学学者发表的研究,[5] 分析了362家学校的2.9万高中生,发现夜晚型学生出现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的风险更高,而精神健康分数也越低,尽管考虑了睡眠时长的因素,睡眠时间越晚,出现精神健康问题的风险就还是越高。
2019年的文献回顾,[6] 也发现夜晚型的成年人跟抑郁症,药物滥用,睡眠障碍和精神障碍有关联性。
哥伦比亚大学的横断研究,[7] 也发现夜晚型的女性跟心血管疾病有关联性,夜晚型女性的心血管风险增加241%。
那为什么夜晚型的人更容易出现各种代谢性疾病和精神健康问题? 因为晚睡很多时跟不健康的饮食和“错误”的进食时间有关。 [8] 研究发现夜晚型的人晚上摄入更多的卡路里,而晚上摄入卡路里增加肥胖风险。
哈佛大学和爱荷华大学的学者在2019年发表的对照组研究,[9] 跟踪了872名受试者一年时间,得出早晨型和夜晚型受试者的饮食跟健康关系的有趣的数据。研究发现夜晚型人群在晚间摄入最多卡路里比例的,相对同是晚间型的人但晚间摄入卡路里最少比例的,肥胖风险增加5倍!夜晚型人群晚间吃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多的,肥胖风险分别增加4.5倍和3.7倍,但早晨型的人没有同样的风险。
题主也问到晚上10点睡到清晨4点是否健康,其实成人的最佳睡眠时长是7到9小时,已经有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过短和过长的睡眠时间跟疾病和死亡率有J型或U型关系。例如青岛大学发表的荟萃分析,[10] 包括了35个研究一共150万人的样本,当中有14万个死亡案例,发现睡眠时间时长在7小时,全因死亡率最低,过短和过长的睡眠可能跟健康问题有关,最佳全因死亡全因死亡率,建议大家7小时睡眠可能可以降低死亡风险。所以一天6小时睡眠并不是最理想的。
综合上述近年的研究,人的睡眠类型有早晨型的早睡早起型,夜晚型的晚睡晚起型,和正常作息的中间型,睡眠类型受先天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晚间光线会推迟我们的生物钟,造成人为的夜晚型睡眠类型,而夜晚型睡眠模式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病和精神健康风险。这些风险起码部分跟饮食模式有关,如果晚睡晚起的人可以减少晚间摄入的卡路里,实行更健康的饮食模式,研究发现可以大幅降低肥胖和代谢性风险。
参考
[1] Kantermann, T., Sung, H., & Burgess, H. J. (2015). Comparing the Morningness-Eveningness Questionnaire and Munich ChronoType Questionnaire to the Dim Light Melatonin Onset. Journal of biological rhythms, 30(5), 449–453. https://doi.org/10.1177/0748730415597520
[2] Ashbrook, L. H., Krystal, A. D., Fu, Y. H., & Ptáček, L. J. (2020). Genetics of the human circadian clock and sleep homeostat.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45(1), 45–54. https://doi.org/10.1038/s41386-019-0476-7
[3] Yu, Ji & Yun, Chang-Ho & Ahn, Jae & Suh, Aly & Cho, Hyun & Lee, Seung & Yoo, Hye Jin & Seo, Ji A & Kim, Sin Gon & Choi, Kyung Mook & Baik, Sei Hyun & Choi, Dong & Shin, Chol & Kim, Na-Hyung. (2015). Evening Chronotype Is Associated With Metabolic Disorders and Body Composition in Middle-Aged Adult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100. jc20143754. 10.1210/jc.2014-3754.
[4] Iwasaki, M., Hirose, T., Mita, T., Sato, F., Ito, C., Yamamoto, R., Someya, Y., Yoshihara, T., Tamura, Y., Kanazawa, A., Kawamori, R., Fujitani, Y., & Watada, H. (2013). Morningness-eveningness questionnaire score correlates with glycated hemoglobin in middle-aged male worker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 4(4), 376–381. https://doi.org/10.1111/jdi.12047
[5] Gariépy, G., Riehm, K. E., Whitehead, R. D., Doré, I., & Elgar, F. J. (2019). Teenage night owls or early birds? Chronotype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28(3), e12723. https://doi.org/10.1111/jsr.12723
[6] Kivelä, L., Papadopoulos, M. R., & Antypa, N. (2018). Chronotype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Current sleep medicine reports, 4(2), 94–103. https://doi.org/10.1007/s40675-018-0113-8
[7] Makarem, N., Paul, J., Giardina, E. V., Liao, M., & Aggarwal, B. (2020). Evening chronotype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adverse health behaviors in a diverse population of women.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37(5), 673–685. https://doi.org/10.1080/07420528.2020.1732403
[8] Mazri, F. H., Manaf, Z. A., Shahar, S., & Mat Ludin, A. F. (2019).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ronotype and Dietary Pattern among Adults: A Scoping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1), 68.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7010068
[9] Xiao, Q., Garaulet, M., & Scheer, F. (2019). Meal timing and obesity: interactions with macronutrient intake and chronotyp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005), 43(9), 1701–1711. https://doi.org/10.1038/s41366-018-0284-x
[10] Shen, Xiaoli & Wu, Yili & Zhang, Dongfeng. (2016). Nighttime sleep duration, 24-hour sleep duration and risk of all-cause mortality among adults: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Scientific Reports. 6. 21480. 10.1038/srep21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