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125mm坦克炮与120mm坦克炮相比有多大优势? 第1页

  

user avatar   wen-ruo-xun-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分几个方面说,当然,可能有跑题的部分

1.单论火炮表现出的散布而言,120/L44+DM23优于125+3BM9/12

证据如下

2.不过在重量方面方面反而有些反常识了

M256尽管身管更短、口径更小,但其火炮的重量却高于2A46及其改进型,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这两者的重量均相对于L11/L30仍然较高


其他方面后面再说,先写成这样


user avatar   CO2basedlaserwave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年2月21日更新,更新在文末。


补充个评论问题,9M119等125一众炮射导弹的发射能量来源不是那个弹底壳弹簧。那个弹簧才多大能量,这弹簧是导弹装填时压弹用的,金属弹底壳里是有发射药的。


首先,125坦克炮有9M119激光信息场制导的炮射导弹,这就是优势,美国有能力没搞120炮导是他的事,反正这是斗兽棋式对比。越大的药室和内膛空间,越有利于炮射导弹的布置和设计,提高发射有效载荷。

说点离题的,对于坦克炮甚至不管什么炮,炮射导弹西方一直不上心的原因,不是他们管子多有各种支援不care,而是他们有种观念,也值得我们学习:没有任何定向器的发射过载会比炮高,所以它就应该发挥的是临门一脚的功能,诸如大离轴角制导别的发射器比它做得更好,把它当导弹发射器就是浪费,这就不是坦克炮职能。


说穿甲弹,中俄的125分装坦克炮的问题就是穿甲弹杆长,按照目前脱壳穿甲弹的着靶速度量级,基本可以认为是多长的杆能穿多厚的靶。

其实吹西方120炮小药室小膛压打出比中俄大药室高膛压更好的穿深的观点有些片面,前者对于后者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至于是不是击穿概率标准不一样都是陈年旧账了,而且如果在近些年相似的技术体系下西方能做到这样一定是有其他性能牺牲的。为什么可以吹西方的小药室小膛压,同时却对125穿甲弹头可以比120穿甲弹能承担更大的发射强度这一优点视而不见呢?

从这角度看反而是125坦克炮的优点呐,因为弹头发射时其弹尖到弹丸底所承受的压力是逐渐递增的,这为未来125坦克炮弹选用更长的弹芯提供了可能,不要觉得125分装穿甲弹用不了长弹芯,因为它就不需要长弹芯,在比120炮更高的着靶速度下能获得速度指数递增的侵彻比,速度越高这优势越明显。当然大长径比得配高速,否则穿甲侵彻比还是上不去,第二就是影响弹丸飞行稳定性。

这是国外网友画的常见穿甲弹飞行体同比例示意图,暂且不管其正确性,能看出来,3BM59的劣势相比德DM53其实并不在弹杆长度上。3BM59的脱壳飞行体的长度在735mm,穿甲体的长度在660mm,弹芯直径在20到24mm。而DM53(L55发射)查到的弹芯长度是745mm,这里不讨论各自结果,但比较两者2000m侵彻数据其实差别已经远超过了10mm。

除了计算方法和测试靶板的差别第一种可能就千米速度降的差距,第二种可能速度差别不大但弹芯质量差别与有效载荷的差别造成第一种差别,这么分析有点片面,权当多一个角度吧。密度差别导致的脱壳飞行体质量差别,对千米速度降影响很大。

还有就是125的弹托质量一般较小,可以对比一下俄常见穿甲弹丸和德莱茵的穿甲弹的外形。

我们一般把以莱茵DM系列为代表的穿甲弹的弹托叫做马鞍形弹托,把苏/俄3BM系列穿甲弹的弹托叫做双锥形弹托。

当穿甲弹全口径相同时,以DM系列的马鞍形弹托质量通常要大于双锥形弹托质量,这也就导致了马鞍形弹托的穿甲弹发射时的有效载荷率要低于双锥形弹托的穿甲弹。马鞍形弹托多见于以莱茵120为代表的一众西方穿甲弹,也就是说,125坦克炮穿甲弹发射时的消极质量要小,内弹道能量利用率也高。同时,双锥形弹托的穿甲弹比马鞍形弹托穿甲弹更能适应高膛压发射。但这些基本也是历史问题了

马鞍形弹托的有点在于它前面有明显的迎风槽,后面也有背风槽,它出炮口后,迎风槽能产生更大的空气阻力,背风槽也能利用侧向扩散的火药燃气产生向外的升力,两者作用下导致马鞍形弹托的的脱壳速度要高于125的双锥形弹托。描述地简单也不代表设计容易,120穿甲弹的马鞍形弹托需要严格地计算脱壳时的配平。

为了结合这两种弹托的特点逐渐衍生除了混合型弹托,这一点125和120的想法是一致的,在马鞍形弹托的基础上前后各或多或少地衍生出一个锥体以适应大长径比的弹芯。这就是后话了

暂时先想到这么多。


2021年2月21日更新。

看到该问题的各位大佬回答得都很精彩,学到了不少。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指教。

125mm炮为什么口径大可以做到这么轻,有知友说这样会带来可靠性的问题,感觉不是这样。M256的质量大但后坐距离比同时期的2A46M-1,2并无太多优势,这问题是后坐设计上的差别。

RH120L44/M256的做法是增大后坐体质量来减小后坐加速度与后坐距离,早期2A46和2A46-1也都是单驻退的结构,而从2A46M开始到2A75,82基本都采用了双驻退单复进的设计,所以后坐体可以相对轻点,通过双驻退设计来减小后坐距离,与后坐体较重的单驻退显然是不同的后坐思路,M256包括L55一直都是单驻退单复进的设计。

这样125炮当然可以设计得很轻,轻量化指标是减什么?当然是去减那些重量最大的零件的啊,毛子的思路很好。

而且得注意下,RH120/M256右面的下面那个筒子既不是驻退器,也不是复进机,而是气动热交换器。




  

相关话题

  有没有专门用于巷战/治安战的战车?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关于坦克的书? 
  步兵遭遇坦克除呼叫炮火支援外有无其他反制方法? 
  为何自行车发明以来未大规模应用于军事? 
  坦克底盘研发难度如何,为什么99式和96式都沿用t72的底盘? 
  客观来说,印度空军的 su30MKI 性能究竟如何? 
  枪械里所谓的红点瞄准器,全息瞄准器有什么不同,分别适用于什么场合? 
  美国的下一代战舰是是什么样的? 
  二战最强反坦克炮是不是12.8 cm pak 44? 
  虎式坦克能否这样击穿99式坦克正面? 

前一个讨论
引进苏35是否沉重打击军迷(非军迷)对中国军事航空科技的信心?
下一个讨论
枪械后坐力能完全去除么?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