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选错虽然有很多不好的后果,但大部分都有办法弥补。
最为致命的后果是你确定是自己选错了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一些专业的蒙蔽性是很高的,再加上许多学生还没有从高中的氛围里走出来,有着浓重的线性单线程学生思维,还是觉得,不管我学什么,只要学得好,最后结果都不会太差(学生版的360行,行行出状元)。
很容易陷入到就算努力,也是跟同学较劲的困局里,比赛谁的绩点高,谁能拿奖学金,谁能考上更好的学校的研究生。
被线性思维,单线程思维驱使着闷头走的结果就是到了不得不面对找工作的现实的时候,才发现,咦?我好像选错专业了!
这时候基本上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就已经晚了。
当然,有些以考研为目标的学生,基本上是要到研究生阶段搞科研受挫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个问题,那时候当然更晚了。
所以,如何补救不是问题的关键。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早发现自己选错了专业?
很多人觉得自己被调剂了,学习本专业成绩不好了就是选错了,这还是片面地停留在了学生思维的层次上,比如觉得化学学得好,就是适合学化学专业。
这不叫选错了,除非你的目标就是一辈子搞研究,否则大部分人都要走向职场,而职场技能不等于你某一学科学得好。
你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规划,了解你要去从事的行业的情况,再结合自己的专业去判断自己是否适合。
越早发现,就越好补救,补救的方法无非就是能转专业就尽早转,没办法转的看自学能否解决就业的问题,不能解决就跨考,最壮烈的也不过是退学重考,多年后你会发现,当年折腾的这两三年时间根本就不算什么。
最后依然推荐阅读白非立的故事:
分析这个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衡量。因为珠三角有香港的特殊关系,以及面积体量等各种方面的不同,这里我主要拿京沪来举例。
第一,周边基础
首先明确一下,北京周边只看石家庄以北的城市,上海周边只看苏南浙北。于是就能发现北京周边北有燕山,西有太行。题主所谓的“还不及中西部的大中型城市”,其中绝大部分处于这片山区(甚至北京本身就有2/3的面积处于山区),外加自古便是慷慨悲歌的兵家必争之地,故而河北经济发展水平在北京没有成为首都的时候就是落后的。而上海周边则是天堂苏杭,外加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鱼米之乡并非边疆要塞。因此,在没有上海的时候长三角便是富甲天下的地区。打个比方,北京是在贫民窟长大的,而上海是富二代。
(珠三角也是一样的,广东也是个多山的省份,于是就有了珠三与非珠的巨大差距。这样的差距在大平原省江苏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两地政策
现在我们假定北京、上海发展现代经济的目标都是建成一座可以带动、反哺周边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那么北京、上海在建设核心城市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个先“吸血”(政策获益),再“反哺”(带动周边)的现象。
因此,我们来看看的“吸血”吧。人所共知,北京是49年后受到政策倾斜最大的城市,而上海则是当仁不让的老二。但如果把时间轴的原点从49年挪到辛亥革命,那上海将是中国近代受到政策优惠最多的地方。从大上海计划到后来的工农业剪刀差,从“中国的王牌“到浦东开发,无一不说明这点。因此,上海的”吸血“比北京早了几十年。所以理论上相应的”反哺“就会早几十年。我们可以拿苏州园区的建设对比唐山曹妃甸,基本上就是这个时间差。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如果说当下京沪两地的政策获益还可以比较的话,那江苏与河北的获益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江时期大量的政策倾斜几乎可以说是集全国之力发展长三角(发展中部三角、打造成渝经济圈、以及振兴东北这都是后来的事情了)。所以出现了很多搞笑的事情,比如作为中国科技中心的北京有大量的科研成果等待卵化。而这些叫“清华科技园”、“中关村科技园”之类的卵化机构居然不在河北或者天津,反而去了长三角的无锡苏州。这就越发加剧了两地的发展不均。
第三,产业结构
上海是中国的工业中心,而考虑到交通问题,北京则主要发展服务业。这样一来,上海在产业升级的时候更加适合给周边地区“反哺”。而北京则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外放了。
第四,人文思想
江南人民的商业头脑自古就是中国翘楚,并且和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而河北大部分人至今没有摆脱小农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奋斗精神也十分值得称道,而河北人民的生活相对闲适,更喜欢享受生活,比不上四川,但我看也差不多了。虽然,“奋斗”和“享受”这两种生活态度不能说有优劣之分,但必须承认不同的态度对地区发展有着实际且不同的影响。
综上,结果就是:基础好并且有优惠政策和商业头脑的江浙地区,更早的接受了上海更多的反哺; 基础相对差并且又没有政策优惠和商业头脑的河北地区,更晚的接受了北京较少的反哺。这样一来就有了今天的局面。
最后来个私货:我认为如果北京不是首都或者只是单纯的政治中心,那么河北可能比现在还差。毕竟不论从地理位置还是资源条件来看,河北几乎都是中国大陆临海省份里最差的,甚至不如一些内陆省份。