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清平乐》为何也会变成这几年常见的伪高级剧?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影视作品来说,一部好作品的决定性因素是两点:剧本和演技。这其中剧本又是重中之重。其他的因素是加分项,但不是必须项。

举个例子,《亮剑》拍的时候剧组真的特别穷,所有剧情只能压在冬天拍完。许多镜头都是手持或者肩抗摄像机完成的(比如平安县城战役后旅长教训李云龙的那一段),作品的色调也不是很均匀,但我们依然认为《亮剑》是一部好作品。

现在的各种“伪高级剧”,啥都上去了,唯独剧本水平提不上来。

而剧本不行的原因,锅当然要编剧来背。

按照《清平乐》的简介所说,这要表达的是一个“每一个人都被困在这个四方城里面,受封建制度、虚伪教条的桎梏”的主题。这让我想到了十几年前邓超主演的《少年天子》——这部剧要表达的几乎是同样的主题。但是《少年天子》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情节上都要比《清平乐》好太多太多。

《少年天子》的小说原本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而这部剧的编剧更是大名鼎鼎的刘恒。我说刘恒这个名字你可能不熟悉,那我说说他的作品:《活着》、《菊豆》、《秋菊打官司》、《红玫瑰与白玫瑰》、《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集结号》、《云水谣》……

《清平乐》的编剧呢?是朱朱。她之前的作品呢?《到爱的距离》、《如果蜗牛有爱情》、《外科风云》……

这几年因为影视行业都在炒IP,对于编剧极度不重视。在很多影视投资人看来,IP本身就是经过市场检验的,只要照着拍就行了。还有很多原著的作者认为,编剧在瞎改,要是让原作者来改编,肯定更好。

可是,原作者就一定能改好?《亮剑》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一版《亮剑》的编剧是《汉武大帝》、《人间正道是沧桑》等剧的编剧江奇涛,而后面新版《亮剑》的编剧则是小说的原作者都梁。对比前后两版电视剧你会发现,即便不谈演员演技,新版《亮剑》在节奏和剧情控制上也非常差劲。

编剧跟小说作家根本不是一回事,很多网文作家以及他们的粉丝却不愿承认这一点。

从另一方面来说,许多影视投资人在请编剧上也舍不得花钱。对于专业的编剧来说,改编剧本和原创剧本的难度其实差不多(很多人认为改编就是照着改,这是外行的见解),所以价格上不会便宜。但是,很多投资人的思维是“我都已经花了成百上千万买IP了,就是拍成屎观众也爱看,犯不着多花几百万在编剧上”。

反正编剧也是一分钱一分货,省了编剧钱,也不要指望底子能有多好。

另外,还得再说一句有些书粉不爱听的话(但这其实是事实,不爱听我也没办法)。现在的很多剧之所以会伪高级,更根本的原因是小说本身就不怎么样。换句话说,这种小说底子能拍出伪高级剧就不错了。

当然,我说完这话肯定会有一堆人反驳,说《鹤唳华亭》、《长安十二时辰》、《孤城闭》等小说有那么多人看,你凭什么说小说本身不怎么样。你就是仗着传统文学的优越感瞧不起网络小说bulabula……

在这里我也不想跟你掰扯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之间的分野,也不想探讨文学鉴赏的标准之类的东西,但我可以告诉你的一个事实是,现在的许多IP剧投资方其实是找过如刘恒这样水平的资深编剧的。然而,在钱谈到位的前提下,却还是有许多编剧不愿意接这个剧本改编的活,原因是人家认为小说的本子烂,改完了跌份。

这些编剧大都已经功成名就,部分人还开设有自己的公司,已经到了不必为挣钱而乱接剧的阶段。人家只想有机会能再写几个好作品,当做自己一生创作的总结。而这些编剧早年的代表作,基本上都是国产剧高分作品甚至神作。

如果你认为这些编剧是秀优越,那我得说,人家怎么没资格秀优越了?《活着》的编剧没资格点评网络小说?你们要是觉得人家看不起网络小说,那你们先整出一个超越《活着》的电影或者小说。

这几年的IP热,本身就不是很正常。许多IP作品,本身只是人气高,而不代表作品好。事实上,不仅是中国的影视产业饱受IP之苦,好莱坞也是如此。有人统计过,在过去20年里,好莱坞电影中IP电影的比例正在逐渐上升,而原创的比例则以所见到不足三分之一。这其中的很多IP电影之所以要持续拍摄,并非前作的质量多么优秀,而只是这样能挣钱。如果你去看IMDB评分的话,会发现大多数高分电影都出现在90年代和2000年初,最近10几年就连好莱坞几乎在也没有出现过任何现象级的好电影。

反过来说,非常有意思的是,相比于电影,美剧在过去十几年发展的其实还不错。美剧的很多作品都是原创的,不少作品的质量也非常高,“神剧”也层出不穷。

所以,可以说只要IP剧还继续存在,类似《清平乐》这样的伪高级剧就一定会层出不穷。没有过硬的本子,剩下的一切都免谈。


user avatar   li-xiao-d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希望导演和编剧们能够明白,如果剧本不过关,投资再大、服化道再精美、戏骨大咖演技再好,那注定也只能制造出一出精致的烂剧。

《清平乐》我没坚持看完,刘太后下线之前的那几集,我刷了好几遍,从曹皇后入宫,感觉开始不对了,等张贵妃上线,得,直接被编剧的水平劝退了,只断断续续地看了个大概。

1、编剧出来接锅!

《清平乐》这部剧,根烂在剧本上,如果按照小说《孤城闭》来拍,以公主徽柔和宦官怀吉的爱情线为主,用公主「夜拍宫门」这件封建时代中离经叛道之举以小见大,侧面描绘宋仁宗之「仁」究竟有多少无可奈何,不要妄图架构一个朝代的全景,那大概率能和《知否》保持在类似的水准。

《知否》中也有朝堂争斗,但那是盛明兰内宅生活的大背景,只选取对她命运息息相关的部分来描绘,不会喧宾夺主,但《清平乐》最大的问题,是把原著的副线当做主线去拍,把原著主角变成了配角,把原著配角变成了主角

就像网友们说,这就相当于把《红楼梦》搬上银幕,结果其中有60集讲的是贾宝玉的父亲贾政从小到大的故事,最后十几集才以超快进的速度草草交代了宝玉和黛玉的相识相恋,并以贾政的价值观来批判两人的爱情是「小孩子瞎胡闹,不懂事,我真是为他操碎了心!」而结局宝玉也不怀念林妹妹了,而是毕恭毕敬地抄录贾政的家规,并深刻感怀老父亲这一生的不易。

全剧完。

就这样拍,不但原著粉疯了,普通观众也疯了。

我发现,《清平乐》给我带来的打击,根源在于我过去对正午阳光的粉丝滤镜太厚,对编剧的水平和领导的三观盲目乐观所造成的。

其实《清平乐》的问题,在《知否》里已经有所显现,但那时我还安慰自己,原著的价值观就有问题,编剧已经给找补回来不少了,所以早先得知《孤城闭》要以仁宗为主线去拍的时候,我还天真地以为编剧能凭借其深厚的功力将之扩充成为一部全景式的历史正剧。

事实证明,我真是想多了。

我今天也不是要脱粉回踩,而是想要真诚地给他们提出一个建议:拍历史剧(无论是正剧还是戏说),成功的关键在于主人公的价值观要具有现代性。

2、我们爱的,是具有现代思维的主角

什么是现代性,就是要有现代思维。

并不是说要将主角设定为穿越人士才能有现代思维,《金瓶梅》里的西门庆就具有现代性,他的纵欲,是一种对封建思想的反叛,他商人的身份,则是新生的资本主义萌芽与封建农耕社会的矛盾冲突点所在,因此他的悲剧,也就具备了更高层次的意义;

《红楼梦》里的宝玉和黛玉,无论是对爱情还是对仕途经济的看法,都是足够现代也足够反叛的,这是他们心意相通的基础,而宝钗的外貌就算偶尔让宝玉有过心旌神摇的时刻,但她那封建士大夫的价值观注定与宝玉不是一路人,她的知己,是贾政、贾雨村之流,因此才有考证说宝钗最终的归宿是贾雨村;

而让正午阳光一战封神的代表作《琅琊榜》也是如此,主角梅长苏不是穿越人士,但他不愚忠,更不认为天赋皇权,他坚持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所以他要复仇,让天子伏法,让天子认罪,他是只为公义而战的屠龙少年。

这些故事的「戏眼」,正落在「新思想」与「旧环境」的矛盾冲突上,新人是观众的人格投射,因为他现代性的思维和追求,能引发现代观众的共鸣。

但《清平乐》和《知否》里再也看不到梅长苏这样的屠龙少年,甚至开始为恶龙大唱赞歌。

3、为法海、贾政、祝老爷唱赞歌的《清平乐》和《知否》

在传统的新旧冲突的故事里,谁是恶龙?

当然是《白蛇传》里的法海,《红楼梦》里的贾政,《梁祝》里的祝老爷(马文才相对来说比较无辜),他们是封建礼教的坚决捍卫者,成为主角追求自由真爱道路上最大的障碍。

《清平乐》里最大的恶龙,是自我阉割的曹皇后,入宫前那个男扮女装去书院听课、新婚当晚就宣布与一心修仙的丈夫和离的潇洒女郎,入宫之后就以皇后的身份禁锢自己,不敢跟皇帝表达爱意,时时刻刻克制自己的感情和欲望,成为了行走的贞节牌坊、女德班优秀讲师。

曾经也梦想过与皇上「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她,居然完全无法理解自己侍女缳儿和公主徽柔对爱情的追求,以「我是为你好」的理由各种棒打鸳鸯。


这种形象在过往的影视剧作品中,多半是作为反派出现的,比如《还珠格格》里的皇后,开口规矩,闭口体统,正好用以佐证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戕害,结果在《清平乐》里对这样的皇后大加赞赏,还要硬说皇帝对她是真爱,宦官张茂则也把她当做白月光。

更可气的是还要安排侍女缳儿在下线许久之后上线来叩谢她棒打鸳鸯的大恩大德,检讨自己当日的错误,不该妄想和宦官镣子在宫里厮守,她被皇后安排嫁人生了个胖乎乎的儿子才感觉到人生太有意义啦,跟重新投胎一样balabala……


这样的迷惑发言真的震碎了我的三观,天哪,编剧是和原著《孤城闭》有什么血海深仇啊?

徽柔和怀吉的爱情不正是对「女人活着就是为了结婚,婚姻就是为了繁殖」这种价值观的否定吗?

就连一国最高贵的公主都不能嫁给爱情,宁愿和宦官展开一段柏拉图之恋也不想成为生育机器和父亲报恩的工具人,这样的遭遇不正能控诉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对人性的扭曲吗?

本来在剧中看到缳儿和镣子,还有张茂则和曹皇后的感情线,我还挺开心的,因为这两对的故事如果讲述的好,那对徽柔和怀吉这一对是极为有利的旁证,这可以证明即便是在那样压抑人性的时代,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也远远超过了身份地位,甚至是身体的完整这些外在条件的限制。

如果缳儿被棒打鸳鸯之后无奈嫁作他人妇,但依然怀念着深宫中的镣子,好不容易有机会进宫,只敢远远看他一眼,彼此都希望对方能过得好,却在无望的思念中了此一生;

如果曹皇后在渴望帝王之爱不可得之后,终于看到了身后那个一直默默陪伴她的茂则,于是她释然了,从此与官家做一对井水不犯河水的模范夫妻,与茂则做了相伴一生的恋人和知己……

那她们必然会理解徽柔,就算她们的故事惨烈BE了,更能映衬出这个故事的悲剧意义,那《清平乐》的立意绝对比现在高出一大截。

《知否》也有相似的问题,因为原著诞生的时候「反琼瑶」小说正在流行,那时候大家受够了傻白甜女主,认为小燕子、紫薇、新月格格这种不按牌理出牌、一心只顾着追求爱情的现代恋爱脑女人太不像话了,因此兴起了一股「大婆教」翻身做主角的风潮,各种维护封建制度正统,开口闭口就是尊卑嫡庶,正室妾室的宅斗文就是那时的产物。

原著小说里生子福报生女孽报的因果论是最可怕的,只要是明兰一派的,就可以大生特生儿子,因此在夫家扬眉吐气过上了好日子,而墨兰等「反派」则被讽刺女儿接连不断地从肚子里爬出来。

要说《知否》里最具现代性的人物,是小公爷齐衡。

他抗拒母亲的门户之见,想要选择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但是面对齐衡的示好,穿越者明兰比古代人还要古代人,脑袋里只想着规矩,以及别被齐衡连累了名声。

好在《知否》编剧水平比《清平乐》高很多,首先淡化了各人生子生女截然不同的大结局,其次为明兰谨小慎微注重规矩的性格做了很多铺垫。

例如她是土著而非穿越者,想法自然不会太过现代,在面对齐衡的心态和行为上,电视剧也做了很多改动,原著的明兰一心只想撇清关系,而剧版的她也曾心动过,也曾默默还以爱意,甚至也努力过,争取过,只是最终命运弄人才没有终成眷属,这样的现代性才显得明兰的形象可爱真实了许多。

4、假大空的「好好先生」不会惹人爱

说完了感情线,再说说大男主赵祯,这个「超完美」的帝王如果是汴梁朝廷台拍出来的,那我不能说啥,结果这是一千多年后拍的电视剧了,居然比当时的史书还能为尊者讳,我也是服气的。

宋仁宗是个好皇帝,但他不是那种雄才伟略的一代霸主,他的好在于他能力不足,手腕不够硬,心也不够狠,于是能与文官集团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大概就是「哎呀,你们个个都比我厉害,那你们说了算好啦我也懒得管啦,如果你们欺负我欺负的太厉害,我就罚你们去游山玩水几年等我消了气再回来哼!我老妈也欺负我,我老婆也欺负我,你们也欺负我,我能怎么办?我忍!」这种心态。

所以他的仁,说好听了是「宽仁」,说难听了就是「软弱」

说白了,赵祯很平庸,但幸好,他还算是个好人。

过往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样的老好人,比暴君好多了,老百姓能有几天好日子过。

但既然要往历史正剧上靠,就不该一味对其歌功颂德,对他各种行为合理化,徽柔的悲剧,他是一定要负责的,剧中不该为他开脱。

就算是《雍正王朝》这样大方向肯定的剧,也没忘了塑造这位帝王性格中的阴暗面,雍正的刻薄寡恩,阴郁多疑,用邬思道先生在夺嫡后的悄然远走,以及雍正因为年羹尧的跋扈而迁怒于年秋月的几个情节就展现出来了。

本来赵祯这个人身上,是有很多现代性的地方的,比如他对母爱的渴求,在弄清事实真相之后没有一味地对刘太后落井下石,都让他不像个普通的封建帝王,这也是前几集好看的原因,那时候的他会发脾气会落泪会委屈,总之就是非常生动。

再就是他对张贵妃的偏宠,妥妥是真爱的节奏,在张贵妃死后,曹皇后还在世的情况下,就执意要追封张贵妃为后,搞得生死两皇后,明着打皇后的脸,这么轴的劲儿,跟后来的顺治有一拼。

要说我觉得原著不合理的地方,就是把帝后塑造成真爱。

编剧完全可以按着历史来,让赵祯一次又一次地痛失挚爱,最后还要发现原来是自己把那个一生下来就许诺要让她做「大宋最快乐的姑娘」的宝贝女儿徽柔亲手推落火坑,他原是想偿还生母的恩情,却又欠下了更多还不清的债,这样无奈的悲剧,才是赵祯一生最真实的注解。

4、我们再也拍不出《少年天子》这样的剧了吗?

去年到今年,我看了好几部打着历史正剧的幌子结果连言情部分都没拍好的戏,比如《鹤唳华亭》、《大明风华》,再到这部给予厚望的《清平乐》,无一不是投资巨大大咖戏骨云集,服化道精良的,但是就是缺少了吸引人的点。

这几部的吐槽可以戳我这个回答:

剧本逻辑不通,人物塑造假大空、缺乏现代性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我个人最爱的两部讲述帝王一生的历史正剧,一是《雍正王朝》,一是《少年天子》,生活在封建时代君主集权到达顶峰的两个帝王,却是两个叛逆者,一个是真正做到了孤家寡人也要破旧立新的改革者,一个是追求自由追求真爱一心向往汉文化的痴人情种,这是他们身上矛盾感和脆弱感的由来,这样的不完美,却让观众看来心有戚戚焉。

尤其是《少年天子》,对高中时代的我震撼是巨大的,邓超扮演的顺治演出了青春期少年那种无因的愤怒和反叛,用封建正统史学观念来看他,他一生恣意妄为不负责任,唯一的贡献可能就是生了个好儿子康熙。

但是《少年天子》完全没有用这种史学观念去评价他,编剧刘恒(《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编剧也是他)在凌力原著小说的基础上,加大描写顺治、静妃、董鄂妃乌云珠身上现代性与封建制度礼教的冲突,为三人悲剧性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解。

顺治的悲剧在于他太想掌控自己的人生,向所有人证明他是一个能独立生存、独立做决定的成年人,在工作中他想改革,想靠近先进文化,在生活中他想自由恋爱,想要和有共同语言的伴侣共度一生。

但现实是朝堂上守旧势力过大,他的措施难以推行,阳奉阴违,生活上为了政治利益,他不得不去屈从于母亲的安排,一次又一次地娶了自己不认识的陌生人,而他的母亲,就像他身后巨大的阴影,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散发出巨大的压力,让他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扭曲。

在一次又一次地反抗以失败告终之后,他又做了娶自己弟弟的福晋为妻这样的「大逆不道」之举,但是电视剧是怎么表现这段看起来很地摊文学的情节呢?

它让顺治和乌云珠每次见面,都很压抑地哭,有意思吧?两个人偷情却不是高高兴兴的,而是默默流泪。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既想勇敢追求真爱,但又被身份所束缚,无计可施感到痛苦之余,却又还忍不住想要和对方见面。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寂寞了,各自的婚姻生活都是不幸的,和伴侣鸡同鸭讲完全无法交流,只有和对方能聊到一起去。

他们流下的泪,就是对封建包办婚姻最好的控诉,没有人会因为看了这部剧,而对入宫、宫斗这些事心生向往。

但是《清平乐》拍的三对和宦官有关的CP线都BE了是想告诉观众点啥?

想告诉观众男人带把才最重要?

还是想告诉观众女人反抗婚内强奸、不生个娃就是神经病,小女孩成天把爱情挂在嘴边上真是不懂事,让她和男人过过性生活就好了?

这都是些啥封建社会的残渣余孽啊?

归根结底,为封建社会的帝王将相树碑立传是要有个先进的历史观做基础的,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下史,要以现代的观念去重新审视和评价历史,那么过去的时代和已经故去的人才能对今天的人产生意义。


user avatar   zhou-di-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结局,孤城开,真心感谢广电负责审核这部剧的工作人员,改名实乃神来之笔!!!

感谢张开宙与朱朱,你们珠联璧合,天生一对,一千年前福康公主在历史上是一个失语者,21世纪了,张开宙和朱朱完美继承了这套权力支配的话语体系,剥夺世情与人性。读点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吧,看看古人是怎么写古人的吧,朱宙组合天下无敌!!!


有个问题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正午阳光(这里就不让朱宙组合背全部的锅了)呕心沥血把孤城闭改成清平乐(并非单指剧名的变更)?既然你们看不起这个故事,不齿这种有违世俗与礼教的情感,觉得这个故事不足以登上大雅之堂,为什么要选择这部小说呢?让朱朱直接写一部仁宗传,或者让张开宙拍一系列宋朝社会风貌纪录片不好么?边程任敏拍了近六个月的戏份,就是现在剩下几集还大幅度压缩删减的PPT式镜头吗?


看到最新预告中曹皇后斥责徽柔不与驸马圆房,一句“你读的书学的道理都到哪里去了”,不禁让我怀疑张开宙和朱朱开始反人性反人类了⊙﹏⊙

(以下为原答案)

因为它是歌颂帝王的清平乐,而不是反思封建的孤城闭。

(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让电视剧拍成阶级斗争的教科书哦~这不是一回事谢谢~)

因为张开宙与朱朱沉浸在封建王朝的幸福中不可自拔。

因为张开宙与朱朱认为,宦官不配作为时代兴衰的叙述者,只有帝王才撑得起“大格局”。

因为张开宙与朱朱觉得,皇帝是最身不由己最痛苦最不幸的人,他没有机会给生母尽孝,因而因他家破人亡,受尽颠簸的百姓含冤充军,也比他这个皇帝幸福。

因为张开宙与朱朱想当然代入当权者的角色,认为爱恨嗔痴都是有罪的封建时代,是夫贵妻荣儿孙满堂的幸福和乐。女子无才便是德,所有逾越封建礼教的想法都是疯魔,所有因此痛苦的灵魂都是活该,仁君光辉泽被苍生,盛世清平,谁的不幸都是咎由自取,与封建集权无关。


当然,还有编剧浅薄的想象,简单的逻辑,粗暴的情节推动设置,通过强调概念来塑造人物的单一手法,硬拗文言故作高雅的台词;还有导演混乱的叙事节奏,大量无叙事意义随意铺陈的空镜,过于缓慢且单薄的镜头语言;以及演员们吃力地念着表意不明、语意重复的台词,断句轻重音都成问题……

许多年前,同样是公主视角,我们有大明宫词,无情不冤,有情皆孽,从镜头语言到剧情到表演再到台词,上演了一场浓郁而悲壮的人性挣扎。

许多年前,同样是戏说公主的隐晦恋情,我们有大唐情史。尽管bgm和台词都有些模仿色彩,尽管里面涉及到情感部分的剧情今时看大胆得有些荒谬,但它依然挖掘了权力重压下的人性欲望,极端的爱恨冲破了禁忌,又惨烈收场,让我们感到深深的悲哀。

许多年前,关于清平乐里的一些故事,我们有少年包青天。剧里面虽然只是单元剧中的一部分,但起承转合相连紧密,人物形象鲜明,演员表演极具感染力,出场不到一小时的宋仁宗,在编剧笔下,既有少年天子的柔和仁厚,也有权力在手的强硬孤执。虽然是戏说,虽然不是历史,但作为一部电视剧,它的魅力远胜于考据历史的清平乐。

也就是十一年前,我们还有以太监作为主人公叙事,讲述晚清风云变幻的苍穹之昴。同样是太监视角,区区二十八集,汪俊和杨海薇就能展现出前朝帝党与太后党斗争之激烈,维新派内部的纷争,时代车轮下的民生变化…太监作为主人公,非但没有使这个故事的格局变得狭隘,反而给残酷的权力斗争增添了人情味,使得剧中最重要的人物:慈禧,呈现了更多私人化的内心世界,升华了全剧的立意。

而现在,正午阳光追求的大格局,大视野,大在何处?看似考究历史,遵循历史,又好看在何处?电视剧和史书不是一回事,电视剧是叙事的影像艺术,重点是要讲好一个故事。而一个好故事的基础是什么?是立意。清平乐的编导团队既没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也没有理解原作的立意,或者说,他们不屑于这种“谈情说爱”的“小家子气”,宁愿追求悬浮在台词与镜头,而非人物和情节中的“盛世气象”“时代风貌”,即使要为封建帝王歌功颂德,也毫不犹豫。这究竟是国产剧的精品,而是一部毫无人文关怀的精致版娘道→_→


新增一些感想:

张开宙不如考虑跟于正合作一下?希望于正对狗血的超强嗅觉能拯救你的叙事节奏。

朱朱要不考虑以贞节牌坊作为素材,写一个歌咏忠贞节烈的封建美德,塑造忍辱负重的大义女性形象的故事?

张开宙也可涉猎一下汉唐时期,拍一拍出身寒微的窦漪房,二婚入宫的王皇后,歌女出身的卫子夫,宠冠后宫的赵氏姐妹,很好奇深信嫡庶尊卑癌和血统高贵论的张开宙会怎么演绎她们的故事。


看到一些小伙伴评论,觉得有必要澄清以下几点:

第一,我并不是用现代的价值观去评判历史人物。我认为宋仁宗后宫佳丽成群很正常,我认为曹皇后入了宫谨言慎行很正常,但是,我不认为编剧让宋仁宗说出“充军又如何”很正常,我也不认为编剧借曹皇后之口说出读圣贤之书克制个人情感很正常。

这有什么区别吗?这当然有,历史人物怎么做,是历史的事。问题是,文艺作品不是历史的复制,它是创作者视角对历史的一种阐释,它必须有别于历史这种宏大的叙事,演绎个体在时代洪流里被淹没的细微可能,从而传达一种他们对历史,对生命,对世界的认知,这是文艺作品演绎历史的价值所在。

第二,我反感张开宙和朱朱,不是因为我想写一本阶级斗争的教科书,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对人的关怀,至少他们创作的这个成品是如此。古人写古人都会有对时代的反思,对人性的挖掘,对爱恨嗔痴的咏叹,对生命消逝的哀惋,而张开宙和朱朱,却坚持用造神的思维为古代帝王立传,没有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对悲欢的共情,没有对权力斗争里的人性挣扎有丝毫的悲悯或反思。“充军又如何”宛若新世纪的“何不食肉糜”,皇帝的几句教诲就能让怀吉深感进宫很幸运,强调徽柔清白的原因首要是“血统高贵,冰清玉洁”(请问这两者有什么联系吗)……一句话,没有人味儿。当然,如果有小伙伴坚持认为太监没有资格做叙说世情人性的主人公,那就打扰了~

第三,拍帝王故事不是问题,怎么拍才是问题。同理,改编原作不是问题,但消解原作又是另一回事!

(闲着无聊把新增一段挪到这里)

张开宙与朱朱有多么深爱宋仁宗,同情宋仁宗呢:因为父亲宋真宗一心扶持爱人刘娥当皇后,宋仁宗才来到这个世上,他没有机会为生母李兰蕙尽孝,受尽刘娥二十多年的钳制和管束,是天下最悲凉之人;宋与西夏的战事失利,西夏独立,辽宋摩擦不断,没关系,宋仁宗心系民生关爱百姓,英明果断,增加岁币,用贸易制裁让西夏尝尽了苦头,换来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改革失败,新党被逐,是因为宋仁宗识破了他们“一心为公”的君子结党,果断发现了他们不具备为朝堂尽忠卖命的决心;宋仁宗疼爱长女徽柔,尽管长女被诬陷巫蛊,被公然殴打,宋仁宗绝不假公济私,教育长女要懂得克制忍让,顾全大局,包容张贵妃。在为女儿择婿时,他非常及时地识破了浮华子弟曹评的恶习,防患于未然,禁止进一步龌龊的私相授受,从而保护了女儿那颗天真浪漫的心。他用心良苦观察表弟李玮多年,非常欣赏李玮直呼公主名讳的至情至性,拜托李玮如同自己那样疼爱徽柔,这份深沉的父爱即便不被徽柔理解,也不影响它的感天动地;宋仁宗仁爱慈厚,事事为身边的人着想,处处维护皇后的权威,因为爱她护她尊重她,不愿意违背她的意愿,十五年不跟她圆房,不做让她为难的事,连晋封贵妃,都是为张贵妃所迫,并不是宋仁宗有意为之;宋仁宗不计私仇,主动宽恕了弄巧成拙,心不在焉的内侍张茂则,他为了宫中大局,为了心中仁义,痛斥张茂则自杀的愚蠢行径,拯救了一颗迷失的心;宋仁宗宽和待下,待身边的内侍犹如知己,内侍怀吉尤其受益良多,经常听宋仁宗分析治国安邦之道,安抚后宫之术,关切妻妾儿女之情,正如前朝自晏殊吕夷简到韩琦苏舜钦,再到不断被贬的范仲淹,人人心有灵犀,挂在嘴边的“官家仁厚”,真是盛世明君,苍生之福啊!

第四,即便我们撇去这些深思极恐的立意不谈,这部剧也,不,高,级!!!!!!它在叙事上的缺点数不胜数,这些缺点跟粉丝们说的高级历史感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历史上一个苦于无嗣的皇帝是不会十五年不跟皇后圆房的;这些缺点同样跟粉丝们说的润物细无声的细节质感、多个侧面展现时代风貌,深度刻画朝堂人物没有关系,它没有细节只有琐碎;它的叙事没有侧面,只有散乱的一个个点;它的朝堂没有明面可见的惊心动魄,也没有平静波澜下的暗流汹涌,朝臣形象顺着塑造皇帝的需求走,朝堂上的明争暗斗也变成鸡毛蒜皮的口舌之争;而后宫部分,它情节设置之荒谬,推动之牵强,可以另外开一篇论文研究了。

总之,不喜欢《清平乐》,并不是因为观众没有文化,没有耐心,没有鉴赏美学意蕴、解读叙事结构的能力⊙_⊙

至于我为什么将《清平乐》这部剧归入娘道同类(说实话张开宙做导演水平远不如郭靖宇),我在另一个提问下也提到过:zhihu.com/answer/116673


一些小伙伴的留言促使我回顾了下看过的以帝王为题材的电视剧,感慨颇深。所谓剧比剧更气人,这些电视剧其中也不乏赞美帝王功绩的内容,但为什么这些剧就没有那么令人反感呢?

除却叙事上的线索明晰,情节紧密,冲突迭起之外,我想应该还有别的东西。

比如说少年天子,静妃和花束子在深宫中依偎取暖,释放受尽压抑的情欲,却因为静妃的肆意任性,因为人性阴暗面的交织,一段潜藏在冷宫砖墙里的情事就这么被掐断在黑夜里。福临是她们悲剧的见证者,也是她们悲剧的参与者,甚至可以说是她们悲剧的制造者之一,然而当福临剃了光头,与静妃两人独处,一声“表妹”,使得静妃卸下所有的心房,尽情宣泄她的痛苦与疯狂,福临望着她,澄澈的双眼飘荡着绝望的平静。看到这一幕,只能说,人人都是这种极端扭曲的权力下的牺牲品。这要是朱朱,静妃跪倒在福临身边时,一定会让她诚恳地向皇帝忏悔,忏悔自己的娇纵任性,忏悔自己的没事找事,忏悔自己给皇帝添了太多麻烦,然后让福临慈悲为怀,居高临下说——(画面太美不敢想下去→_→)

比如说康熙王朝,这部剧戏说色彩很重,史实三成虚构七成,浓墨重彩描述了康熙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征蒙古的种种事迹,旁白也好,镜头也好,都在努力渲染帝王的丰功伟绩,且不说康熙十四岁斗倒鳌拜亲政,宋仁宗剧中十几岁在纠结接回生母,这惨烈的帝王修养的对比,康熙王朝这部剧也不是封建礼教的传声筒,编剧的笔触和导演的镜头有着充沛的人情味。编剧会让康熙在除完鳌拜后踏着政敌的鲜血走向大殿,会让康熙猜忌从小与他情同手足的挚友,会让康熙也有爱而不得的苦恼,会让前朝陷入真正惊心动魄的争斗,让康熙在江山与女儿,江山与爱人之间果断选择前者,又展示选择后康熙复杂的私人心绪;以至于看到剧情后半段,兄弟相残,父子相疑,父女离心,重臣在勾心斗角之后双双入狱,我们会感到悲切;看到容妃死在月色下的马桶堆里,我们会深感一种无力的哀凉。这就是赤裸裸的,残酷的,抹杀生命轻而易举的权力世界。暮年的康熙心痛容妃之死,却并不后悔,更能体现他作为权力顶端的一国之君,那复杂的人性。这要是换到朱朱笔下的宋仁宗,哭天喊地倾诉委屈都算轻了,容妃是大臣们逼死的,我是天下最无辜的,为什么都来欺负我嘤嘤嘤。

又比如说贞观之治,编剧笔下李世民与长孙皇后聊孩子,聊琐事的场景,充满寻常百姓家的烟火气息,是夫妻恩爱儿女成群的幸福如意。正是如此,多年以后,长孙皇后病逝,他们心爱的两个儿子李承乾和李泰相继谋反,当李世民用云淡风轻甚至有些自嘲的语气说起这些,联想起他本人弑兄逼父的经历,我们才能强烈感受到帝王家父子相争的凉薄与无奈;

还有汉武大帝,导演和编剧不遗篇幅地描绘汉景帝如何呕心沥血为年少的太子刘彻铺路,栽培太子,抱病为他举行冠礼,父子情深,但另一方面,废太子刘荣却在精巧的政治设计里走投无路,被迫自杀。曾经倍受期待的长子,在储君变更之后,就是新君掌权的绊脚石,这么一对比,父子之情与权力相传,两个表面相似却本质对立的概念就鲜明地传达给观众了,令人心寒。还有田蚡救下在城楼上放风筝的小外甥,处心积虑把外甥送上至尊之位,最后却要装疯卖傻表演放风筝,用一生的财富交换晚年的苟活,这些相互映照的情节在汉武大帝里比比皆是,反复渲染权力与人性的冲突。

帝王生活原本是展现权力与人性冲突,从而开掘人性更多复杂面的极好题材,刻画权力顶端的时候,笔墨很容易触及到权力斗争之中的人性,人性的绽放,人性的扭曲,人性的泯灭,人性的复归,正因上述电视剧做到了这些,它们才能触动我们的心弦,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永远鲜活。可这些,人性的深挖,悲欢的演绎,平视的观照,清平乐有吗?剧中的角色性格鲜明吗?这些人物的心灵世界丰富吗?故事的核心,这位帝王,他的形象丰满吗?有探讨什么能够触碰人心,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的情感命题吗?

所以说来说去还是第三点,帝王题材不是问题,怎么写才是问题〜( ̄▽ ̄〜)


user avatar   an-an-q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突然就想到以前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说有这么一种作文,你第一眼看过去言辞优美,书写工整,立意还特能唬人,像是好文章的样子。然而完整细读,你就会发现它主旨不明,文体不分,逻辑混乱,前后矛盾,节奏失调,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全是歪理。这种容易唬住人的烂文不认真看还发现不了。

我觉得《清平乐》就是这样。

一篇既优美精致又立意深远的好文章是极难得的。然而若你根本没有这个把控力和思想深度,并且本身素材就不合适,你就不要跃跃欲试,好高骛远反而弄巧成拙。

它最大的问题就出在男主是宋仁宗,原故事的框架是《孤城闭》。一则,非要把无甚大功绩且是原故事悲剧主因的仁宗拍成圣君。二则,把原本属于其他人物的的那份束缚和不得已强加给皇帝,无病呻吟。

好好地拍《孤城闭》,不好吗,,Ծ^Ծ,,


user avatar   love-sala-94-77-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5月13更新,这剧的“高级”体现在编剧的初始想法/切入点:

编剧想表达每一个人都被困在这个四方城里面,受封建制度、虚伪教条的桎梏。

皇帝不是无所不能,连生母死了都不能见一面;

皇后能文能武,受困于女儿身以及家族使命,只能当一个贤内助,处处被欺负。

公主受尽宠爱,在政治利益面前,只能牺牲自己的幸福。

怀吉光明的前程、未来、JJ,为了大宋只能牺牲你进宫当太监。

......

想呈现人物的多样性、社会多样性,原来皇帝/皇后/公主/大臣/太监等也有自己的难处,最终批判腐朽的封建制度。

这剧的“伪”体现在立意崩了

编剧没有搞明白一件事:

宋仁宗就是那个时代的最大悲剧制造者。当然宋仁宗也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之一,但是,不管怎么样,他没办法摆脱最大悲剧制造者这个身份。因为他是皇帝啊,封建制度最大的得益者,他需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我相信没有那个男性观众希望自己穿越到《清平乐》当怀吉的,大家大概率想当宋仁宗。当然,杠精请绕路,你非要说,怀吉比宋仁宗幸福,你想要穿越当怀吉,我无话可说了。宋仁宗确实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之一,他可以说他惨,但绝不是最惨那位,这要搞清楚。皇帝/公主/皇后/贵妃/大臣有自己的难处,但绝不是最惨的那个。皇帝既然享受了九五至尊的权利,自然而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付出相应的代价。

某部被骂得很惨的电视剧,说没有文化,很狗血的电视剧,能写出这样的台词。

这就是立意出了大问题的结果:编剧塑造的宋仁宗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双标狗+白莲花。

自己吃亏了,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我妈死了,我见不到最后一面,我好委屈啊,委屈了几十集。其他人吃亏了,你认命吧,这是国家的责任。我尽力了,不要怪我。

自己为了一己私欲,违背规则。就这么一点小小的要求都不能满足我?我活着有什么意义?我好委屈啊。其他人为了一己私欲,违背规则。做人不能这样任意妄为,你有你的责任,你要长大了,要学会承担责任。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听我的。

如果编剧一上来就写宋仁宗是一个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人,徽柔虽然是她的公主,但是,不会超越大宋的规矩,那么宋仁宗的人设不就立起来了吗?但是,编剧非要把宋仁宗往玛丽苏那个路线靠,把他塑造成圣人。

所以,你会觉得《清平乐》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很婊,又当又立。一边享受着皇帝/皇后/公主/文官大臣的荣华富贵,却不愿意承担对应的责任。

历史上,帝王为了江山社稷牺牲儿子女儿的爱情和婚姻是常见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本剧编剧塑造的宋仁宗这么让人觉得恶心?

问题就出在立意:

第一种立意,宋仁宗觉得自己是最大的悲剧制造者,女儿的幸福被葬送了是我的错。都怪我这个父亲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女儿,我真失败,我这个皇帝当的真憋屈。

第二种立意,宋仁宗觉得我已经做到自己能做的一切,但是,女儿还是得不到幸福,这不是我的错,是时代的错,是其他人的错。反正,我有错,但最大的错误不是我。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立意。第一种是会被观众同情的,大家会觉得宋仁宗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甚至会同情可怜宋仁宗生在帝王家的无奈。第二种就是所谓的矫情、无病呻吟。

如果你不认同上面几段话或者如果你觉得宋仁宗是整个大宋最惨的人,后面的文字,你可以不用看了。看了也只会导致评论区的对骂,浪费你我他的时间和精力。

TO编剧的几句话:小孩子才会把难过渲染的惊天动地,成年人都是默默接受。


评价文艺作品,第一个肯定是政治正确,第二才是技术方面。

下面开始从技术层面分析。

不尊重编剧这个职业的反噬。

编剧导演水平不够

编剧导演水平不够

编剧导演水平不够

国产电视剧有一个通病就是不尊重编剧,宁愿花几百万买小说版权,也不愿意花几万块请一个好编剧。导演一门把宝压在服化、道具、场景、画面、演技上,却讲不好一个故事。结果就是花几千万做最好看最精致的服饰、花几百万买知名小说的版权改编、请中戏北影的小鲜肉小花+几个知名的老戏骨,拍出来的电视剧人设崩塌、剧情线混乱。

具体点:

1、编剧让这个剧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成为了工具人。

什么是工具人?——你的存在、价值、人物形象设定只是为了完成某一件事的。

电视剧里面需要工具人,但如果人人都是工具人,那整个剧就变成流水账了。举一个电视剧里面常见的工具人——小三。很多电视剧里面都有出轨小三的角色和设定,小三存在的意义就是破坏男主女主的感情的,这就是所谓的工具人。如何让小三从工具人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编剧需要解释,小三是怎么勾引男主的?男主到底喜欢小三的什么?小三和原配比优缺点在哪里?小三图男主的什么?小三真的闲着无聊来当小三吗?肯定不是。怎么自圆其说,这就是编剧的水平。

很多编剧写剧本时,自己先预定了结局走向,再返回来补充过程,编剧水平足够高能自圆其说自然是好,但水平不够,很多时候是在强词夺理,为剧情而剧情。

举一个例子。《清平乐》里面第20集张贵妃和宋仁宗有一段戏,张贵妃给宋仁宗做了一道羊羹汤,宋仁宗没有喝这一道汤,因为宋仁宗觉得羊羹汤太贵了,比例巴拉说了一堆台词,大概意思就说羊羹汤太贵了,官家的钱也是有限的,不能太奢侈。

编剧的用意是体现宋仁宗“爱民如子”“勤俭节约”,演员也用心演了,怎么观众就感受不到?

问题就在于我说的“工具人化”,宋仁宗不吃羊羹汤,原因是太贵了,这是很笼统的理由。那么你要具体解释,你把钱省下来干什么?宋仁宗这样做真的有用吗?下人真的会省钱了吗?

2、时间线崩塌

小说改编电视剧的通病。小说是没有时间概念了,电视剧有。什么意思?写小说的时候,随随便便十六年后,N年后,但是,电视剧不行。时间跨度越大,对于导演的要求越高,你不能春夏秋冬20岁30岁演员都是同一个样子演戏。

一个剧本必然存在两条线分别是时间线和感情线。

时间线:就是指主角视角展开的一个故事。感情线:就是围绕主角以及身边角色的情感交割(爱情、亲情、友情)。《清平乐》的时间线是宋仁宗的一生,感情线就是宋仁宗和后宫各位妃子。

其实编剧的立意挺好的,他写宋仁宗的一生,切入点是宋仁宗一生求而不得,反复退让的无奈。每一个人都被困在这个四方城里面。

虽然宋仁宗是皇帝,但他不是为所欲为的,甚至处处受到制止。

前期,宋仁宗想干什么,太后各种反对。想见生母最后一面,见不到。

中期,宋仁宗想干什么,大臣们各种反对。想要改革,失败了。想要打仗,打不过。

后宫,宋仁宗想干什么,皇后各种反对。想宠爱一个张贵妃都一堆规矩。

然后衍生副线剧情。

虽然大臣们各自有自己的小算盘,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又会一同出气,所谓的改革、新政,遭遇各种阻力其实什么都干不了。

虽然徽柔公主是金枝玉叶,但是,其实什么都干不了,不能去学堂,不能选择自己的婚姻。

虽然张贵妃宠冠后宫,但是,其实什么都干不了,得不到自己想得的。

但是,观众看着看着就会有一种感觉:20岁的宋仁宗和40岁的宋仁宗,没有明显差异。

这是导演水平的差异,导演没有拍出来。

宋仁宗一生有几个重要的阶段,结婚、生子、丧子、丧偶(张贵妃)、临死。没有明显差异。观众感受不到时间的流动。

给人一种感觉,张贵妃死了就死了,宋仁宗除了刚死那会哭一下,然后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没有一丝丝改变。(可能导演觉得加点胡子就是变化了吧。)

宋仁宗一开头死亲妈那会也是,你亲妈死了,你哭了,就真的完事了。没有一点变化。

所谓的流水账感。

3、感情线跟着写崩了——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颜狗

《少年天子》里面的邓超也是见一个爱一个,但是,人家审美是专一的,找一个有才气的女人,陪着他画画、写字,有精神上的交流。

宋仁宗,我看不出来他的审美标准是什么?给人感觉就是单纯的颜狗,把后宫女性角色塑造出长得好看的花瓶+生殖工具。

本来封建制度,盲婚哑嫁,结婚前可能就没有见过一面,古代皇帝三宫六院,和N个妃子生一堆孩子,这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是,正常的编剧会进行艺术加工,毕竟是电视剧。

颜狗——一见钟情

见一个爱一个——赵家祖宗逼的,政治联姻任务

......

目前主流的女性观众目前只接受两种古装剧男女情感关系的模式:

1、一堆女人中只有一个真爱,其他都是政治任务。皇帝只爱xxx,其他不过是传宗接代。早10年流行的穿越剧都是这个套路。《步步惊心》四爷有很多女人,但是,那不过是政治任务,古代的盲婚哑嫁,和穿越女才是自由恋爱,相识相知,他深爱女主,女主迫于封建制度默默牺牲。

2、有一个所谓的赢家,皇帝谁都不爱,更爱他自己,更爱江山爱国家。女性角色利用各种手段打压其他人成功上位。最近几年的爽剧,例如延禧攻略。

但这剧两种模式都没有采用。

真的流水账给你写了宋仁宗三宫六院的生活,今天爱张贵妃,明天爱苗贵妃,后天爱曹贵妃。把宋仁宗变成了种猪,专注配种,见一个爱一个。不管是皇帝和皇后还是贵妃,爱情戏都不吸粉,不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

其实可以这么设定

1、宋仁宗对张贵妃、皇后都不是真爱,他谁都不爱,只是借后宫的事情(领养宗室的孩子、皇后的废立)和士大夫争权。

2、宋仁宗只爱皇后/贵妃一人,其他都不是真爱,不过是政治任务。

这就导致了宋仁宗的人设立不起来,渣的不明不白。观众也不好磕cp,女性角色全部变成了生育工具(所谓的工具人),围绕宋仁宗转。

宋仁宗历史上有一个张贵妃,所以,张贵妃上线了并得到了宋仁宗的喜欢。但是,编剧没有圆回来,告诉你,宋仁宗到底喜不喜欢张贵妃?喜欢张贵妃的什么?宋仁宗的后宫角色全部变成了工具人,人设不讨喜。

感情线、时间线双双崩了,导致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工具人+流水账。豆瓣一群人尬吹切入点高(人物多样性、被封建制度桎梏),其实,立意和技术方面都崩了。

我来当编剧,几种处理手法。

1、如果依然坚持宋仁宗为主线,我会毫不犹豫把怀吉徽柔、皇后给改成副线剧情,什么徽柔出生、招婿、夜扣门、皇后剧情就一笔带过。

宋仁宗从头到尾,谁都不爱,不爱徽柔,不爱张贵妃,不爱皇后,不爱苗贵妃。。。。。张贵妃升为女一号,把她塑造成一个困在四方城中失意的女子,她以为赵祯一心一意爱她,最终才发现帝王最在意的是江山,含恨而终。宋仁宗追悔莫及封其为温成皇后。(因为百度百科写张贵妃宠冠后宫,不要和历史拧巴。)

2、坚持原著的怀吉、徽柔为主线剧情,宋仁宗皇后从头到尾,谁都不爱,在意的是江山,他们就是反派角色。公主反抗他们,加公主的戏,小时候宋仁宗不让读书,公主偏要读书。公主恨自己不是男生,没办法继承王位,如何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对抗皇帝、皇后、张贵妃,需求下一任皇帝哥哥(赵宗实)的帮助。当一个宋朝的女权主义者,走青春一点的路线,李玮、曹玶、怀吉的演员颜值高一点,三人都爱公主宠爱公主,最终以宋仁宗为首的人逼死/疯了公主,宋仁宗追悔莫及。

虽然大家都骂编剧,其实导演也有问题。《欢乐颂》你仔细研究剧本的时间线、感情戏、立意,不算佳作。

但是,好的导演能找到剧本的闪光点,将其放大,达到力挽狂澜的效果。可惜,本剧的导演没有找到。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黄轩主演的正午阳光新剧《山海情》? 
  如何评价电视剧《清平乐》? 
  如何评价《清平乐》里的张贵妃? 
  如何评价演员刘丹在《开端》中的表现? 
  《大江大河》程开颜那么爱宋运辉 ,为什么会输给梁思申? 
  中国的编剧写不好职场剧吗?为什么? 
  电视剧《开端》里,为什么会有循环存在? 
  如何评价雷佳音、袁泉、张艺兴主演的正午新剧《相逢时节》? 
  有没有类似孤城闭那样男主是宦官的虐文啊? 
  《开端》中陶映红为什么非得拉上一车人陪死?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绿地出轨事件女主张雨婷?
下一个讨论
中国没有成体系的逻辑学,导致了哪些有趣的中国特有的事物?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