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外滩讲话当日我在知乎发过想法,现在复制粘贴一遍。
我先说一下当前博弈主题哈:
1、蚂蚁金服究竟会被定义成“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前者几乎不受金融监管影响,后者目前受到每隔一段时间升级一次的监管压迫。
2、如果要当科技公司,那么马云讨厌的那些菩萨就强制蚂蚁金服只准“卖服务”(不碰钱);如果要当金融公司,那马云讨厌的那些菩萨就强制蚂蚁金服被监管。
如果当科技公司,马云你不是号称未来是“钱找人”吗,你替银行把人找准、把风险算好就行,其余的事你可以滚了,银行赚一笔钱给你分小费。#如来神掌
如果允许蚂蚁金服“碰钱”,又把它当做科技公司(不监管),那么它就会成为影子银行里面真正的霸主(还是影子银行)。到时候就不止是估算市值天下第一了,它的资产负债表可以达到四大行的水平。
我终于体会到了督工得知刘亦菲宋承宪分手时的心情了!
这事情说明一个问题
所有人需要重新复习一下我们国家的国家组织形式
宪法开宗明义的指出“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这就是说:
让资本家赚到钱
不是我们的目的,只是手段
我们通过市场经济这个手段,通过调动资本家的积极性,发展企业创造价值,带动人民共同富裕。
如果资本家和这个目的一致,我们大力支持
如果资本家想自己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人,或者自己利用自己的优势,影响国家政策,在国内搞自由资本主义的一套,让“绝对的自由就意味着穷人的地狱”这句话在国内成为现实,那么我们的政策就失败了,国内就是另一个香港了。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谢邀。
怕你成为系统性风险嘛。
“300亿撬动20000亿”、“放贷的把银行说成当铺”、“主张风险监管的巴塞尔协议被说成老人协议”。
感谢杰克马,以小时计向全国人民科普金融豆知识。
现在经过媒体多角度分析,大致画面已经很清楚了:
蚂蚁金服是一个实际上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非金融(支付宝上聊天的)、金融(花呗借呗)、类金融(钱放在你那你不给利息的)、金融基础设施(做出整个平台的)的业务,都做。
算是全球混业程度最高。
所以蚂蚁金服不能给自己套个科技公司的皮,让金融市场用科技公司的标准给自己定资本价格。
科技公司估值可以百倍,金融公司估值七八倍。
这是第一步,定性。
定了性,第二步就是定规。
“金融科技公司的“花呗”“白条”“任性付”等产品,其内核与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没有本质差别,也具有信用供给和分期付款的功能,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与费用是其盈利主要来源;再如“借呗”“金条”“微粒贷”等产品,与银行提供的小额贷款无本质差别。”
by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前天发于《21世纪经济报道》。
文中郭局长已经把话说得非常白了:
“在对个人和小微企业的联合贷款中,9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银行业,有的高达98%以上,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导客引流的优势,直接收取的费用占客户融资综合成本的1/3左右,加上代销或其他过度增信产品等收取的费用,往往高达2/3。”
钱是银行出的,然后你打着科技的旗号、实则是垄断的地位,在收益里拿走快七成。
大哥,你知道为什么银行不能这么搞么?因为有老人规矩巴塞尔协议,因为有金融监管硬性指标,因为有融资杠杆上限,因为有准备金。
定了你的性,你就得照这个规矩来。
所以蚂蚁金服停下来的原因大概也很简单:
你就是家银行,重新按银行的材料去报上市;
而且你现在还有很多地方跟银行没法比,麻烦赶紧改。
这是第三步:定期。
现在要求小贷公司的杠杆水平向银行业看齐。你多久之内能改回来?麻溜的。
说到底,再不管就真有系统性风险。
一,蚂蚁金服不用背银行级别的监管,自然就可以疯狂加杠杆扩张资金体量。
用别人的钱组资金池,用别人的钱放贷,然后拿科技的名义收钱。这是科技决定的还是垄断决定的?
这游戏不出事,放贷收益七成归杰克马;出事,98%的亏损属别人(而且多数就是银行)。什么是系统性风险?这就是;
二,超量扩张的资金池必然要求去处,这去处就是疯狂刺激用户走上债务经济。
用户都在你手里,自然可以包装出一万个手段来刺激用户超前消费。马上双十一,大家应该都有体会。学生党尤其可以看看自己买了什么、自己的收入又有多少。
我们讲刺激内需,讲的是循环刺激,不是一波流崩老本。刺激用户借钱去参与炒房炒股,更是直接增加系统性风险;
三,互联网对以上风险具有直接的放大作用。
互联网的实时性,可以放大交易频次。以前借钱至少要肉体跑银行,现在App里点两下;
互联网的距离性,会增加监管风险,毕竟看不到人;
互联网的媒体属性——尤其是现在的私域流量空间——会明显刺激消费,且越来越倾向于价格的不透明与产品的非标。
互联网没了现实物理世界的限制,网速有多快,钱的流动就有多快。这就是最根本的系统性风险。
这个领域你跟我说去监管,闹呢。
郭局长说得很实在:制定统一规则。
互联网金融能这么凶残,天天嚷嚷着消灭传统银行业,本质还是没镣铐,先天轻装。
而这些镣铐是有意义的,这些镣铐是从百年金融历史中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戴上这些镣铐,还是会出事;但不戴这些镣铐,出事就出大事。
(吹那么久技术,有本事用技术来实现这些镣铐的价值啊?啊?“科技金融”公司们?)
现在你蚂蚁金服对全中国——注意啊,全中国——的经济渗透率至少在30%。这里面包括了中国所有线上线下的商品及服务流通。
牵扯如此之广,你得把镣铐戴上吧?
大家一条起跑线上竞争(蚂蚁金服就算跟了监管新政,其实还是比银行们要“自由”),不过分吧?
最后,还有一个大问题。
数据是统治的基础,所以寡头垄断企业们到底该掌握多少国民的数据?
用户数据在蚂蚁金服,蚂蚁金服才能对银行抽七成。当着一切都是合法的时候,这些机构最终一定能压倒该领域的国家资本,这是垄断后的结构性优势。
咱现在已经不指望企业的道德,因为资本没道德。国家好歹有人民的法理授权在,国家应该要平抑住垄断企业的收益,尤其是数据层面。
愿杰克马能开个好头。
中国证监会是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其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授权,统一监督管理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维护证券期货市场秩序,保障其合法运行。——摘自百度百科
可能的原因是2点:
一是马义体量太大;
二是尚未健全监管这么大的民间金融机构的方法和制度。
这有些太慈悲了,这些所有看起来正式的机构固然有一些正面作用,但是早因为在巨额红利的刺激下,变得越来越疯狂了,四处都在无所不用其极地诱导超前消费。
很多人说这次很严厉,其实这次处理简直太温和了!
真要严厉治理的话,正确操作手法应该是等蚂蚁科技集团上市,把钱都圈起来后,然后再直接查它个非法放贷,将整个集团资金没收,然后将这些资金用于补充一下地方财政。
毕竟良好的流转模型应该是这样的:当猴子与鸡开始不听话时,最直接了当的手段,应当是直接宰完了猴,把鸡都吓一吓,再慢慢找机会再把鸡都宰掉,在美美烹饪一番后卖掉,买更多的猴子与鸡。
金融可以说是一种非正当的技巧,能够将未来的钱拆借到现在来用,粗浅点想的话,只要能一直挪用未来的钱,未来就是可以无限透支。
但这仅仅存在于金融体系的良好运作,资金链的顺利运转的前提下,事实上,大凡有一点风吹草动,金融上就会起大波澜,偶尔的波澜可能还会平复,但是大量的波澜叠加在一起时,迟早会形成滔天巨浪。
正如次贷危机的最大教训是,金融风险只要在那里,再大的体量也会爆,无非是早爆晚爆的概率问题,前些年的p2p爆雷便是如此,机构越小爆得越早。
由于这次温和的处理,蚂蚁科技集团的上市虽然会受影响延迟,但是不过就是拥抱监管,改改条款,降低利润,终究还是可以盈利的。
可以预期,这次小贷新规虽然一定会影响短期的上市估值,但毕竟会成一家合法的放贷机构,是可以长远做下去的,最终大不了也是“学着银行开当铺”,照抄其它银行的一些模式仍然能活。
所以只要蚂蚁科技集团能够上市,一段时间后,即便不如原来所预想的那么大的量,但终究也会是个放得稳的盘子。
马云,这是反水死谏。
国家负债率、企业杠杆率、居民索命率;
上行周期,以分母消化分子,以丰满的未来,贴补现实的骨感,怎么弄都可以,12+的一夜七次郎嘛……
下行周期呢?
国家继续负债、企业收紧杠杆,居民呢?
收好杨白劳的卤水罐吧,荒年可是能卖大价钱的。
不能利润全留自己,
风险全给国家和人民。
我记得十年前有个高人曾说,
只要阿里巴巴碰到红线,
一纸红头就能压垮它。
不要忘记你的财富是从哪里来的。
谢谢。
说个不同的角度,比较恐怖的角度。
这次蚂蚁上市,估值一直翻高,却没有人来警示风险,或者把风险算在估值里。
纯金融行业为什么估值低?因为本身不产生商品价值,主要靠息差来赚取收益。所以正常来说,银行股的分红会和存银行的利率差不多,就是这个道理。背后更大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一直被所有金融行业所头疼的三个字:坏账率。
蚂蚁金服的收入本质上和之前无数网贷公司无异,只是依托支付宝和芝麻信用,短期可以将明面的坏账率做到很低而已。这些做网贷的,一旦上市大多大而不倒,因为亏的是股民和投资人的钱,比如陆金所。蚂蚁呢,一旦暴雷,亏的是所有银行+投资人+股民的钱……它的操作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自己有一点本金,但是通过撮合负债人人向银行借贷,一边低息付银行一边高息收债。同时,将债券做abs资产证券化,不断转包可以放几百倍自有资产的贷款。
这边有几个很大的风险:
1.政策会一直允许你这样搞么?动的是所有银行的根基不说,别的京东腾讯小米系也这么搞abs,监管那边同不同意?以后会不会银行都被你挟持了?只要银监会一个不同意,比如abs最多转到五倍,十倍,蚂蚁的利润率都会膝斩甚至踝斩。
2.假设政策允许,那小米,京东,腾讯甚至知乎会不会跟你打价格战?价格更低,信用更不值钱,亏了算银行,甚至可以找内鬼以此去套取国有银行的资产!而且数以亿计。如果大家都不找花呗借呗借钱而去用别的产品了蚂蚁的利润咋办?另一边,p2p暴雷投资者血本无归还历历在目,你接下去直接爆银行的雷,会如何?
3.马老板口口声声说监管的问题,实际上本身背后有个细思极恐的可能。如果阿里自己出现了巨大的亏损,或者阿里系的企业需要融资,能不能通过蚂蚁金服来大额融资?如果上市,阿里系的随便融,亏了算银行和股民的,信用算企业的,白手套随便找。套个千八百亿出国岂不是美滋滋?
现在银行是需要抵押的。如果同马老板说的,一家公司看起来前景很好,经过一系列监管的会议决定就可以给予融资但是利息要高点,那但凡阿里孵化的企业,都可以直接找蚂蚁金服来a轮b轮一直滚到赚满出局了,到时候不知道大家找谁哭去,银行找谁说理去。
4.蚂蚁的“芝麻信用”看起来很美,但是这是在坏账率极低的情况下的表现。打个比方,如果你身边所有人都借花呗的钱然后不还并像那些撸小贷村庄一样以此为荣呢?
一旦如马云说的,“不做当铺交易”,长期会有哪些结果呢?
1.坏账率飙升。
2.蚂蚁高管们套现财务自由
3.股民亏钱
4.重大金融风险
5.股市暴跌
6.一堆类似的公司出现,然后带出一批吃银行借款的老鼠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