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 B 站 2020 年五四青年节宣传短片《后浪》? 第1页

                             10    11    12    13    14 

user avatar   luxeni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个视频是对谁说的?是对B站用户,尤其是那些内容创造者。B站聚集了中文互联网的精华,这些创造力绝大多数是年轻人贡献的。他们乐观张扬,娱乐至死,化腐朽为神奇,化悲痛为鬼畜,解构一切。

何冰是把这些年轻人跟谁对比呢?又是谁在讲“一代不如一代”?何冰六十年代出生。他这一代的人经历的时代变化颇为剧烈,早年单一、忧伤、迷茫,青年时代骤然面对中西方现代化程度的巨大差异,有的人压弯了脊梁骨,有的人噗通就跪下了,再也没有站起来过。他们的很多人,至今笔下满是“殇”味。他们中的精英“文化人”至今还把持着文化界最具分量的话语权,甚至是拍板权。

何冰说的“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谁在抱怨,谁在将抱怨实施为压制,请细细品味。

何冰看到了B站为代表的年轻人心中有火,眼里有光,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希望。文化的话语权不能再由方方圆圆们把持,后浪们才是中国的未来。

讲法确定有点尬,但这只是代沟的感觉而已。这份善良的勉励,就收下吧。


user avatar   cloudycity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学地质的,我略懂一点海啸。

当海啸发生时,从海面到几百米甚至数千米深的海水都在整体运动:这其实是一种波。

当海啸推到岸边时,由于海底越来越浅,海水的波就向上涌动。

但是水显然不能无限往上堆,于是便会垮塌,这就是浪头。

而形成高耸浪头的海水,永远只是表面的一层——更多的海水,将波动的能量耗散在对海底泥沙无休止的搬运和冲刷上,缓缓的涨起,消散在沙滩上,你甚至不会注意到它们的存在。

那些站在时代浪尖上的青年,永远只是少数的一群——更多的青年,将青春的能量耗散在无休止的事情上:为学业拼搏,为事业拼搏,为更好的生活拼搏,慢慢的奋斗,消散在中年人的肚腩里,你甚至不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

追求自己的热爱固然是好的,值得讴歌;但更多人不得不将热爱让位给生活。

拥有选择的权利固然也是好的,但更多的人在努力使自己拥有选择的能力。

其实,我对海洋表层海水如何来到海面这件事并不关心,就像我也不会关心许多后浪们为什么拥有选择的权利一样。

这个世界有很多事,用“存在即合理”就足以解释,阶级固化什么的亦然,“他们的生活”亦然。

但是,奋斗在改变外部世界面貌、改变自身社会阶层属性道路上的年轻人,更值得我们去讴歌。

没有芸芸众生的平凡,如何衬托一小部分“后浪”们的光鲜靓丽呢?

所以,这大约是一个30多岁的准中年人看完流泪、踏入社会不久的晚期青年人嗤之以鼻、尚未工作的大学生们兴奋不已、未成年人们看完欢呼雀跃的视频。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你看,辛弃疾早就看破了。

“啊,今天的北京好凉快啊,哈哈哈哈哈”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认为《后浪》的大问题是视角的狭窄以及以偏概全。这当然是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但是在我看来,《后浪》的最大问题并不在于聚焦对象的狭窄,而是整个视频都在以消费主义的视角来阐释当代青年。

纵观《后浪》中呈现的画面,其所推崇的“后浪”们展现给观众的并不是“生产”,而是“消费”。无论是跳伞、潜水、登山还是出国游、电竞等等,无一例外都是消费活动。从更深的层面上说,这是在利用消费行为对“后浪”们进行身份锚定,而这恰恰正是消费主义的标志。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世界科技并未发生大规模实质性进步的背景下,消费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工具。受此影响,消费主义也应运而生。消费主义的最大问题是并不让人直面社会问题,而是告诉每个人“你消费什么,你就是什么人”。当然,消费主义不会直接说出来,但是会将各种产品打包成为“生活方式”,并划分出等级,以不起眼的方式引导你进行消费。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抵挡不了消费主义的影响。我自己也会因为“喜欢”某个新产品而不是因为旧的东西坏了去买新的——比如电脑,最近十年我自己换了十几台电脑。但是,我自己也知道用消费主义来解读当代青年是不合适的——至少在价值观上是不合适的。如果真的认为青年们是“后浪”,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关注“后浪”们的“生产”——换句话说,我们要看的是“后浪”们创造了什么东西,而不是购买了什么东西、过着怎么样的生活。

哪怕《后浪》里能有一个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工作的镜头,也能算它关注了“生产”。

这正如回到上世纪30年代,我们要看到的青年是那些在东北、华北战场上奋勇抗日的青年军人,而不是在上海洋场莺歌燕舞的男男女女。因为我们知道,中国的未来取决于前者而不是后者。

当然,《后浪》这几天的刷屏无疑证明了B站的策略是成功的,也表明了在这个消费主义的时代里很多年青人对于《后浪》观点的认可。但是,《后浪》的价值观是禁不住推敲的,更无法为那些普通的青年人发声。所谓“后浪”,不过是B站自嗨的一个小视频而已。


user avatar   chenq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好多邀请,说能不能看看当今的「后浪」都是啥样的?看这两万多答案,几乎把能说的都说了,我就从时间分配的角度来写一点。

2008年和2018年,中国进行了两次时间分配调查。

其中2008年的数据在这里:

2018年的数据有了公报,细项尚未出版,但纸质版材料已经有了:

用这两份材料,我们可以把年轻人的时间分配做一下对比。

首先,时间分配包括五大部分:

  1. 有酬劳动(就业工作、家庭生产经营活动)
  2. 无酬劳动(家务劳动、陪伴照料孩子生活、护送辅导孩子学习、陪伴照料成年家人、购买商品或服务、看病就医、公益活动)
  3. 个人自由支配活动(健身锻炼、听广播或音乐、看电视、阅读书报期刊、休闲娱乐、社会交往)、
  4. 学习培训
  5. 个人生理必需活动(睡觉休息、个人卫生护理、用餐或其他饮食活动)

1,我们把2008年到2018年同样年龄段的青年在这五大部分的时间分配画出来,见下图

可以看到,不同年龄段的十年前后比较,其时间分配结构相当类似,但也存在一些变化:

15-19岁年龄段,从事有酬劳动(工作)、无酬劳动(家务劳动)、个人生理必须活动(吃饭睡觉)的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个人自由支配活动时间基本不变,而学习时间大幅度延长了——比十年前多了82分钟。

20-24岁年龄段,工作和家务的时间共减少了47分钟,学习时间提高了30分钟,娱乐时间提高了21分钟。

25-34这两个年龄段,工作时间以及吃饭睡觉时间都有提升,同样的,个人自由支配活动时间减少了。

从大类的时间分配看,如果以「个人自由支配活动时间」为基准,最幸福的是20-24岁(增加21分钟),其次是15-19岁(增加5分钟),在25岁以上,自由支配时间分别减少了11分钟和18分钟。

2,目前的「有酬劳动时间」包括了就业活动、家庭经营活动和与就业有关的交通活动三个方面,如果我们只看其中的「就业活动」,变化则如下图:

可以看到,15-24岁的就业活动时间分别减少了30分钟、10分钟,但25岁以上的就业活动则增加了23分钟和28分钟。从劳动赚钱的角度来说,同样呈现了24岁以下比较幸福,而25岁以上更加辛苦的趋势。

3,如果我们将个人支配时间加上个人生理必须时间加起来,再扣除睡眠时间,可以得到一个更加广义的「个人自由时间」,如下图所示:

在这个时间分配中,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趋势:

1,在个人自由总时间上,15-19岁增加了23分钟,20-24岁增加了37分钟,25-29岁增加了3分钟,而30-34岁减少了4分钟。

2,在健身、阅读、社交、娱乐四项时间的总和上,15-19岁增加了11分钟,20-24岁增加了29分钟,25-29岁减少了4分钟,而30-34岁减少了14分钟。

从上面三个时间分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大的趋势:

如果你恰好在20-24岁之间,处于大学阶段或者刚毕业的区间,那么:

1,你比十年前的前辈们多了37分钟的个人支配时间,可以用来看书、健身、和朋友出去玩或者看剧和玩游戏。

2,你们的工作时间还是家务劳动时间的总和减少了47分钟。

3,你们多了30分钟的学习时间——而且大学阶段的学习更加自由,不用像15-19岁的高中生那样,增加了整整82分钟的学习时间,但又减少了29分钟的睡眠。

——这是最好的青年时代。

但如果你恰好在30-34岁之间,是一个刚刚有了家庭的青年,那么:

1,和十年前的前辈相比,你的个人支配时间减少了4分钟,但你又将这宝贵的时间分配给了健身和个人卫生,因此个人娱乐时间减少了17分钟。

2,你的有酬劳动时间增加了7分钟。更糟糕的是,由于交通和家庭经营时间的减少,你作为一个雇员老老实实干活的时间增加了28分钟。

——这也是最坏的青年时代。

这还没有结束,我们将不同年龄段的工作和自由时间在这十年间的变化做下图,趋势更加明显:

你会看到,这十年间,除了24岁以下的自由时间增加、工作时间减少,其他年龄段都出现了自由时间减少,工作时间增加。但我们的「幸福青年群体」还得排除20岁以下,因为比起20-24岁的人群,20岁以下的人群睡眠时间大大减少了。

作为同属青年的一员,想和「后浪」们说,熬过辛苦但充实的15到19岁,你会迎来黄金般的20到24岁,在这个年龄段,你可以自由学习,有更多的娱乐,而且不用工作!

但这样的幸福可能在25岁戛然而止,你必须做好准备,迎接断崖式下跌的25-29岁。接下来的每一年,你可能都将比你的前辈更辛苦。

而我们谁都不知道,接下来每个十年,这个变化会不会持续?

做个简单的计算,如果30-39岁年龄段的人们每10年都会减少20分钟自由时间,增加30分钟工作,那再过40年,当时的30岁人口——也就是未来这十年内将要出生的人口,20后——就将没有自由时间了。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

之后的三个致敬,分别是:

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
向你们的自信致敬
向你们的大气致敬

致敬二字的分量,相当重。这里的第一个问题是,五四青年节,为什么没有向劳动的致敬?没有向奋斗的致敬?没有向创造更好的世界的致敬?

劳动是物质基础,奋斗是突破阶层,创造更好的世界是终极理想,这是一个极其明确的,有意义的人生上升路径,三者都蕴含着同一个关键词:革新精神。劳动为革新精神积蓄力量,奋斗为革新精神突破桎梏,创造更好的世界是革新精神的目标。

看看五四的历史里,青年人的理想是什么?看看这个视频里,致敬的目标又是什么?

这个文案绝非写的不好,但是它立足根基的三个致敬里,却恰恰缺失了一点革新精神的根骨。专业也好,自信也好,大气也好,从剪辑画面里,怎么看都是在不断认可既有的,少数青年人丰富的物质生活,并赋予这种生活以多元价值。这就如同拍打那些花钱蹦极,四处旅游,纵情娱乐的青年人的肩膀说:“你们继续,你们加油,你们这种生活模式有价值,向你们致敬。”

于是这里的第二个问题是,致敬的对象,到底是青年人,还是这少数青年人背后的物质生活?甚至说,是这物质生活背后的资本意志?为了迎合的致敬,也许致敬的也终究是迎合。

也许时代浪潮里,革新已经被转化为多元化的创新。但创新也需要有革的勇气,打破旧,才能创造新,故而才有破旧立新之语。我真心希望被致敬的青年人们,不要被物质生活稀释了血性和朝气,真正拥有用青春和汗水打破死水,塑造巨浪巅峰之革新精神。


user avatar   gaia-agul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这个视频和相关的讨论(无论支持还是反对)可以看出,在年轻一代中,已经没有多少人熟悉哪怕知道阶级史观了。

这篇宣传演讲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所谓“打鸡血”(面向青年对象,激昂一点也不是什么坏事),也不在于所谓“不谈矛盾和现实”(矛盾什么时候不能谈,没必要非赶着大过节的),而在于充斥着小资产阶级叙事,看不见人民史观的踪影。

五四青年节,不谈青年劳动者,不谈劳动价值,只谈“爱好”,谈这些爱好背后的消费(动画、旅游、电竞等),谈消费价值。剪取一个个美丽的面孔,多彩的服装,美妙的生活镜头,然而青年工人、农民、护士、医生、解放军战士、清洁工、快递员、教师的身影全部缺失。用小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主义的价值体系作为评价标尺,来“赞颂”这代年轻人绝非“一代不如一代”。我都不知道这是在讽刺谁。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B站诠释“长江后浪推前浪”。

知乎诠释“前浪死在沙滩上”。

嫌《后浪》没有劳动人民、没有祖国建设者的朋友,请点击链接:

我刚刚在一首歌的联唱里看到了火神山的建设者。

说正经的: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0586154048901120

江河在源头地区凭借雄奇地势的赋能,即使水量不大,却总是蕴含着极大的力量;在接近入海口的平原地区,江河虽然水势浩大,却趋于平缓,依靠惯性流淌。

江河在上游地区推动巨大的发电机,在中下游地区汇聚支流壮大为承载舟舸的洪流,取决于源头区域积攒的能量,让江河可以行走的足够遥远,百川灌河。

但是,即使江河在平原地区经历了长期的平缓庸碌,上中下游不同阶段的水流最终仍将汇入大海。我们是河道里的前浪与后浪,后浪的冲动与前浪的沉稳,归宿都是相同的。今年的新年开笔,我曾经这样写道:

不管大家有没有一眨眼,2020年都如期而至。未来就像咆哮的奔流,逝者如斯,从不因我们的态度稍做停歇。时不我待,只有积极面对历史使命,我们才能实现消灭剥削,全人类共同自由发展的梦想。我们需要命运共同体

这是我对未来,也是对年轻势力的期盼。

不同年龄段的朋友因为处在不同人生阶段面对世界的不同态度,我们应当以开放的态度互为参照。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是永续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后浪》反应了社会的多元文化,既有传统意义上“别人家的孩子”,那位读论文的“做题家”;也有我们80后老白菜绑子眼中“不务正业”的电竞选手。本来没有交集的大家,借由B站平台的缘分,一同构成了社会的多姿多彩,代表了“上下同欲”、国家和个人叙事难得找到了公约数。但是,对《后浪》褒贬不一的评论,表明社会共识日益艰难。

在此,我劝告广大油腻中年同龄人。给年轻人打一针鸡血是必要的,心态步入老化的朋友们请发挥岁月赋予的油滑,鼓励年轻人积极乐观面对未来。毕竟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年轻人的激情既可以带来创造也可能造成破坏。油腻中年人就算看在U型锁的面子上也不要对年轻人的乐观情绪泼冷水。

每每与90后、00后打交道,我都被他们的经历和能力折服,有一种自己白活了的感觉。我已经年近35周岁了,996愈发吃力,创造性思维和晨勃一同消失。“新陈代谢”的恐惧或许会让我对优秀的年轻人出言不逊,请年轻人包涵我的悲凉。


user avatar   timexplo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专业相关:文化批评硕士+前TV编辑。把这支短片的两个版本(严格意义上有三个版本,但第三版“TV完整版”和B站版文字内容一样且传播很少)拆解了给大家分析清楚。

简单说,两个版本的视频,说话人“我”的角色不同,态度不同,说话对象不同,传播目的不同。TV播出版是求主流认同,B站版是给用户点赞。所谓的TV完整版则暴露了B站其实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

TV版里的我是以一种社会主流的长辈评价晚辈的角色讲话,而B站版则是一个认同青年亚文化的“开明”年长者的角色在讲话,或者说,是以B站经营者自己的角度在说话。前者对B站青年持一种平视偏俯视的角度,而后者则可以说是“跪着”仰视。

从叙述内容特别是用词看,TV版实际上是做给长者看的,而B站版才是做给B站青年看的。TV版是想以观察视角引导的方式让长者看到B站青年的正面形象,向主流秩序纳投名状;而B站版则是让B站青年看到了一个虚拟的长者对他们的亚文化的认同,鼓励号召用户继续加大对B站的消费投入。

TV版只有演讲画面,把意义空间控制在字面上,消费主义精英主义氛围并不明显。B站版则故意正好相反,通过外景画面,刻意突出了字面以外的意义指向。

而在次生传播中,也是不同群体转发不同版本,各自点赞各自的,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回声室”。

因此,建议其他答案的朋友不妨先说明你是就哪个版本的短片进行的点评。

先做短片独白的文本分析,再做对应画面的配图分析。我把两个版本视频的演讲独白转录下来,对照起来做了批注:

对比分析很容易发现,B站版反复在强调一件事,你们的价值观是OK的,“我们”是认可的、感激的甚至想向你们学习的,赤裸裸地在向B站用户喊话,你们是天选之子、未来的希望,请你们再大胆张扬一些。怎么去感受这一点呢?你把演讲词里面的“我”换成“我B站”,味道一下就就出来了。这个地方要引入一个更大范围的对比。如果说抖音快手的文化特征是“土味”文化,那么B站则带有鲜明的青年亚文化特征。这个特征在意识形态上被认为有风险性。我所学的文化批评这门学科,经典的研究范式之一就是青年亚文化,而经典案例就是嬉皮士运动以及反越战运动,LOVE AND PEACE。日常社会生活中,青年亚文化群体也时常受到主流文化的压迫。因此,才会产生这种既抵抗又渴望接纳的张力状态。而B站希望缓解这种张力。

而TV版首先开篇就盛赞新时代,这一段B站版是完全没有的。整个TV版实际上是B站版的简缩和微调,但调的那几处地方完全扭转了整个话语氛围。比如TV版是“爱你们”,而B站版是“向你们致敬”,说话人和“你们”的关系位置有明显变化。最有意思的是,TV版明确反对多元的“价值观”,而要改为多元的“生活方式”。这一点如果不对比看,太容易忽略,也就太可惜了。

TV版的画面全程是演播室演讲录像,这是有意规避了观众通过特定画面对意义的定向解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TV编辑对画面中的那些人物的背景不了解,不敢随便露出来。万一哪天画面中的哪个人翻车了,TV会很麻烦。

B站版则是反过来,就是要通过给演讲内容配上特定外景画面来引导观众定向解读。于是,很多回答对B站短片的负面评价,其实更多是因为这些画面的定向。而这些画面的定向,都指向非常鲜明的消费主义生活观和成功观。

文化批评有一个经典的分析工具:“缺席”与“在场”。让我们看看在这部短片中,哪一类的画面缺席而哪些画面又大量在场。

在讲到“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 可以尽情地享用”时,

学习一门语言

学习一门手艺

这些情节配图与相应的演讲独白当然贴切,也符合现实。问题是,创作者集中选取和表现的是哪个社会阶层的哪种现实。学一门手艺,涵盖非常广,创作者选了模型。学习一门语言,方式方法很多,创作者了选择了Pad。

再比如,B站版具有宣言性的一个段落:年轻的身体 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 审美和价值观。并且“你们也在启发我们 怎样去更好地生活”。这可是很有分量的一个论断。那我们就要看看这些“更多元的文化 审美和价值观”,这些“更好地生活”对应的画面是什么:

通观全片,你会发现所有涉及乡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画面全部缺席,所有中低收入者的日常生活全部缺席,甚至连涉及帮助关爱欠发达地区和人群的画面也全部缺席。而在场的画面,都是某种以消费为基础的城市人群生活乐趣。

B站是有意还是无意拍成这样的?是有意。这么说是有证据的。

B站上所谓的“TV完整版”实际上是B站版的文字+大段的演讲者画面+少量的外景配图。有意思的就是这少量配图,故意增加了一些更“平民化”和“公益性”的场景。而这段画面出现在“因为你们世界会更喜欢中国”这个段落。

怎么样,这些场景看起来,是不是就不那么“消费主义”了?所以,B站版短片的创作者是不知道他们在B站版里做什么吗?不,他们太知道了!他们知道自己在“炫富”甚至“夸富”,很清楚那样的影像是不适合放到公共电视台播出的。于是才搞出这么一个TV完整版给TV送去,结果TV不买账,不仅把这些画面都剪掉了,还让把演讲词也改了(我们TV编辑哪那么好忽悠!)。

来,这下是不是稍微放心一点了,有些人还没到不自觉地把“后浪”当常态的地步。相反,他们是故意在渲染

客观地说,这是一部商业宣传片形象片,不是社会纪录片,人家没有责任去客观公正理性地表现社会。B站挣谁的钱以及靠谁挣钱,自然就要赞美谁。作为商家,哪有批判衣食父母花钱大手大脚的道理。假如知乎拍个片子,也不会说我们这些写回答的人每天吃饱了撑的。因此,作为这样一个定位的片子,它是成功的。再放大些看,现在的青春题材电视剧,不也是这个倾向吗?但是,这种成功背后隐含的社会阶层现状,却需要我们警醒。

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是什么?是过难关。

穷尽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尽力缓解半个世纪不平衡发展带来的内部风险,全力应对上一次世界大战奠定的世界秩序正在发生的崩盘。我们面前的局面不是一穷二白,而是交错纵横——阶层、种族、地缘、意识形态——这一点不比应对一穷二白简单。

这时候,我们最该听的是点赞吗?不,是理据充分的反对。我们最需要的是温柔乡吗?不,是清醒剂,是用事实和学理啪啪打脸的痛觉。


不少朋友问文化批评专业是学啥的,有什么视觉文化批评方面的专业书。推荐一本比较好懂的


user avatar   yang-fan-73-66-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韭菜》


那些口口声声

一代不如一代的人们

应该看着你们

像我一样

我看着你们

满怀感慨


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

集中在少数从不创造财富的人手里

所有的知识,见识,和艺术

都抵不过动画,旅游,电竞

这些由资本打造的奶头乐

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

这些属于房东。


自由选择去工厂,学一门手艺,为厂主打工

还是骑上送外卖的单车,走遍城市的每个角落

你们用自己的奋斗和努力

让房价和房租上涨的更快更高

让资本家的孩子

从小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


他们给你画饼

只要肯996,就升你做工头

他们还用饭圈文化掏空孩子的钱包

用虚拟的品质生活来构建消费主义陷阱

再主动给你借钱

捆绑你接下来三十年的努力


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

你们拥有了

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

那就是

选择被收割

还是不被收割的权利

你们有了网络

有机会听到不同的想法

并且发出自己的声音


向你们的思考致敬

既得利益者才习惯熬鸡汤

韭菜都选择掀桌

心里有火

眼里有光

———补充一下———

本回答与今天另一个热搜互相印证。

我知道这是营销,只是想不通,为何在红旗下的社会主义中国,还允许并崇拜剥削阶级的存在。

是那些没资格做后浪里主人公的青年们,不够努力,不够有理想?


user avatar   zou-yu-tong-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们去追逐那1%的后浪吧, 我将书写底层的蠕虫致死方休。


《后浪》的视频看完,我是真的不适,

一如我的父亲的口头禅:你们这代年轻人条件还不够好吗?

我的回答是:爸爸,那些来本地的某省打工者,也都是与我同龄的年轻人。


以下截图来自《后浪》

1,这个至少是ipad pro 配 ipad pencil 差不多一万了。

在国内大学能有这个配置工具的学生, 班上也就5%—10%,,注意这已经是大学中了。


2,手办高达,几百到几千都有,总之也不是普通人玩的

如果玩手办 是手艺,那我觉得 那些16岁就进厂打工的少年 所掌握的电烙铁、电焊技术应该被称为行为艺术。


3,中国至少有11亿人没有坐过飞机。

四川大学是我的母校,就读期间我经常在成都和重庆之间往来。

川渝之间的动车一等座155块,二等座99块钱,然而就我观察很少有时间坐满,

因为还有绿皮车50块钱一趟,那个从来都是满载。

这个运动相机 也是好贵好贵的 go pro的话 2000起步


4,后面那个单反+稳定器 好几万,

我觉得能买个几万摄影器材的人,肯定能够热爱生活


5, 高性能赛车+ 国外旅游+玩玩长版

真的专业 真的专业!!! 狗头 加起来



6,潜水+漂流

这一趟下来又是大几万

能过这样生活的,审美肯定过关。



7,巴黎铁塔+南极信天翁

同哥,我已经无力吐槽了。


跳伞+飞机肯定也得安排啊




能过这样生活的


当然有选择的自由

当然眼里有光

呵呵!




                             10    11    12    13    14 

相关话题

  智商和人的成就有多大的关联度?在一个领域中,顶尖水平都是很聪明的人,是否意味着聪明的人在选择人生的道路上比普通人多出许多选择?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如何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活得精彩? 
  亲爱的陌生人可以帮帮我吗,为什么我削完的水果老是会小了一圈? 
  女生第一次出现月经是什么感受? 
  问:如何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避免成为一个精致的自私主义者? 
  现实可以有多美好? 
  这个时代,我们都应该去学会什么技能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活? 
  什么游戏都不玩,想天天晚上去自习,怕被寝室室友孤立怎么办? 
  你曾经被哪些事情弄的莫名感动,那种情愫还难以名状? 
  如何评价2020年7月新番《宝石幻想 光芒重现》? 
  为什么有一些捆绑销售会便宜?这其中有没有更多的利润?其中的经济学原理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抵制B站的宣传片《后浪》的行为?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寒冰射手曹草草自删回答?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