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一位本科毕业生发表14篇sci? 第1页

  

user avatar   feng_k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7日补充一点儿哈:

你问我怎么看?这就是圈子。他们组还有24篇SCI的牛人。他这14篇算啥?论文机器开启,一年灌十几二十几篇,那都不是事儿。而且学校SCI数量跟钱和职称直接挂钩,水了论文拿钱,拿了钱继续水,它不香嘛?你为啥还要谈科研意义?别人可能压根就没打算走科研奉献之路。

吾等无名小博,还是老老实实挤挤论文。至于产出,导师也不push,慢慢来,千万别水,今天水的论文,都是日后无法抹去的黑历史。科研之路,问心无愧就行。


2020.06.06原答案:

先匿了。

外行人从数据角度来扒扒这位学术“大牛”
王同学,Scopus收录14篇期刊论文,总被引35,H指数4。
9篇发表于2019年,5篇于2020年。
一作1篇,通讯3篇。

其中:

6篇《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IF=3.943,Q2/Q1
2篇《Molecular Genetics & Genomic Medicine》,IF=1.995,Q3
1篇《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IF=4.658,Q2
1篇《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IF=4.237,Q2
1篇《Oncoimmunology》,IF=5.869,Q1
1篇《Oncotargets And Therapy》,IF=3.337,Q2
1篇《Pat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IF=2.050,Q3
1篇《Peerj》,IF=2.379,Q2

说实话,看到这里,这些数据,应该够一个博士毕业,至少放我们工程狗领域,3-4篇Q2,SCI足矣。可奈何王同学只是一个本科,他还有本科课程,竞赛,公司,考研,女友,等等。

我们继续扒。。。


重点来了, 看看背后大佬是谁?

总共有59为合作者,其中REN SHIQI合著了11篇。(任诗齐,据说是王同学的女友。ps:评论区指出,任同学是男生,所以这个据说是错误的,抱歉)

Top1: Ren, Shiqi, 发表了11篇,其中11篇都是和王合写的。

Top2: Wu, Qiong, 发表了24篇,其中7篇都是和王合写的。(吴琼,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

Top3: Zhang, Bo, 发表了16篇,其中7篇都是和王合写的。(张波,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

Top4: Xu, Ran, 发表了16篇,其中6篇都是和王合写的。(徐然,也是学生,后面有提到)

Top5: Zhang, Chenlin, 发表了6篇,其中6篇都是和王合写的。(目前未知,应该也是学生)


Top1-5合著者,可以排除Ren, Shiqi和Zhang, Chenlin了。因为有王,才有他俩的11篇,6篇。

其中,Zhang, Bo, 发表了16篇,这16篇全部跟Wu, Qiong合著。所以,排除Zhang, Bo。


目前还剩,Wu, Qiong和Xu, Ran。


WU QIONG 合著者:


XU RAN 合著者:


看到这里,我似乎发现了“大佬”:Zhou, Youlang

这里我发现了杏林学院官方文件,其中,周友浪,是他们的指导老师。同时,可以看见,Xu Ran也是学生。


周友浪

看着产出,被引,H指数,肯定是个小牛,目测博士就读于苏州大学,师从徐广银教授,徐教授也是大牛,自行百度。同时也是汤锦波教授课题组成员(09年加入),而汤锦波教授就是24K纯大牛了,不管是学术上,还是行政上,都是正儿八经大牛,感兴趣的可以自行百度。


最后就是结论了:王同学指导老师,周博士,年纪轻轻,科研水平挺厉害的,而周老师的老师徐教授,以及他目前的团队大佬汤教授,都是实打实的人物。在找不到任何造假证据前,只有羡慕了,羡慕王同学有这么好的一个指导老师指导。也有人说是灌水,挂名,但是,别人有资源啊,这就是科研圈现状。

外行,利益无关,纯百度+谷歌。

欢迎各位继续扒。。。


user avatar   gin-brightm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涉及生信领域的研究人员来多一句嘴。

该同学基本上都是生信文章。具体文章内容可参见 @宁京 的回答。我仅剖析一下这种快速水文的套路,以及说明一下我的看法。

先说看法:

事实上,在我看来,如该同学志愿在学术上一条走到黑,这种疯狂水文章(特指发很多影响因子不高/或者分区不高的文章)的行径,其实是对学术生涯毁灭性的打击。

暂且不论H因子是否能上去(当然肯定上不去,这种水文谁会引用),单说申请基金的问题。

我导师原话:“我审核基金,看到申请人的CV中有此类期刊(例如bbrc)直接毙掉。

再或者,现今逐渐推行代表作制度,这种水文的行为真的是自取灭亡。

当然,我相信这位同学肯定不会做学术的,毕竟已经开公司了(笑。从商业角度来说,一篇中文核心就可以大吹大擂了,更何况这么多sci。只看篇数不看IF。从这方面来说,该同学前程似锦。

毕竟不是谁都愿意搞学术的,不是吗?

其次,论一下这种发文章的套路。

在这里我要点名批评某自学网。生信领域就是被你们这种一知半解的水货课程搞坏的。该同学大概率也是网上找的课程,一知半解的做,瞎jb投。

我觉得他发了这么多文章,肯定也想过一区顶刊,为什么发不上呢?

你觉得连芯片质量控制都不会的人,编辑看不出来吗?

原始lasso回归不适用于超高维的数据(测序数据),这条统计学知识有几个水生信文章的人知道呢?又是为什么不适合呢?那非要用lasso又应该如何处理呢?

套路化的课程就像论文工厂,只会把生信领域拉至毁灭。

实在不可取。


user avatar   zhu-jing-21-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泡沫时代的另一个黑色幽默。


随手查了期刊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的letpub,发现一条挺有意思的回复:

我看到某学院一个本科生在这个杂志发表了近10篇,着实厉害
-----------------------------
据我所知,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杂志以前大多是发表研究性论文, 作为免疫药理领域的经典老牌杂志,虽然if不是那么高,但是声誉一直都还不错。近几年随着生物信息学的发展,editor偶尔收到这种纯生信文章觉得蛮有意思的,也就发表了。 而且八九个副主编,每次这哥们投稿的时候,last author都不一样,没人注意到全是这哥们的杰作。
这次这个哥们把杂志玩坏了, 也把很多其他人的路给堵住了。据说杂志社正在严肃对待这事。

(并不影响到我,毕竟暂时没听说有人闲得慌去搞一个海洋鱼类的肾病数据库。)

准确的说是6篇,分别是:

Effect of region on the Outcome of Patients Receiving PD-1/PD-L1 Inhibitors for Advanced Cancer;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TTC21A in lung adenocarcinoma infers favorable prognosis and high immune infiltrating level

Prognostic biomarker MITD1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immune infiltrate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Low expression of RGL4 is associated with a poor prognosis and immune infiltration in lung adenocarcinoma patients

Effect of region on the Outcome of Patients Receiving PD-1/PD-L1 Inhibitors for Advanced Cancer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TLA-4 inhibitors combined with PD-1 inhibitors or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melanoma

而具体的研究方法是:

We performed a systematic search of Medline, PubMed, Embase and Web of Science for relevant clinical trials.
A meticulous review of relevan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that were sourced from the PubMed, Embase and MEDLINE databases.
We perform a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on data downloaded from 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LUAD
The gene expression and clinicopathology analysis, enrichment analysis and immune infiltration analysis are based on data obtained from 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 with additional bioinformatics analyses performed.
GEPIA was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expression of TTC21A in LUAD. We evaluated the influence of TTC21A on survival of LUAD patients by survival module. Then, data sets of LUAD were downloaded from TCGA.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clinical information and TTC21A expression were analyzed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overall survival in TCGA patients using Cox regression. In addition, we explor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TC21A and cancer immune infiltrates using CIBERSORT and “Correlation” module of GEPIA.
We integrated five microarray datasets from 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 database.

在其他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也大都有类似的陈述。

另外,他几乎所有的已发表论文都是共同第一作者。

我看完之后唯一的感觉就是生物信息学水文章太容易了,似乎比传说中的材料更容易,毕竟材料还需要自己做实验,生物信息学似乎只需要下载别人的数据,然后跑代码就可以了。这让我这种需要苦哈哈下海抓鱼的生化环苦逼博士情何以堪。我想,他们大概不会和其他研究领域的人一样,受到疫情影响,被迫怠工。我几乎可以看到他们趁着疫情期间,全球科研难产的当下,在跨领域的期刊中攻城略地了。

(经过和知友讨论,删去此处原先内容)

我对这位王同学表示中立态度,因为我不认为这是他的“问题”。他做了应该做的事。我觉得有问题的是生物信息学这个学科。

———————————————————————

我可能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认为生信学科有问题。

评论区的知友提到,生物信息学的研究上限很高,下限很低。高质量的生信研究实际上非常复杂,但是如果是想水文章,也可以很轻松地生产大量粗制滥造的论文。既然大家都同意王同学属于第二种,那么也应该同意,王同学把这种水文大量的投在跨领域的期刊上,而不是生信学科自己的期刊上,目的大概是为了规避生信圈内高水平的审稿人,欺负跨领域期刊对生信的方法论缺乏了解。偶尔做一两次也许并不明显,但是王同学在两年内水了十五篇文章(信息来自他自己的orcid主页),全部都是跨领域期刊,尤其是在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这个据说在圈内有一些影响力的期刊上水了六篇,并且已经被期刊注意到了。那么可以说王同学其实是在生信之外的领域败坏了生信的名誉。

非生信领域期刊缺乏对生信的了解,也通常认为生信是前沿热点,所以可能对生信的文章相对宽容(猜测,没有根据)。但是,在发现有人钻空子(对于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这个期刊而言已经不仅仅是钻空子,可以说是愚弄,戏耍)之后,处于维护自身的需要,这些期刊们有可能不得不大幅度收紧生信相关投稿的审核,这对于学科之间交流是非常不利的,生信研究的目的毕竟还是为生物学和医学研究提供帮助,圈地自萌不合适。我的另一个担忧就是这些期刊有借题发挥的可能性,如果矛头转移到中国投稿人这个层面就麻烦了。

所以这就是我认为的生物信息学目前面临的结构问题。灌水哪儿都有,不稀奇。但是生信可以很轻松地把水灌到圈外,破坏学科之间交流的畅通。这个问题就大了。

我不是做生信的,这件事我只是吃瓜群众。但是我觉得,生信学科现在出现这样的问题,圈内的领军人物有义务站出来,找到一个方法,不说完全杜绝吧,只说降低钻这种空子的可能性,如果任由灌水文章逼迫其他领域的期刊筑起壁垒,吃亏的只能是严肃的生信科研工作者。

希望知友指正。


user avatar   mao-mao-33-18-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强烈建议合肥中科院研究所开设少年班,让这些小朋友作为后备力量培养,无缝衔接入职合肥中科院研究所,然后再离职,输送到社会,形成生态化反!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先水些 SCI 文章,等有了名利就会认真做科研」这种观点? 
  如何看待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一位本科毕业生发表14篇sci? 
  我是临床大一,因为没考上口腔,所以想问一下,哪个大学考研可以从临床到楼上,孩子好难过? 
  女博士是先拼毕业还是先生孩子? 
  申请博士时,导师,方向和学校哪个更重要? 
  第一次发表一作 SCI 论文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为什么有些中国学生在留学后,选择投身于中国这个很多规则都还没有完善的国家? 
  前男友把我们共同写的文章占为己有,二作给了现女友,我该怎么办? 
  如何看待“仅约3成医学毕业生拿到执业资格证”? 
  读计算机的博士未来出路在哪里?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中国军用无人机出口欧洲?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23岁本科生发14篇SCI论文,是10余本杂志外审专家和一公司董事?





© 2024-05-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