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而且也是争议不断的一个话题
其实不光是艺术与人品,同样也有人会问艺术与私生活,艺术与政治倾向,艺术与道德等等,这些问题其实可以统一为探讨 艺术家与艺术作品 二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亦或者我们可以问能否因为艺术家本身的原因而喜爱或讨厌一件艺术品,这甚至还能上升为我们能否因为艺术家的缘故而抵制他的作品。
以上,我先分别举几个艺术家的例子,让大家产生一点代入感
讲真,我看到艺术家人品问题想到的第一人就是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弗朗西斯 培根(Francis Bacon)。很遗憾PUA这个词发明的太晚了,如果能够早出现一百年,将两任男友逼自杀的培根完全可以算是PUA鼻祖。
培根本人生性敏感多疑,极度缺乏安全感,同时又控制欲极强。在1963年,他与同性伴侣乔治 戴尔开始了一段十年的感情,然而这只是噩梦的开始。在他们相处的日子里,培根一直处在一种统治者的地位,他对戴尔生活的一点一滴都要加以控制并且处处打压,他的发型、衣着甚至讲话方式,甚至规定戴尔只有在受到他召唤的时候才能来见他。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使得戴尔郁郁寡欢,逐渐在酗酒和毒品中迷失自己。1971年,在培根一次大型回顾展的开幕当日,人们在房间里发现了戴尔的尸体。
培根的性格受其原生家庭影响甚大,但他的无理、自大、漠视和强人所难,将他和爱他的人一次次推向深渊。但无可置疑的是,他的疯狂并没有影响他在艺术领域中巨擘的地位,他的艺术造诣令人叹为观止,追捧者不计其数。2013年11月,这位画家的作品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以1.424亿美元成交,一度成为成为艺术品拍卖史上最贵的作品。
除此之外,我联想到另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中国艺术家——Weiwei Ai
有趣的是,艾先生的不少作品在国际上知名度不小,但在国内却算是“臭名远扬”,而这其中自然也有脱不了干系的政治和法律原因,不少人也因为他的政治倾向而对其作品嗤之以鼻,将其不少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作品列为哗众取宠之作。相比在国内的不受待见,他却是为数不多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ic of Arts)和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举办过大型个展的艺术家,其作品在现代美术史中的地位不容小觑。
这件《葵瓜子》作为其代表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了,整整一亿颗纯手工做的陶瓷葵瓜子,由景德镇一千六百多名陶瓷工匠耗时数月完成。葵花籽作为在中国司空见惯的零食,具有特定的时代与地域象征,每一颗与众不同的瓜子的个体意义都会因为身在其中而被庞大的基数所消解。这件作品影射了中国无数处于为了迎合大规模生产而投身于生产线上的廉价劳动力,讽刺的是,这件作品本身却解决了景德镇一千多人数月的生计。
正如Tate Modern的策展人Juliet Bingham所说,这件作品针对现代社会提出了不少挑战: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n individual in today's society? Are we insignificant or powerless unless we act together? What do our increasing desires, materialism and number mean for society,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future?
上述的两位都是当今艺术界充满争议的人物,然而作为观者,我们是应当排除外在影响就事论事地去欣赏他们的作品,还是应该将其与所处语境结合看待呢。这就关系到艺术品与其艺术背后含义的关系了。
普遍来说,中国观众对艺术品的评判标准并不复杂,艺术品所需要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好看,而这是导致了中国现代艺术中唯美主义和装饰主义大行其道的原因。如果针对这类作品,评判艺术的好坏通常与艺术家本人无关,侧重关注其绘画功底与技巧即可,好即是好差即是差,例如“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宋徽宗即使再昏庸无能,也没办法掩盖他在书法绘画上的高超技艺,而这都是有一套来自学院较为严格的标准的。
然而西方现代艺术则走上了另一条道路,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波普艺术等一种艺术运动,都不可避免的卷入了政治与社会因素。这些作品无一例外的与当时的环境融为一体,任何脱离语境的欣赏都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他们的艺术价值,而这也是许多人觉得看不懂现代艺术的原因,因为他们只有配合当时的那个环境才是有意义的,这也导致了艺术家在作品中不可避免的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
当艺术品作为艺术家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时,他的美学意义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大了,相应的,作品其中暗含的理念与想法成为了主角,作品本身反而成为了一种媒介。在这种情况下,既然有表达,就肯定会有分歧和冲突,无论是观者对创作者自身品行不端的反对,亦或是对创作者所持的观点与立场的反对,都会延伸成为对作品的喜恶,而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也有不少艺术家本身实力过硬,但其身上的确存着在让人不敢苟同地方,而这个时候,只有做到非常中立的客观,才能够将其艺术的形式(form)与内容(content)分开来看待,但能做不带任何主观情绪的欣赏自然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总而言之,每个人都是有自己思想的客体,艺术家有表达的自由,但观者也有观赏的自由,所以从策展人的角度来说,希望每个参观的人能够尝试做到一定的理性与中立,对于与自己观点相左的艺术家和作品能够给予基本的尊重和包容,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那么你将有可能发现艺术的另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