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南部的历史挺复杂,挺有意思的,但印度史研究一直有史料不全的问题,个人也仅是出于自己的了解做一个大概的回答。由于仅仅只考虑南印度的历史,也出现过纷繁复杂的大大小小一大堆王国,用一个历史时间线的方式叙述下来实在是太难了,时间线结合分国叙述的方法容易不少,但这样肯定会遗漏一些不重要的国家,当然个人认为这个无伤大雅。
印度历史上,在不列颠人控制印度以前,从未有一个恒河流域为中心的王朝,控制过印度次大陆的最南端科摩林角,最接近一次,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孔雀王朝:
一般认为,阿育王时期的孔雀王朝已经在南印度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没有完全控制。印度最南部,是泰米尔人的居住区域,孔雀王朝时期对应着实泰米尔人的森格姆时期,整个南印度地区,当时主要有三个王国,东边的朱罗(Chola),西边的哲罗(Chera又作Keralaputras,上图中即如此),以及南方的潘地亚(Pandyan),这三个国家此后将相爱相杀,灭国复国,纠结上千年。
早期的泰米尔人王国只有零星的资料,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阿育王的铭文中确切提及了这三个国家的存在,与阿育王友好但不属于孔雀王朝。随后,这三个国家一度消失,在公元300年左右被一个统一的王朝卡拉巴拉斯王朝(Kalabhras)所取代,其中朱罗的消失可能更早一点,有可能早先便灭亡于潘地亚之手。
同时期,这一地区还有一些小国如Ay,Kongu,Puzhinadu,或许先后被大国征服或成为附庸,或许一直苟延残喘着,历史资料不全却在时间跨度相隔很长的时间出现一些零星提及的史料。这期间,哲罗控制的地域最广也最强大。不过其后在卡拉巴拉斯王朝崩溃哲罗复国以后,只能保留西海岸狭长地带直至消亡,哲罗的故事差不多已经结束了。
同时期,在泰米尔地区以北,中国传统文献所谓的百乘王朝(Satavahana)兴起于孔雀王朝崩溃后原本其控制的中南印度地区。其后又兴起了了帕拉瓦王朝(Pallava)和遮娄其王朝(Chalukyas),这两个王朝的特点是都不是泰米尔人为主但都控制了一部分泰米尔地区,向北则只到德干高原地区为止,没有深入恒河流域。
而卡拉巴拉斯王朝,史料记载及其匮乏,但知道在公元600年被复国的潘地亚和北方的帕拉瓦联合下灭亡,哲罗在差不多时期复国,潘地亚第一个兴起的时期开始了。潘地亚继承了卡拉巴拉斯王朝的大多数的领土,其过程不详,只知道潘地亚的君主Kadungon只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这项功绩。其后的很长世间里,潘地亚的领土几乎没有变化,直到两百多年后,朱罗在848年由Vijayalaya Chola的带领下复国。
面南方的潘地亚和北方的帕拉瓦开始试图结盟对抗力量日益增强的的朱罗王朝,然而,此时早已衰弱的领土只剩下朱罗北部一片并不广阔领土的帕拉瓦最终在Vijayalaya的儿子Aditya Chola的进攻下于891年被吞并。此时的南印度,又回到了1000年前朱罗,哲罗,潘地亚三足鼎立的时代,只是之前最弱小,最先灭亡也是最后复国的朱罗,此时已经隐隐有成为南印度霸主的趋势。
在Rajendra Chola一世在位期间,朱罗王朝到达巅峰,不但哲罗和潘地亚向朱罗臣服,还一路沿着印度次大陆的东海岸向孟加拉(Bengal)地区进行扩张(虽然并没有实际控制),这也是唯一一次泰米尔人的王国影响力渗入恒河流域,只是并没有进入印度北部的核心区域。同时朱罗王国还向海外扩张,占领了整个斯里兰卡之后,将影响力扩大到安达曼群岛,直到东南亚地区。
上图可能有所夸张图中的文耆(Vengi)即历史上的遮娄其分裂出的东遮娄其王国(East Chalukyas)以及羯陵伽(Kalinga)的南部,事实上直到其孙,朱罗最伟大的君主之一,Kulothunga Chola一世的时候才真正控制,然而在这位君主的晚年,斯里兰卡,和文耆都脱离了朱罗,其后又有所反复,但朱罗的衰落却已经开始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潘地亚又重新开始兴起了,即位于1216年,Maravarman Sundara Pandyan,一位带领潘地亚复兴的伟大君主,从沦为朱罗王朝臣属,领土仅限一隅的小国,扩张到可以能与朱罗抗衡,朱罗甚至需要依靠外国援助调停才得一保全。到十余年后Jatavarman Sundara Pandyan在位期间,朱罗王朝就彻底消失,复兴的潘地亚王朝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这也是潘地亚历史上面积最大的时期,基本上继承了朱罗在印度次大陆上的全部领土。
同时间,印度中南部地区,卡纳达人开始兴起,出现了一系列卡纳达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前文叙述的遮娄其王朝分裂,西部的继承者是罗湿陀罗拘陀王朝(Rashtrakutas),也是唯一一个以德干高原为中心,影响力扩展到恒河流域的王朝。其后是西遮娄其(后遮娄其)王朝,最后是曾经在朱罗王朝最后挣扎期间给予过一定援助的曷萨拉王朝(Hoysala),这几个都是卡纳达人王朝。
然而进入了14世纪,印度次大陆掀起了一次新的风暴,强大的的里苏丹国兴起了,1500多年来,第一个能威胁到南印度的恒河流域为中心的国家出现了。德里苏丹国的第三个王朝图格鲁克王朝,从1320建立起十年时间里其由北向南,从德干高原南部的曷萨拉王朝,到南部的潘地亚王朝,几乎都落入的苏丹的手中,包括潘地亚王朝历来的中心地区马杜赖(Madurai)。同时潘地亚自身也陷入内乱,早已分裂的哲罗王朝,其残存奎隆(Quilon)王国,本身作为潘地亚的附庸,这时也宣称有权继承潘地亚的王位,短暂统一了印度南部而后又重新分裂。此后西海岸原来哲罗王朝所辖的地区,分裂成许多小国,有时也会暂时臣服于附近大国,直到其被葡萄牙,荷兰,最后是英国的殖民者入侵或主动接受西方殖民者的统治,成为欧洲殖民者的殖民地或保护国。
然而,德里苏丹国的控制并不强,也不长久,不但印度教徒起义不断,在1335年,地方上的穆斯林入侵者也在马杜赖为中心地区也建立了马杜赖苏丹国,脱离德里苏丹国。在众多印度教徒的起义者中,卡纳达人建立的维查耶纳伽尔(又译作毗奢耶那伽罗王朝,Vijayanagara)最终取得了成功,接手了曷萨拉王朝的残余势力,又于1378年灭亡了马杜赖苏丹国,最终将穆斯林的势力赶出了南方,并使周边其余的印度教势力臣服。
其后的故事也很琐碎,强大的维查耶纳伽尔王国使得北部穆斯林诸国备受压力,在穆斯林五国合力进攻下衰落,其后分裂,在印度南部地区主要继承国是迈索尔王国以及马杜赖纳亚克王朝。迈索尔是最后一个强大的卡纳达人国家,在其兴起的时期北印度出现了最后一个能威胁到印度次大陆南端的国家,莫卧儿帝国(Mughal),然而,莫卧儿帝国只在最强大的君主奥朗则布(Aurangzeb)统治期间短暂的臣服了迈索尔,其死后,帝国迅速分崩离析,迈索尔也开始逐渐强大,直到被英国殖民者击溃,莫卧儿在奥朗则布时期,扩张也确实已经到达了极限。而印度最后一个强权,马拉塔帝国,也仅仅只是在南印度泰米尔人的区域有过一小块属地而已,在南印度的历史上无足轻重。
印度漫长的历史,在接受不列颠人统治之前,有希望同时控制最南端科摩林角和北部德里附近的恒河流域核心区域的,只有孔雀王朝,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三家而已。第一个与南方诸国友好,没有南征的动力,后两个则自身内部不稳定,扩张到德干高原之后已经到达极限,其后都迅速崩溃,退回北印度。事实上,除了这三个国家,能同时拥有德干高原南部和恒河流域任何一部分的国家,也只是多加上一个德干高原地区为核心国家中最强大的一个,罗湿陀罗拘陀王朝而已(朱罗王朝并未有效控制恒河流域)。南印度与北印度,在历史的绝大多数时期就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中间隔着一群德干高原国家使他们不相往来。本文没有介绍任何没有威胁到南印度的恒河流域政权,事实上,那里的故事更加丰富也更加复杂,要说起来篇幅能拉长几倍,也就不加考虑了。
最后应该注记一下,本文的南印度,极其狭义地只指德干高原以南的印度次大陆区域,大致就是现在印度最南部的两个邦,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和喀拉拉邦(Kerala),因需要,本文介绍的比较多的还有主要位于卡纳塔克邦(Karnataka)地区的古印度王朝。
最后,我还是想说,前面说了那么多印度南北难以统一成一个国家,但如今的印度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还是有一个重要的文化基础,就是印度教。虽然在印度国内,还有不少基督徒,伊斯兰教徒和锡克教徒,然而除了印度东部数个邦(这几个邦历史文化上其实也更接近缅甸和中国西藏地区而不是印度)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占多数,旁遮普邦信仰锡克教的人数最多,其他诸邦均为印度教徒为主,虽然印度教带来的包括种姓问题等,可能会是阻碍印度发展的一股难以摆脱的阻力,但可能却也恰恰是这个历史过于复杂的国家的一个良好的粘合剂。
这个问题,没有把毗奢耶那伽罗中后期的历史展开来说说有点可惜
毗奢耶那伽罗之前的朱罗王朝和潘地亚王朝都是接近”联合酋长国“的形态,王族的核心地带可能掌握了最肥沃的土地和最多的人口,但除此以外,甚至没有办法从其广袤领土的其他部分去获得税收,因为这些地方的实权都由一个个独立的酋长、寺庙或商业港市所掌握。这些地方统治者的合法性完全不由朱罗的潘地亚君主来授予,而是出自其所在社区的传统认同。地方统治者只在仪式上供奉朱罗或潘地亚的君主为国君,换言之,国王只是一个大号一点,富有一点的诸侯而已。毗奢耶那伽罗王朝早期同样延续了这个传统。
但是这种传统在15世纪中叶开始出现转变,依靠军事立国的毗奢耶那伽罗王朝为了应对德干地区强大的巴曼尼苏丹国的威胁,开始采用以军功授田的方式鼓励酋长用军事服务来换取超出传统的土地权利,同时鼓励寺院或商人扩大投资发展适合对外贸易的商品,以提高货币收入来收购进口的战马和火器等物资。每当一位有强大军事威望的Raya(毗奢耶那伽罗的君主)如Saluva Narasimha Deva Raya统治时,传统的土地关系都会进一步发生改变。
第一次大的变革发生在Tuluva王朝的第三代Raya Krishnadevaraya(1509-1529在位)治下。在他统治时期堪称是印度次大陆中最有威望的君主,仅仅在登位不过六个月之久,就击败了巴曼尼苏丹国的大军,杀死了毕加普尔苏丹Yusuf Adil Shah,重伤了巴曼尼苏丹Mahmood Shah 二世。他还向东讨伐了奥里萨的加贾帕提王国,夺取了科罗曼德尔海岸的大部。种种辉煌的军事胜利得以让他有足够的权威来推进南部地区的改革。他将距离王都亨比较为遥远的南部疆土分封给了几大亲信的婆罗门大臣,这些婆罗门不再是刻板印象中只负责仪式的高种姓神职,而是积攒了丰富的行政、财政及军事经验的”帝国代理人“。他们从分封的土地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丰厚收入,还负责向管辖区域的酋长们征收以货币缴纳各种名目繁多的税收,然后上缴给Raya王廷。这项改革使权臣们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和一定程度的自治权,逐渐成为了形同土皇帝的Nayak,比如 Chellappa和Saluva Timmarasu。
不过作为回报,Raya也获得了此前不论是朱罗还是潘地亚都从未实现的基层税收,改变了那些小酋长千年不上税的神仙日子。Krishnadevaraya还鼓励向广大干旱的内陆地区开垦并投资兴修水利,也进一步扩大了税基,毗奢耶那伽罗的国力在他治下走上顶峰
但是好景不长,在Krishnadevaraya死后,继任Raya的Achyutadevaraya不具备兄长的威望和才干,其兄改革留下的弊端也就爆发了出来,前面提到的Chellappa甚至掀起了叛乱。叛乱被镇压后,Achyutadevaraya任命了他的亲族Salakaraju继任为泰米尔领主,来对抗与他日益产生矛盾的前国王之女婿,后来成为毗国一大枭雄的泰卢固人Aliya Rama Raya,却不曾想Salakaraju在他故去以后立刻展露出了野心,谋杀了包括Achyutadevaraya的儿子在内的所有宗室,只有Achyutadevaraya的外甥 Sadasiva Raya逃过一劫,后来成为了Tuluva王朝的最后一任Raya。
在这一系列的动乱中,Aliya Rama Raya趁势崛起,成为了Sadasiva Raya的摄政,王国的实际统治者,Aravidu王朝由此开始。为了巩固权势,他开始了毗奢耶那伽罗在16世纪的第二次重大改革,将原本驻守在德干边境的一票婆罗门替换为自己的亲族,并大力提拔泰卢固地区的小酋长进入政治中心,形成了由血缘和姻亲纽带巩固的权力中枢,而另一方面,作为利益交换换取军事支持和远方的和平,他给予了远在卡纳塔克邦和泰米尔邦的Nayak(其中主要的有迈索尔、坦贾武尔、金吉、伊克里、马杜赖)更大的自治权。这个将国家统治“家产化”的措施无疑对之后直到英国人统治前的南印度有深远影响。
当Aliya Rama Raya意外地在1565年的Talikota之战中死于德干的穆斯林军之手后,相比前一个王朝,“家产制”确实一定程度上保证了Aravidu王朝几十年的平稳延续,但到了1614年Venkata二世亡故时,继承权的纷争再度爆发,最后演变成全面的内战。在内战中扮演主角的,正是Aliya Rama Raya当年为了获得军事支持而特意强化的几大南部“藩屏”。 虽然在Toppur一战中支持外戚篡位者Jagga Raya的金吉Nayak和马杜赖Nayak遭受惨败, Aravidu王室保住了血脉,但受到伤害最大的仍然还是Aravidu王室……从内战之后,这些互相敌视的南部“藩屏”互相征伐,但在一件事情上达成了默契,那就是会阻止强有力的继承者登上Raya之位,使得曾经的宗主毗奢耶那伽罗彻底沦为了一个蜗居在今天安德拉邦南部苟延残喘的小王国。Aravidu王室已经无力去干预沿海的Nayak们绕过自己跟欧洲人建立关系,甚至无法阻止他们勾结毕加普尔或戈尔康达的苏丹里应外合围攻他们,只能等待来自德干的穆斯林们给他最后的一击。
毗奢耶那伽罗退下南印度政治舞台的角逐后,在那些有力的Nayak统治下,南印度迎来了英治时代前的最后一阵繁荣。文化艺术方面,马杜赖著名的Tirumala Nayaka曾将南印度的达罗毗荼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巅峰;经济方面,荷兰人、英国人的相继到来,加剧了欧洲商人在南印度的竞争,货币化程度相比毗奢耶那伽罗时代进一步提高,促使大量内陆的旱地得到开发,以生产对外贸易所需要的商品,并且在金吉和坦贾武尔出现了Achyutappa Chetti和Chinnana兄弟为代表的的“哲地”海商组织,这些都成为了毗奢耶那伽罗的遗产与英国东印度公司时代间的直接联系
哦呵呵~南印度历史上也有许多turco-perso-islamic政权~
南印度第一个伊斯兰教政权叫做巴赫曼尼苏丹国,由突厥人阿拉丁·巴赫曼·沙建立,统治中心在南印度的卡纳塔克邦,曾是南印度最强的国家。
后来分裂为Ahmednagar,Bidar,Bijapur,Berar Sultanate,Golconda Sultanate五个国家。
他们都被奥朗泽布吞并。莫卧儿帝国崩溃后,建立了许多土邦。
著名的海得拉巴(Hyderabad)就是一座典型的南印度伊斯兰城市,是Golconda Sultanate的首都,在英属印度时期海得拉巴也是全印度势力最大的土邦之一。
伊斯兰教在南印度也留下了不少可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